陳英主編,潘魯生、邱運華總主編,劉啟舒、王義軍、袁誠攝影的《中國民間故事叢書(甘肅隴南文縣卷)》收錄了當地包括神話、傳說、故事、笑話等在內的民間故事四十萬余字,并配有三十幾幅反映當地風土人情的彩色圖片。這些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為讀者展現了一幅生動的勞動人民生活畫卷。山川名勝,歷史溯源,風俗大觀,文化集萃,凝固藝術,趣聞軼事,人物風采,名優特產,留住歷史開創未來幾方面內容,并配有兩百余幅圖片。
潘魯生,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泰山學者特聘教授,擔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
邱運華,文學博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
神話
群神造陰平
洪水淹天的傳說
洋湯爺
南山圣母的傳說
傳說
人物傳說
秋家爺的傳說
情侶神的傳說
天池神龍顯靈施雨
南坪縣令與洋湯爺賽馬
紅衣少年與紅葉山
文王囚禁羑里城的傳說
魯班傳藝
馬桑棒打老牛
蔡哥的傳說
白馬老爺的傳說
素嶺十兄弟
虹橋太子爺的傳說
鄧艾夢龍破重圍
朱元璋與蜈蚣
王餅子退敵治國
鄭兆蘭力排縣參議
地方傳說
鐵樓寨的由來
軟橋壩的來歷
大柏樹千年不倒之謎
斷水破城池的故事
吊鹿子放生
作揖開鎖
王鄉約和張善人的傳說
金蘋果樹
何瓜娃娶妻
孝道篇
蛋娃兒孝母
養狗有恩
文縣城的來歷
玉壘的由來
素嶺五花
薛堡寨的傳說
等鑼山
菩薩廟
龍池的傳說
金字嶺的由來
玉龍觀的傳說
大水溝的傳說
堡子坪的傳說
四山班家的傳說
尚德鎮名的來歷
馬泉村名的來歷
枕頭壩的傳說
金子山的傳說
三宮殿
單池子的傳說
仙女潭的傳說
打兒洞的傳說
石門瀑布的傳說
鷹嘴崖的傳說
官坐石的傳說
小溝橋的傳說
麻關橋名的來歷
曬金臺的傳說
金子溝的傳說
獅子石的傳說
文縣尖山卓筆的傳說
鳳凰山的傳說
白水江的傳說
梨坪地名的來歷
紅海的傳說
舍書地名的來歷
媳婦崖的傳說
觀音樓的傳說
舊玄天祖師殿
天池的傳說
天池之水流九寨的傳說
仙女池的傳說
民俗傳說
玉壘花燈戲的傳說
白羽毛的傳說
面具舞的傳說
碧口―帶人頭上系白布的來歷
火圈舞的傳說
抹鍋墨的傳說
搶寡婦
風物傳說
鐵樓寨銀杏樹的傳說
牛歌的傳說
花椒的傳說
石雞違令
茶樹王的傳說
茶仙子和銀杏王子的傳說
鄧艾伐蜀和陰平荼的傳說
豬苓的故事
尖山"千斤石"的傳說
紙地的傳說
石豬的傳說
石頭人的傳說
神奇的"龍石頭"
動植物傳說
黃狗的傳說
大熊貓的傳說
金絲猴的傳說
野雞和錦雞
紅公雞和大白鴨
勇敢的小山羊
毛驢稱王
角兒尖尖嘴又長
故事
幻想故事
火焰山和八洞神仙的傳說
青龍的傳說
狐貍精
會生黃金的石頭
死后復活又三年
張陰陽見鬼
雪豹精
老太太與老母雞
龍洞山的傳說
異人"江水"的傳說
調鬼修房
"法斗"洋湯爺
永寧寺的白牡丹
遇仙橋的傳說
金海爺的鑾駕
千手觀音的來歷
裴公逸事
耶食爺
玉壘龍的來歷
趙師家捉鬼
張打鹿
仙女水珠
吳騙匠騸牛
獨腳子的傳說
乖乖鴦
龍與金鴿子的傳說
棺材板板
鬼神的傳說
吃人婆
活菩薩
班帝班諏
紅崩溜篩金
失信的報應
小家子
山神
南轅北轍
藥夫子
金盆盆
生活故事
猴子搶姑娘
中廟老倌廟的來歷
肖家女子
轉轉盆
吟吉利
胡扯蛋行醫
白馬人婚姻的故事
建造碧口紫云宮
奇怪的"鹽人"
千魚廟的故事
黃金夢的故事
國王審案
瓜女子
傻女婿
相逢有緣,前生后世不是謎
窮孩子富孩子
代父當兵顯孝心
一首打油詩的來歷
狀元夸官
火龍衫
頭發飛了
修房不看期
吟詩驅賊
三天走了個火燒關
急性子慢性子小便宜
大善人
新關里的女石雞壩的米
馬趟子
傻兒子禿女子
萬春花尋夫
廟官常平全
劉玉榮對詩
趙巧背巨石
兩個倔強懶散人
嬌慣成的刁蠻兒子
瘋和尚
人物故事
何道爺的故事(一)
土地爺害怕文曲星
考試途中
巧對鴻儒
語驚鳳廬道
何道爺的故事(二)
黑筆師爺
二少爺的趣事
黑爺的故事
張八甲的始祖
毛學曾的故事
郭鄉約為民除害
史事故事
傅友德攻占文州
白云匪禍
民團傳說
抗日樓與丁德隆的故事
笑話
六個秀才吹牛
五位老人長壽秘訣
千儉省和萬儉省
破案
借"驢"發揮
不夠城里人的一頓菜碟子
尷尬的新娘
我還是頭―塊
干脆再整大一些
三個打鹿子
天下不愁
慌張婆娘
三個女婿
用膳
員外和兒媳
屁女出嫁
傻女婿
肚餓糠甜
弓也長
打鳥的故事
群神造陰平
講述:王丕德
記錄:楊光付干部
遠古時候,天地混沌,晝夜不分,玉皇大帝決心開天辟地,下詔傳喚各界天神商議,決定讓盤古為開天辟地總軍,二郎神為大將軍,率太陽神、雷神、閃電娘娘、風神、雨神、火神、山神、土地神、河神、木神等各路神仙,為蘊生凡人國開光明路,造出保護天國的地國。
二郎神叩廳領旨退朝,推開天門,率眾神一馬當先,他奮力一鞭,天地轟隆隆現出一條黑咕隆咚的深邃通道,太陽神緊隨二郎神,嘩地一下照亮了通向西邊的路。
叭、叭、叭,二郎神又是三鞭,那毫無縫隙的天地,豁然開出一道口,現出了三座山,叫珠山、狼山和馬山。雨神對風神娘娘給三山取的名字不解地問道:"咋叫珠、狼、馬山?"風神娘娘應聲答道:"看看那座多像玉帝頭上的珠子呀,閃閃發光,那第二座像天庭門上的狼犬,那第三座太像我們二郎大哥的座駕呵。"眾神聽了都說像、像,太像了。從此,這里有了珠母狼馬山。
站在銀光閃爍的山頂,眾神向東望去,天地仍然不分。二郎神見狀,三目噴火,渾身發抖,舉起長鞭,以風一般的動作,揮鞭前行,神鞭飛舞像一條長龍,呼嘯在混沌的世界里。一片片平原出現在眾神眼前。此時二郎神已是大汗淋漓,口千舌燥,撐鞭立定下來,向雨神求水解渴,雨神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聚攏的雨水也不夠二郎神飲用的。這時候,風神娘娘出頭解圍道:"二郎大哥,求神不如求己,你舉鞭開道引天河水吧。"二郎神瞟了眼風神娘娘,興致上來掄鞭重劈,鞭起鞭落,現出兩道干渠,不見水來。那笑瞇瞇的太陽神,唉聲嘆氣地埋怨道:"龍王、雷神、雨神、風神諸位神兄,大家既已奉旨同來,誰能為二郎分憂啊?"
龍王、雷神、雨神、風神,聽罷如夢方醒,聚力發功,頃刻間,雷聲滾滾,光電閃閃,雨如瓢潑,山呼海嘯。剎那間,兩條洶涌的河流在鞭渠中起伏澎湃,浪聲如雷,沿著渠道流向遠方。雨過天晴,大地格外分明,看得見河床的碧水蜿蜒著流動。眾神按落云頭,降臨大地,連喝帶洗好不舒服,一炷香的工夫后眾神繼續向前。龍王問二郎神:"這兩道水叫啥水?"
眾神從西向東,邊開天邊辟地,行至距離珠母狼馬山很遠,河神接過話茬兒回答:"北邊的水為黃色就叫黃河,南邊的水源遠流長,就叫長江。"就這樣,二郎神一鞭又一鞭地把一座座山峰驅趕著離開原來的地方。
到得長安以南,眾神疲倦,困乏不已,從西邊驅趕來的山再也不動了。無論二郎神使出怎樣的力道,那些山像生了根一樣一動不動。二郎神向眾神問道:"這是個啥地方,難道是鐵山、銅山、金山不成?"太陽神還是笑瞇瞇地答道:"此乃秦嶺,群山阻擋,陽平關下,咱們向南、向東繼續開拓才是。"筋疲力盡的二郎神聽罷道:"罷了,罷了,按盤古總軍吩咐,東北已造八百里秦川,長安有影,東南要造天府,西南還要造云貴,走吧。"
二郎神舉目嘹望,前略仍然天黑地暗,山水不分,不見一點星光,忙問太陽神:"老兄,此地何處?""秦嶺之南,岷山以北,山阻光明,背陽之所,就叫陰平關。"太陽神答道。
二郎神急命風神、電光神協同云霧神撕開陰平上空的黑幕,太陽神的光亮照徹著這萬山重疊,陰冷至極的地方熱氣上升,但陰寒之氣冥頑不去,凍得眾神嘴唇發紫,鼻出白霧。太陽神喚來十二位兄弟同時發光,一束束強大的紅光照在高的一座山峰上,發出萬道金光,直照天庭。土地爺和山神向二郎神奏報,此是西南、西北之界的萬山王,開天造地圖上標出的名字叫"金子山",這方群山常年冰雪覆蓋,顯出王氣。
群神開天造地一路西來,個個疲憊,離天多日思念重返天界。太上老君、如來佛、昊天大帝、紫微大帝、王母娘娘、北岳大帝、西方五道神、斗母元君、南岳大帝、東圣大帝、日光天子、定光佛、上元夭官、東華帝君、眼光娘娘、文昌帝君、雷霆驅魔大將軍、天妃娘娘、南極大帝等目光齊聚二郎神。
二郎神心中明白,群神怕未開天府回天界后受玉帝責罰,各自算計如何逃脫追究。于是,他登上金子山頂左右兩鞭,神到力到,兩聲巨響,在東西走向的萬山之中,劈出兩條河流,由西向東,滾滾涌來。過了片刻,二郎神再次舉起趕山鞭,由南向北,劈出八條河流,匯入兩條大江。
"誰在開山,擾我清修?"二郎神力道千鈞的十鞭,劈出了兩江八河,正想發火無處發,土里冒出的當地社神一句清修,氣得二郎神七竅生煙,提鞭又是一頓亂揮亂舞,又劈出了三百六十條小溪,遍布陰平群山。(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