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條文為主線,結合相關司法解釋,配以社會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介紹了法條適用中的常見情形。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了解我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和注意事項,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正確處理好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程度地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專業性 法學專家、實務人士、專業法律編輯精心編寫
實用性 上百個實用案例,講解常見的打官司法律問題
性 及時、有效解決糾紛維護權益的實用指南
普法圖書中心是中國法制出版社的內設機構,由中國法制出版社專業編輯、法學教授及實務人員組成。中國法制出版社是中央級法律類圖書專業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隸屬于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規的國家標準版本;2、法律、法規的性中外文對照文本;3、中外法學著作;4、研究生、大學本科、專科法學教科書;5、法律工具書;6、解釋、宣傳、介紹法律、法規的普及性讀物。7、法律、法規中文及中外文對照文本的電子出版物。
及時章 案件起訴
民事案件起訴應具備哪些條件?
起訴能否以口頭形式提起?
怎樣寫民事起訴狀?
未成年人可以作原告嗎?
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如何進行訴訟?
向法院提起訴訟后與被告和解,原告可以撤訴嗎?
打官司如何聘請律師?聘請律師有哪些好處?
委托授權不明會導致什么后果?
特別授權的人有權在法庭上承認對方的請求嗎?
約定"全權",就是可以一切嗎?
民事訴訟可以由他人代為提起嗎?
夫妻離婚糾紛可以頻繁起訴嗎?
打民事官司是到原告住所地還是被告住所地?
涉及合同糾紛的案件應到哪個法院起訴?
服刑人員欲離婚,應向哪個地方法院提起訴訟?
常年在外地打工的夫妻想要離婚,應該到哪個法院起訴?
發生民事侵權糾紛,受害人應向哪里的法院提起訴訟?
因不動產買賣產生的糾紛,應該到哪個法院提起訴訟?
合同當事人可以協商約定發生糾紛時的管轄法院嗎?
及多地的侵權糾紛,應如何確定管轄法院?
如果認為不應當由該法院管轄,可以提出管轄異議嗎?
審判人員與對方當事人有親戚關系,可以申請其回避嗎?
第二章 證據
民事官司中的證據包括哪些種類?
偷拍偷錄的視聽資料能否作為合法證據使用?
當事人陳述可以算作證據嗎?
證人必須出庭作證嗎?
因客觀原因不能收集證據可以申請法院調查取證嗎?
舉證責任倒置是怎么回事?
廣告牌砸傷了人由誰來承擔舉證責任?
作為證人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訴訟過程中,證人要出國不能出庭作證怎么辦?
在民事訴訟中,哪一方當事人有責任提供證據?
被逼迫寫下的欠條能否成為有效證據?
一方當事人持有證據卻拒絕提供會承擔什么后果?
為調解所作的妥協,可以成為以后對當事人不利的證據嗎?
證據的證明力大小如何判斷?
第三章 民事案件審理
什么情況下可以申請先予執行?
涉及隱私的案件,當事人可以要求不公開審理嗎?
當事人可以要求法院不公開宣判審判結果嗎?
對于同一個民事案件,法院最多能夠審理幾次?
當事人拒不到庭,法院可以缺席判決嗎?
案件被法院受理后,原告可以撤訴嗎?
在民事訴訟中,第三人如何參加原被告之間的訴訟?
什么是反訴?反訴提出后能否與原案件合并審理?
案件審理過程中一方當事人猝死,案件還要繼續審理嗎?
什么是簡易程序?哪些案件適用簡易程序?
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判決是立即生效嗎?
對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不滿可以拒絕簽收嗎?
什么情況下可以提起上訴?
上訴應向哪個法院提出?如何提出?
對共同訴訟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分配有異議可否上訴?
怎樣書寫上訴狀? 二審中當事人可否增加獨立的訴訟請求?
上訴是否可以撤回?
因不可抗力導致過了上訴期該怎么辦?
什么是支付令?支付令的法律效力如何?
檢察院能否要求法院對已經生效的判決進行重審?
案件終審判決后又發現了新的證據,可以要求法院重審嗎?
判決離婚的案件是否可以申請再審?
法官收受賄賂導致案件敗訴該怎么辦?
已經生效的調解書能否申請再審?
申請再審應在什么期限內提出?
再審申請書應該怎樣寫?
第四章 民事案件執行
法院判決后敗訴一方拒不履行判決,勝訴方該怎么辦?
如何查明被執行人的財產情況?
執行過程中,哪些財產不得查封、扣押、凍結?
履行了判決書的全部義務,名字能否從失信名單庫中刪除?
經過調解達成的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嗎?
當事人在執行過程中能否和解?
申請擔保期滿后被執行人仍不履行義務,申請執行人該怎么辦?
強制執行過程中遭到被執行人阻礙的,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達成執行和解后,一方不履行或未履行和解協議怎么辦?
和解協議履行完畢還能申請執行原生效法律文書嗎?
什么情況下可以申請執行異議?
在執行過程中,被執行人死亡該如何處理?
被執行人延期履行義務的后果是什么?
第五章 如何打刑事官司
導致人身傷亡的案件是否可以達成協議解決?
哪些刑事案件當事人雙方可以"私了"解決?
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可以自行辯護嗎?
被告律師誘使證人改變證詞應否承擔責任?
接受委托后,辯護律師可以與被關押的委托人見面嗎?
刑事訴訟過程中,被告人對自己的律師不滿意可以要求更換嗎?
一名被告人最多可以委托幾名辯護人?
沒錢請律師,當事人就只能自行辯護嗎?
語言不通的少數民族當事人如何參加刑事訴訟?
對未成年人進行審訊,其監護人應否在場?
公安機關有權認定犯罪嫌疑人有罪嗎?
采用刑訊逼供取得的證據合法嗎?
被告人上訴后二審法院會加重判刑嗎?
證據確鑿,但犯罪嫌疑人拒不承認就無法定罪嗎?
公訴案件能否適用"誰主張,誰舉證"原則?
拘傳犯罪嫌疑人就是對其羈押審訊嗎?
什么是取保候審?哪些人可以適用取保候審?
取保候審的保障人要滿足什么條件?
取保候審也有時間限制嗎?
監視居住是否有時間限制?
犯罪行為未引發后果是否適用拘留?
刑事拘留是否有時間限制?
公安機關的偵查人員有權作出逮捕的決定嗎?
什么情況下可以進行人身檢查?
什么是法定不起訴?
未成年犯罪的案件可以不公開審理嗎?
庭審過程中擾亂法庭秩序會被追究責任嗎?
庭審過程中需要傳喚新證人,法院會延期審理嗎?
刑事訴訟案件能否適用簡易程序?
我國法律對上訴期是如何規定的?
判決生效后發現起訴罪名有誤能否啟動再審抗訴?
判決生效后又發現新證據可以證明被告無罪,該如何處理?
懷孕婦女犯罪能否申請監外執行?
什么情況下執行死刑前可以暫停執行?
死緩犯在緩刑期間故意犯罪,可以立即執行嗎?
第六章 如何打行政官司
打行政官司該如何確定被告?
公務員就人事任免問題起訴到法院,法院能否受理?
營業執照兩年沒批,公民可以到法院起訴嗎?
為配合政府預防禽流感遭受的損失,可以要求賠償嗎?
有起訴權的原企業法人終止,誰可以提起訴訟?
行政訴訟的管轄權如何界定?
在行政訴訟中,可以申請先予執行嗎?
行政官司由誰負舉證責任呢?
訴訟期間,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會停止執行嗎?
行政機關可以因同一事由作出重復處罰決定嗎?
子女偷父母的證件變更了房屋產權,父母可以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嗎?
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不作為,公民可以提起訴訟嗎?
行政訴訟能否由他人代為提起?
行政訴訟中,對被告搜集證據有限制嗎?
行政機關的裁定干擾企業正常運營,企業可以起訴要求停止行政決定嗎?
第七章 法律援助
老人為索要贍養費提起訴訟,是否屬于法律援助對象?
行政賠償訴訟可以申請法律援助嗎?
刑事賠償訴訟是否屬于法律援助范圍?
討要拖欠工資的訴訟可否申請法律援助?
因見義勇為受傷而提起訴訟,可以申請法律援助嗎?
因討要撫恤金提起的訴訟,應向哪個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援助?
法律援助機構是否提供法律咨詢服務呢?
救人反遭誣陷,可以申請法律援助幫忙打官司嗎?
住所地與申請地不一致而導致經濟困難標準不同,應以哪個為標準提請法律援助?
歲的孩子可以獨自申請法律援助嗎?
申請法律援助都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哪些人申請法律援助不用提交經濟狀況證明表?
未按法律規定向法律援助機構提供申請材料,會導致什么后果?
申請法律援助失敗該怎么辦?
未經受援人同意,法律援助人員可以與對方當事人達成和解嗎?
法律援助在什么情況下會被終止?
法律援助人員可以私自向當事人索要錢財嗎?
在辦案的過程中,法律援助人員應否向受援人和法律援助機構報告情況?
律師不盡職,受援人可以要求法律援助機構更換律師嗎?
共同犯罪中請不起律師的犯罪嫌疑人該怎么辦?
犯罪嫌疑人在檢察院抗訴的案件中,能否申請法律援助?
全國通緝的犯罪嫌疑人能否申請法律援助?
自訴的刑事案件能否申請法律援助?
被害人家庭困難,可否通過法律援助機構尋找訴訟人?
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可以申請法律援助嗎?應該如何申請?
沒有委托辯護人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能否得到法律援助?
可能會判處死刑的人可以拒絕律師辯護嗎?
被認定為經濟困難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法律援助工作由什么機構負責?
承辦法律援助案件的費用由誰出?
緊急情況下可以要求法律援助機構先提供幫助嗎?
第八章 仲裁與人民調解
未通過工商局的行政審批,可以提起仲裁嗎?
合同約定中只寫明"在北京仲裁",該仲裁約定是否有效?
雙方簽有仲裁協議,發生糾紛后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嗎?
對仲裁結果不服向法院起訴,法院會受理嗎?
糾紛產生后再達成的仲裁協議有效嗎?
仲裁人員可以由當事人雙方約定嗎?
打行政官司的雙方可以調解嗎?
什么是人民調解制度?
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不成該如何處理?
調解協議達成后又反悔,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嗎?
案例實錄
2014 年4 月28 日,在北京市某區某幼兒園讀大班的5 歲男孩明明吃完午飯后不愿意午睡,便在床上嬉鬧,吵得其他孩子也無法午睡。幼兒園老師胡某覺得心煩,便沖到床前,把明明從床上揪起扔到了地上。孩子被磕得滿嘴是血,放聲大哭。胡某見狀,便威脅孩子不許出聲。明明的哭聲引來了其他的老師,老師們將孩子送到醫院。經檢查,明明受傷比較嚴重,治療期達半年之久。明明的父親李某一怒之下將胡某告上法庭。那么,本案的原告應是明明還是他的父親呢?
律師分析
明明的父親是其法定訴訟人,可以代替明明行使訴訟權利,但本案的原告應是明明。法定訴訟人,是指依照法律規定無訴訟行為能力的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的人。無訴訟行為能力人由他的監護人作為法定人代為訴訟。本案中,明明是未成年人,其人身權受到侵害,但沒有參與訴訟的能力。明明的父親李某是其法定的訴訟人,可以代明明提起訴訟,但他在訴訟中的地位是法定人,而非原告。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七條 無訴訟行為能力人由他的監護人作為法定人代為訴訟。法定人之間互相推諉責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為訴訟。
《較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八十三條 在訴訟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人。事先沒有確定監護人的,可以由有監護資格的人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在他們之中指定訴訟中的法定人。當事人沒有民法通則第十六條及時款、第二款或者第十七條及時款規定的監護人的,可以指定該法第十六條第四款或者第十七條第三款規定的有關組織擔任訴訟中的法定人。
溫馨提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