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針對農村經濟發展落后、城市中低收入者生活貧困、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積極發展農村金融和中小額信貸事業,逐步形成了以農村金融體系、個人信貸和中小企業發展貸款為主體組成部分的相對完善的普惠金融體系。相比于當前大陸地區,臺灣地區的普惠金融體系相對完善,在管理模式、運營模式、法律依據、監管模式等方面都進行了比較合理的設計與安排,在完善農業金融機構管理、改善中小企業及個人融資環境、推進臺灣地區農業和中小企業發展、提高中低收入者生活水平方面績效顯著,這些對于中國大陸建設和完善普惠金融體系,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解決“三農”等民生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通過了解臺灣地區針對這三方面努力構建的普惠金融體系所得經驗和啟示,在我國現有制度情況下進行改進和應用,促進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
及時章 臺灣農業金融體系
一、臺灣農業金融體系的決策與管理
(一)“中央銀行農業金融策劃委員會
(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金融局
(三)各縣市政府農業金融主管機關
二、臺灣農業金融體系的領軍者——“農業金庫”
(一)“農業金庫”的設立宗旨與定位
(二)“農業金庫”的股權與治理結構
(三)“農業金庫”的職能
(四)“農業金庫”的發展模式
(五)“農業金庫”評析
三、臺灣農業金融的商業化運作
(一)臺灣農民銀行
(二)臺灣土地銀行
四、臺灣農業金融體系中的合作金融
(一)臺灣合作金庫
(二)農(漁)會信用部
五、臺灣農業金融體系中的信用建設
(一)臺灣農業信用擔保基金的宗旨與結構
(二)臺灣農業信用擔保基金的作用機制
(三)臺灣農業信用擔保基金的困境與展望
六、臺灣農業保險服務
(一)臺灣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現狀
(二)農業資金保險服務——臺灣“中央存款保險公司
七、臺灣農業金融發展經驗及啟示
(一)臺灣農村金融體系的現狀與特點
(二)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現狀及特點
(三)臺灣農村金融體系與大陸的比較
(四)臺灣發展經驗對山東等地區的經驗啟示
第二章 臺灣中小企業融資體系
一、臺灣中小企業融資金融機構
二、臺灣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基金
(一)信保基金設立原因
(二)信保基金起源
(三)信用擔保制度的含義及意義
(四)信用擔保的功能
(五)信用擔保的特性
(六)信用擔保的機制
(七)信用擔保的形式
(八)基金的資金來源與構成
(九)兩岸中小企業融資體系與信用擔保制度的比較分析
(十)結合我國實際狀況與臺灣信保基金的思考
三、臺灣中小企業融資輔導體系
(一)中小企業馬上解決問題中心
(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基金
(三)中小企業互助保障基金會
(四)中小企業聯合輔導中心
(五)創業咨詢服務中心
(六)創業創新育成中心
四、臺灣中小企業融資對大陸的借鑒
(一)我國間接融資的現狀
(二)我國直接融資的現狀
(三)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
(四)臺灣中小企業融資體系對大陸的經驗借鑒
第三章 臺灣個人信貸優惠政策
一、臺灣個人信貸相關特別政策
(一)個人綜合授信類
(二)個人生產經營類
(三)消費信貸類
二、個人信貸在我國開展情況及原因分析
三、我國發展普惠金融個人信貸業務的良好契機
(一)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改變
(二)居民自身消費的需求和傳統消費觀念的改變
第四章 臺灣特色合作金融之儲蓄互助社
一、臺灣儲蓄互助社介紹
(一)儲蓄互助社的由來
(二)儲蓄互助社的發展
(三)臺灣為什么需要推動儲蓄互助社
(四)臺灣儲蓄互助社的發展歷程
(五)儲蓄互助社的“立法”制度
(六)儲蓄互助社的組織機構
(七)儲蓄互助社的性質
(八)儲蓄互助社的特色
(九)儲蓄互助社的經營原則
(十)關于社員
(十一)儲蓄互助社的業務
(十二)儲蓄互助社的主要功能
二、臺灣儲蓄互助協會代辦各項互助基金運行方式
(一)綜合損失互助基金
(二)社員團體互助基金
(三)平安儲蓄互助基金
(四)各級干部互助基金
(五)貸款安全互助基金
(六)人壽儲蓄互助基金
(七)社員防癌互助基金
(八)社員團體意外互助基金
三、儲蓄互助社資金運作方式
(一)儲蓄互助社的資金來源
(二)儲蓄互助社的資金運用
四、臺灣儲蓄互助社的問題及發展趨勢
(一)臺灣儲蓄互助社面臨的困難
(二)臺灣儲蓄互助社經營主要面臨的問題
(三)臺灣儲蓄互助社的發展趨勢
五、臺灣儲蓄互助社對我國資金互助社的經驗借鑒
(一)我國農村資金互助社簡介
(二)臺灣儲蓄互助社與大陸農村資金互助社的比較
(三)我國農村資金互助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四)臺灣地區儲蓄互助社對大陸農村經濟互助社的經驗啟示
參考文獻
《臺灣普惠金融體系研究》:
5.合作金庫的經驗啟示可以看出,臺灣地區合作金庫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服務農漁會等農業、漁業生產組織,并為其提供各類型的金融服務,且在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下,風險被有效分散,使得合作金庫沒有后顧之憂。
大陸的農村合作性組織以農村信用社為典型代表,但在性質上農村信用社與臺灣合作金庫大大不同。首先,在成立模式上,臺灣合作金庫的設立由政府主導并進行立法保障。在設立農業金庫之初,為從法律上保障合作金庫的建設和運作,臺灣金融主管部門相繼出臺了“農業金融法”和“農會漁會信用部業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予以完善。大陸并未有明確的專項法律與農村信用合作社相配套,對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和發展只采用行政法規,或套用其他法律進行管理和監督。其次,在治理結構上,臺灣合作金庫采用現代股份制有限公司制,不論在內部治理和外部監管方面,都能有效地保障合作金庫的健康持續發展。而農村信用社兼具行業管理和企業屬性,雖然現在進行了股份制改革,但是內外部治理和監管機制尚不健全。而且,合作金庫的主要股份由當局掌握,而農村信用社主要由基層掌握,導致兩者利益立場出現反差:合作金庫更傾向于對當局的相關政策進行執行,而農村信用社則更傾向于對基層行社的利益訴求進行體現。除此之外,合作金庫采用的是現代股份有限公司的治理結構,各層級之間有著完善的合作、監督體系,能夠進行有效控制。而農村信用社雖然也成立了類似的內部結構,但未設立專門的監事會,主要采取內外部監督并行的形式,而且以包括銀監會、人民銀行等外部監督機構為主。再次,在配套政策上,如前所述,臺灣合作金庫在資金需求者的信用擔保、差額補貼、存款保險、破產清算等方面都有相應的機構進行配套保障,能夠有效覆蓋風險敞口。而農村信用社除了有政府部門撥付的風險資金外,并沒有相關的擔保體系和農業保險體系,農業金融事業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在業務運作上,臺灣合作金庫采用自營業務和輔導各地農漁會信用部業務為一體的方式,在支持農村金融事業發展的同時,保障了合作金庫的持續發展。而信用社則以支農為主,其主要在于實現“立足社區,服務三農,城鄉互動,富民強社”的目標,堅持將貸款重點面向“三農”,針對更多的是處于農村的中小企業,但尚未實現商業化運作。
臺灣合作金庫的發展經驗對大陸農村信用社改革發展啟示頗多。首先,完善的法律法規是保障農村信用社改革成功的制度框架,并能夠保障和促進農村信用社的持續性發展,為農村金融事業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其次,在改革實施方面,可借鑒臺灣合作金庫的內外部治理與監管機制,降低政府部門所承擔的風險,保障農村信用社在農業金融體系中發揮服務和盈利兩種職能。,在相關配套設施建設上,應加快設立信用擔保機構、專門的農業存款保險機構等配套農業金融組織,完善農業金融服務的鏈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