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的歷史,可用四句話加以形象的概括,那就是"生于動蕩,立于國難,少壯挫折,中年復興"。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引進發軔于20世紀20年代末期,其時軍閥割據,動蕩不安;此后抗戰八年內戰四年,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的開拓者們就是在如此嚴酷的環境中辛勤耕耘,篳路藍縷……滄桑百年,斗轉星移,現在中國的人類學民族學可以說進入了好的發展時期。雖然如此,然而如上所述,面對當前國內外悄然興起的文化自覺和無所不在的文化訴求,面對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浪潮,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無疑承受著巨大的挑戰。如何適應社會的發展而進行學科的建設,如何在融入國際學界的同時努力實現本土化,如何普及人類學民族學的知識以提高國民的教養和素質,如何進行創造性的應用研究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服務等,均為重大而緊迫的謬題。本叢書的問世,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發展的狀況,作為新時期的具有代表性和規模性的研究成果。必將載入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發展的史冊。 本書是"當代中國人類學民族學文庫"之《發展的反思--瀾滄江流域少數民族變遷的人類學研究》。
郭家驥,男,1955年7月出生,云南昆明人,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云南大學客座教授。1983年云南大學歷史系畢業,同年分配到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從事民族學研究至今。田野調查的足跡遍及云南民族地區和一些西部民族省區,在生態人類學、民族關系、民族問題與民族地區發展等
及時章 發展理論探討
及時節 主流發展理論述評
一、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發展理論
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理論
三、文化價值觀與發展
四、發展經濟學的發展理論
五、現代化理論
六、世界體系理論
七、全球化理論
八、可持續發展理論
九、以自由看待發展
十、科學發展觀
第二節 人類學發展理論探討
一、發展是以文化為中心和目的的人類發展
二、發展是由文化主體自由選擇和自主決定的過程
三、發展是文化與環境持續調適的過程
四、發展是文化主體自愿選擇變遷模式的過程
五、發展是一個文化自覺的過程
六、發展是國家權力正確領導、幫助和干預的過程
第二章 從人類學發展理論認識云南省情
及時節 傳統的云南省情認識論回顧
一、從社會發展階段視角認識云南省情的理論
二、從云南固有特點視角認識云南省情的理論
第二節 云南省情認識新論
一、生態環境多樣性
二、生物多樣性
三、民族文化多樣性
四、生態環境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民族文化多樣性"三多一體"
第三章 瀾滄江流域——云南基本省情的典型縮影
及時節 瀾滄江流域的基本特點
一、生態環境多樣性
二、生物多樣性
三、民族文化多樣性
第二節 瀾滄江流域少數民族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一、發展成就
二、存在問題
第四章 瀾滄江上游的農牧商文化及其變遷——以迪慶州及其明永、雨崩兩村藏族為例
及時節 生產方式
一、格桑家的農業、牧業與商業
二、洛茸旺堆家的農業和商業
三、央宗家的畜牧業
第二節 生活方式
第三節 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利用狀況
一、明永村和雨崩村概況
二、社區資源利用現狀
第四節 字宙觀
一、神山、神湖、圣地崇拜
二、神山、神湖、圣地崇拜中所蘊涵的生態知識
三、田野調查中的神山崇拜與生態保護見聞
第五節 自然資源管理機制
一、傳統資源管理機制
二、當代資源管理機制
第六節 婚姻家庭模式
一、尼瑪家的一妻多夫
二、邊宗家的一妻多夫
三、魯茸家的一妻多夫
第七節 香格里拉落戶迪慶與旅游業的崛起
第八節 從人類學發展理論看迪慶藏族的發展
第五章 瀾滄江中游的水電建設與移民的生活變遷——以漫灣三村為例
及時節 壩村:城鎮非農移民及其生活變遷
一、壩村概況
二、生存環境的變遷與移民大事記
三、電站建設對壩村的影響
四、電站建設對壩村不同群體的影響
五、社區組織制度及其效用分析
六、評估與對策
第二節 江村:就地后靠移民及其生活變遷
一、江村概況
二、生存環境的變遷與移民大事記
三、電站建設對江村的影響
四、電站建設對江村不同群體的影響
五、社區組織制度及其效用分析
六、評估與對策
第三節 巖村:遠遷他鄉移民及其生活變遷
一、巖村概況
二、生存環境的變遷
三、電站建設對巖村移民的影響
四、電站建設移民搬遷對巖村不同群體的影響
五、社區組織制度及其效用分析
六、評估與對策
第四節 初步結論
一、對漫灣三村移民模式的評價
二、從人類學發展理論認識水電建設移民問題
第六章 瀾滄江下游的稻作文化及其變遷——以西雙版納州曼遠村傣族為例
及時節 曼遠村概況
第二節 稻作文化體系中的自然環境
第三節 稻作文化體系中的技術系統
一、傳統技術的主要內容及其特點
二、傳統技術的變遷與新型技術系統的建立
第四節 稻作文化體系中的資源管理制度
一、傳統資源管理制度
二、當代資源管理制度
第五節 稻作文化體系中的生活方式與經濟發展
一、稻米生活方式
二、以稻谷生產為中心的經濟發展及其變化
第六節 稻作文化體系中的信仰與習俗
一、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化觀
二、稻作農耕禮俗
三、水的信仰與習俗
四、傳統道德觀和人生價值觀中的稻作文化因素
第七節 稻作文化體系中的民族認同與民族關系
一、民族認同與內聚傳統中的稻作文化因素
二、以稻作文化為紐帶的優長互補的山壩民族關系
第八節 稻作文化式微與橡膠文化興起
一、橡膠種植面積擴大
二、橡膠收入占據主導地位
三、橡膠文化初見端倪
四、橡膠種植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第九節 從人類學發展理論看西雙版納傣族的發展
第七章 走向以文化為終極目的的發展
及時節 樹立以文化為終極目的的人類學發展理念
一、少數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多樣性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文化多樣性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
三、文化多樣性促進社會的創造性
四、文化多樣性促進社會的穩定性
五、文化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六、開創以文化為終極目的的多樣化發展模式
第二節 保護與發展民族文化多樣性
一、提高對文化保護與發展重要性的認識
二、制定和完善保護與發展民族文化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三、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篩選與評估標準
四、建立民族文化保護村(區)
五、發展民族文化產業
六、確保少數民族參與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的權益
七、建立重大建設項目的參與式社會文化影響評價機制
第三節 運用國家權力認真做好水電移民工作
一、移民安置的基本類型和模式
二、外遷移民影響評估
三、就地后靠移民影響評估
四、移民安置與發展對策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及時章 發展理論探討
及時節 主流發展理論述評
三、文化價值觀與發展
文化價值觀推動經濟發展理論的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學者是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1904年和l905年,韋伯分兩次發表了這一理論的代表作品《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在這部重要著作中,韋伯通過分析統計資料發現了一個事實:"在任何一個宗教成分混雜的國家,只要稍稍看一下其職業情況的統計數字,幾乎沒有什么例外地可以發見這樣一種狀況:工商界領導人、資本占有者、近代企業中的高級技術工人、尤其受過高等技術培訓和商業培訓的管理人員,絕大多數都是新教徒。"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種狀況呢?
與亞當•斯密認為個人利己主義是催生資本主義的溫床的觀點不一樣,馬克斯•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精神與前資本主義精神之間的區別并不在賺錢欲望的發展程度上"。"資本主義的經濟行為是依賴于利用交換機會來謀取利潤的行為,亦即是依賴于和平的獲利機會的行為"。"資本主義在中國、印度、巴比倫,在古代的希臘和羅馬、在中世紀都曾存在過",但這些地方沒有發展出資本主義精神,原因是這些地方奉行的是傳統的前資本主義精神,認為"人并非`天生`希望多多地賺錢,他只希望像他已經習慣的那樣生活,掙得為此目的必需掙得的那么多錢"。在前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精神被認為是一"從牛身上刮油,從人身上刮錢",是"最卑劣的貪欲,是一種沒有自尊的心態"。因此,"所謂前資本主義的,是指這樣一種狀況:在一個長期企業中,合乎理性地使用資本和按照資本主義方式合乎理性地組織勞動尚未成為決定經濟活動的主導力量。"而在西方,卻發展出了以"自由勞動的理性組織方式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