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不見的森林》(2013年普利策獎非虛構類最終入圍作品)
選取高原上一米見方的小天地,以四季的更替為時間軸,把這片森林作為整個自然界的縮影,描述了延續數千年甚至數百萬年的生態系統的關系和歷史,揭示了自然的神秘深邃和生命的波瀾壯闊。
2.《鮮花帝國》(《紐約時報》上榜暢銷書)
探秘“花花世界”,揭開鮮花貿易背后的驚人秘密。作者實地走訪花卉產業,生動而詳細地講述花卉作為一個產品時,種植園所要做的事情。
3.《種子的故事》(英國《新科學人》雜志2009年度科普圖書)
介紹了令人驚嘆的種子演化歷程,以及如何廣泛地被人類培育、傳播發展成新品種,并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4.《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作者獲美國艾美獎聲音暨音響類個人成就獎)
“由世界上好的傾聽者撰寫”的之作。保存一平方英寸的寂靜,就能減少一千平方英里內的噪音污染。作者為此環繞地球,聆聽、記錄、保存大自然的聲音,感受落雪的低語、松林的嘆息……
當今的中國,正在面臨環境持續惡化、人與自然割裂甚至對抗的困境。因此,當“美麗中國”成為一種理念、可持續發展觀念深入人心時,如何認識等同于我們自己的自然,便成了首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推出了“自然文庫”,它旨在追溯人類對自然也包括對自身的認識歷程,將“綠色生存”的理念寓于求知與實踐的樂趣之中,終通過閱讀啟發都市人尋找自然、觀察自然、感悟自然、保護自然,以重拾對自然造物的信仰和謙卑。
1 寂靜的雷鳴
在這寂靜之處,
噪音卻震耳欲聾。
——凱思琳.迪恩.摩爾
俄勒岡州立大學春溪計劃主任
二○○三年一個晴朗的秋夜里,一聲巨響把熟睡的我驚醒。我的臥室窗戶跟往常一樣大敞,讓我有露營的感覺,也讓我能傾聽。我住在一個鄉間小鎮,四周安靜到甚至能聽見數英里外的聲響。就在這片寂靜中,我聽到一種新的聲音。
那是一種沉重的“咚咚”聲,聽起來像是貨船或某種新型超級油輪上的活塞正在劇烈運轉。那聲音應該是從十到十五英里外的胡安德??ê{中央傳來,先是越過新月海灘,再傳到華盛頓州偏遠的奧林匹克半島上,我家所在的這片山丘。能住在這么安靜的地方,向來讓我引以為傲。
我聆聽世界的聲音,這也是我身為聲音生態學家熱愛從事的工作。除了南極洲還沒去過以外,我在各大洲都錄過音。這些錄音被用于許多地方,從電玩游戲、博物館展覽,到自然風格的唱片、電影音樂和教育產品。我錄制聲音已超過二十五年,各種自然環境都嘗試過,我的聲音圖書館藏有多達三千GB的聲音,包括蝴蝶鼓動翅膀的聲音,瀑布如雷的轟隆聲,子彈列車如噴射機般呼嘯而過的聲音,一片漂浮的葉子細微的聲響,鳥兒充滿熱情的鳴囀,還有草原幼狼低柔的咕咕聲等等。我熱愛聆聽,勝于說話。聆聽是一種無言的過程,可接收到最真實的印象。
盡管我錄制各種聲音,但專長是那些靜謐的聲音。這種聲音非常細微,人耳幾乎聽不到,但只要學會仔細聆聽,也不是無法掌握,而我正是個會仔細聆聽的人。
在那個十月的夜晚,聽到那艘貨輪傳來的撞擊聲,令我感到驚訝。它似乎不該那么近。如果要我舉出世上我最喜歡的聲音,恐怕很難。若是非舉不可,我可能會說是鳴禽在黎明時的合唱,還有初陽撫上大地的聲音。但是如此一來,就會忽略掉有翼昆蟲在喀拉哈里沙漠無數平方英里的大地上所發出的嗡嗡聲;但若說蟲鳴是我的最愛,又會忽略掉貓頭鷹的呼嚕聲,還有它們在路易斯安那州的絲柏間一躍而起的聲響,或是沿著奧地利村莊狹窄石巷回蕩的教堂鐘聲。如果答案真的只限定一個,我會說,我在世間最愛的聲音是期盼的聲音:即將聽到聲音前的那刻寂靜,或是兩個音響之間的剎那。1 寂靜的雷鳴
在這寂靜之處,
噪音卻震耳欲聾。
——凱思琳.迪恩.摩爾
俄勒岡州立大學春溪計劃主任
二○○三年一個晴朗的秋夜里,一聲巨響把熟睡的我驚醒。我的臥室窗戶跟往常一樣大敞,讓我有露營的感覺,也讓我能傾聽。我住在一個鄉間小鎮,四周安靜到甚至能聽見數英里外的聲響。就在這片寂靜中,我聽到一種新的聲音。
那是一種沉重的“咚咚”聲,聽起來像是貨船或某種新型超級油輪上的活塞正在劇烈運轉。那聲音應該是從十到十五英里外的胡安德??ê{中央傳來,先是越過新月海灘,再傳到華盛頓州偏遠的奧林匹克半島上,我家所在的這片山丘。能住在這么安靜的地方,向來讓我引以為傲。
我聆聽世界的聲音,這也是我身為聲音生態學家熱愛從事的工作。除了南極洲還沒去過以外,我在各大洲都錄過音。這些錄音被用于許多地方,從電玩游戲、博物館展覽,到自然風格的唱片、電影音樂和教育產品。我錄制聲音已超過二十五年,各種自然環境都嘗試過,我的聲音圖書館藏有多達三千GB的聲音,包括蝴蝶鼓動翅膀的聲音,瀑布如雷的轟隆聲,子彈列車如噴射機般呼嘯而過的聲音,一片漂浮的葉子細微的聲響,鳥兒充滿熱情的鳴囀,還有草原幼狼低柔的咕咕聲等等。我熱愛聆聽,勝于說話。聆聽是一種無言的過程,可接收到最真實的印象。
盡管我錄制各種聲音,但專長是那些靜謐的聲音。這種聲音非常細微,人耳幾乎聽不到,但只要學會仔細聆聽,也不是無法掌握,而我正是個會仔細聆聽的人。
在那個十月的夜晚,聽到那艘貨輪傳來的撞擊聲,令我感到驚訝。它似乎不該那么近。如果要我舉出世上我最喜歡的聲音,恐怕很難。若是非舉不可,我可能會說是鳴禽在黎明時的合唱,還有初陽撫上大地的聲音。但是如此一來,就會忽略掉有翼昆蟲在喀拉哈里沙漠無數平方英里的大地上所發出的嗡嗡聲;但若說蟲鳴是我的最愛,又會忽略掉貓頭鷹的呼嚕聲,還有它們在路易斯安那州的絲柏間一躍而起的聲響,或是沿著奧地利村莊狹窄石巷回蕩的教堂鐘聲。如果答案真的只限定一個,我會說,我在世間最愛的聲音是期盼的聲音:即將聽到聲音前的那刻寂靜,或是兩個音響之間的剎那。
“咚咚,咚咚。”在大氣情況理想的時候,深沉的低頻聲音可以傳揚十到十五英里,但這次傳來的聲音有些不同,幾乎辨識不出來是什么,這就是我之所以認為,它可能來自一種新型船只的原因。對我來說,這種低沉的噪音最不可能是喪失聽力的征兆。畢竟在這么多人當中,這種事怎么可能剛好發生在我這個錄制聲音的人身上,這就像女中音猜想自己的聲帶是否長了結節,或是畫家懷疑自己罹患肌肉萎縮癥一樣。
但是隨著日子24小時天、一周周過去,幾個月后,這顯然已成為我無法逃避的事實。我再也無法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的腦袋里充斥著嚶嚶嗡嗡、扭曲走樣的聲音,幾乎聽不懂別人說的話。如果一個房間里同時有一人以上在說話,我就會覺得混亂不清,只能坐著“看”別人說話。我聽到的不再是話語,而是一種奇怪的聲響,類似從長走廊另一端的AM收音機傳來的鄉村音樂;所有的話語都混在一起,無法辨識。我開始避免參加充滿壓力的活動,特別是有巨大聲響的活動;它們只會帶給我刺耳又不和諧的聲音,幾乎把我逼瘋。我經常得要求兒子和女兒重復他們說的話,還得說慢點。句子愈來愈短,意義愈來愈淺薄,生活愈來愈單調。我避免與人相處,開始負債,失去客戶,在財務與情緒崩潰的邊緣徘徊。
我收到許多忠告。我父親(經常)說:“你得了沖浪耳,所以你要懂事點,別再用沖浪板。只要停止人體沖浪,你的問題自然會消失。”這就是所謂的“自然消失”理論:只要不再做這個或那個,問題自然會消失。我會喪失聽力是某種原因引起的。羅伊是農場主,提供我新鮮雞蛋,他認為我的問題是耳垢造成的,建議我把頭偏向一邊,在下方點一支蠟燭,耳垢就會熔化,他說他太太可以帶一個漏斗過來,還說我會很驚訝地發現真有耳垢流出來。我的堂兄則建議我:“坐在暖爐旁,把爐火開到最強,然后吃更多綠花椰菜。”他相信紅外線的輻射能使我的頭蓋骨變熱,從而加速自然復原的過程。至于為什么要多吃綠花椰菜呢?我根本懶得問了。我的朋友多娜說:“或許這是神試圖想告訴你什么。或許你花太多時間傾聽外在世界,反而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傾聽自己心里的聲音。”
沒錯,我十分絕望。我清掉所有耳垢(沒有用蠟燭和漏斗),在火爐旁坐過,也搜尋過自己的內心。我做不到的是放棄人體沖浪。
我的心告訴我,我天生就是要錄制聲音。我記得最早體驗到的孤寂氛圍,是在游泳池的底部。小時候我會屏息躺在水池底,直到世界像是不再存在。即使我的肺開始灼熱,身體尖叫著要氧氣,我仍然依戀孤寂不放。然后突然間,而且經常是不自覺地,我會用力蹬腿,把自己送往水面,沖進充滿氧氣與聲音的世界。在我望向救生員的椅子旁,查看游泳池的時鐘是幾點前,我會自問:“這次我在下面待了多久?”我記得有一名救生員說:“做得好,很驚人。”但那只是小孩的游戲。長大后,我想做比較嚴肅的事。我研究植物學,想成為植物病理學家。
一九八○年的秋天,我開始朝這個目標前進,從西雅圖開車到威斯康星州的麥迪遜去念研究所,我從九十號州際公路轉進一條支線,想找地方過夜休息,開到一片剛收割的玉米田。我躺在兩排被剪得粗粗短短的殘梗中間,兩手枕在頭后面,準備好好休息。就在這時,我聽到一陣陣蟋蟀的唧哩聲,就像多重奏的美妙大合唱,空氣里帶著潮濕的味道,顯示暴風雨即將來臨。雨落下之前,雷聲先在這片大草原上響起,轟隆隆地自遠方翻滾而來,回響不絕:磅礴、深沉、原始,靈魂為之震撼。我以前從沒聽過這樣的雷聲。
數小時后,全身濕透的我心想:“我已經二十七歲,為什么以前從來沒有真正聆聽過?”
那一夜,就在那片玉米田上,我的生命整個改變了,盡管當時我并不明白。過了數個月,我才發現,到威斯康星州立大學念研究所并不是我真正想走的路。我渴望做不同的事,當我讀到約翰.繆爾把改變他一生的領悟形容為“心靈的渴求”后,我才比較明白自己想追尋的事物。從那以后,我環游過世界三次,記錄大自然的各種聲音與寂靜。聆聽成為我的生命、生計,更是我的一切。
后來在看了三次醫生,做過計算機斷層掃描以后,得知我之所以會喪失聽力,是因為中耳出了問題。但是醫生說他們束手無策,因為動用任何方法,都有可能使情況更糟。更糟?所以我好戴助聽器,希望這問題能不藥而愈。
即使是戴助聽器,也令人感到憤慨。幾乎所有的助聽器主要都是為了擴大聲音,使人類的話語聽起來更清晰,是為了聽到別人在說什么。它們無法使音樂變得更美妙,或是使大自然的聲響更容易聽到。
回家后,我在一陣憤怒下大聲喊道:“我只想回到以前的生活!”于是我開始檢視我喪失聽力這段期間,還有前一年所做的每一件事,巨細靡遺。
那時我剛滿五十歲,為了慶祝這年紀,我聽從兄弟的建議,開始服用營養補充品,他是醫生,很早就開始嚴格遵守服用維生素和荷爾蒙的養生法,也就是服用高效的維生素B族、鉀、鈣、硫辛酸等等。為了讓自己有一番新面貌,我還用了“落健”生發水,想把日益稀薄的頭發增厚。我的哲學觀是:“有一些是好,有很多必定更好。”我把“落健”倒在頭上,當生發劑使用,有時我可以感覺到它從我的頭皮經過耳朵流下來,但耳科醫生說這些都跟我喪失聽力無關。然而在絕望的情況下,我還是停止食用所有的營養補充品,也不再使用“落健”。
在停用營養補充品大約兩個月后,上帝仿佛響應了我的祈禱,我的聽力突然恢復正常。我坐在木造暖爐旁我祖父的搖椅上時,可以聽到柴火的噼啪聲,還有冰箱常傳出的水聲。但這突然恢復的聽力,卻又突然莫名地消失了。
我繼續停用所有的營養補充品。時間成了我的盟友,而不是敵人。聽力短暫恢復正常的次數愈來愈多,時間愈來愈長,后來整個加總起來,差不多維持了六個月的正常時間,令我相當振奮。我把這進展告訴兄弟羅伯特,他建議我可以暫時恢復服用維生素和使用“落健”,好確定這是不是造成我失聰的原因。別開玩笑了,就算我再有科學精神,也絕不會做這實驗。從那以后,我再也不回頭,而且一直很珍惜自己的福氣。如今,我的聽力已復原。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世事無僥幸,事出必有因。”我聽到這句話時,心里想到偉大的自然博物學家繆爾,他年輕時在印第安納波利斯的車廂工廠工作,因工業意外喪失視力。在突然陷入漆黑的孤獨與絕望下,他一心一意希冀能恢復視力,再度欣賞上帝賜予的大自然,所以他發誓只要能恢復視力,他將把一生奉獻給“上帝的創造物”,而非人類的發明。在視力終于恢復后,他到墨西哥灣“沿著枝葉最茂盛、人跡最罕至的小徑”走了一千英里,最終成為美國人熟知的國家公園之父。
十九世紀中晚葉可能是這個世界最富音樂性的時期,當時繆爾就是非常專注和細膩的自然聆聽者。這些年來,我一直奉他為我的精神導師,他也是自然聲音的錄制者,只不過使用的器材是紙和筆。他的每一頁日記都詳細記載著聆聽的細節,形容他“以冷靜的耳朵傾聽到”的自然音樂,例如他是這樣描繪約塞米蒂瀑布:
在這山谷里的所有瀑布當中,以這個壯觀瀑布擁有的聲音最為豐富,磅礴有力。它的曲調變化多端,風從生氣蓬勃的橡木間吹擦而過,惹得光滑的葉片發出一陣嘶嘶沙沙的尖銳聲響,松林輕柔壓抑地低語著,疾風驟雨則是夾帶著雷聲,在山巔峭壁之間怒吼。巨大的水柱疾沖至危巖表面,在兩片突巖上與空氣交會、迸裂,發出陣陣低沉轟隆的回響,在五六英里外的理想地點就能聽到。
二○○五年春天,我的聽力恢復,錄音事業也恢復正軌,我自問:“在充滿噪音污染的世界,就算有的聽力又有什么用?”仔細思考之后,我決定把多年前構思的靜謐保護計劃付諸實現。
二○○五年四月二十二日“地球日”那天,我獨自一人到奧林匹克國家公園的霍河雨林,在距離游客中心大約三英里的地方,把魁洛伊特部落長老送給我的一塊小紅石放在圓木上,并將那里命名為“一平方英寸的寂靜”。我希望設下這個標記后,能有助于保護和管理奧林匹克國家公園這個偏遠荒地的自然聲境。我這么做的邏輯很簡單,但并不是只有象征意義而已:如果飛機等等巨大噪音會對無數平方英里的土地造成影響,那么一塊維持百分之百沒有噪音的自然之地,同樣也能對周遭無數平方英里的土地造成影響。保護這一平方英寸的土地,讓它不受到噪音污染,就能讓寂靜蔓延到這座公園里的更廣大地區。
我希望這個簡單又便宜的做法,能夠成為管理聲境自然資源的機制,激勵和協助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做到先前已納入法典、卻沒充分達成的目標,也就是保存與保護國家公園現有完好的自然聲境,同時讓已遭人類噪音破壞的聲境得以復原。
“一平方英寸的寂靜”是我獨自發起的研究計劃,至今仍是如此,并獲得奧林匹克國家公園管理官員的有條件支持。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比爾.萊特納在二○○六年的復活節日,跟我一起健行到“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他知道運用所有噪音制造者都能了解的簡單方法來保存自然寂靜,確實有其價值。
我定期到“一平方英寸的寂靜”監測可能入侵的噪音,記錄時間,并且盡可能記錄人為噪音入侵的程度。然后我嘗試確認噪音的來源,用電子郵件聯絡對方,向他們解釋保存僅余的自然寂靜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環境受到保護的國家公園里,請他們自我約束,避免未來再次造成類似的噪音入侵。我會隨信附上一張有聲CD,內含他們更正行為后可以協助保存的聲音實例。有聲CD的一段是噪音入侵的實況,讓對方更容易了解噪音對國家公園造成的實際破壞。我會把這些入侵者的聲音和聯絡方式貼在我的網站的“新聞”里,讓民眾得知哪些人該為自然寧靜遭到破壞負責。
我之所以在奧林匹克國家公園中選擇“一平方英寸的寂靜”,是因為它擁有多樣化的自然聲境,加上相當大量的靜謐時刻。在黃石、大峽谷或夏威夷火山等國家公園,噪音爭議由來已久,但是奧林匹克國家公園不同,這里的空中觀光還在初期發展階段。這里沒有直接穿越的道路,沒有通往較高峰的風景路線。若要到未開發的偏遠地區,只能靠徒步。由于這里的荒野鮮少遭到噪音入侵,噪音來源比其他國家公園容易辨識。每種類型的棲息地(高山冰河、雨林、湖泊溪河和荒野海灘)都可提供悅耳又富有意義的聲境實例,聆聽者很容易就能辨識與欣賞。但是,所有這些自然純樸的體驗,目前仍有滅絕之虞。
這本書挺好看的。正版保證,送貨很快。
一套書買全了。整體感覺不錯!
囤書,慢慢看
書不錯,質量也好
還沒打開看
好喜歡正版感謝
商務印書館的科普系列一如既往地好,這次買的比較多1,一如既往地非常喜歡!
五星好評五星好評五星好評
寶貝收到了,挺好的。之前是看了其中的一本,很喜歡就把這一系列的買了??爝f也很給力,兩天就到了。
不知道好不好看,最近就喜歡看這種類型的書,趁活動收一套省不少銀子。
在北京書市上看到的,但是不全,所以沒有買。于是在雜志之家上購買了,價格和書市差不多,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