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向左,宗教向右,繼《哲學的慰藉》之后, 阿蘭 德波頓以他一貫的旁征博引、幽默睿智的優雅 筆觸,完成這本《寫給無神論者(阿蘭 德波頓文 集)(精)》,在哲學和宗教之間自由進退,伴你一起 感受有用、有趣、撫慰心靈的信仰與宗教。
世人發明宗教實出于兩個核心需求,這兩個需求 綿延不,世俗社會至今也無法特別有效地加以應對 。其一,盡管人類懷有根深蒂固的私心雜念和暴力沖 動,但我們終究需要在社會群體中和諧地生活在一起 ;其二,我們需要應對各種人生苦痛,不管是職場上 受挫失意,人際關系麻煩連連,還是痛失至愛親朋, 或者垂垂老矣行將就木,人類太容易遭災受難了。上 帝或許已死,然而,曾經促使我們樹立起上帝的那些 迫切問題依然揮之不去,仍在要求我們拿出求解方案 。
一個人必定可以繼續做一名堅定的無神論者,但 也可以發現不教時不時還是有用的、有趣味的、有撫 慰心的。各路宗教在布道講經、精進道德、營造團體 精神、利用藝術和建筑、喚起信眾遠行求法、錘煉思 想啟發智慧、激發人們感恩春天之美等等方面,都各 有其道。即使在宗教的核心教義遭到摒棄之后,宗教 的諸多具體內容仍不失其有益的意義,我們理應毫無 愧色地從中汲取營養,用以豐富教門之外的世俗生活 。
阿蘭 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畢業于劍橋大學,現住倫敦。有小說《愛情筆記》(1993)、《愛上浪漫》(1994)、《親吻與訴說》(1995)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1997)、《哲學的慰藉》(2000)、《旅行的藝術》(2002)。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幾種文字。
一 智慧無關教義 二 群體 三 和善 四 教育 五 溫情 六 悲憫 七 視角 八 藝術 九 建筑 十 體制
1 關于任何宗教,人們提出的最無聊、最徒勞的問 題當數,它是否是真的。此處所謂真,指的是宗教自 茫茫上蒼下凡到塵世俗界,由先知和神靈以超自然的 方式司管著。
為節省時間,也冒著開卷便流失讀者這一痛苦風 險,容我直言相告:按照上蒼欽賜這樣的定義,當然 沒有一個宗教是真的。本書便為無神論者而作。這些 無神論者無法膜拜奇跡異能、神仙圣靈,不會聽信灌 木樹叢燒而不毀的故事,對于歷史上非凡男女的超凡 業績也缺乏濃厚興趣。這些非凡男女例如13世紀蒙特 普爾恰諾的圣女阿格尼斯,據說她在禱告時能夠雙腳 離地懸空兩英尺,還能讓孩童起死回生,又說她在凡 俗生命結束時,坐在天使的背上從托斯卡納南部升了 天。
2 對無神論者而言,試圖證明上帝并不存在會是件 欣喜愉快之事。宗教的鐵桿批評者們非常樂于把信教 者的愚蠢低能一點一滴地、毫不留情地暴露在光天化 日之下,不把敵手徹底笨蛋、十足瘋子這樣的面目揭 露個夠,他們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如此作為固然令人酣暢淋漓,然而,真正的問題 卻不是上帝存在與否,而是一旦你確定上帝顯然并不 存在,又該如何自處呢?本書的出發點是,一個人必 定可以繼續做一個堅定的無神論者,但也可以發現, 宗教時不時還是有用的、有趣味的、有撫慰,心的: 也還可以好奇地思考一下,或許能從宗教中汲取某些 觀念和做法,用以豐富教門之外的世俗生活。
一個人可以對基督教的“三位一體”學說和佛教 的“八正道”無動于衷,但同時也可以對宗教的某些 方法生發一點興趣,畢竟這些宗教在布道講經、精進 道德、營造團體精神、利用藝術和建筑、喚起信眾遠 行求法、錘煉思想啟發智慧、激發人們感恩春天之美 等等方面,都是各有其道的。這個世界已經飽受種種 信教的和不信教的偏執者的困擾,在這片天地中,一 定可以在拒斥宗教信仰與選擇性地崇敬宗教儀式 和理念之間保持某種平衡。
正是當我們不再相信宗教系由上蒼欽賜下達或者 依據天意設計打造時,事情才會變得興味盎然。我們 然后便可認識到,世人發明宗教實出于兩個核心需求 ,這兩個需求綿延不絕,世俗社會如今也還無法特別 有效地加以應對。其一,盡管人類懷有根深蒂固的私 心雜念和暴力沖動,但我們終究需要在社會群體中和 諧地生活在一起;其二,我們需要應對令人生畏的各 種人生苦痛,不管是職業場上受挫失意,人際關系麻 煩連連,還是痛失至愛親朋,或者垂垂老矣行將就木 ,人類太容易遭災受難了。上帝或許已死,然而,曾 經促使我們樹立起上帝的那些迫切問題依然困擾著我 們,仍在要求我們拿出求解方案。哪怕經人提示后我 們知道,耶穌拿七片面包幾條小魚讓眾人飽餐的故事 在科學上并不,但那些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是揮之 不去。 1 關于任何宗教,人們提出的最無聊、最徒勞的問 題當數,它是否是真的。此處所謂真,指的是宗教自 茫茫上蒼下凡到塵世俗界,由先知和神靈以超自然的 方式司管著。
為節省時間,也冒著開卷便流失讀者這一痛苦風 險,容我直言相告:按照上蒼欽賜這樣的定義,當然 沒有一個宗教是真的。本書便為無神論者而作。這些 無神論者無法膜拜奇跡異能、神仙圣靈,不會聽信灌 木樹叢燒而不毀的故事,對于歷史上非凡男女的超凡 業績也缺乏濃厚興趣。這些非凡男女例如13世紀蒙特 普爾恰諾的圣女阿格尼斯,據說她在禱告時能夠雙腳 離地懸空兩英尺,還能讓孩童起死回生,又說她在凡 俗生命結束時,坐在天使的背上從托斯卡納南部升了 天。
2 對無神論者而言,試圖證明上帝并不存在會是件 欣喜愉快之事。宗教的鐵桿批評者們非常樂于把信教 者的愚蠢低能一點一滴地、毫不留情地暴露在光天化 日之下,不把敵手徹底笨蛋、十足瘋子這樣的面目揭 露個夠,他們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如此作為固然令人酣暢淋漓,然而,真正的問題 卻不是上帝存在與否,而是一旦你確定上帝顯然并不 存在,又該如何自處呢?本書的出發點是,一個人必 定可以繼續做一個堅定的無神論者,但也可以發現, 宗教時不時還是有用的、有趣味的、有撫慰,心的: 也還可以好奇地思考一下,或許能從宗教中汲取某些 觀念和做法,用以豐富教門之外的世俗生活。
一個人可以對基督教的“三位一體”學說和佛教 的“八正道”無動于衷,但同時也可以對宗教的某些 方法生發一點興趣,畢竟這些宗教在布道講經、精進 道德、營造團體精神、利用藝術和建筑、喚起信眾遠 行求法、錘煉思想啟發智慧、激發人們感恩春天之美 等等方面,都是各有其道的。這個世界已經飽受種種 信教的和不信教的偏執者的困擾,在這片天地中,一 定可以在拒斥宗教信仰與選擇性地崇敬宗教儀式 和理念之間保持某種平衡。
正是當我們不再相信宗教系由上蒼欽賜下達或者 依據天意設計打造時,事情才會變得興味盎然。我們 然后便可認識到,世人發明宗教實出于兩個核心需求 ,這兩個需求綿延不絕,世俗社會如今也還無法特別 有效地加以應對。其一,盡管人類懷有根深蒂固的私 心雜念和暴力沖動,但我們終究需要在社會群體中和 諧地生活在一起;其二,我們需要應對令人生畏的各 種人生苦痛,不管是職業場上受挫失意,人際關系麻 煩連連,還是痛失至愛親朋,或者垂垂老矣行將就木 ,人類太容易遭災受難了。上帝或許已死,然而,曾 經促使我們樹立起上帝的那些迫切問題依然困擾著我 們,仍在要求我們拿出求解方案。哪怕經人提示后我 們知道,耶穌拿七片面包幾條小魚讓眾人飽餐的故事 在科學上并不,但那些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是揮之 不去。
現代無神論的錯誤就在于它未能看到,即使是在 宗教的核心教義遭到摒棄之后,宗教的諸多側面仍然 不失其有益的意義。一旦我們不再感到需要非此即彼 地作出選擇,即要么在宗教面前五體投地,要么對宗 教進行誹謗詆毀,我們便能自由地發現,宗教實乃無 數天才概念的寶庫,借此或可紓緩世俗生活中某些最 最源遠流長卻又未予有效關注的病痛。
3 我自己生長在一個堅定的無神論家庭里,作為兒 子,我的雙親是不信教的猶太人,在他們心目中,宗 教信仰跟迷戀圣誕老人差不太多。我還記得父親曾讓 我妹妹黯然落淚的場景。本來,妹妹心中還有個不算 牢固的觀念,覺得某一隱逸的神靈可能留居在宇宙某 處,但父親卻力圖打消她的這一觀念,當時妹妹不過 八歲。對我父母而言,假如發現社交圈內有人私下懷 有宗教情緒,他們就會表現出深深的憐憫之情,那種 態度通常只給予被診斷出有嚴重疾病的患者;而且, 從此你就難以說服他們再正眼看待人家。
父母的態度強烈地支配著我,可是在二十五歲前 后,我的無信仰世界卻經歷了一場危機。我的懷疑情 緒萌發于早年聆聽巴赫大合唱之時,此后當置身貝利 尼的圣母畫作前又有所發展,在涉獵禪宗建筑藝 術時則變得一發不可收拾。然而,一直要到我父親去 世之后數年,我才開始直面自己心中的矛盾情緒,這 種情緒抵觸著從小就被灌輸的那些世俗教條。順便說 一下,我父親去世后葬在倫敦西北部威爾斯登的猶太 公墓,上面立有一塊希伯來墓碑,相當奇怪的是,他 事先沒有為自己作好更加世俗化的身后安排。
上帝并不存在,對于這一明確的信念我從來沒有 動搖過。我只不過是獲得了思想的解放,覺得可能存 在某種方法,既可以與宗教打交道,又可以不必接受 其超自然的內容。換句更形象的話說,這種方法就是 既心向上帝圣父,又不至于因此妨礙對家父的敬重和 追念。我意識到,自己對來世重生或者天國神仙一如 既往地抵觸,但這并不能證明我理當放棄各路宗教中 的音樂、建筑、禱告、儀式、宴飲、圣地、朝拜、會 餐、經卷。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