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PS的景區旅游者空間行為分析——以鼓浪嶼為例》(GPS-based Spatial Behavior Analysis of Intra-attraction Tourists: A Case of Gulangyu)一書,以鼓浪嶼為例介紹基于GPS的景區旅游者空間行為分析,是以GPS軌跡和配套問卷為研究數據源,以旅游者空間行為可視化分析、模型分析、仿真分析為主要研究內容,以景區的提升、優化為目標,以鼓浪嶼為實證案例,開展研究方法和實踐指導上的探索。全書共分為五篇,篇介紹研究基礎,包括相關概念和鼓浪嶼案例的介紹;第二篇從行為特征、行為精度、行為沖突3個方面介紹行為可視化分析;第三篇從空間句法、社會網絡模型、聚類分析、Logit模型4個方面介紹行為模型分析;第四篇從典型路徑、人流分布兩個方面介紹行為仿真分析;第五篇擴展介紹微博數據行為分析和手機信令數據行為分析,探索大數據背景下的鼓浪嶼旅游空間行為分析可行性。
本書內容豐富,研究規范,結論科學,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可以作為城鄉規劃、旅游地理、空間行為分析等專業人員的重要參考用書。
叢書推薦:
2016年特邀同濟大學博士后、廈門大學副教授李淵等一批空間行為學界的新銳學者,共同精心打造“旅游行為研究叢書”(投稿方式:掃二維碼或發件至547021565@qq.com)。2017年1月《基于GPS的景區旅游者空間行為分析——以鼓浪嶼為例》(GPS-based Spatial Behavior Analysis of Intra-attraction Tourists: A Case of Gulangyu)一書面市,為叢書分冊之一;2017年,將延續此書風格,完成GIS、RS(遙感),即“3S”技術在空間研究方向的專著出版。
李淵博士作為中國高校GIS新銳,主動承擔起為新人解惑及學術交叉融合“橋梁”的責任,希望通過旅游行為研究,與國內外城市規劃同仁及跨界學者一起努力,探索人類適宜生存環境——智慧旅游景區、智慧社區,乃至智慧城市的發展。
專著一 《基于GPS的景區旅游者空間行為分析——以鼓浪嶼為例》,融合GPS GIS技術,為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智慧景區建設推動的專著,涉及手機信令數據、微博數據、GPS數據在旅游者空間行為中的應用。
專著二 《基于GIS的空間研究——以鼓浪嶼為例》,融合GIS技術,全方面介紹GIS技術在城市規劃、旅游開發、人居空間環境中的研究應用。 (預計7月出版)
李淵,中國高校GIS新銳,博士,廈門大學城市規劃系副教授,主要從事城鄉規劃、旅游發展及土地開發咨詢等方面的研究與設計工作。2010—2011年在美國北卡羅萊那大學教堂山分校(UNC)城市規劃系開展博士后研究,2013—2016年在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開展博士后研究,現任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大數據委員會委員,為中國旅游行為研究學術聯盟共同創始人。
教育背景:
2001年獲得武漢大學學士學位
2004年獲得武漢大學-荷蘭ITC聯合培養城市規劃方向雙碩士學位
2007年獲得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GIS博士學位
榮獲獎項:
ISPRS青年論文獎
中國高校GIS新銳獎
中國旅游年會論文獎
目 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本書內容框架
Part 1 基礎研究
第1章 景區旅游者空間行為
第2章 鼓浪嶼案例介紹
Part 2 可視化分析
第3章 基于GPS的旅游者空間行為特征可視化分析
3.1 文獻綜述:GPS記錄旅游者空間行為特征
3.2 GPS結合問卷的設計及發放
3.3 鼓浪嶼問卷基本特征分析
3.4 GPS的基本可視化分析
第4章 基于GPS與回憶日志的旅游者空間行為精度可視化分析
第5章 基于GPS與意向地圖的旅游者空間行為沖突可視化分析
Part 3 模型分析
第6章 基于GPS與空間句法的旅游者空間行為匹配分析
第7章 基于GPS與社會網絡模型的旅游者空間行為關系分析
7.1 文獻綜述:社會網絡模型表達行為選擇的網絡結構特征
7.2 社會網絡模型評價指標
7.3 擴展應用:基于中心度的景區開發分析
7.4 擴展應用:基于中心度的旅游線路設計
第8章 基于GPS與聚類算法的旅游者空間行為模式分析
第9章 基于GPS與Logit模型的旅游者空間行為機理分析
Part 4 仿真分析
第10章 基于GPS與典型路徑的旅游者空間行為評估仿真
第11章 基于GPS與情景規劃的旅游者空間行為調控仿真
Part 5大數據背景
第12章 基于微博數據的旅游者空間行為比對分析
第13章 基于手機信令數據的旅游者空間行為比對分析
附錄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