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一些人,流淚》是一本品味寂寞唯美柔軟人生的人物小傳和隨筆,收錄了20個文壇藝界才子佳人耐人尋味的人生故事、愛情和作品。
愛情會崩潰,寂寞會唱歌、人生會告別。
不管是薩岡、王小波,還是蘇曼殊、伊麗莎白 泰勒……
他們的愛與恨,情懷與眼淚,值得人一讀再讀。
愿他們的人生故事,帶你品味生活的哲學。
1.暢銷書作家韓梅梅用具有性情和觸動人心的文字,描摹了20個文壇藝界才子佳人的寂寞唯美柔軟人生。給你我歲月沉淀的人生哲學和愛的力量。
2.張愛玲、徐志摩、三毛、李叔同……他們的人生故事、愛情、作品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一讀再讀,翻閱這本書帶你去觸碰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3.全新修訂、華麗呈現、極富設計感;全彩印刷、裝幀精美、值得珍藏。
韓梅梅
暢銷書作家
做過很多的事,走過很多的地方。享受一切美好的東西,我行我素,相信愛情。
出版過:《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趁一切還來得及》《永遠不要找別人要安全感》《原諒不美好》等書。
遇見一些人,流淚.第1輯(新版) 李叔同:還君一缽無情淚
張愛玲:我自將萎謝了……
西爾維婭 普拉斯:所有的愛和孤獨都是自作自受
萊昂納德 科恩:像電線上憩著的烏,午夜教堂里賴著的醉漢,我以我的方式,找尋自由
顧城: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杜拉斯:再見了,情人,請原諒我的一切
廬隱:我想游戲人間,反被人間游戲了我
三毛:我用一生實現自己的夢,生命逝去的剎那永遠地沉睡其中
沈從文: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好年齡的人,我應當為自己慶幸……
奧黛麗 赫本:終身的情誼
圣-??颂K佩里:我的花是朝不保夕的,而且,她在這世界上只有四根刺來保護自己!我卻把她獨自丟在了我的星球上
昂山素姬:我的微笑還好看嗎
潘玉良:總是玉關情
大野洋子:我和大野洋子的關系就是一杯用愛情、性欲和忘卻兌成的雞尾酒
倉央嘉措:不負如來不負卿
海蓮 漢芙:如果你正巧經過查令十字街84號,能否為我吻它?我欠它的實在太多了
徐志摩: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弗朗西斯 培根:我都80歲的人了,還在為愛情傷愁
郁達夫:金錢我也不要,名譽我也不要,我只要一顆能安慰我的心
菲爾 奧克斯:我的生活曾是一面飄揚的旗幟
莎樂美:你真的沒有吻過尼采嗎?莎樂美
遇見一些人,流淚.第2輯(新版) 王小波:我對好多人懷有最深的感情,尤其是對你
鄧麗君:人生幾何,能夠得到知己
史鐵生:先別去死,再試著活一活看
薩岡:你好,憂愁
曹誠英:我卻是永遠地沉浸在寂寞的悲哀里
戴安娜:風中之燭
錢鍾書: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梁思成:傷城
伊麗莎白 泰勒:我擁有女人的身體,和孩子的感情
阿桑:野百合也有春天
惠特尼 休斯頓:苦樂參半的回憶,是我能帶走的所有東西
梅麗爾 斯特里普: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一次
鳳飛飛:前塵后世輪回中,誰在聲音里徘徊
伍迪 艾倫:讓生活給玩兒了
陳曉旭:我是一朵柳絮
畢加索:我愛的女人無所不在
阿黛爾:愛有時候會永恒,有時它又如此傷人
張雨生: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地過每一分鐘
蘇曼殊:無端狂笑無端哭,行云流水一孤僧
梭羅:簡單些,再簡單些
遇見一些人,流淚.第3輯(新版) 梁實秋:有24小時,我會老
孟小冬:人生如戲,美夢一場
安德烈•高茲:和你在一起
翁美玲:如果你重返我們中間,整個世界將變成天堂!
皮亞芙:去愛!去愛!去愛!
凡•高:痛苦便是人生
切•格瓦拉:讓我們面對現實,讓我們忠于理想
林覺民:不負天下,但負一人
川端康成:美麗與悲哀
伍爾芙:優雅與癲狂
鄭蘋如:槍炮與玫瑰
聶魯達:愛很短,忘卻很長
鮑勃•迪倫:我已放棄對盡善盡美的追求
張國榮:怪你過分美麗
香奈兒:24小時又24小時,能夠支持我前進的動力,就是你在這個世界上
邁克爾•杰克遜:被誤解的人
艾米莉•狄金森:孤獨是迷人的
瑪麗蓮•夢露:有生之年最可貴,活著才最美
梅艷芳:你們真的愛我嗎?
皮娜•鮑什:我跳舞,因為我悲傷
遇見一些人,流淚.第1輯(新版) 張愛玲——我自將萎謝了
“胡蘭成張愛玲簽訂婚約,結為夫婦,愿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1944年,胡蘭成與張愛玲的婚約內容1995年9月8日,中國的農歷中秋,中午12時30分,家住洛杉磯的建筑商人林世同家的電話響了起來。電話是張愛玲公寓的房東打來的:“您是我見過的認識張愛玲的人,所以我打電話給您我想張愛玲已經去世了。”林世同是張愛玲在美國最親近的朋友,他也是她的遺囑執行人。他趕到張愛玲的公寓時,看到的情景是:“張愛玲躺在房里的一張靠墻的行軍床上,身下墊著一床藍灰色的毯子。頭朝著門,臉向外,眼和嘴都閉著,只是出奇的瘦,保暖的日光燈在房東發現時還亮著。”法醫說,張愛玲死于心血管病,但林世同認為她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屬于無疾而終。在死前,她好像已經知道時日不多,清醒地整理了各種重要證件和信件,裝進手提包,放在靠門的折疊桌上。早在3年前,張愛玲就給林世同寄過一封信,信里有一份遺書,并且請林世同做遺囑執行人。張愛玲生前從不請人去她的房間,林世同是一個,也是一個有機會進入她的房間的人。
除了林世同、房東、警察和殯儀館的人外,沒有任何人看過她的遺容,沒有照過相。林世同按照她的囑咐,把她的骨灰撒向了空曠無人的大海自從1955年去了美國以后,張愛玲就隱居在洛杉磯的公寓中,對外界極其淡薄,不接電話,不開信箱,不見客人;她不做飯,也不上館子,就只吃罐頭和牛奶;不論白天黑夜,都開著電視和電燈;她既害怕黑暗和寂寞,又堅決地拒絕著塵世的一切熱鬧。這就是晚年張愛玲的生活情景,最讓我難過的,是看到林世同的那段回憶。他說,她浴室很凌亂,浴缸變了色,臉盆旁邊的藥柜里有許多藥瓶但是,?室里居然沒有毛巾,只有到處扔的紙巾。“張愛玲可能連擰毛巾的力氣都沒有了,才用了這么多紙巾。”這簡直讓人太心酸了。這個有過顯赫的家世、流光溢彩的貴族出身的女人,少年成名、紅極一時,卻一生過著顛沛流離、漂泊不定的生活?;嗡榱训募彝ィ屗^早地飽嘗艱辛;少年刻苦,才華綻放,戰爭卻讓她兩度中止大學學業,錯過了出國留學的機會。她經歷過兩次婚姻,可是到頭來,幾乎沒有一個親人。直至遠走異鄉,洗盡鉛華,離群索居。當她在美國時,她只是一個孤苦驕傲的老太太,曾經的傳奇與流言都與她無關,就連,沒有一個人、一滴眼淚?她,她選擇了獨自退場。我在想,就在離世那24小時,穿著暗紅色旗袍的張愛玲,整理完了信件,穿過地面上凌亂擺著的紙袋,靠在行軍床上,看著灰撲撲的天花板,視線里,緊閉的窗戶透過來的光線中,塵埃飛舞,生命漸行漸遠之間,她會想到什么?她會不會想到那位時髦、美麗、高貴而遙遠的母親,當她被用人抱到母親的面前,母親臉上那種微微茫然的表情?她會不會想起年幼的自己問父親的那一句:“媽媽是不是真的就要回來了?”父親嘆口氣說:“她回來,也可能還是會走的。”遇見一些人,流淚.第1輯(新版) 張愛玲——我自將萎謝了
“胡蘭成張愛玲簽訂婚約,結為夫婦,愿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1944年,胡蘭成與張愛玲的婚約內容1995年9月8日,中國的農歷中秋,中午12時30分,家住洛杉磯的建筑商人林世同家的電話響了起來。電話是張愛 玲公寓的房東打來的:“您是我見過的認識張愛玲的人,所以我打電話給您我想張愛玲已經去世了。”林世同是張愛玲在美國最親近的朋友,他也是她的遺囑執 行人。他趕到張愛玲的公寓時,看到的情景是:“張愛玲躺在房里的一張靠墻的行軍床上,身下墊著一床藍灰色的毯子。頭朝著門,臉向外,眼和嘴都閉著,只 是出奇的瘦,保暖的日光燈在房東發現時還亮著。”法醫說,張愛玲死于心血管病,但林世同認為她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屬于無疾而終。在死前,她好像已經知道時 日不多,清醒地整理了各種重要證件和信件,裝進手提包,放在靠門的折疊桌上。早在3年前,張愛玲就給林世同寄過一封信,信里有一份遺書,并且請林世同做遺 囑執行人。張愛玲生前從不請人去她的房間,林世同是一個,也是一個有機會進入她的房間的人。
除了林世同、房東、警察和殯儀館的人外, 沒有任何人看過她的遺容,沒有照過相。林世同按照她的囑咐,把她的骨灰撒向了空曠無人的大海自從1955年去了美國以后,張愛玲就隱居在洛杉磯的公寓中, 對外界極其淡薄,不接電話,不開信箱,不見客人;她不做飯,也不上館子,就只吃罐頭和牛奶;不論白天黑夜,都開著電視和電燈;她既害怕黑暗和寂寞,又堅決 地拒絕著塵世的一切熱鬧。這就是晚年張愛玲的生活情景,最讓我難過的,是看到林世同的那段回憶。他說,她浴室很凌亂,浴缸變了色,臉盆旁邊的藥柜里有許多 藥瓶但是,?室里居然沒有毛巾,只有到處扔的紙巾。“張愛玲可能連擰毛巾的力氣都沒有了,才用了這么多紙巾。”這簡直讓人太心酸了。這個有過顯赫的家世、 流光溢彩的貴族出身的女人,少年成名、紅極一時,卻一生過著顛沛流離、漂泊不定的生活。畸形碎裂的家庭,讓她過早地飽嘗艱辛;少年刻苦,才華綻放,戰爭卻 讓她兩度中止大學學業,錯過了出國留學的機會。她經歷過兩次婚姻,可是到頭來,幾乎沒有一個親人。直至遠走異鄉,洗盡鉛華,離群索居。當她在美國時,她只 是一個孤苦驕傲的老太太,曾經的傳奇與流言都與她無關,就連,沒有一個人、一滴眼淚?她,她選擇了獨自退場。我在想,就在離世那24小時,穿著暗紅色旗袍 的張愛玲,整理完了信件,穿過地面上凌亂擺著的紙袋,靠在行軍床上,看著灰撲撲的天花板,視線里,緊閉的窗戶透過來的光線中,塵埃飛舞,生命漸行漸遠之 間,她會想到什么?她會不會想到那位時髦、美麗、高貴而遙遠的母親,當她被用人抱到母親的面前,母親臉上那種微微茫然的表情?她會不會想起年幼的自己問父 親的那一句:“媽媽是不是真的就要回來了?”父親嘆口氣說:“她回來,也可能還是會走的。”
她的眼前會不會再次閃現,少女時代讀過的瑪利亞女 校的浴室——“是用污暗的紅漆隔開來的一間一間,板壁上釘著紅漆凳,上面灑了水與皮膚的碎屑。自來水龍頭底下安著深綠荷花缸,暗洞洞地也看見缸中膩著一圈 白臟?;疑T汀地,一地的水,沒處可以放鞋?;罱j的半截門上險凜凜搭著衣服,門下就是水溝,更多的水。風很大,一陣陣吹來鄰近的廁所的寒冷的臭氣,可是 大家搶著霸占了浴間,排山倒海拍啦啦放水的時候,還是很歡喜的。朋友們隔著幾間小房在水聲之上大聲呼喊。”她會不會想起,青春飛揚的時期,穿著自己親手做 出來的奇裝異服,走在路上,行人瞠目結舌的樣子還有,胡蘭成當年那些狂轟濫炸般的贊美,她還能想起多少呢?“花來衫里,影落池中。”“柔艷剛強,亮烈難 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張愛玲的頂天立地,世界都要起六種震動。”“張愛玲是使人初看她諸般不順眼,她決不迎合你,你要迎合她更休想。你用一 切定型的美惡去看她總看她不透,像佛經里說的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她的人即是這樣的神光離合。偶有文化人來到她這里勉強坐得一回,只覺對她不可逼視,? 可久留。好的東西原來不是叫人都安,卻是要叫人稍稍不安。”“可是天下人要像我這樣喜歡她,我亦沒有見過。誰曾與張愛玲晤面說話,我都當它是件大事,想聽 聽他們說她的人如何生得美,但他們竟連慣會的評頭品足亦無。她的文章人人愛,好像看燈市,這亦不能不算是一種廣大到相忘的知音,但我覺得他們總不起勁。我 與他們一樣面對著人世的美好,可是只有我驚動,要聞雞起舞”真的是才子??!那些年里,他對她究竟說了多少好話,誰能記得呢?就算他們自己又能記得多少呢? 我們只知道,張愛玲只是說了一句: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 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這個向來以悲憫的眼神洞察世人,妙筆生花,把人世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女人,自 己,卻也犯了這一回傻!1944年11月,胡蘭成與張愛玲新婚不過3個月,他就告別她,來到武漢,接手《大楚報》,住在漢陽醫院,并且認識了一位17歲的 小護士,他親切地稱她為小周。
張愛玲來了,來看他了,胡蘭成卻驚而不喜。
并不瞞她小周的事。
她要他在她們之間做選擇。
他對張愛玲說:“我等你,天上地下,沒有得比較。若選擇,不但于你是委屈,亦對不起小周。人世迢迢如歲月,但是無嫌猜,按不上取舍的話。而昔人說修邊 幅,人生的爛漫而莊嚴,實在是連修邊幅這樣的余事末節,亦一般如天命不可移易。”張愛玲說:“你說好的東西是不可以選擇的,這個我懂得。但是這件事 還是要請你選擇,說我無理也罷。”
她還這樣質問他:“你與我結婚時,婚帖上寫現世安穩,你不給我安穩?”胡蘭成答道:“世景荒蕪,已沒有安 穩”張愛玲只能嘆了一口氣,自傷地說:“你到底是不肯。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夠再愛別人,我將自是萎謝了!”第二天,她走 了。胡蘭成送她,天下著雨,淅淅瀝瀝。過了幾天,張愛玲寄錢給他,還寫信說:“那天船將開時,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在雨中,撐傘在船舷邊,對著滔滔黃浪, 佇立涕泣久之。”張?玲是很少流淚的。這一生,她可能只哭過三次。及時次,是與父親反目。第二次,是在香港念書時,炎櫻放假沒等她,她傷心痛哭追她而去。 再有,就是這一次了這是兩人一次見面。很多個月后,胡蘭成收到張愛玲的訣別信:“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的了。這次的決心,是我經過一 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彼惟時以小吉故(‘小吉’,小劫,劫難之隱語),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
隨信還附加了30萬元錢,那是愛玲新寫的電視劇本《不了情》、《太太萬歲》的稿費。世人很難理解,這樣無望的愛,何以拖了一年半的時間才有的決斷。
因為,放棄,是何等的不容易??!即便知道已是不可能了
這是張愛玲的愛情,她再沒有第二次。從那以后,她真的“我自將萎謝了”。從那以后,她所享受過的一切美好才華、盛名、財富、鮮花衣錦、愛情,都已經 和她無關了。只是曾經有過多少的絢爛,就換來多少倍的辛酸苦楚。張愛玲一生就這么孤單著,直到死。中國現代作家,原名張瑛,出生在上海,家世顯赫,祖父張 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張愛玲一生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1944年她結識作家胡蘭成并與之結婚。1995年9月8日,逝世于 美國加州。
張愛玲語錄?回憶這東西若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而穩妥,像記得分明的快樂,甜而悵惘,像忘卻了的憂愁。
?對于三十歲以后的人來說,十年八年不過是指縫間的事,而對于年輕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一般的說來,活過半輩子的人,大都有一點真切的生活經驗,一點獨到的見解。他們從來沒想到把它寫下來,事過境遷?就此湮沒了。
?男人憧憬著一個女人的身體的時候,就關心到她的靈魂,自己騙自己說是愛上了她的靈魂。惟有占領了她的身體之后,他才能夠忘記她的靈魂。
?太大的衣服另有一種特殊的誘惑性,走起路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人的地方是人在顫抖,無人的地方是衣服在顫抖,虛虛實實,極其神秘。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遇見一些人,流淚.第2輯(新版) 王小波:我對好多人懷有最深的感情,尤其是對你
“四月是小波去世的日子。我想起了英國詩人艾略特的一個詩句: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這句詩出自《荒原》。
……
這些日子,北京的楊樹、柳樹都發芽了,最早是迎春花開了,然后是桃花,然后是櫻花。整個城市發散著一種姹紫嫣紅的殘忍氣息。在一周之前,我走在路上,看 著綠的樹和紅的花,想道:九年前的今天,小波的生命還剩下七天的時候,他知道嗎?他感覺到了嗎?今天,我又走在路上,想著九年前的今天,小波給在英國劍橋 大學的我發出了一封電子郵件,他寫道:北京風和日麗,我要到郊區的房子去看看了??墒蔷驮诖稳樟璩浚纳h然而去。這對于正當壯年的他是多么殘 忍。這對于我又是多么殘忍。
……”
——李銀河《四月是個殘忍的季節》
10年前,我在南方流浪,到了廈門,身上沒錢了,就找了一家大學附近的書店打工。那家書店叫“光合作用”。還記得那是7月,酷暑,書店有充足的冷氣和全天不間斷的“班得瑞”音樂。
我就是在那個遙遠的夏天,及時次讀到了王小波。讀到的及時部王小波的作品是《黃金時代》,20出頭,佇立書架前的我,當時真的是“驚到了”,當讀到陳清 揚空蕩蕩穿著一件白大褂,迎著風,從山上走下去會王二的場面,心里想: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因為喜歡他的小說,所以,就想去了解這個作家的一切。
王小波出生在1952年5月13日。當時,他的家庭正在遭遇不幸。所以,取這個名字,寄托了父母的希望,希望他今后的人生,不要再經歷大風大浪。
每個人的小時候,都是孤獨又坎坷的,他也是。他的父母奔波忙碌,他由姥姥帶著。吃不飽的時候,他就跟著哥哥去偷棗充饑。有一次,他從棗樹上摔下來,腳骨折了,就架著拐杖,一跳一跳地去上學。他從小喜歡看書,看書的速度
沒有婚禮。只擺了一桌酒席,請了親人。
“我發覺我是一個壞小子,你爸爸說的一點也不錯??墒俏椰F在不壞了,我有了良心。我的良心就是你。真的。”
——王小波
王小波性格憨厚,不善言辭,但跟李銀河在一起,他們總能作傾心之談。
結婚以后,散步聊天,是最愉快的事情。他們家旁邊有個叫玲瓏苑的小公園,他們經常去那里放風箏,在一群孩子中間,他們歲數是的。王小波特別開心。
他們很少吵架。他要是生氣了,就不說話,坐在一旁,出氣長進氣短,呼哧呼哧地喘氣,讓李銀河覺得很好笑。
他從沒有買過花送李銀河。送過她的禮物,是一頂純毛的帽子,作為生日禮物。花了5塊錢。
1984年,李銀河去了美國念書。王小波也以陪讀的身份去了,在東亞研究中心做研究生。
在那時,無論是學歷還是收入,王小波都不如李銀河,但是李銀河卻從內心崇拜王小波的才華,她不讓王小波出去打工,兩個人的生活全靠她一個人的獎學金:“他那么一個智慧的頭腦,我舍不得他去干粗活。”
在美國,他們省吃儉用,李銀河微薄的獎學金,不但提供著兩個人的柴米油鹽,還能讓他們開著一輛老福特,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去旅行。
李銀河不會開車,一路都是王小波開著。王小波開車,她就在旁邊指揮。他們幾乎把全美轉遍之后,又去了歐洲旅行。在美國,王小波完成了他的小說《黃金時代》。這本書,斷斷續續,總共寫了10年。
1988年,李銀河獲得了匹茲堡大學博士學位。王小波也在美國獲得了碩士學位。他們回到了中國。李銀河潛心研究性、婚姻和同性戀。王小波先后去了北大和人大當講師。李銀河做同性戀研究的時候,王小波幫助她去拍照、訪問。
回國以后,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在臺灣獲得了聯合文學獎,后來被改成《王二風流史》在香港出版。當時,因為書里有一些大膽的性描寫,大陸的出版社根本沒有人敢出這本書。
1992年,王小波從人民大學辭職,開始做一個職業作家。他寫了大量的雜文。他不是那種被功利所左右的人。還是那樣,李銀河支撐著家里的經濟。他能安心寫作。他們決定不要孩子。因為他們覺得二人世界已經足夠豐富。不要孩子,在當時,真的算得上特立獨行。
1996年,李銀河去劍橋做訪問學者,王小波本來也可以一起去的,但是他為了照顧母親,留在了北京。李銀河在機場與王小波道別,在公共場合,他們很少有 親密的舉動。他用力摟了一下她的肩膀。一切在不言之中。李銀河頭也不回地走了,她以為,這和過去每一次出差一樣。誰也想不到,這一次,是永別。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在他們北京郊區的家里,突然心臟病發作猝死,死的時候,身邊一個人都沒有。
鄰居聽他大喊了兩聲,但沒有人敢上去看一眼。李銀河在英國接到電話,已經是兩天以后。她從英國趕回來,伏在他身邊痛哭。人生殘酷。情投意合的愛人,沒有 一句告別,就長期地離散了。她為他在北京郊區選了一塊特殊的墓地——一塊巨大的石頭,來安放骨灰。他去世以后,她整理出版了他生前的很多作品。王小波一下 子火了起來。
李銀河至今沒有再結婚。是的,這個世界上,再也不可能有一個人是王小波了。
她說:“我從小就不太愛看星星,覺得人太渺小,像螞蟻一樣在地球上爬來爬去沒什么意義,什么也留不下。多少年后地球毀滅了,誰還知道人類的愛情?這么一想我就拔出來了。”
王小波
1952.5.13—1997.4.11
中國作家,著有“時代三部曲”、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等。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編劇獎,并入圍1997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
鄧麗君:人生幾何,能夠得到知己
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有的人,可能真的會終其一生,都不能找到一個真正疼惜自己的人。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還有什么話能比這一句更能形容一個歌星的大紅大紫?
她紅的時候,我還很小。我的父親教會我唱《小城故事》。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
我很快就學會了唱它,并且再也忘不了。后來才知道,小城,唱的是泰國北方的清邁,那個被叫做“北方玫瑰”的地方,有古老的廟宇和街道,綠樹成蔭,民風淳樸。那里,也是鄧麗君生命里落腳的地方。
她的原名,叫鄧麗筠,意思是“美麗的竹子”。每次看到鄧麗君的照片,我都會由衷地感嘆,那個時代的女人,真是從內到外的美呀!她俏麗的短發,連衣裙,這 裝扮到現在,也不會過時。也是因為她,我才覺得,女人有一張娃娃臉,其實也不錯。她的娃娃臉,永遠掛著真且純的微笑,親切又迷人。
鄧麗君的 歌,有她自己的唱法,溫柔動聽,百轉千回,很多人模仿,但很難有人真正唱得像她。她的歌,幾多溫柔,幾多甜蜜,幾多關心,幾多友誼。難怪在那個口號和革命 歌曲盛行的年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家,偷偷地聽這美妙的“靡靡之音”。這個聲音,對于我們父輩那個年齡的人來說,它是永遠的、的。
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鄧麗君的歌唱得好,不是因為她有天賦,而是她后天努力的結果。她9歲就患有哮喘病,本是不適合唱歌的,但她喜歡唱。所以,她要唱,就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和代價。
“她有一種勁頭,鍥而不舍,如果要學一樣東西,下定了決心,就一定要學會。不管風吹雨打,都不能阻止。”——鄧麗君的母親說
少年時代的鄧麗君,每天7小時的苦學練唱,唱到喉嚨充血,有超強的耐力和毅力。13歲,鄧麗君開始外出唱歌掙錢。因為還是學生,出去唱歌惹怒了校長,她 被學校除名了。因為從小就出來跑歌廳,見過生活百態,也吃過很多苦,所以,她很有修養,待人體貼周到,很會照顧朋友。多年以前見過一面的人,幾年后再見 面,她還能記得別人的名字。她的朋友說,從沒看見過她發火,也沒有聽她大嗓門說話。很多年來,她承受任何謠言和壓力,都是一笑置之。
“這一生,我很滿足,上天對我非常愛戴,我只是一個黃毛丫頭,又并非天生麗質,一生做到自己喜歡的事,可說隨心所欲地生活。已很滿足。”?——鄧麗君
“她溫柔、聰明、幽默又美麗,她對服裝和美食的鑒賞力令人羨慕。她懂得在什么場合穿什么衣服、用什么飾品……說實話,我配不上她,或至少當時的我配不上 她。她是高雅的,我卻還是一個沒有教化的粗魯男孩,一心想做真正的男子漢,但說話沒有分寸,莽莽撞撞,能走路時卻要跑。她總是穿著得體,我卻穿著短褲和T 恤就上街。她對別人禮貌周到,我卻常常不屑一顧,當著飯店經理和服務員的面,把腳放在桌子上……”
——成龍
1980年,鄧麗君回到香港。久別歸來,她的演唱會盛況空前。
1981年,有人介紹她認識了郭孔丞。他是馬來西亞糖王的兒子。這個人很溫和,給鄧麗君印象很深。他彬彬有禮,對她的照顧無微不至。
他們戀愛之后,他帶她回馬來西亞。郭家的傭人紛紛上來請她簽名。這讓郭孔丞的祖母非常不高興。但這一次,她是如此地接近了婚姻。他們真心相愛。郭孔丞已經對外宣布了婚期,鄧麗君也躲著媒體選定了婚紗。
她不止一次給閨密打電話,述說待嫁的幸福。但是郭家的祖母卻干擾了婚事。原因是“門不當戶不對”,“郭家不容歌女為媳”。
后來,經過郭孔丞的苦口勸說,祖母終于同意了。但是,她有三個苛刻的要求:1.要求鄧麗君把“過去”交代清楚;2.要她退出娛樂圈;3.斷絕和娛樂圈的朋友的來往。鄧麗君無法接受這樣的條件,只能分手。如此豪門,不嫁也罷。
從此她心灰意懶。后來仍不乏對她瘋狂追求的人,但即便有戀情發生,也不過是曇花一現。關于結婚,她“早已斷念”。
“也許是這些年東飄西蕩的日子過慣了,個性也變得比較自私,沒有辦法配合另一個人的習慣了??傆X得婚姻生活好像離我很遙遠似的。”——鄧麗君
她的事業,也不是永遠風光的。1983年,鄧麗君在香港開了“從藝15年”的演唱會。她做了新的嘗試,從美國請了新的樂隊和伴舞,還定做了風格迥異的演 出服裝。但是,演出效果事與愿違。有報紙用大標題刊出——《何必突破》!這件事讓鄧麗君受到打擊,她決定再次出走。在泰國清邁住過一段時間以后,她去了巴 黎。
1990年,鄧麗君在巴黎遇見了比她小12歲的攝影師保羅。保羅身高一米八,一頭金發,剛開始,他不知道她是華人世界鼎鼎大名的歌星,這 也是鄧麗君喜歡他的地方。她可以和他自由自在地走在巴黎的街頭。他比她小,有些孩子氣,她很照顧他。他喜歡攝影,她掏出200萬給他買昂貴的相機。吃飯的 時候,她付賬,用悄悄地把錢從桌下塞給他的方式。她愛干凈,24小時洗三次澡,他也跟著她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但是,她從不在外界承認他們的關系。
有一年,她帶著他回臺灣開演唱會,他跟在她身邊,有記者問起,她說,他是她的“發型設計師”
很好看,
書不錯,32開本,精致小巧,紙張質量很好,印刷也很正,沒有異味。字稍小,對我這種近視又不戴眼鏡的書蟲來說,看久了有點費勁。
一直很喜歡韓梅梅的文字,終于到手了好開心
感觸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