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深浸中國文化的知識分子身份,從《一代宗師》的故事契入,揭示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人道”糾結(jié),深入剖析了中國文化的大美與蒼涼,抽絲剝繭,娓娓道出儒道文化的核心真相與千古困境;又以更正信仰的根基和以道觀之的視角,用“道成肉身”的啟示觀照中國文化,尋找中國文化的出路,也在“聽道更要行道”的實踐層面帶給信徒啟示與更新的靈性釋放。
中國文化美在哪里又蒼涼幾何?
魯迅為什么說中國人是做戲的虛無黨?
中國文化能否在入世與出世的危機之爭中自救?
中國為何只有“我控訴”,而沒有“我懺悔”?
如何看待中國人的“人神情結(jié)”?
圣潔為什么不能靠修煉?
耶穌真的能解決文化難題嗎?
中國人為何很難走進信仰?
我是一名處在中國文化和中國語境下的基督徒,需要認真和誠實地面對我的母語文化和我的信仰。和大多數(shù)的中國基督徒一樣,我能深切感受到來自母語文化和信仰之間那種無處不在的摩擦與張力,只是缺乏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去梳理去回應(yīng)。
這本書的作者有他特別的身份,既是研究中西文化比較的學(xué)者,又是中國教會的牧者。在這本書里,他用真誠謙卑又智慧的表達,帶領(lǐng)讀者一起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美麗”,也慨嘆中國文化的“蒼涼”,他會讓你感受到他對中國文化的那種深沉的愛與理解,還有看到它的盡頭時的那種掙扎與絕望。
它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對他而言,對我而言,對所有處在這樣的文化和這樣的語境下的人們而言,就是以謙卑和敬畏之心,去認識那至高的神圣者,然后對他說:我愿意,與你和好!
齊宏偉,七十年代生人,九十年代從教,零零年代讀博,一零年代旅美,已著《信與思》《一生必讀的關(guān)于信仰與人生的30部經(jīng)典》《文學(xué) 苦難 精神資源》《心有靈犀》《彼岸的跫音》《魯迅:幽暗意識與光明追求》《歌手》《目擊道存》(編)《每周靈糧》《改革宗神學(xué)評論》(編)《經(jīng)典中的信仰獨白》、《中國與希伯來、希臘文學(xué)交流史》(合)《基督教語文讀本》(編)《叩問生存》、《上帝的火柴:用安徒生童話點亮心燈1-2》《暗河上的求索》《野麥子》《與神摔跤》《書中之書講演錄》《與上帝拔河》《豐盛的筵席》等書。
目錄
小引 痛苦被光芒照徹
及時章 中國文化的所長與所短
及時節(jié) 宮二的悖論與人、道的糾結(jié)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宮家的東西”
真理大,還是人大
真理是什么
閱讀書目與進深思考
第二節(jié) 中國文化的美麗與蒼涼
文化是什么
人是文化活物
中國文化美在何處
為何有此優(yōu)雅轉(zhuǎn)向
中國文化又“蒼涼”在何處
“可愛者不可信”?
閱讀書目與進深思考
第三節(jié) 內(nèi)向超越?外在超越?
什么是“內(nèi)向超越”
“內(nèi)向超越”有什么長處和短處
“內(nèi)向超越”與我
韋伯的驚人發(fā)現(xiàn)是什么
“外在超越”的說法為什么是錯的
“內(nèi)向超越”籠罩下的外在表演
閱讀書目與進深思考
第四節(jié) 入世?出世?
“上朝廷”與“走流沙”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入世”之路
《西游記》和《紅樓夢》的“出世”之路
“出世”與“入世”之爭的危機
敢問路在何方
閱讀書目與進深思考
第二章 中國人的困境與出路
及時節(jié) 我們?yōu)槭裁春茈y走進信仰
魯迅為什么說中國人是“做戲的虛無黨”
利用,還是信奉
有沒有第二種可能
文化為什么變得“自私”起來
放下自己?
閱讀書目與進深思考
第二節(jié) “未知生,焉知死”,還是“未知死,焉知生”
生命是通過性關(guān)系傳播的絕癥?
面對死亡,何去何從
《圣經(jīng)》如何看待死亡
《圣經(jīng)》死亡觀的現(xiàn)實意義
閱讀書目與進深思考
第三節(jié) 恥感,還是罪感
“恥感文化”是靠內(nèi)在約束?
“罪感文化”只靠外在制約?
人最終向誰交賬
為何只有“我控訴”,而沒有“我懺悔”
閱讀書目與進深思考
第四節(jié) 自然之光,還是啟示之光
回到大自然母親的懷抱?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大氣從何而來
局限從何說起
閱讀書目與進深思考
第三章 中國語境與精神信仰
及時節(jié) 認識自己與認識上帝
以神觀人?
先認識自己,還是先認識上帝
怎樣認識上帝
人找神,還是神找人
閱讀書目與進深思考
第二節(jié) “人神”與“神人”
中國人的“人神”情結(jié)
我們?yōu)槭裁葱枰?ldquo;神人”
神和人到底有何關(guān)聯(lián)
人如何犯罪得罪神
為什么必須是“神人”
閱讀書目與進深思考
第三節(jié) 同化與“唯獨”
中國文化超強的同化能力?
耶穌如何解決文化難題
特殊啟示作為無誤見證
《圣經(jīng)》怎樣堅立信仰
我們對《圣經(jīng)》的態(tài)度
閱讀書目與進深思考
第四節(jié) “依自”與“依他”
儒、道與基督教比較
儒、道成圣觀反思
《圣經(jīng)》成圣觀管窺
儒、道語境中活出《圣經(jīng)》的成圣觀
閱讀書目與進深思考
第四章 生命重生與文化更新
及時節(jié) 無緣無故的大愛
難以道別的不只司徒雷登
死在中國的心志
備受誤解的大愛
我們錯過了什么
以圣愛化解怨戾
閱讀書目與進深思考
第二節(jié) 恩典中的大歡喜
“我吸毒,故我在”?
吸毒與宗教?
與宗教?
“劣幣驅(qū)逐良幣”
圣潔為什么不能靠修煉
品嘗恩典中的大歡喜
閱讀書目與進深思考
第三節(jié) “小時代”與“大功名”
“小時代”?
建功立業(yè)是精神追求?
劉翔的“精明”
林書豪的“愚拙”
蒙召而成長
“施比受更為有福”
閱讀書目與進深思考
第四節(jié) 化蝶、笑傲、涅槃與復(fù)活
梁祝化蝶
令狐笑傲
鳳凰涅槃
基督復(fù)活
閱讀書目與進深思考
我的信仰(代后記)
局限從何說起
中國人曾有如此大的氣魄,但當(dāng)代人的心靈卻為何越來越走向危機和封閉?中國人的精神空間為何越來越逼仄、狹小和局促?這依然關(guān)系到自然和良心問題。自然和良心本來是上帝的兩面鏡子,但中國人卻越來越以鏡子代替了上帝。
這就好比有位爸爸不得不離家遠行數(shù)年,他的妻子天天給孩子看爸爸的照片。幾年后,爸爸回來了,但孩子們拒絕承認這是他們的爸爸。他們把照片當(dāng)成了爸爸。
這就導(dǎo)致了可怕的偶像崇拜。我們陶醉在大自然母親的子宮中,或者陶醉在自己內(nèi)心思悟深處,而忽略了去敬拜真的上帝。
我們以偶像取代了上帝。上帝一旦不再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各種各樣的偶像就紛紛登場了。
不錯,我們的古人承認了神性,但卻拒絕了神。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從正面來論述這一特點:
有位學(xué)者朋友給我寫信,說我是“證明了神性,卻不想證明神”。老實說,前半句話我絕不敢當(dāng),秉性愚頑的我只是用著傻勁兒,希望能夠理解神性,體會神性;而對后半句話我又不想承認。不過確實,在我看來,證明神性比證明神更要緊。理由是:沒有信仰固然可怕,但假冒的“神”更可怕,比如,造人為神。事實是,信仰缺失之地未必沒有崇拜,神性不明之時,強人最易篡居神位。我們幾時缺了“神”么?灶王、財神、送子娘娘……但那多是背離著神性的偶像,背離著信仰的迷狂。這類“神明”也有其性,即與精神拯救無關(guān),而是對肉身福樂的期許。比如,對權(quán)、財?shù)呐薁帲辉俦热纾?ldquo;樂善好施”也只圖“來生有報”。這不像信仰,更像是行賄或投資。所以,證明神務(wù)必先證明神性,神性昭然,其形態(tài)倒不妨入鄉(xiāng)隨俗。況且,其實,唯對神性的追問與尋覓,是實際可行的信仰之路。
首先,我不同意人可以“證明”神或神性。上帝的存在和神性其實都已“顯明”在自然和人心。所以,我們找不到?jīng)]有任何宗教的部落或民族。人心深處一定有某種不可磨滅的宗教稟賦。
改教家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之“認識上帝是人心的稟賦”一節(jié)中說:
人心甚至由于自然的本能,也有些對上帝的感覺,我們認為這一點是無可爭辯的。上帝使人人都多少知道他的存在(參羅1:20),又不時暗中叫人想起他,為的是要使人無可推諉。人既然都知道有上帝,而且知道上帝是他們的創(chuàng)造者,他們必按自己的口供,定自己不敬拜他、不獻身為他服役之罪。我們?nèi)粢獙ふ液敛恢烙猩系鄞嬖诘娜耍峙轮挥性谧钣薮馈⒆畈婚_化的部落中才找得著。然而,正如著名的西色柔所說,沒有一個國家或民族,野蠻到不相信有一位上帝。即使在某方面與禽獸相去不遠的人,總也多少保留著宗教意識;人心是充分地被這種與他們固有天性相交織著的普通原理所支配著的。自有世界以來,既沒有一家一國是沒有宗教的,這就是默認,每個人心上多少總刻有對上帝的意識。偶像崇拜本身便足以證明這看法。因為我們知道,人是多么不愿意貶抑自己以高抬其他受造之物的。人以敬拜一塊木頭或石頭,總覺比沒有上帝好些,正足以證明人心對上帝有深刻的印象,要消減這種印象,比改變?nèi)说谋拘赃€要困難呢。人丟棄本性上的驕傲,自甘卑下到拜神的地步,這真是本性改變了。
其次,我也不認同證明神性比證明神重要。正好相反,正因為神存在,這才顯明神性確鑿存在。模模糊糊的神性意識,往往不過是人性的自我投射。史鐵生擔(dān)心以偶像來代替神,卻沒想過虛假神性會代替真正神性。沒有神的落實,何來神性落實?
第三,通過對比史鐵生和加爾文的論述,我們就知道史鐵生對偶像的看法有誤。偶像不是因為本來沒有神而試圖證明有神才產(chǎn)生的,而是正因為有神卻力圖以假神代替真神而產(chǎn)生的。
偶像不是顯明沒有神,恰恰“顯明”確實有神。這就像假幣從來不會去仿造從來不存在的錢幣一樣。
在基督教看來,自然和良心是上帝顯明自己存在的普遍啟示。“啟示”的希臘文原意是“揭開”,也就是上帝通過某些方式向人揭示他自己。及時種方式叫普遍啟示,也就是上帝通過自然和良心來揭示他自己。本來這種方式?jīng)]有任何問題,但后來,人類的罪影響了自然,更影響了良心。自然和良心本來都是美善的,但后來因為受到罪的玷污,就遭到了污染和扭曲,這兩面鏡子就臟了,也就無法清晰地照見上帝了。所以,上帝就采用了第二種方式來揭示他自己。第二種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圣經(jīng)》,也就是上帝感動先知們寫下他自己想說的話。這被稱為特殊啟示。
英國清教徒所寫的《威斯敏斯特信條》(1646年),被華腓徳博士譽為“最齊全、最清楚、最周延、最又最生動的信條”。其開篇就說:
自然之光與創(chuàng)造、護理之工,雖彰顯上帝的良善、智慧和權(quán)能,叫人無可推諉,但都不足以將得救所必須的、有關(guān)上帝的知識和旨意給予人。所以,上帝愿意多次多方將自己和他的旨意啟示并宣布給他的教會;此后,為更保守、傳揚真理,為更堅立、安慰教會,為抵擋肉體敗壞并撒旦、世界的惡意,就將此全部啟示筆為《圣經(jīng)》。上帝先前向他百姓啟示自己旨意的方法業(yè)已停止,故《圣經(jīng)》對信仰來說最為必要。(Although the light of nature, and the works of creation and providence do so far manifest the goodness, wisdom, and power of God, as to leave men unexcusable; yet are they not sufficient to give that knowledge of God, and of His will, which is necessary unto salvation. Therefore it pleased the Lord, at sundry times, and in divers manners, to reveal Himself, and to declare that His will unto His Church; and afterwards for the better preserving and propagating of the truth, and for the more sure establishment and comfort of the Church against the corruption of the flesh, and the malice of Satan and of the world, to commit the same wholly unto writing; which makes the Holy Scripture to be most necessary; those former ways of God's revealing His will unto His people being now ceased.)
我特意附上了英文,因為這里提到的“自然之光”(the light of nature),是自然之光和良心之光的合一。這在英文中很清楚。英文“自然”(nature)一詞在中文中既可指“自然”,又可指“本性”,這兩者的內(nèi)涵在原文中都包括;而特殊啟示,一般被稱為“啟示之光”。盡管自然之光也是上帝的普遍啟示,但在林語堂看來,普遍啟示之光是燭光,而特殊啟示之光是陽光。他說:“太陽升起來了,將蠟燭吹滅吧!”
當(dāng)然,太陽升起來了,有時候也還是用得到蠟燭。但有的人偏偏因著有了一點點燭光,就不愿意再走出去沐浴在陽光下了。
自然和良心好不好?好!它們都能幫助我們認識真理,但這兩者并不是真理的故鄉(xiāng),它們自身也不能產(chǎn)生真理。當(dāng)我們憑著自然和良心無法認識真理時,真理會親自來光照、啟示我們。這是真理的啟示與慈悲。這樣,我們才能認識真理。
在認識真理之前,我們的理性、情感和意志首先需要被真理潔凈與光照!這就像一個孩子的眼睛被涂上了泥巴,他在認出爸爸之前,需要爸爸先用清水幫他把泥巴洗掉。
莊子說到圣人之心像最干凈明亮的鏡子,這其實只是一種假設(shè)。禪宗大師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樣的說法也是假設(shè)。我們都知道自己的心沒這么干凈、明亮。
人生的意義必定在人生之外,真理必定在世界之外。這意義和真理通過特殊啟示的方式臨到我們,我們才能產(chǎn)生真醒悟和真認識。不錯,這個世界有其美麗,人心也有其良善,但它們都不過是那真、善、美的碎片和反映,而不是真、善、美本身。
每種文化所化之人都有其卓異之處,能看到某些真相,但也有其致命的盲點和錯誤。中國人看到了自然和良心的神圣及它們之間的神秘互動,認識到了普遍啟示的偉大價值。然而,生而為人,我們?yōu)槿f物之靈,跟大自然已截然有別;于罪中沉淪,我們本心已污濁不堪。這兩點正是中國人處理自然和良心問題時的根本失誤之處。“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結(jié)果,我們就越走越偏。再到后來,自然和良心竟成偶像,阻礙我們進一步向啟示之光眺望。
這是多大的遺憾!
中國人其實已發(fā)現(xiàn)自然中有一神秘世界,我們內(nèi)心也有一神秘渴望。路易斯說人渴望“與宇宙中某個不可名狀者再次聯(lián)系在一起”,這顯然是因為人知道自己應(yīng)該與他緊密相聯(lián),否則,人就得不到滿足。我們也“知道自己目前的狀態(tài)是與他相隔的”,我們“也期盼著進入某扇門,一直以來我們都從外面打量著它,卻不得其入”。要認識這種神秘聯(lián)系,我們恰恰應(yīng)該越過自然和良心,繼續(xù)往前走,往上走,好走進啟示之光,認出那光源的發(fā)出者——上帝。我們的靈魂就像針,被上帝這強大磁鐵吸引。這是“文藝復(fù)興”時期的詩人弗朗西斯 夸爾斯的貼切比喻。中國文化感應(yīng)并檢測到了自然和良心的磁性,卻拒絕進一步靠近那磁鐵。最終,那一點點的磁性也就慢慢開始失落。
我們前面提到的《詩篇》19篇上半段講的是普遍啟示。這首天籟之詩下半段轉(zhuǎn)而講特殊啟示。我們?nèi)糁挥星罢撸腿绨乩瓐D筆下的“洞穴人”,不過仍身居洞中而已;我們只有擁有特殊啟示,才能真正讓普遍啟示的價值和意義得到成全:
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蘇醒人心;
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
耶和華的訓(xùn)詞正直,能快活人的心;
耶和華的命令清潔,能明亮人的眼目;
耶和華的道理潔凈,存到永遠;
耶和華的典章真實,全然公義。
都比金子可羨慕,且比極多的精金可羨慕;
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
況且你的仆人因此受警戒,
守著這些便有大賞。
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
愿你赦免我隱而未現(xiàn)的過錯。
求你攔阻仆人不犯任意妄為的罪。
不容這罪轄制我,
我便,免犯大罪。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
愿我口中的言語,心里的意念,
在你面前蒙悅納。
備受誤解的大愛
如此傾心施予的上帝,超乎我們的想象,但并不違背我們的情理。試想,地球作為宇宙中的搖籃,懸在空中、飛速運轉(zhuǎn)而又千古不易,這怎么能是自然而然?這不是冷冰冰的機械原理,就像雜亂無章、堆在一起的飛機零件不會自動爆炸出一架飛機來,宇宙當(dāng)然也不會平白無故就這樣運轉(zhuǎn)。宇宙不是永動機。在這背后,我們豈沒有感受到造物主的大愛和宇宙設(shè)計師的智慧?
然而,愛對于有罪的人來說,反倒是不自然的。我們寧可相信荒謬的“爆炸論”(爆炸從來都是把東西炸亂,而不可能把亂“炸”成井然有序),也不愿接受宇宙背后的圣愛這一事實。
我們中國人不愿“欠”人恩情,所以,這種看似無緣無故的大愛,在中國備受誤解。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有段著名講話,就講得直截了當(dāng):
世上絕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至于所謂的“人類之愛”,自從人類分化成為階級以后,就沒有過這樣的愛。過去的所有統(tǒng)治階級喜歡提倡這個東西,許多所謂圣人賢人也喜歡提倡這個東西,但是無論誰都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它在階級社會里是不可能實行的。真正的人類之愛是會有的,那是在全世界消滅了階級之后。階級使社會分化為許多對立體,階級消滅后,那時就有了整個的人類之愛,但是現(xiàn)在還沒有。
文章看得非常。這種抽象的人類之愛,在充滿了對立和沖突的現(xiàn)實社會中,的確沒有實行過,也沒有實現(xiàn)過!
然而,這個世界之上還有一種神圣之愛,看似缺席卻從未缺場。《詩經(jīng)》說:“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圣經(jīng)》說:“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這都是不爭的事實。而我認為更重要的則是“天不生耶穌,萬古長如夜”。耶穌確如一粒麥子,為了救人和贖罪,落在地里死了,又從死里復(fù)活,結(jié)出了那么多“信”的子粒來,以至于歷史紀年以他的出生為分界。他帶給世界的不只是救贖的啟示,也是愛的啟示。
我們看到確實有這樣一種愛,是無緣無故的。
它從天上,惠臨人間。
這就像那普照大地萬物的陽光一樣。
然而,我們要理解并接受這樣一種無緣無故的愛,對慣于歸榮耀給自己又無比驕傲的人類來說,是何等困難!
我寫司徒雷登的那篇文章在2010年《南風(fēng)窗》第4期刊出后,網(wǎng)上就有《司徒雷登其人其事》一文流傳,文中還是津津樂道“司徒雷登忠實地執(zhí)行了美國分裂中國的政策”和“司徒先生的人格經(jīng)過了帝國主義的格式化”,竟提出“司徒雷登應(yīng)當(dāng)懺悔”!
這篇“奇文”沒有絲毫事實根據(jù),也沒有披露任何對司徒雷登不利的史實材料,是帶著嚴重偏見來混淆視聽、倒打一耙。然而,這樣的文字卻贏得許多喝彩和叫好之聲!
毋庸諱言,有極個別傳教士確實坐著“東印度公司”的船只入華,也確實有為侵略者做過翻譯者,或利用不平等條約傳教的過錯。然而,絕大多數(shù)傳教士強烈譴責(zé)他們本國的侵略者,不少人在中國被“義和團”殺死而毫無怨憤,無一索賠。戴德生夫人在“揚州教案”中受傷,戴德生放棄任何報復(fù)機會,并聲明寬恕和諒解。這些舉動背后,無不體現(xiàn)著一種深厚大愛。
我們可以不接受,但請理解;
我們可以不理解,但請同情;
我們可以不同情,但別誤解;
我們可以有誤解,但別詆毀。
然而,較大的誤解和詆毀,并非對傳教士們,而是對耶穌。對于他的大愛,他自己的同胞也不接受,反把他釘上了十字架。
我們錯過了什么
在周星馳的電影《大話西游》中,有一段大家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臺詞:
曾經(jīng)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于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重新來過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給這份愛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愛情方面的陰差陽錯就夠讓人痛苦的了,更何況人生的方方面面!
我們?nèi)粼馘e失良機去理解、接受那份看似無緣無故的大愛,上帝可能不再給我們機會,我們就永遠失去了愛的能力。你除非領(lǐng)受過這樣一份愛,才能這樣去愛。
人不是靠米、面活著。人本質(zhì)上是靠愛活著,不是靠世界之愛,而是靠神圣之愛。
這種愛到底是怎樣的?
在《哥林多前書》第13章,保羅寫過一段千古名文: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將所有的周濟窮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fā)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于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于無有。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等那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于無有了。我做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我們?nèi)缃穹路饘χR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較大的是愛。
對于這樣的愛,我們不只從未活出,甚至從未想過。我們見過太多算計,見過太少真愛。直到耶穌基督在愛中舍己,才把這愛活生生展示在荒涼人世。
不少人只把耶穌的愛看作犧牲精神,看成歷史偉人的道德情操。這實乃嚴重的誤解。耶穌之愛是一種真理之愛。對他來說,他的愛是真理中的愛,也是帶著愛的真理。人較大的問題是罪和死。正因為罪和死,人與上帝隔絕,生前有愁苦,死后有地獄。耶穌卻甘愿舍棄生命,離開上帝尊位,虛己而為人為仆,做神人共棄、為人不齒的罪犯,流血替人贖罪。我們對他代贖的事實常常懷疑。我們不懷疑耶穌確實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了,否則今天各地的醫(yī)院也不會有十字架作為救死扶傷的標志。在猶太人約瑟夫的《猶太古史記》和羅馬史學(xué)家塔西陀的《歷史》中,我們都讀到過耶穌被釘?shù)氖穼崱N覀儜岩傻氖牵欠褡鳛樯系鄣膬鹤雍蜕系鄣母嵫蛱嫒粟H罪而死。
其實,我們不需太多外證。很多時候,我們看看自己的心就知道了。我們心里有那么深的罪孽和懼怕,良心深處飽受神圣律法的指控,而且一生因怕死而憂傷心碎地活著。同時,我們也知道這些問題在自然、世界范圍之內(nèi)均無法解決。我們同樣深知依靠自己的能力必然陷入絕望,因為我們對此無能為力。自然大限指向超然無限,無能為力指向神圣大能,錯誤指向真理,陰影指向光明。真理不只是真理之為真理的標準,也是錯誤之為錯誤的標準。世界的缺陷顯明天國的,人心的罪孽顯明神圣的公義,此岸的幽暗顯明彼岸的光明。誰把天國的、神圣的公義和彼岸的光明帶給我們?那當(dāng)然是耶穌基督。對這個殘缺的世界來說,耶穌不是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而是應(yīng)該出現(xiàn),否則一切就陷入虛無和荒謬。但世界上確實是有什么而不是沒什么,宇宙秩序確實是不荒謬而不是荒謬。這一切都顯出耶穌基督道成肉身、被釘十架和死里復(fù)活的不可或缺。而推動這一切的,是不可思議卻無比真實的愛。這愛,是上帝的神圣之愛,是耶穌的真理之愛。愛本身就是親近和聯(lián)結(jié)的理由,難道還需要別的理由嗎?連愛情都不可思議又無比真實,更何況賜下愛情的上帝,他之有愛豈不照樣真實無比?
耶穌作為解決人類罪孽的、真理,展示了愛的神圣能力,解決了人類的根本問題,并滿足人類最深的需要。這份愛,至此就顯出何其驚心動魄、匪夷所思并感天動地!
于是,這份愛對人來說就變成:上帝因著愛,而在耶穌基督里饒恕你所有的罪,從而愿意接納你并與你和好。因著這份大愛,你成為重生之人,并帶著這份神圣大愛,去接納人和愛人。這就不再只是因著人人都為上帝所造,所以才尊重人和愛人。
至此,自然在超然中被轉(zhuǎn)化,盼望在付出中被成全,世界在天國中被彌合,罪孽在替贖中被遮蓋,仇恨在圣愛中被溶解。
生命和生活,雙雙被這份大愛提升,從而到達德蘭修女所說的“懷大愛心,做小善事”的美好境界。這個時候,宗教的也是人生的,人生的也是宗教的。
自福音傳入中國幾百年來,厚重得密不透風(fēng)的傳統(tǒng)文化一直在狙擊著福音的啟示與更新;
摯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齊宏偉,既欣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美,也不諱談它的局限和陰郁,既不全盤否定,也不一邊倒護教,而是真誠地理解分析,帶領(lǐng)你我尋索一條突圍之路,努力走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末路與盡頭。
他是學(xué)者,也是牧者,試看他站在這兩端之間,勇敢而又真誠,智慧而又謙卑地,如何在此間做著拆毀與和好的聯(lián)結(jié)工作。
——張慶棠
(青橄欖書殿創(chuàng)始人,出版策劃人)
作為知識分子型的基督徒,齊宏偉既不全盤否定自己生長于斯的文化土壤,又不像某些文化基督徒那樣,總是試圖把基督教信仰嫁接在中國文化這株老樹上,期待開出所謂的信仰新花來;他誠懇地擁抱甚至熱情謳歌它的豐厚與久遠,同時也以一顆經(jīng)歷了啟示與更新的炙熱靈魂,激情澎湃地傾倒內(nèi)在生命的祝福熱能,帶著召喚的力量,把出路指給你我看。
——蘇醒
(博學(xué)編輯,出版社首席策劃,文字事工的使命傳遞者)
本以為是好書,原來書寫的東西很有限。
是一本好書,慢慢閱讀。
很好的書!
作者以深浸中國文化的知識分子身份,從《一代宗師》的故事契入,揭示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人道”糾結(jié),深入剖析了中國文化的大美與蒼涼,抽絲剝繭,娓娓道出儒道文化的核心真相與千古困境;又以更正信仰的根基和以道觀之的視角,用“道成肉身”的啟示觀照中國文化,尋找中國文化的出路,也在“聽道更要行道”的實踐層面帶給信徒啟示與更新的靈性釋放。
作者以深浸中國文化的知識分子身份,從《一代宗師》的故事契入,揭示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人道”糾結(jié),深入剖析了中國文化的大美與蒼涼,抽絲剝繭,娓娓道出儒道文化的核心真相與千古困境;又以更正信仰的根基和以道觀之的視角,用“道成肉身”的啟示觀照中國文化,尋找中國文化的出路,也在“聽道更要行道”的實踐層面帶給信徒啟示與更新的靈性釋放。
非常好,正版書。當(dāng)當(dāng)?shù)姆?wù)也越來越好。下次還在當(dāng)當(dāng)買。
質(zhì)量嗷嗷的好
雜志之家的,服務(wù)好,快遞速度快。本書包裝不錯,紙質(zhì)好。
非常好
很滿意。物流很快,東西也很完整沒有什么破損包裝還沒有拆開。
很不錯哦
不錯不錯很好
對我來說這本書是傳福音的好幫手。因為我的朋友也喜歡詩詞歌賦佛道儒希望神能借著這本書祝福我的朋友。齊宏偉的書力薦感謝主
不錯
小約翰老師新著,信仰視角反思傳統(tǒng)文化,推薦。
作者以深浸中國文化的知識分子身份,從《一代宗師》的故事契入,揭示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人道”糾結(jié),深入剖析了中國文化的大美與蒼涼,抽絲剝繭,娓娓道出儒道文化的核心真相與千古困境;又以更正信仰的根基和以道觀之的視角,用“道成肉身”的啟示觀照中國文化,尋找中國文化的出路,也在“聽道更要行道”的實踐層面帶給信徒啟示與更新的靈性釋放。
非常喜歡 包裝很用心 沒什么問題 一直有人推薦這本書 準備好好看看
書非常好,值得讀
書非常好,很受光照。感謝上帝!
前半部分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很有可看性,后半部分就是灌輸。連夜看完,但個人覺得沒有挖到中華文化的根。我認為在人類覺醒的軸心時代,幾大文明的思想沒有差別,差別在于后人的再覺醒。所以,批判中華文化的根本上有問題,我是不認可的,雖然我是一個基督徒。近代西方的崛起是因為科學(xué),科學(xué)是個必然事件還是偶然事件?
作者以深浸中國文化的知識分子身份,從《一代宗師》的故事契入,揭示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人道”糾結(jié),深入剖析了中國文化的大美與蒼涼,抽絲剝繭,娓娓道出儒道文化的核心真相與千古困境;又以更正信仰的根基和以道觀之的視角,用“道成肉身”的啟示觀照中國文化,尋找中國文化的出路,也在“聽道更要行道”的實踐層面帶給信徒啟示與更新的靈性釋放。
內(nèi)容好,實用,感謝店家提供這么好的書。
小約翰老師的新書,很深刻
這是一本非常棒的書籍。
內(nèi)容可供參考,信息量大。
內(nèi)容豐富品相好:大家都來購買。
內(nèi)容豐富品相好:大家都來購買。
非常喜歡的書,期待作者更多作品,已陸續(xù)買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