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澳政要都買默多克的賬
如果是默多克來電,總統或首相都會接聽。
●默多克是媒體大亨,更是幕后政客
沸沸揚揚的竊聽丑聞讓我們知道,這個傳媒帝國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但默多克的秘密遠不止此。默多克商業上的成功是顯而易見的,但人們對他政治目標的追求了解甚少。
●掌握了媒體,就掌控了話語權,更掌握了權力
從里根到奧巴馬,從撒切爾到卡梅倫,默多克一直在用媒體帝國推進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大衛·麥克奈特歷時四年,調查默多克與編輯們的私人會議、對政治團體和智庫機構的贊助、與奧巴馬的沖突、新聞集團在全球的采訪活動,證明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已經影響了全世界的每一個人。
零距離解密默多克的政治掌控力。
從平民到大亨,默多克做了什么,沒有做什么,說了什么,沒有說什么?
令里根、撒切爾、奧巴馬、卡梅倫望而生畏,默多克可以操控大選和政策走向。
從星球大戰計劃到伊拉克戰爭,從英國首相競選到白宮國家政策,默多克就是操縱政治家的木偶大師。
默多克已經在操控你了!
媒體代表的民意;西方政治的擴張;環境問題的爭辯……你以為和你無關,其實,你也是默多克的一個棋子!
[澳]大衛·麥克奈特(David McKnight),澳大利亞著名政治評論家、記者、教授。著有獲獎圖書《超越左派與右派:新型政治與文化戰爭》,另有兩本關于間諜和冷戰的圖書獲得NSW總理文學獎。曾任《悉尼先驅晨報》記者,ABC電視臺《十字路口》節目的創作人,現為新南威爾斯大學新聞學和媒體研究中心副教授,澳大利亞多家報紙撰寫專欄作家,電視臺、電臺政治節目評論員。
代序 權力與財富
自序 譽滿天下,謗滿天下
第1章十字軍型企業
的政治影響
的商業手腕
的商業理念
第2章局外人的影響力
默多克家族
以媒體影響政治
以媒體操縱政治
第3章默多克與里根
《紐約郵報》之戰
權力首戰
媒體自由和理念之爭
美蘇冷戰
丟了金箍棒的孫悟空
第4章闖入英國政界
默多克和撒切爾夫人
言人所不能言
捆綁英、美
秘密資助政府智囊團
直到
第5章掌握了媒體,就掌握了權力
《星期日泰晤士報》的轉型
見解與理念
顛覆體制
下層社會是洪水猛獸
默多克的智囊團
廣播業的私有化
平民主義的勝利
第6章 戰勝自由派
文化戰爭
"自由"的新聞頻道
第7章"太陽王"的統治
被"太陽"灼傷
默多克與布萊爾
工黨政府投桃報李
第8章通往巴格達之路
資助共和黨的未來
拉克蘭·默多克的護教戰爭
為伊拉克戰爭搖旗吶喊
與全世界對抗
報道一定要"正確"
總統的辯白
第9章氣候變化的虛假黎明
氣候變化否認者的聲音
虛假的黎明
否認變化,反抗正統
事實與政治正確性
后記默多克王朝的前塵后世
致謝
第1章 十字軍型企業
人們對我知之甚少,我并不只是一名在這個多姿多彩行業中牟利的商人。相比于財富,我更注重思想本身。
魯伯特·默多克,1995年
不管別人怎么說,我的公司代表了的就是我的思想、我的個性和我的價值觀。
魯伯特·默多克,1996年
2004年的紐約麥迪遜廣場,共和黨正為布什總統的大選勝利而慶賀。布什總統當年被尊為對伊戰爭的英雄,并在總統大選中一舉擊潰競選對手約翰·凱里。在慶功宴接近尾聲之時,許多代表正紛紛準備離場,此時卻發生了一個小插曲。電視中播放著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英文縮寫,于1980年6月創辦,總部設在亞特蘭大。——譯者注主持人朱迪·伍德拉夫和沃爾夫·布里澤的訪談節目,見此情景,一些代表大喊道:"轉福克斯新聞頻道!轉福克斯新聞頻道!"在共和黨的心目中,福克斯是摯友,而CNN卻是宿敵。
CNN曾是默多克的眼中釘、肉中刺。當他每天騎自行車外出鍛煉時,他總是眉頭緊縮,深思著如何締造一個成績斐然的電視網,以和"自由左翼"的CNN相抗衡。今天,默多克成功了。作為CNN的一大勁敵,他不但成績斐然,更在總統大選中給CNN以沉痛一擊。默多克旗下的福克斯新聞在美國政壇更是舉足輕重,不僅其忠實觀眾深受其影響,甚至整個美國電視的基調都因福克斯新聞而改變,形成了一種所謂的"福克斯新聞效應"。每日傍晚,福克斯新聞的主播便向其300萬受眾散步噩耗,有恐怖主義的、自由黨派的、同性戀的,當然也包括的,在音樂和圖片的襯托下,所有這些"福克斯新聞速報"顯得尤為聲形并茂。
巴拉克·奧巴馬總統一直以來都是福克斯的攻擊對象。2007年,當奧巴馬競選提名時,福克斯新聞的評論員就大散厥論,稱在印尼長大的奧巴馬曾就讀于伊斯蘭學校。在美國,自"9·11"恐怖襲擊后,大眾的腦中就將伊斯蘭學校和伊斯蘭恐怖主義畫上了等號。在之后的總統競選中,福克斯電臺的另兩位評論員又大下妄論,其中一位稱奧巴馬和其妻子米歇爾·奧巴馬都以"恐怖主義刺拳"方式相互問候,另一位則故意將奧薩瑪·本·拉登改寫成奧巴馬·本·拉登,使其忽然變成了美國的追殺對象(這兩位記者后來都正式道歉)。在整個競選過程中,福克斯新聞具攻擊力的主持人肖恩·漢內提每晚都對奧巴馬加以抨擊,稱他是一位"得意忘形的貴族",并與恐怖主義及黑人激進分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奧巴馬雖然對此不屑一顧,只當其是漢內提個人的"咆哮之聲",但對他夫人的影響,他還是深表憂慮。
在總統大選中期,默多克、奧巴馬以及福克斯新聞的首席執行官艾羅杰舉行了一次會面。會中,奧巴馬與默多克談了點瑣事,包括他和他父親的關系,但對于艾羅杰,奧巴馬表示不想在福克斯是否會繼續抹黑他們夫婦倆的形象上浪費時間,并表示福克斯正在不遺余力將他冠以"可疑的、外國的、可怕的恐怖主義分子"的頭銜。針對這一質問,艾羅杰提議奧巴馬出席福克斯的節目,而后雙方的關系才逐漸緩和。默多克的傳記撰寫人邁克爾·沃爾夫曾在書中提及此次會面,并稱當奧巴馬以福克斯的種種做法為不恥時,默多克和艾羅杰則都表示了憤慨。雖然默多克總是否認福克斯新聞與政治為伍,但在2011年盧斯獎的演說詞中,還是稱贊艾羅杰"為保守派運動作出了杰出貢獻"。
那年,默多克與另一名共和黨總統競選人也有種種聯系。默多克的一位編輯在"萬軍之中發現"了薩拉·佩林,為她套上了共和黨內一顆閃耀的巨星的光環,并將她和麥凱恩一起推上了總統候選人之列。《旗幟周刊》的編輯比爾·布里斯托爾曾與一群美國當權的保守黨派共同搭船前往阿拉斯加,與當時還是阿拉斯加州州長的佩林會面,之后沒多久,在共和黨人"全軍一片慘淡之時",佩林以"優異的政績"出現在了《旗幟周刊》的版面中。
形勢終比人力強,雖然福克斯新聞對麥凱恩和佩林不遺余力地支持,并對奧巴馬施行了諸多無情的抨擊,但最終難以抵擋住獲勝的大浪。但斗爭并未因此而結束,福克斯的打擊目標也未有改變。誠然,奧巴馬的當選使許多美國人重拾信心,但其在用以應對80年未遇的金融海嘯的巨額政府開支,卻使得飽受責難的眾多保守派人士找到了反擊的機會。在奧巴馬宣誓就職后的數月間,美國政壇上就出現了一個新現象,出現了一個被稱為"茶葉黨"的派別。該黨派的目標直指政府的巨額開支,以及為了應對危機所實施的增稅政策。在行動上,保守黨派多年來及時次采用了上街游行的政治手段。福克斯新聞則是其背后的推手:在福克斯的談話類節目中,主持人不遺余力地呼吁觀眾支持游行,其官方網站更是詳細羅列了游行的時間、地點以及相關細節。在游行的隊伍中,有一位特殊的信徒,他就是福克斯新聞主持人格倫·貝克,他曾強烈指責奧巴馬是一位"種族主義者,對白人及其文化深惡痛絕"。這一煽風點火似的言論,曾在大選期間影響了許多選民。在2009年4月首次游行前夕,福克斯新聞就對游行大加稱頌,并鼓動觀眾盡量"釋放他們的不滿"。游行當日,數位備受世人矚目的主持人悉數到場,并做了現場演講,其中就包括了肖恩·漢內提、尼爾·卡夫托、格里塔·凡蘇斯特倫和貝克(默多克旗下的《紐約郵報》自始至終都是"茶葉黨"的支持者,在它的網頁上也羅列了游行的時間和地點)。
白宮因"茶葉黨"的游行而深為困擾,并將福克斯新聞定義為是共和黨的羽翼。奧巴馬發言人安妮塔·鄧恩說,當奧巴馬上福克斯電視的時候,他就知道"這并不只是一家新聞機構"。數日后,默多克對此回應道,奧巴馬政府的"反商業"名聲由來已久,對于針對福克斯的抨擊言論,默多克則驀然一笑道:"我無意就白宮對福克斯新聞數位評論員的指責做任何評論,我能告訴你的就是,這樣做的確提高了他們的支持率。"
在奧巴馬當政時,福克斯新聞曾蓄意操縱政治語言。當奧巴馬的醫療保險計劃尚處于討論階段時,福克斯一高官就對他的下屬給了一個"友情提示",敦促他們在這一問題上應盡量避免使用"民意"之類的詞匯,而改用"政府倡導的醫療保險計劃",如果不得不使用"民意"二字,則要冠之以"所謂的民意"。結果,《紐約郵報》、《華爾街日報》和福克斯一起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同樣的詞匯。在時間上,也與共和黨內部策略家提交建議的時間不期而合。
2010年初,在默多克身邊發生了一場小型的政治變革。他的女婿馬修·弗洛伊德(西格蒙德的曾孫,默多克女兒伊麗莎白的丈夫)在一次接受《紐約時報》對福克斯新聞看法的時候,如是說:
"艾羅杰一而再、再而三地無視新聞準則,使新聞集團、福克斯創始人乃至全球的媒體從業者都為之汗顏。無論在家族內,還是在公司內,我都不是一個以之為恥的人。"
弗洛伊德是倫敦首屈一指的公共關系高管,在針對艾羅杰的言論上,我們相信他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但艾羅杰卻回應道,弗洛伊德需要去看下"精神病醫生"了。目前為止,弗洛伊德的言論究竟代表了誰,尚未可知。雖然他的妻子伊麗莎白晚些時候表示,此事與己無關,卻有流言稱,默多克家族繼任者對福克斯新聞在奧巴馬總統競選期間的所作所為不甚滿意。在競選期間,伊麗莎白曾在英國為奧巴馬組織了一場籌款活動,而其弟弟杰姆斯也表示了對的全力支持。無論是在默多克退休后還是死后,伊麗莎白、杰姆斯和拉克倫作為默多克的子嗣,無疑將接管這座媒體巨廈。因此,弗洛伊德的言論也成了觀察者們對后默多克時代政治傾向的揣測。新聞集團對日后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的政治影響力,弗洛伊德的言語可能是某種信號。
的政治影響
很多時候新聞集團被認為是全球化的產物。和數家大型全球性公司一樣,新聞集團資產龐大,利潤可觀,業務遍及全球各地。在美國,新聞集團擁有一家大型的電視網絡(福克斯廣播公司)、一家影視制片公司(20世紀福克斯)、一家閉路電視(福克斯新聞)以及兩家報社(《華爾街日報》和《紐約郵報》);在英國,旗下囊括了BSkyB衛星電視公司、《太陽報》、《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在澳大利亞,新聞集團擁有包括《先驅太陽報》和《澳大利亞人報》在內的全國較大的新聞報業連鎖集團。除此之外,新聞集團還有一家全球出版商科林斯出版公司和諸多小型企業。和別的上市公司一樣,使股東利益較大化一直都是新聞集團所追求的目標。無論是默多克的支持者還是批評者,在公司盈利性上都達成了共識:批評者認為默多克是一個只認錢的奸商;而支持者則為他敏銳的商業嗅覺而拜服。所有人都認為默多克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使利益較大化。默多克自己也對此諱莫如深。他曾對他的傳記作者威廉姆·肖克羅斯這樣說道:
"所有的報刊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我做報紙并不是為了贏得人們的尊重。一旦我這樣做了,我希望有人能直接開除我,因為這不是辦報紙的真正意義所在。"
但這僅僅只是一種表面說辭而已,事實與此相距甚遠。默多克在賺錢的同時,也在不遺余力地宣揚他的理念和政治信仰。要是將新聞集團想象成一家普通的跨國企業,不免有失偏頗,其業務亦非別家可以復制。它的性從它的架構上便可見一斑。大部分跨國公司的架構類似于官僚機構,底下是大批的技術人員,頂上是默默無聞的首席執行官。而新聞集團則不然,它好比一個獨裁者王國,王國到處洋溢著獨裁者的個人特質,其中還包括對公司握有控制權的股東。公司董事會中遍布著默多克的老友,他們有著與默多克相同的政治信仰,如西班牙前總理約瑟·阿那扎,前紐約畫派理事喬爾·克萊因。多年來他們與默多克形成了獨有的一套保守派世界觀,并每年以個人或公司捐助的方式斥資數百萬美元加以傳播。默多克的媒體帝國不但深入各國的政治舞臺,更是默多克個人價值觀的傳話筒。默多克本人更是醉心于政治爭斗,不遺余力地扮演著一個政治高手。各國的政要對此也是樂意的,對他們而言,默多克在用他無盡的媒體資源宣揚個人政治信仰的同時,也使得政府和政黨從中受益。福克斯新聞和《太陽報》在贏取大筆金錢的同時,更是支持或詆毀政黨最有利的政治武器。福克斯對奧巴馬的詆毀與《太陽報》在20世紀90年代對英國工黨領袖尼爾·基諾克的手法如出一轍,對布什總統的支持也可對應《太陽報》對布萊爾的垂愛。
本書是我近年來讀過的最有趣和最有價值的書籍之一……大衛·麥克奈特的書新穎、勇敢、真實、毫不造作,對我們如何看待傳媒與政治有驚人的啟發。
——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教授,羅伯特·曼恩
作者做了一絲不茍的細致調查,內容令人吃驚不已,歷史原來是這樣誕生的。
——戴斯·巴爾教授,《悉尼先驅晨報》
這是一本微觀與宏觀兼顧的歷史著作,是關于默多克傳媒帝國影響力的秀著作。
——斯圖爾特·馬新特里教授,《世紀報》
不錯,書也比較便宜,物流也快!
內容扎實,可讀性強,紙質好,性價比很高
買來做活動用的,經濟實惠,確實是非常便宜。整體還是不錯的。
包裝不錯,印刷很正,性價比很高!!!
首先,發貨到貨速度超級快,當晚10點多付款,上午就收到了;其次,價格超級便宜,真的,比實體店便宜太多,很厚的一本本幾乎都很便宜,那么重還包郵;最后,印刷都很不錯,是正版,包裝也很好,內容精美,封面漂亮,出乎意料的滿意。另外,快遞員服務很好。全滿分,希望當當繼續大力優惠,下次還回來買!
不錯,包裝很好,質量也很好!值得購買。
好作品,不錯的閱讀體驗,包裝一般,物流一般,需改進!
了解西方媒體
好書好書好書
認識默多克,和想象中不一樣
不可多得的好書,不廢話了,直接上圖。
非常不錯的書
還可以吧。
非常不錯的書籍,囤起來慢慢看!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挺好的書,不錯
圖書內容不錯,包裝精美,裝幀很好,價格便宜,內容精美實用,性價比高,物流比較快,農村快遞速度很慢且需自提(5元/單),客服服務態度很好,經典作品不可不看,總體很滿意,希望下次繼續優惠多多,當當圖書服務優秀。
書還比較精致的,希望內容能讓人滿意。先給個好評。
收到的這么多本看起來,這本的包裝是最好的了,沒有太多灰塵,紙質也比其他的好
還可以啦,看起來有點累,大概是性格不適合看這類書!
買的這幾本書很值,書本質量也還可以,值得一讀
湊單用的。。。內容和口碑不用說了,比較相信當當自營。
還沒有來得及翻看,應該可以了解新聞的另一面。
個人感覺的比較一般,只是對默多克的行為進行了描述,內部如何運作沒有什么點睛之處 ,浪費錢。不如買一本獨裁者手冊!
還不錯喜歡默多克實在是太牛了,便宜實惠了太喜歡當當了送上門也方便的
用“操控力”總結了默多克的成功之一,這一點還是很值得學習的地方。當然,除了這點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本書看到國外的媒體大亨是如何運用一些政治手段、甚至一些媒體的運做方式。
感覺宣傳的不錯 但是內容一般吧 也許是我沒有看進去吧
我傾向于把這本書看成一本傳記類書籍,可惜這么看的話,不得不說作者的材料把握能力太有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