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傳播的觀念圖書
人氣:48

傳播的觀念

在跨學科和跨文化的學術背景下,作者通過翔實的理論背景分析,系統評析了傳播學的基礎觀念,深入剖析了傳播媒介如何建構傳播關系、傳播技術的社會應用、大眾文化與社會想像等問題,思辨涉及哲學、政治學、經濟學、...
  • 所屬分類:圖書 >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出版>傳播理論  
  • 作者:[陳衛星]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010041421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04
  • 印刷時間:2008-06-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在跨學科和跨文化的學術背景下,作者通過翔實的理論背景分析,系統評析了傳播學的基礎觀念,深入剖析了傳播媒介如何建構傳播關系、傳播技術的社會應用、大眾文化與社會想像等問題,思辨涉及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和人類學等學科,展現了當代傳播學的知識譜系所蘊藏的學術探索的可能性,尤其是從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出發、對中國經濟改革以來新的社會轉型進行了傳播學思考,進而系統闡述了世紀之交中國現代化的傳播戰略思路,頗具理論高度和現實意義。

編輯推薦

法國著名左翼學者德布雷說過:"一個社會共同體能接受的真理,就是那些能夠向這個社會共同體提供組織擔保的真理。每個歷史集團都在摸索著使自己處丁傳狀態的信息柵欄,以保障狀念的組織性和水久性,并為它的身份提供擔保。"

一種傳播形式的意義,是由采用這種形式的主體來界定的。在闡釋過程中,主體指定的參照系允許意義的產生被納入社會結構的象征屬性之中,作為指稱的表象來建立一種傳播狀態。這意味著,一個社會共同體的理想和價值的社會化,就是集體敘事的社會化和合法化。換言之,傳播學所要研究的,就足社會建構的敘事。

作者簡介

陳衛星,四川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甘肅插隊,1982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系,1986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研究生。1988年公派赴法國留學,獲法國司湯達大學信息傳播學博士學位。20世紀90年代中期任法國巴黎《歐中經貿》雜志主編,后回國教學。學術研

目錄

導論

上篇 知識的邏輯

及時章 社會機器化的暢想

1.人有人的用處

2.事物的狀態是信息的尺度

3.傳播如何控制社會

4.信息是如何度量的

5.信息在傳播中生成

6.系統是信息的身份

7.系統是一種關系結構

8.悖論后面的傳播系統

第二章 事實是經驗的囚徒

1.媒介化是大眾化的同謀

2.傳播是社會關系的整合

3.社會心態的傳播透視

4.說服程序的設計規范

5.傳播是線性的因果關系

6.說什么意味著不說什么

7.如何設置傳播程序

8.主觀導向的客觀求證

9.社會表象的經驗描述

第三章 被結構的符號神話

1.傳播是社會的交換

2.現代傳播從語言開始

3.能指與所指的循環

4.符號的表意建構

5.平凡化的世俗神話

6.意義是符號的闡釋

7.塑造主體的意識形態

8.傳播是權力的眼睛

9.結構的封閉和開放

中篇 話語的界面

第四章 媒介領域的地形圖

1.傳播關系與媒介邏輯

2.傳播符號的修辭策略

3.新聞事件的傳播態勢

4.新聞報道的真實效果

5.新聞采編的流程分析

6.新聞信息的場面調度

第五章 技術與社會的變奏

1.機器世界的思維

2.數字化存在的指南

3.網絡傳播的爆炸

4.人文生態的計算

5.技術銘文的社會讀解

第六章 社會想像的催化劑

1.文化工業的生產意義

2.媒介話語的自戀情結

3.想像的無意識力量

4.意識社會化的見證

下篇 社會的反思

第七章 傳播系統的自反性

1.理性建構與符號悖論

2.傳播系統的結構屬性

3.公共輿論的制度空間

4.信息構成與象征秩序

5.社會現代性的傳播觀

6.意識形態的社會博弈

第八章 現代化的傳播思路

1.唯物主義的傳播史觀

2.傳播理性與社會制度

3.社會傳播的闡釋意向

4.社會主體的結構分化

5.社會轉型的傳播倫理

6.新經濟制度的傳播觀

7.市場競爭的傳播定位

8.傳播空間與公共空間

9.傳播動力的社會分配

后記

主要參考文獻

在線預覽

上篇 知識的邏輯

及時章 社會機器化的暢想

人機對話是今天社會性的生產實踐活動當中一種非常普遍的狀態。在傳播學歷史上,及時個考慮人和傳播機器對話行為模式的理論是控制論。顧名思義,控制論是從控制和信息角度研究機器和人類傳播現象的科學,是人通過主動行為把相關的信息符號通過一定的傳播載體發送出去,再經過接受信息的媒介把這些信息符號還原成人可以感知的信息符號,這個信息傳播過程是一個把信息符號象征化的過程,正是通過這個象征化過程才完成了傳播行為。所以說,控制論模式在象征化水平上和內容傳遞機制上表明,傳播同時是過程和這個過程的結果。

控制論的緣起是和近代史上的科技革命分不開的,這場革命的主題詞是物質、能和信息,其中生物力學、能量物理學和統計力學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學技術的進展使20世紀的世界觀和19世紀的世界觀出現了下列區別:必然和偶然,決定論和非決定論,信息和物質(能),系統和集合,歷史的和邏輯的,人工的和自然的,生命的和物理的,概率統計的方法和數學分析的方法,創造的和自然發生的,突現的和緩進的,自為的和自在的,整體的和局部的。而控制論思想是這種轉化中的中心思想,形成了一次真正的思想上的大革命。

控制表現了作用者與被作用者之間的因果關系,確切點說,就是原因對結果的決定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決定作用可以理解為控制作用。也就是說,控制是以因果作用為必要條件的。在人們的常設中,單因單果是一種最簡單的因果關系。事實上,在因果之間還存在著多因素的關系,可以是一因多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還可以是多因多果等等。在這些情況下,原因對結果的決定作用就很復雜。這就不可能是一一對應的關系,而是在"可能世界"中的某種特定關系。"可能世界"是由1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和數學家萊布尼茨提出來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現實世界中的一種復雜性,原因和結果之間的多種關系。要從多種可能性中弄清楚原因對結果的決定作用,進一步從多種可能的因中給出某種因,以便從多種可能的果中得到所預期的果,這就是一種控制作用。

控制論思想作為一種方法論是和信息論、系統論同時問世的,習慣上被人們稱為三論。但這三種思想方法彼此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控制論。

1.人有人的用處

控制論Cybernetics在希臘文中是kubemetike,是"向導"和"舵"的意思。按照柏拉圖的理解,是"一種引導人的藝術"或者是統治的藝術。古代的希臘人是敞開地接受和見識那些呈現在他們面前的事物,但在面對這種存在的自我展現時,也趨向于控制那些呈現在他們面前的事物,古希臘哲學表明了一種控制趨向。l834年,安培(AMPERE)在《科學哲學文集》中對專業詞匯進行分類時,才把這個詞固定下來,定義為"引導復雜系統的管理藝術"。

從現代科學史來評價,美國當代的著名數學家諾伯特·維納(NobertWIENER,1894--1964年)是控制論的理論創始人。1913年,18歲的維納獲得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后來在英國劍橋大學跟隨哲學家羅素學習哲學和數理邏輯,以后又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師從當代數學家和現象學大師胡塞爾。從1919年開始,維納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美國軍事領域中的彈道學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并成為現代控制論的開創者。這種理論的原創是通過三個學術途徑來完成的。

及時個途徑是發明自動控制裝置理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的科技研究都盡量轉向為軍事目的服務。當時,德國法西斯在進行了長期準備之后采用了閃電戰術,占有很強的空軍優勢,無論是在技術裝備與飛行訓練上都是如此。德國戰斗機的高速度、不斷變化的戰術和駕駛技巧使得老式高射炮的觀測、計算和射擊系統失效。維納當時負責解決防空火炮系統的自動定位問題。英國在1937年發明的雷達使測定飛機位置和速度成為可能。就是說,高射炮不是瞄準飛機,而是瞄準炮彈與飛機相接觸的那個位置的提前量。但是,未知數是瞄準位置要根據高射炮彈道軌跡的時間。而這個時間又反過來要影響瞄準的位置,解決這個問題是在計算機系統里加進一些信號,形成一個反饋機制。這個機制的目的在于使一個自動運行的機器與一個現行模式的偏離盡可能縮小,或者說是提供一種結果盡可能穩定的自動運行機器。這就是因果循環概念的起源。

按照維納的理論模式歸納的高射炮運作程序,成為一個有典范意義的控制論模型,為其他科學和認識領域帶來了很大的啟示。這里有兩個系統,一個系統是我們準備要它做的,另一個系統是調整這個系統的。這兩種系統排除簡單意義上的因果關系而形成反饋機制。維納是這樣來解釋反饋原理的:"例如,大炮瞄準手從他的觀測儀取得信息,然后把它傳給大炮,于是大炮便向某個方向瞄準并使炮彈在一定時刻擊中活靶。但是,大炮是要在一切條件下使用的。在某種氣候條件下,潤滑油暖化了,大炮就轉動得很靈快。在另外一些氣候條件下,潤滑油凍住了或者摻進了沙子,那么,大炮回答我們的命令就會慢一些。當大炮對我們的命令應答不靈,滯后于命令時,要是我給它一個補充推進以加強這些命令,則瞄準手的誤差就會減低下來。通常,為了取得盡可能的成績,我們便給大炮加上一個反饋控制元件,把大炮滯后于指定位置的程度記錄下來,再利用這個差數給大炮一個補充的推進。"具體說來,當時在空間防御方面,由于飛機的航行速度接近炮彈的飛行速度,從而提出了下列兩個問題:一是要尋找某種方法能夠比較地預測飛機未來的位置;二是要設計一個防空火炮自動控制裝置,使得發現敵機、預測、瞄準及發射能夠一氣呵成。而其中的關鍵問題,就是根據飛機過去一系列的位置及速度的數據來預測飛機的未來位置、方向和速度。這就是維納當時準備解決的時間序列的外推問題。

反饋原理在自動制導中充當重要角色。一個現存的模式只要存在著偏差,反饋就進入運行。該模式與機器實際運行時間的差異在機器的輸入端前進行轉換,并且以一種機器校正自身而引起更為逼近現存模式的作用的方式進行輸入。而且,自主運行的機器的結果無論何時顯現出與正常結果的偏離,這些偏離都被帶到機器的輸人端前部,以致其運行狀況會適當地變換以完成期望的結果。

第二個途徑是發明信息論。控制系統也是一種信息系統,本質上控制論就是傳播的理論。由于傳播無非是傳遞信息,一是要準,二是要快,而這兩者往往是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因此,傳播理論自然就是圍繞著這兩個問題展開的。

最早給出信息量定義的是英國統計學家費舍爾(Ronald Aylmer FISH.ER,1890--1962年),他的動機來自古典統計理論,現代意義下的統計是同普查相對立的。對于了解大量東西的某種性質,我們往往不可能也不必要逐一檢查后才做出決定。費舍爾對樣本所能提供的信息以及精度估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得出了信息量的概念。信息論創始人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1916--2001年)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來自信息編碼問題。雖然早在1832年,莫爾斯(Samuel F.B.MORSE,1791-1872年)就開始研究電報,但卻不能說是電報的發明人,莫爾斯的功勞在于電碼的發明。因為英文字母在電碼中出現的頻率不一樣,E最多,z最少。莫爾斯把出現多的字母的電碼符號規定得簡單,而出現較少的規定得復雜一些,這樣就節約了通訊時間而提高效率,這種符號轉換過程就是編碼。顯然各種編碼的效率并不相同。因此,要想度量效率,就必須度量信息量。香農在馮·諾伊曼的建議下,用負熵定義信息,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信息量。不確定性越大,信息就越多。香農提出的信息概念是一個信息的定量量度問題,他自己承認,他在信息論上的貢獻是受到維納的數學思想的影響。

維納是從連續觀點來定義信息量的,其理論來源于濾波器的設計,其觀點同馮·諾伊曼一樣,把一個系統的信息量看成其組織化程度的度量,而一系統的熵,則是無組織程度的度量。這樣,他就得到了與香農定義等價的信息量,只不過香農的求和變成了維納的積分。

第三個途徑是神經生理學方面的貢獻。維納在同畢格羅合作研究高射炮手協調行動時,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就是隨意運動(或自主運動)的重要因素是控制工程師的反饋作用。當我們希望按照某個方式運動時,希望的運動方式和實際完成的運動之間的差異被當做新的輸入來調節這個運動,使之更加接近希望的運動。例如要去撿一個物體,我們動員身上一組肌肉實現這一動作,為了不斷完成這個動作,必須將我們與物體之間的差距隨時報告大腦,然后通過脊椎傳達到運動神經以縮小這個差距。當反饋不足時,就無法完成這個動作。這樣,控制論的研究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得到一個整體的概念,它不再是過去認為的那樣由感官接受輸入又傳給肌肉運動中的中介器官,而是大腦指揮肌肉運動后再通過感官傳人中樞神經系統的閉路過程,也就是形成反饋過程。

對當代的傳播理論家來說,維納是反應系統思想的創立者,是用圖形語言來表達行為和載體相獨立,并從行為和載體的關系研究中誕生出一個新思想,這就是所有的實體的定義都可以通過交換性質,通過它和環境的關系找出來。香農的理論是對信息提出一個尺度,維納肯定了這個思想,并認為在系統和人之間的關系有一種性質:信息交換,這樣就可以建立起其他的關系,如系統和人的關系,系統和機器的關系(工作站)。控制論就從人與機器對話的角度出發闡釋了現代傳播的基本作用過程。事物的狀態是信息的尺度

信息的定義無窮多,但最重要的特征有三:信息是能夠減少不確定性的訊息,以符號的形式存貯、處理和傳播;信息是一切傳播和反饋系統的構成要素;信息能夠再現或部分再現物質與能量過程。對傳播學而言,信息一方面是將社會實踐和日常生活中涌現的內容(即資料)轉換成抽象的、自主的、可以認識的東西,即將內容置于形式中,產生秩序與意義;另一方面這種秩序或意義就是某種告知(inform),某種形塑。可以說,信息的形成意味著自我的形塑,將自己放人某種形式載體中,并獲得意義。信息必須在某種形式中取得意義,而我們則必須在這種形式載體的限制下予以了解。

信息是把握秩序的一個尺度,一個信息對不同的信息接受對象會激起不同的反應。信息的產生和使用與發送者和接受者之間的供求關系有關。信息是反饋過程循環的開端:獲得一種偏差再校正它。任何信息在進入一個系統后,都會產生反饋,引起對原來輸入信息的調整。維納說,所謂反饋就是"一種你用過去的操作來調節未來行為的功能"。在控制論中,反饋是指把給定信息作用于被控對象后所產生的結果再輸回來,并對信息的再輸出產生一定的影響的這一過程。反饋機制是一種以結果的反應來作用于原因的機制。如果新的數據庫在肯定的意義上轉化和簡化了最初的數據,導致整個系統的增長,這就是正反饋。正反饋對系統起著非穩定作用。如果新的數據庫推翻原有的數據,導致系統的調整,這屬于負反饋。負反饋對系統起著穩定作用。在負反饋中,反饋到控制中心的信息,具有反抗被控制的量偏離控制指標的趨勢。一切有目的的行為都可以看做需要負反饋的行為。因此,在顯示偏離、錯誤或失真,維持系統的平衡和穩態方面,負反饋具有最重要的功能。總的說來,信息反饋是現存偏差與給定模式的關系。

維納根據系統與環境的關系,通過反饋概念提出了封閉系統和開放系統的思想。

封閉系統是一種與其環境較少發生直接交換關系的系統。這種系統往往導致漸變性的內部混亂、解體和死亡。開放系統是一種較多地從外界環境接受物質和能量,并同時釋放物質和能量于外界環境的系統。一切有生命的動植物,都可被視作開放系統,它可以從較低的有序狀態過渡到較高的有序狀態,形成系統的自組織性。當然,不存在意義上的封閉系統和開放系統。一般說來,開放系統與環境維持著較高水平的、一般是肯定性、積極性的交換關系。而封閉系統是指與環境存在著較低水平的、而且往往是否定性的交換關系;由于不交換,所以沒有能量,是一種熵狀態,從而失去發展活力和潛力,走向死亡。

作為一個物理學概念,一個系統內的熵是測定系統復雜性和無序狀態的。

為什么會出現熵這個概念?

從西方科學史的思想層面上看,大體上經歷了從科學本質層面的"本體論"(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科學現象層面的"實證論"(培根、孔德)再上升和回歸到科學本質的"整體論"三個階段。其中在兩個多世紀的近代科學階段,處于科學現象層面的"實證論"(還原論)一直是科學界的主流,并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實證論的主要特征是:確實性、有用性和肯定性。實證論把科學的發現和發展建立在"可觀察性"和"可測試性"的基礎上,實際上就是把人類認識自然的方法限定在人的"五官感知"上。因此,西方近代科學的認證模式以"實驗、實證"為標志。

在19世紀中期,當科學家探索諸如"宇宙、生命的起源"這樣"整體"的科學之謎時,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因為這已遠遠超出"五官感知"的能力范圍。他們開始突破近代科學"分科而立"和"對某一研究對象分解還原"的方法,他們開始把"思維、概念"與"五官感知"結合起來,對大自然進行"整體"的宏觀或微觀考察,理論開始注重于"概念的創造"。1850年,德國物理學家、現代熱力學奠基人克勞修斯(Rudolph CLAUSIUS)根據"熱量總是從高溫向低溫處散發"和"熱轉化為功時,總有一部分白白損耗掉,而且熱損耗是不可逆的"現象,證明宇宙處于不斷熱耗散,因而宇宙無序程度總是不斷地無情地趨向它的極大值。這就是為后來的生命科學和新宇宙學奠基的"熱力學第二定律"。

為了衡量宇宙無序增加的程度,克勞修斯創造了"熵"的概念,熵是表示系統無序的程度,系統越混亂,熵值越高,組織和可預測性就越少。熵作為物質系統的熱力學態函數,是對不能再轉化為做功的能量總和的計量。熱力學及時定律說明物質和能量是守恒的、不滅的。而熱力學第二定律說明能量有"有功"和"無功"之別。而且,能量從"有功"到"無功"狀態,即從"可利用"到"不可利用",從"有效"到"無效"狀態的轉化,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專業入門必讀 自習室讀完

2017-02-19 22:00:0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不錯。。。。。。。。。。。。

2017-03-18 19:16:55
來自南***4(**的評論:

好的。不錯的。

2017-04-17 18:32:1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好!就是這本書的內容有點深奧

2017-04-21 01:43:30
來自y***u(**的評論:

內容沒問題,紙張比較差。可能是版本太早所致。

2017-04-22 12:42:06
來自C***n(**的評論:

專業需求,提升自己

2017-05-31 17:12:1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傳播學的經典著作不錯的!

2017-07-06 14:24:4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紙張很好!

2017-07-07 15:08:0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個商品不錯下次還來你們這里買!

2017-07-09 15:16:1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很不錯喲,快遞也給力,很快就收到了,很實用的書,是我想要的書,挺滿意的,好喜歡

2017-08-20 09:48: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滿意,還會再來光顧的

2017-09-25 09:56:30
來自澈夜長**的評論:

當當的服務非常的爛,爛到極致,而且書很臟

2017-10-16 14:26:05
來自絲路飛**的評論:

為寫論文買的,還沒來得及看,希望不要讓我失望。

2013-12-27 20:33:5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因為是中大老師蔡買的,但好像散文的趕腳啊,看不懂

2014-01-17 17:35:4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陳衛星的書真的很不錯哦,內容深刻,有哲學思想,給人很多啟發。

2012-02-17 14:02:2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有些難懂,但是要理解媒介環境學派的話還是需要看一下

2012-10-14 22:00:05
來自zlt丫頭**的評論:

無論從何種角度來評論 都不及陳老師這本書的價值 所以 好評 這是最好的最由衷的心聲

2011-05-16 09:54:53
來自riverss**的評論:

還行還行,老師推薦的書目,不喜歡看電子書,所以都買了紙質的書籍。物流真的太慢了親。

2013-10-17 19:42:59
來自雜書動**的評論:

作為傳播學的學生,老師推薦了這本書。書很精美。

2012-02-14 13:33:13
來自qweryz**的評論:

雖然有點看不懂,但是老師推薦的書還是慢慢琢磨吧

2014-10-30 11:07:12
來自小小三**的評論:

由于包裝的原因,書腳的地方都在濕了好多張。發貨快。

2015-02-17 19:16: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感覺這書像在在思想的跳躍,找不到條理,不太適合初學者,但是是考研要求的數目又不得不靜下心來好好看呀,但這作舊的書拿著木有好心情的說~~~

2012-07-31 13:24:58
來自zyl4316**的評論:

考試用的,平時讀來普及知識也不錯。用一條線把傳播基礎知識穿了起來。

2013-03-21 11:09:37
來自肖丹qi**的評論:

考研書目……整體讀來感覺很好,畢竟是大師們的書,尤其是李彬老師寫的《傳播學引論》,專業之中不失趣味

2013-05-12 13:19:07
來自南蠻老**的評論:

作者本人對傳播學的深刻理解,在初學傳播學的人來說顯得比較難。但確實值得我們去好好研究一番,如果你熱愛傳播學的話。建議最好去讀讀。

2009-04-03 15:00:2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是中國人寫的一本關于傳播學的書,具體內容還沒看,但是是導師推薦給我們的,應該錯不了

2015-05-25 18:04:3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作為新聞學的一枚忠實熱愛者,這本書還是很有名滴,觀點也很好,雖然有的地方有些偏激與不夠創新。但總體來說還是不錯噠!當當也是很好的!

2016-11-21 17:46:46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