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全景再現北大與大師們的歷史淵源,
整部作品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紀人文科學領域的大部分大師級人物,如蔡元培、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等。作品對這些知識分子群體命運作了細致的探查與披露,對各種因緣際會和埋藏于歷史深處的人事糾葛、愛恨情仇進行了有理有據的釋解,讀來令人心胸豁然開朗的同時,又不勝唏噓,扼腕浩嘆。
胡適、、、傅斯年、羅家倫、陳公博、陶希圣、鄧中夏、俞平伯、朱自清……那個世紀的九零后們(1890~1900年出生)勾勒了20世紀的中國歷史,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今天。
1919年,他們登上歷史舞臺,出發地就是北大,一所當時只有約兩千人的大學,在這里,他們是如何盡展風流……
司徒朔,原名王學永,1978年生人,畢業于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先從事專業電視欄目策劃,中央電視臺《新聞1+1》欄目副制片人,北京大學公眾參與研究與支持中心研究員。作為曾經的報人,一直敬畏文字,可惜雖有筆耕卻是常輟。篤信歷史是中國人的宗教。
序言
及時篇——新[1月1日至3月31日]
引子——紅樓故事的開始
九零后們——新潮
九零后們——末代士大夫
九零后們——現在就放肆了
老青年
諾貝爾獎
胡適回來了
閑情即心情
公理戰勝強權是個假面
謠言四起
領袖蔡元培
荊生——驚聲
評議會
朝鮮獨立運動
正面戰爭
陳獨秀走了
第二篇——潮[4月1日至6月22日]
走上街頭
同學,同鄉
五四
救學生
蔡元培出走
5月的論戰
學校成為監獄
陳獨秀被捕
胡適在忙什么
第三篇——歸[6月23日至9月20日]
1919年的高考
胡適和的論戰
"監印者"蔣夢麟
陳獨秀出獄
第四篇——去[9月20日至12月31日]
開學典禮
思潮
半邊天
杜威的生日
臨別贈言
自殺,還是他殺
死亡的季節
分道揚鑣
分裂的前兆
大學何為
生命的秘密
參考文獻
翻看《新潮》和《國民》的會員名單,難免會感嘆,這一班人物的風云際會,怎么會這么令人嘆為觀止!到底他們特殊在何處呢?
首要讓人側目的,是年齡。傅斯年24歲,羅家倫23歲,顧頡剛26歲,毛子水26歲,汪敬熙21歲,馮友蘭24歲,俞平伯19歲,朱自清21歲,許德珩29歲,楊振聲29歲,鄧中夏25歲,段錫朋23歲,譚平山33歲……
20歲到30歲之間,也就是那個年代的90后。此時的中國,已經"西潮涌動",但是舊浪未消,因此這是一批還接受了純正傳統中國教育的知識分子。所以,他們對于所謂的"國學",根底都不錯。
這一年,陳獨秀41歲了。
新年的及時期《新青年》,不是欣喜,而是充滿了悲觀。開篇,是北大教授陳大齊的《恭賀新禧》。面對著各種來賀新年的喜帖,他提出的疑問是:"我們為什么要賀新年?賀新年是有意義的事情嗎? 改良的念頭是:何不廢了賀年的禮節,改做別的有意義的禮節呢?"因為這不過是科學意義上,普通的日子,和其他的364天,實在沒有區別。所以,應該把賀新年廢掉,改到雙十節去賀做"人":
我們幾千年來的國民,雖然有了人的身體,卻沒有人的資格。被獨夫殺了,還要說:"臣罪當誅";被獨夫奸淫了,還要說:"天恩高厚";被古人閉塞了聰明,還要說:"道貫古今"。做皇帝的奴隸,做家庭的奴隸,做古人的奴隸,層層的奴隸,真是暗無天日。到了民國前一年的十月十日那24小時,武昌起了革命,雖沒有把層層的奴隸擺脫了,卻因此生出一種覺悟來:從此不做奴隸了,要做人了——這24小時實在可以算得我們國民更生的日子,或是做人的生日。
之所以選在這24小時,是因為需要把這樣的觀念灌輸到國民頭腦中去。"辭歲的改在十月九日夜里辭奴隸;請年酒的改在十月十日請共和酒;小孩子買花炮放,也在這24小時。"他們這種心態是難免的。亞洲及時個共和國,世界上最"進化"的體制,是那么讓他們自豪。結果呢?民國七年,復辟都已經來了兩遭了,而國家此時正處在南北戰爭的階段。即使是看看《新青年》,無非就是銷量在攀升。他們要的不是賺錢,而是能夠攪動社會有所改變,可實際上呢?
就在這個時候,為第二期《新潮》做準備的學生們,準備在自己的刊物上,推薦師長們的這份刊物。對于改造國民思想、女子問題、改變倫理、文學革命這四者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及時條似乎像無邊無涯的說話,所以很難具體的說明。但是,中國現在的國民思想,卻是渾渾沌沌,不可說他新,也未便說他舊,只是恍惚游移,"合古今中外于一爐"罷了。 所以對于一切事項,都難得親切著明,都是在云里霧里的現象。《新青年》的好處,只是議論透徹:批評一切事項,總不肯模糊放過,總用尋根澈底,毫不留情,全不猶豫的態度。讀者若能對于這種手段,取為己用,自然思想上另是一番境界。判斷的方法變了。思想的境界清了,便能對于世界上事,立于批評的地位了。
《新青年》征集女子問題的文章,應者極少:關于這問題,并沒得完滿的結果。……改革倫理觀念一題,《新青年》一出世就守此宗旨很惹起社會上的注意。這原是中國現在社會上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急待革命的一種事業。近來《新青年》的社員,又把這問題推廣了,對于新道德的建設,很有想去研究的趨勢。陶履恭君在第四卷里有一篇《新青年之新道德》。所以這問題的前途,正是遠大,社會上很該注意。
提倡文學革命一事,是《新青年》的及時種成績。改造中國文學,本是極有利益,急待實施的事業——這是改造國人的思想生活道德的先鋒。三卷中有胡適君的《文學改良芻議》一文,后來又有陳獨秀君的《文學革命論》。這是這事業的起點。到了四卷里頭,差不多都是用白話做的文章。又有胡適君的一篇在中國文學史上極有價值的文章,叫做《建設的文章革命論》,把"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一個大主義,明白宣布:從此新文學建設的事業,站住了及時步;社會上的響應漸多,社里邊也照著建設的預程進行。很有幾篇文學的白話文出產;翻譯的事業,也很進步……;白話詩的成績尤好……。我們固然不能說他都好,可是有文學價值的,已經不少了。據我們看,《新青年》的社員,與文學相近的最多,所以這一題目下的事業,前途最有希望。
同門而出,受教師長,學生們實際在克制,既不能大吹大擂,又不可以滅自己威風,力求客觀。但你聽得出來,《新青年》的戰果,實在是乏善可陳。何況,此時他正感受著一次寒潮。它,來自積水潭的一個水花。
1918年10月7日,秋葉初焦,清早的積水潭,一聲清響,凈水微瀾,一位老人投身自殺。他叫梁濟,字巨川,舉人出身,曾經做過清朝的民政主事、員外郎等職。對于北大,還多了一層關系,因為這人還是北大教員梁漱溟先生的父親。本來再過三天就是他60歲的生日,子女們想不到,他屢次拒絕辦壽宴慶祝花甲,竟然是為死做備,而這樣的想法已經存在七年。七年之中,他一直在秘密地寫著遺書。當這遺書發表之后,這個"小人物"之死,迅速震動了京城,震動了整個知識界。這些文字,十幾年后由家人刊錄成書,梁漱溟曾經送給了梁啟超一本,并把其中的寫到梁濟去拜訪任公不遇,寫信不見回復的段落劃出來給后者看。梁啟超大為震動,回信痛哭流涕,并且囑咐梁漱溟祭祀家父的時候,一定代替昭告"啟超沒齒不敢忘先生之教"。可見其遺書言辭之懇切。在此輯錄如下段落:
"吾因身值清朝之末,故云殉清,其實非以清朝為本位,而以幼學為本位。吾國數千年先圣之詩禮綱常,吾家先祖先父先母之遺傳與教訓,幼年所聞以對于世道有責任為主義,此主義深印于吾腦,即以此主義為本位,故不容不殉。
"清朝者,一時之事耳;殉清者,個人之事耳。就事論事,則清朝為主名;就義論義,則良心為通理。設使我身在漢,則漢亡之日必盡忠;我身在唐,則唐亡之日必盡忠;在宋在明,亦皆如此。且諸君亦知鄙人何為硁硁執以行此義乎?諸君試思今日世局因何故而敗壞至于此極,正由朝三暮四,反復無常,既賣舊君,復賣良友,又賣主帥,背棄平時之要約,假托愛國之美名,受金錢買收,受私人嗾使,買刺客以壞長城,因個人而破大局,轉移無定,目無靦然。由此推行,勢將全國人不知信義為何物,無一毫擁護公理之心,則人既不成為人,國焉能成為國?欲使國成為穩固之國,必先使人成為良好之人,此鄙人所以自不量力,明知大勢難救,而捐此區區,以聊為國性一線之存也。
"何古今亡國之時必有臣工赴亡國之難者,廿四史中不乏先例,豈廿五史之末竟無一人?吾故起而代表廿五史中最末一臣,以洗國無人焉之恥,而留天理不絕之機。"
"我愿世界人各當尊重其當行之事,我為清朝遺臣,故效忠于清,以表示有聯鎖鞏固之情;亦猶民國之人,對于民國職事,各各有聯鎖鞏固之情。此以國性救國事之說也。我非先效忠于清,既無從效忠于世界。"
在梁濟的眼中,大清是為了避免生靈涂炭而禪讓了權位,但是這個所謂的"共和"實在辜負了這一片好意。秩序混亂,官貪民偷,綱常淪喪,世風日下。所以他要以死來赴大義,醒世人。言辭充滿悲情,的確感人至深,以至于在他死后二十天,又有一位清朝舊臣"續殉"。
作為傳統的士大夫,梁濟很關切后人評價。遺書中數次說到,世人會笑他迂腐,但執意如此。并且說,身后不過幾種評論:大罵者,比如極端主張新說的陳獨秀,罵他"眼界不高,奴性太深,不知世界大勢等等";大笑者,"卑俗官僚慣能信口訾議",或說迂腐,或說沽名釣譽;百思不解者,是那些對國家冷淡之人;極口夸獎而未知我心者。"此種人余最感激,敢斷言中下級商賈鄉農勞動窮苦諸色人等大多數如此"。
事實上,他錯誤地估計了陳獨秀。他這一身風骨,讓陳獨秀更多的是欽佩。1月15日的《新青年》上,陳獨秀贊嘆之余,還幫他把那些假共和,新官僚,朝秦暮楚的"元老"再罵了一遍。說:"把鄙人放在大罵之列。不知道梁先生的眼中,主張革新的人,是一種什么淺薄小兒!實在是遺憾萬千。"大有一種英雄惜英雄的味道,只是稍顯恨晚。陳獨秀又怎么可能不去惋惜呢?他們的主張何其一致。這個共和哪是他們要的共和,它比大清更壞。為何更壞?是人心壞了。所以,梁濟的主張,做一個合格的大清臣民;而陳獨秀等所圖的是一個合格的共和公民。"欲救此亡,當從心術根本上起"。
議論是非的人,是北大政治系的教授陶孟和。他從社會學的角度寫了一篇長文,認為梁先生沒有分清國家和政府的區別。清朝不是幾千年的文化,它不過是個政治機關。"觀念不清,竟至誤送了性命。"又逐一分析了自殺是否合乎道德,還有就是自殺是否有益于社會。不用說,他是不同意這種方式的。
按說這種議論他人死父,實在是對不起朋友的。可是梁漱溟看到文章后提筆給陳獨秀寫了一封信,表示"很感謝"。
"為什么呢?因為凡是一件惹人注目的事,社會上對于他一定有許多思想感慨。當這用思興感的時候,必不可無一種明確的議論來指導他們到一條正確的路上去,免得流于錯誤而不自覺。"
他不同意陶孟和的分析,認為自己的父親是"思想"出了問題。年輕時候的梁濟是新思想家。他送大兒子出洋學習,梁漱溟開蒙階段,不是給他讀《百家姓》《千字文》、四書五經,而是《地球韻言》,還把他送到了最早的現代學堂。但是,"到了六十歲,精神安能如昔,知識的攝取力先減了,思想的構成力也退了,所有的思想都是以前的遺留,沒有那方興未艾的創造,而外界的變遷卻一日千里起來,于是乎就落后為舊人物了。"在信的最末,他說到:
"因此我又聯想到何以這么大的中國,卻只有一個《新青年》雜志?可以驗國人的精神狀況了!諸君所反復說之不已的,不過是很簡單的一點思想,何以一般人就大驚小怪起來,又有一般人就覺得趣味無窮起來?想來這般人的思想構成力太缺乏了。"
這段話,是可以和梁濟對后人的幾種評價,比照來看的。兩人都能清晰地感知到,向新的人在這個國家依然不多,可就是這一點點新是可以見血光的。數年后,此時正在那里做圖書管理員的總結為"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而他和梁漱溟這兩位同樣的九零后之間,將會發生太多的故事。但有一點,梁漱溟無愧乃父。
敵人,沒有回應;社會,沒有變化;有骨氣的人,卻要離去。陳獨秀一定是有些不甘心的。性格火爆的他,似乎等不到新年再開始自己的新事業了。1918年底,學校放假前三天(12月22日),他和的新刊物出版了,取名《每周評論》。不像他主辦的月刊《新青年》專注在文化學術,這個周刊的政治性躍然紙上。在發刊詞中,他把刊物宗旨定為"主張公理,反對強權"八個大字。
"美國大總統威爾遜屢次的演講,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是現在世界上及時個好人。他說的話很多,其中頂要緊的是兩個主義。及時,不許各國拿強權來侵害他國的平等自由;第二,不許各國拿強權來侵害百姓的平等自由。這兩個主義,不正是講公理不講強權嗎?"
辦過報刊的人都知道登場的重要,尤其是及時期,會用力頗深。陳獨秀當然精于此道。在辦報上,他是個天才。早在1903年,這個晚清秀才,就已經在上海幫助章士釗辦《國民日報》;1904年在蕪湖辦《安徽俗話報》;1914年,又在日本幫助章士釗辦《甲寅》雜志;1917年自辦《新青年》,等等。可以說,都是領一時風潮,幾乎沒有失過手。但他辦的報刊也很少躲過停刊的命運,因為火力太猛。這一次,有些故伎重演。最顯著的是"隨感錄"一欄,他一人包辦。這種文體,很類似如今的微博,加上陳獨秀的霸氣,真是犀利異常。
"兩團政治中國人上自大總統,下至挑糞桶,沒有人不怕督軍團。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了。但是外交團比督軍團還要厲害。列位看看,前幾天督軍團在北京何等威風。只因為外交團小小的一個勸告,都嚇得各鳥獸散。什么國會的彈劾,什么總統的命令,有這樣厲害嗎?這就叫做`中國之兩團政治`"。
"戰爭的責任協約國以德皇為歐洲大戰的責任者,要求荷蘭交出來審問治罪。我們中國此次南北戰爭,國家人民也都吃苦不小。請問擔這責任的人到底是誰?"
"公仆變了家長古時候專制國,皇帝就是家長,百姓就是弟子。此時共和國總統算是公仆,國民算是主人。家長式的皇帝下一道上諭,拿那個道德不道德的話來教訓百姓,原不算稀奇。現在公仆式的總統也要下一道命令,來教訓國民,這是怎么一回事?"
甫一登場,陳獨秀就把大總統徐世昌,還有他的安徽老鄉段祺瑞都罵了。段祺瑞,這位梁巨川眼中,這個時代少見的迎難而上拒絕歸隱的"負責之人",此時正在推行武力統一。力道迅猛,也自然讓《每周評論》迅速走紅,其對社會的影響,后來居上,也超過了《新青年》。
這大概和陳獨秀的性格有關。他小時候,怎么打都不哭,以至于他的爺爺斷言,"長大了不是龍就是蛇"。"酒旗風暖少年狂",臺靜農先生如此文題回憶他可謂貼切,恰當。他年少離家,只身走天涯,廣結豪杰,養就了他一身綠林氣。早在1903年,他在日本就和鄒容、張繼跑到湖北留日學生學監姚煜的房間,突襲來了個剪辮行動,懲罰后者的腐敗。1904年,陳獨秀又跑到上海,參與炸彈研制,以備暴動和暗殺之用。在那個實驗室里,還有個浙江來的"同志"——蔡元培。
他在杭州陸軍小學教書的時候結識了浙江的才子沈尹默。認識的地點,是沈尹默家。一進門就大聲說:"我叫陳仲甫,昨天在劉三家看了你寫的詩,詩做得很好,字其俗入骨!"其性格昭然若揭。沈尹默恰恰是以字聞名的,后人評價"米元章(米芾)之下",老北大的眾多門牌等都出自他的筆下。好在后者虛懷若谷,反而加緊練習。兩人也結為了摯友。
1913年,沈尹默入北大教書。而陳獨秀此時因"二次革命",被捕入獄,之后避走日本,幫助章士釗辦《甲寅》。天各一方,自尋前途,書信往來并不曾斷。到1915年,他寫詩給沈尹默,取名"夜雨狂歌",中有一句"筆底寒潮撼星斗"。第二年,《新青年》雜志橫空出世。只是這份后來名聲顯赫的雜志,其實辦得很不順利。
故友重逢,竟然是在北京的街頭,1916年底。又驚又喜的沈尹默問得陳獨秀住處,囑咐來京為《新青年》籌款的他先別回上海,旋即把消息告知給了正在招兵買馬的北大新任校長蔡元培。蔡元培到陳獨秀住處,撲了幾個空。據說,后來干脆找24小時清早就來。囑咐茶房不要叫醒酣睡的旅客,自己搬了個凳子在房間外耐心等待。清末翰林、民國的及時任教育部總長、北京大學的現任校長、蔡元培當真是虛懷若谷。就這樣,陳獨秀到了北大,《新青年》到了北京。
蔡元培請陳獨秀,有人說他選擇的人有兩種,一種是為人師表,一種是為人"學"表,而陳獨秀的人格魅力應該是他的選擇。猜度下來,這似乎站不住腳。因為陳獨秀拋棄有孕的妻子和小姨子私奔的事情早就為人所知,何況他也有"細行不檢"的毛病。較大的可能,蔡元培是看重了他的革命家性格,是"最能打開局面的人"。在辦《安徽俗話報》的時候,他一人承擔了編輯、排版、校核、分發、郵寄等職務。三餐以粥充饑,身上都是白花花的虱子,卻不為所動。把一份刊物,辦得有聲有色。而蔡元培則是德勝于才,才又勝于行政能力的人物,且已經是年過半百,他是有這個自知之明的。何況,改革就要觸動利益。蔡元培的周圍,尤其是要改革的文科,大量教授都是蔡元培的老鄉,浙江人。找一個安徽人來作文科學長,是個明智之選。陳獨秀也的確是堪付大任。
一戰息兵,國勢一振。老報人老革命家陳獨秀坐不住了,于是就有了《每周評論》。在新年的及時期中,發表了寫的社論《新紀元》,歡欣鼓舞地說:"一九一四年以來世界大戰的血,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的血,一九一八年德奧革命的血,好比一場大洪水,諾阿以來較大的洪水——洗來洗去,洗出一個新紀元。"
怎么洗出一個新紀元呢?其實意思也很明確。世界已經是一個新世界,而我們還是舊世界。要用那個新世界,來逼迫這個國內的舊世界。到了1月19號,劍鋒暴露無遺。這24小時的《每周評論》社論名為《除三害》,執筆陳獨秀把軍人、官僚、政客列為三害。開篇如下:
"我寫出這個題目,有一位朋友看著說,你是做戲評嗎?我說不是評那戲臺上的新戲,而是評這中國政治舞臺上的新戲。朋友說,你莫非要罵徐樹錚,,倪嗣沖么?我說,不是不是,你別忙,聽我細細評論這中國的三害!"
這樣的筆法,明眼人自然會會心一笑。徐樹錚是誰?是陸軍次長。自幼聰慧,13歲就中了秀才,有神童的稱號。棄文從武之后,官運亨通。1914年,34歲就當上了陸軍次長。不愛管事,有些用人不疑的段祺瑞,事情都交給他辦。足智多謀,人稱"小扇子"的徐樹錚,長袖善舞,是個風云人物。慫恿張勛復辟,再幫助段祺瑞再造共和,向日本借款,組織"參戰軍",給段祺瑞招兵買馬試圖武力統一中國,包括組織"安福俱樂部"控制國會等等,都出自他的手筆。1918年,他更是心狠手辣,暗殺北洋元老陸建章,開了北洋系兄弟相殘的先例。
而對于怎么除三害,陳獨秀更是放言:
●蔡元培,陳獨秀,胡適,,傅斯年,顧頡剛,朱自清……
……大師崛起的私密日記首度公開。
●1919年,青萍之末,到底是什么風起,讓他們躍然史冊,并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大師。
●翻開1919年的北大日歷,全景展現北大與大師們的歷史淵源,揭示國家崛起的大學力量。
●20世紀的90后們,一百年前的執著堅守,一百年后的歷史鏡鑒。
●翻開1919年的北大日歷
●全景展現大師們的青春歲月,
●尋找國家崛起中的大學精神。
● 大師崛起的私密日記首度公開
●他們開啟的不僅是他們生命的秘密,還有這個國家.。
一百年前的先輩們的奮斗歷史,一百年后的我們這一代九零后,希望自己能從中學到什么,為了自己而奮斗!自勉!
這本書是講的上世紀一些著名的人,如胡適,等。這是一群影響我國教育事業的中流砥柱,是本好書,值得去讀哦!強烈推薦
1919年,他們登上歷史舞臺,出發地就是北大,一所當時只有約兩千人的大學,在這里,他們是如何盡展風流……
比想象中好很多的一本書,里面有很多摘錄的資料,很真實,了解了那段歷史也受益匪淺。
這本書講述了1919年后北大的崛是與一些重要的人和是分不開的,有助于我們了解北大的發展,不錯!
難得作者掌握如此豐富的資料,也才讓讀者獲得如此多樣的鮮活故事;也難得作者的一腔豪情,將讀者引入一座久遠的精神王國。讓我深深地感到,作者只是想讓讀者明白近百年以前,北大僅在這一年又是何其地“風起云生”,給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帶來生機,讓古老中國煥發出青春的光采。有人才,也才有希望!
難得的好書,物美價廉,書香脈脈,讓讀書成為家人的一種習慣!
本以為是講舊事,沒想到內容還是讓人耳目一新。
講的是北大那個時期的人,也是當時時代的縮影。
在浮躁的今天,這是一本需要坐下來靜靜地閱讀的一本書,一本不附庸風雅,有作者獨到見解的一本書,絕對物超所值,不負期待。 不在北大但我們可以學習這種精神
北大在1919——九零后的崛起,還未看,應該不錯。
喜歡讀關于北大的書,這本書讓我了解到更多的北大。
很好的角度,讓人對那段歷史有更好的感性認識。
想了解北大嗎?快來看這本書吧!這本書寫得真不錯喲。
北大中國的驕傲,知識會讓我們走的越來越遠。謝謝祖國,我們趕上了好時代。
蔡校長的北大,到現在的北大。從民國的北大道現在的北大,去了解一下吧。也許你會跟我有不一樣的感覺,但是大師就是北大的大師。別處沒有。
他們開啟的不僅是他們生命的秘密,還有這個國家。從我們開始接受這段歷史和文化的同時,他們也漸漸被我們所熟知,只是遺憾的是未曾趕上那個時代,錯過了親自驗證那場風起云涌。
同樣是90后,這一輩的九零后和100年前的九零后比,能否干出一番驚天大事業?是時代不同了,還是人變化了?
最近對民國時期的事情很感興趣,偶爾看到,買來看看
尾品匯的書,超值,整體感覺很好。我很喜歡五四時代,推薦。
書送過來的時候完好無損,滿足了我本身作為圖書喜好者的要求,同時圖書內容帶給我豐富的只是,讓我更好的了解歷史,學習歷史
崛起,是中國每一代年輕人的任務,有夢想有追求有獨立有尊嚴,還有存在的意義,那一代人的崛起告訴我,曾經的中國有一代那么優秀的文人墨客為了祖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很好的一本書,介紹了1919年在北大發生的事件,注重每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到位;注重材料的原文引用,還原了事件的真實性。
那個時候的北大可以說是北大的輝煌,到現在都可以說是。那個輝煌的北大他們的主要構成人物是些什么樣的不同凡響之人,這本書帶我們重回那個時代,了解真正北大精神的好書。
本書講的是上世紀1919年在北京大學的那批民國的學子們怎樣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自主為奮斗的歷史故事,值得我們今天的國人學習和借鑒他們的愛國情懷和奮斗精神。
歷史上每一次國家的轉折點都有一群特殊的人在為之奔走、為之傾注熱情與鮮血,1919也不例外。這群特殊的“90”后將個人之命運與國家之命運,民族之民運僅僅聯系在一起,不僅講求“修身、齊家”,更有“治國、平天下”的情懷。此書,將這些“90后”集中講述,讓讀者一次性集中認識,是一本教人樹立理想,堅定信念,務實進取的好書。
同為90后的我們,雖然時代相差甚遠,但是那時候的你們熱血沸騰依舊能夠鼓舞激勵著我們前進的步伐。大師的崛起,國家的崛起,這本關于他們一生經歷的史書,不僅開啟了他們全新人生的大門,同時也開啟了這個國家的大門!!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图书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相关出版商。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1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082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