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愛書人似我:過有思考的教書生活》是 "書生教師輕隨筆"叢書之一,收錄了作者從教以來的近五十篇教育隨筆,清晰勾勒了作者的成長歷程。這些隨筆,既有他對教育理性而又深刻的批判,又有為尋找有意義的教育的執著與堅守。
其中大部分是作者于閱讀之后所寫下的思考與感受,涉及文學、哲學、歷史、教育、詩歌、兒童繪本等諸多方面。此外,書中還有一些關于電影、音樂等方面的小文。靜讀此書,如同開啟一段思想之旅,隨處可見作者對于閱讀的執著與熱愛,對于教育的憂慮、堅守與希望,以及對于自由的向往與追尋……
在這個浮躁喧囂的時代,這本"輕隨筆"或許能讓你靜下心來與自己獨處,重新去思考閱讀的意義、教育的意義、生命的意義。
對于內心深處始終有著超越性追求的人類來說,徒有物質,或者徒有娛樂,是遠不能滿足的。"娛樂至死"之后形成的空虛,唯有閱讀可以限度地將其填補。
確切地說,這不是一本勸人讀書的書,而是一個以閱讀抵抗荒誕的愛書人的閱讀史,一個以自由看待教育的教師的思想錄。
編輯推薦篇章:
P 22 寫下就是永恒
P 33 書房是宇宙的中心
P 48 繪本之后,我們給孩子讀什么
蔡朝陽,文藝中年,博學奶爸,四十歲重新發現理想。
曾獲評《時代周報》"2010影響中國時代進程100人"。出版《閱讀抵抗荒誕》、《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合著)、《尋找有意義的教育》、《為什么不能把所有東西買回家》等著作。其中《尋找有意義的教育》獲評《新京報》2012年度致敬書籍。
序一 阿啃小傳 / 1
序二 走神青年蔡朝陽 / 7
及時輯 書房是宇宙的中心
1. 閱讀是和世界站在一起 / 3
2.讀書誤我又一年 / 8
3.有時像散步,更多是搏斗 / 13
4.閱讀吧,假如末日真的來臨 / 17
5.寫下就是永恒 / 22
6. 參與構成本地精神生活 / 26
7.書房是宇宙的中心 / 30
8. 十年,紹興書市的一種私人觀察 / 34
9.但得愛書人似我 / 38
10.被過度詮釋的魯迅 / 43
11.過度的同情,是文人的懷舊 / 46
12.繪本之后,我們給孩子讀什么 / 48
第二輯 世間最美的工作
13.不讀童話的人生是匱乏的人生 / 61
14.關于"馴服" / 65
15. E?B?懷特:對世界的滿懷善意 / 69
16.故事知道怎么辦 / 72
17.公民素養,哲學啟蒙 / 76
18.脆弱的和平,溫暖的守護 / 79
19.溫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 / 84
20.一日長于百年 / 88
21. 那甜蜜的黑暗覆罩在靈魂之上 / 91
22. 整個大地,因為我而滿盈 / 95
23.課堂是練習自由的好場合 / 99
第三輯 但得愛書人似我
24.路啊路,飄滿了紅罌粟 / 107
25.七十老翁何所求? / 110
26.上帝在細節中 / 115
27.葦岸:在21世紀的地平線上 / 121
28.沉重的,抑或輕盈的鄉愁 / 127
29.沒有人知道歷史曾在此走過 / 131
30.看不見的國度 / 134
31.肉身是自由的牢籠 / 139
32.我有迷魂招不得 / 143
33.像自由那樣美麗 / 145
34.吾愛陳夫子,風流天下聞 / 148
35. 人間何地著悲吟 / 152
36.寫給永恒的情書 / 157
37.動物兇猛,夜色溫柔 / 161
38.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怨 / 165
第四輯 縱然贏得全世界
39.縱然贏得全世界,那又如何 / 171
40.周云蓬:為盲者看見,為啞子發聲 / 175
41.我的青春,我的少年血 / 180
42. 再見Beyond,再見光輝歲月 / 184
43.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 188
44.用我們的夢想、辛勞與汗水 / 191
45.黑暗時代的燈與筆 / 195
46. 在文化古城,做現代新人 / 203
47.以自由看待教育 / 210
48.教育之舟:從野蠻航向文明 / 220
49.黑暗的賜予 / 223
后記 幽暗的地平線 / 225
繪本之后,我們給孩子讀什么
——"新童年啟蒙書"首發式上的演講
諸位朋友,我們又一次來到熟悉的楓林晚書店啦。心情真好。我跟鍋子1996年從杭州師范學院畢業,當時24小時到晚跑的是三聯書店的湖濱店。1997年,楓林晚開創啦,我們于是成了楓林晚的粉絲,就是瘋子(楓籽)啦。
今天我講的話題呢,跟孩子的閱讀有關。這是我最喜歡的話題,因為我特別喜歡跟任何人聊一切關于孩子的話題。同時我又是一個挺愛讀書的人,兩個喜愛并在一起,就是孩子的閱讀。關于兒童,我其實稱不上一個研究者,頂多是一個觀察者。首先的原因是,我從2006年開始成為一個孩子的爹,從此我就開始了閱讀興趣的轉型。年輕時我想成為一個作家,現在我想成為一個育兒專家。其中,有一點是共同的,便是,我想從事一種有創造性的工作。創造所帶來的樂趣,是其他所有物質的樂趣都無法替代的。而孩子的成長過程,讓你能觀察到并親身參與一個生命的建造,世界上沒有一樣藝術,能比得上這件事。所以我覺得,能為孩子做事,乃是一種奇異的恩典。
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許許多多的問題,比如暴力傾向、沒有規則意識之類。這些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的問題。臺灣漫畫家幾米說,所有孩子們的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事實上,多數成年人并不懂孩子。也就是說,即便我們是父母,即便我們在從事跟孩子有關的事情,我們也不了解孩子。河合隼雄說,成年人較大的問題便是,我們曾經是孩子,卻忘記了自己曾經是孩子。所以那段時間,我有一種強烈的沖動,要成為一個了解孩子的人,并且帶動我邊上的成年人,那些為人父母者,慢慢去了解孩子。我覺得,對成年人的教育,尤其重要。成年人,多不愛被教育——我其實就很不喜歡被教育。但為人父母者,對于一種知識是求知若渴的,那便是育兒知識。所以我相信一個人說的:教會了一個媽媽,就教會了一個家庭,一群人,一個社區。首先,我們需要自我教育。
要談孩子的閱讀,首先必須對孩子有一個了解。孩子,究竟是怎么樣一種生物呢?是"縮小的成年人"(周作人語)呢,還是跟貓貓狗狗一樣的小動物?要了解孩子的特質,了解孩子喜歡看什么,我們該給孩子們看什么。
及時,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談。心理學近些年來是一門顯學,很熱門。兒童心理學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支。在各個國家,都有非常重要的人物,成為這個國家研究兒童心理學的翹楚,從而也成為這個國家的孩子的守護神。比如日本的河合隼雄。我最近讀的書,多數是這個日本人的。河合隼雄有一本書——《孩子的宇宙》,這是我今年讀了以后最受益的一本書。你看這本書,就叫"孩子的宇宙"。為什么不是一整個宇宙?可見孩子的宇宙跟我們成年人的宇宙是不同的。關于什么是兒童,我們來看《夏洛的網》。
《夏洛的網》中,芬恩把小豬威爾伯當寵物,每天帶著,當作寶貝。芬恩的媽媽很擔憂。有個心理咨詢師跟芬恩的媽媽說了一句話:"這就是童年幻想。"這就是我要講的童年的較大特點:萬物有靈。在我們成年人看來,這個傻孩子,總是愛幻想,但在孩子那里,這是本然的狀態。童年不幻想,難道要他80歲再去幻想?電影版中的芬恩便是這樣,她跟豬生活在一起。《夏洛的網》的作者是美國著名作家E?B?懷特。我很喜歡懷特,他的本職是紐約時報的撰稿人、時評家、政論家,可是他寫出了像《精靈鼠小弟》《吹小號的天鵝》這樣不朽的兒童文學。所以我真的非常著迷于懷特,他竟然可以一邊寫政論、關注美國政治,一邊寫著纖塵不染的童話。究其原因,便是,他懂得孩子。
我們再來看經典的童話《小王子》。我不知道在座的諸位有沒有看過《小王子》。這是世界上銷售量第二的書,作者是法國的圣?埃克蘇佩里,法國人因為喜歡他,就把他的頭像印在50法郎的鈔票上。法國人多浪漫,鈔票上印的是童話作家。
《小王子》里有這么一段話:當我遇到一個頭腦看來稍微清楚的大人時,我就拿出一直保存著的我那及時號作品來測試測試他。我想知道他是否真的有理解能力。可是,得到的回答總是:"這是頂帽子。"我就不和他談巨蟒呀,原始森林呀,或者星星之類的事。我只得遷就他們的水平,和他們談些橋牌呀,高爾夫球呀,政治呀,領帶呀這些。于是大人們就十分高興能認識我這樣一個通情達理的人。
我經常覺得,圣?埃克蘇佩里之所以能寫出這樣不朽的作品,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只有一個,便是,他自己就是一個孩子。所以我也很著迷于這個圣?埃克蘇佩里。他是一個空軍飛行員,曾親自參加過對德國法西斯的空戰。他在1944年7月31日執行一次飛行任務時失蹤。直到2004年4月,離奇失蹤近60年的圣?埃克蘇佩里的飛機殘骸才在法國南部馬賽海底附近被尋獲。真是好玩的一個人啊,很精彩的一生。
我覺得,從事任何跟兒童有關的事業的人,即便他是成年人,也往往有孩子氣的一面。
第二,繪本告訴我們什么。我們先要來說說繪本。所有的研究都證明,孩子們是先對語言敏感,接著對畫面敏感的。嬰兒期的視力不好,父母的聲音最重要,而當他能夠坐起來,眼睛可以平視的時候,畫面就很重要了。所以,我建議我們要了解孩子,有一個渠道就是去了解孩子們現在看得比較多的繪本。從孩子的大腦發育來看,也是這樣,先有形象思維,等到一定年齡之后,才慢慢擁有理性。繪本,就是圖畫書,提供的就是形象,這是一個必需的過程。有一個日本人叫松居直,他是日本最主要的繪本推動者,人們在評價松居直的貢獻時,說他改造了日本戰后的一代。松居直1950年代開始做出版,出版繪本,從兒童教育上,使得日本民族成為一個現代的文明的民族。
繪本跟我們小時候看過的連環畫不一樣,跟日本的那種四格漫畫也不一樣,但總之是很好玩的。繪本是以圖畫本身的邏輯來推動故事發展的。所以有很多繪本是無字書,一個字也沒有,比如我最喜歡的一本——《雪人》。
很多人會嫌這個幼稚,但是其實繪本適合0歲到99歲的人。我們看不起繪本,只是因為我們不懂得繪本的世界是何等豐富。
尤其重要的是,這個世界上,成年社會所能遇到的很多問題,都能在繪本里找到相應的內容。也就是說,繪本也是一個自足的世界,我們不要用成年人的倨傲去小看這些小孩子的書。比如我們遇到的哲學問題,都會在繪本中有所反映。從其內容看,繪本包括七大板塊:品格訓練、美感訓練、生命教育、自我認同、人際關系、環保意識、婚姻與兩性話題(見《繪本有什么了不起》)。
以《大衛,不可以》為例。這套"大衛系列",是獲得過美國兒童書大獎"凱迪克金獎"的。世界上有幾個童書大獎,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個獎項,這大概跟我一直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有關系。
這里還可以延伸出一個問題,就是說教的問題。你看,大衛做了這么多壞事,媽媽總是說不可以,這是一種抱怨。但她從來沒有一句說教。所以,我從來不給我家的孩子看國產的繪本。國產的繪本不是沒有,我在新華書店看到一些,但馬上倒了胃口,主要內容就是要學雷鋒做好事。比如碰到一個盲人,然后扶他過馬路。我非常反感。
"大衛系列"就不一樣,書中只是表現大衛做的壞事。有家長會擔心,這不會把孩子們教壞了吧?不會的,閱讀是一種心靈釋放。你在閱讀中壞過了,在現實生活中,就不至于那么壞了。我知道一個作家,一直想自殺,寫了一個小說,把里面的主人公寫自殺了,于是小說作者自己得救了,他再也不自殺了。
講個故事。我在別的地方講繪本,講到《逃家小兔》,就是講一個小兔子要離家出走了,大兔子去追他的故事。有個媽媽很憂慮,說:"蔡老師,你這么說,我家孩子本來不想離家出走的,看了這本書離家出走怎么辦?"這位媽媽顯然不是很懂得兒童心理學,因為閱讀是一種心理補償。恰恰有離家出走念頭的人,讀了這個繪本,就相當于已經離家出走過了。
所以這里我再延伸出一個話題,就是關于寓教于樂的問題。我們中國人的教育觀一直很功利,即便是做游戲,也要加一點教育意義進去,結果就變成說教。培利?諾德曼在《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中說:"文學樂趣是什么?文學評論的陳腔濫調認為文學為讀者達成兩件事情:教化(teach)與娛樂(please)。不幸的是,對許多人而言,樂趣只是文學經驗里不具教化作用的那部分——也是他們不必思考的部分。"
第三,我們從兒童文學的角度來談。在我看來中國兒童文學還在起步階段,或許民國時代已經起步過了,但是被中斷了。魯迅曾經翻譯過一本童話——《小約翰》,一個荷蘭人寫的。譯得太好了,語言稚拙可喜。周氏兄弟還是很不錯的,周作人寫過一些關于兒童的論文,做過專門的研究,我現在讀周作人,覺得他的觀念仍是很先進的。
我想講三部長篇巨制,史詩級的。是三部小說,一個是《魔戒》三部曲,一個是《納尼亞傳奇》,還有一個就是《哈利?波特》啦。《魔戒》三部曲是英國牛津大學中世紀英國文學教授托爾金于1954年推出的系列作品。它一經問世就在英美兩國乃至全世界掀起了軒然大波,隨即成為西方奇幻文學殿堂的經典之作,并影響了好幾代的讀者。迄今為止,《魔戒》三部曲已被譯成60種不同語言。托爾金教授創造的中古大地魔幻社會,結構精密,住著不同的種族,而哈比族少年佛羅多被卷入一場爭奪魔戒的正邪大戰,憑著勇氣和友人的幫助,終于戰勝黑暗力量。《魔戒》三部曲相信大家都看過,我想說的是,為什么《魔戒》這么牛?魔戒不是無中生有的一個東西,作者托爾金是牛津大學的教授,教古典英語的。他酷愛北歐神話,《魔戒》的故事是建立在歐洲豐富而完整的神話傳統之上的,比如北歐神話、日耳曼神話和圣經故事,具體則有《貝奧武夫》《卡勒瓦拉》《埃達》《薩迦》《尼伯龍根之歌》等。小說也好,電影也好,都是對歐洲偉大的神話傳統的一種重新闡釋,在生活、生命、苦難、意義、價值等維度上,以一種新的介質和媒體,來進行一種新的闡發。所以我們每看一次《魔戒》,都有新的認識,就像及時次看,他的偉大就在這里。其實《魔戒》更像一個成年人的小說,所以,更貼近孩子的,還是《納尼亞傳奇》。
20世紀30年代,在牛津大學附近一家不起眼的小酒館里,常有兩位老教授聚會聊天,分享彼此的種種古怪想法,并相約各寫一部奇幻史詩。很多年后,這家酒館成為無數讀者心中的圣地,因為那里孕育了兩部關于信仰與想象的偉大著作:《納尼亞傳奇》和《魔戒》。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一位名叫羅琳的單身母親幾乎每年都要為女兒寫一本關于哈利?波特的新書,當被問到這個系列最終會是幾本的時候,羅琳的回答是七本。因為她母親曾讓她讀過一個關于"納尼亞"的故事,那套書就是七本:《獅子、女巫和魔衣柜》《凱斯賓王子》《黎明踏浪號》《銀椅》《能言馬與男孩》《魔法師的外甥》《一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倫敦大轟炸的空隙,路易斯應邀給英國皇家空軍演講。他看著下面一旦起飛,平均只能活一個月的青年軍官,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苦難是化妝的祝福"。路易斯決定寫一部給孩子們的童話,描述世界在苦難中的真相,也描述那些青年軍官到底懷著什么樣的信念去死;而這信念,只是叫他們死呢,還是能叫他們活?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被翻譯成67種語言,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累計銷量達五億多冊(截至2008年),位列史上非宗教、市場銷售類圖書首位。
好了,現在我們回頭來看一下。大家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我所列舉的所有作品,都是國外的,沒有一個我們本土的書。我不能推薦楊紅櫻,也不能推薦《查理九世》。盡管很多人覺得這些還不錯,我為什么沒有提呢?因為我覺得不好,故事不好,語言也不好。
就目前所觀察到的而言,我對國內原創的兒童讀物有一些擔憂和思考。
及時,傳統的民間故事,大多流傳在口耳相傳之中,而整理過并形成文本的不多。即便有文本,觀念也很落伍。我們其實有很多很好聽的故事。我小時候聽得最入迷的是《老虎外婆》的故事,用諸暨話講的,很恐怖,但很有樂趣。我在網上找,找到的文本跟我的記憶不一樣。這些好聽的故事現在都面臨著一個重新整理的過程。這些民間故事來歷很復雜,有些是佛經里來的,有些是《搜神記》里面來的等等,整理起來很麻煩。其實1949年之后有一個重新整理的過程的,但這個整理本身很成問題,較大的問題就是把本來很單純的故事,都意識形態化了。我有時想給菜蟲講傳統故事,一看,《神筆馬良》變成無產階級的革命故事了。所以,有的我就放棄,有的我就重新改,把意識形態拿掉。但我肯定不行的,希望能有一群人,來重新整理這些民間故事,使之符合人性本身。或者也有人像傅老師、郭初陽那樣,做整理民國時代兒童讀本的事情。海豚出版社的俞曉群老師在做,工程很浩大,成果卓著。
第二,就是關于傳統的成文的小說,我真不覺得有多少是適合孩子們讀的。《紅樓夢》是偉大啊,可是十二三歲的孩子怎么讀呢?四大名著中《水滸》與《三國演義》我是不會給孩子讀的,因為《三國演義》就是中國式聰明,是我最反對的那種,充滿陰謀詭計。而《水滸》呢?我覺得《水滸》跟《封神榜》一樣,不適合兒童。怎么講?我們其實有很好的神話,盡管不像西方那么系統。《封神榜》成文比較遲,我小時候也讀過,但我覺得中國神話都被《封神榜》搞死了,就是因為其中的等級制度——《水滸》中是人間的等級制度,而《封神榜》中是魔幻的等級制度。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在西方,所有勇士戰斗之后重獲自由,就回老家去過原來那種平常人的生活了;在中國,所有英雄歷經磨難之后都當官了,弼馬溫成了斗戰勝佛。所以你看,喬治?華盛頓在獨立戰爭贏了之后就沿著波托馬克河回家種地當農民去了,實在是因為自希臘神話以來,就有這么一個傳統。那怎么整理呢?我不知道。但我反對現在的少年《紅樓夢》讀本。真要讀,就讀原著,吃甘蔗,哪有吃甘蔗渣的?
第三,關于現在新創作的故事,說實話,我關注的不多,因為大致上有一種自負,我老覺得瞎扯的比較多。有一個作家葛翠琳,我跟蟲媽小時候都看過她的書,現在看《野葡萄》,也還好。鄭淵潔是現在的大家,我小時候就看他的《皮皮魯與魯西西》《大偵探蕎麥皮》,很有樂趣。但現在,我覺得他的想象力有所枯竭,再就是語言不好。像我這樣,讀過比較多的外國文學,讀過比較多的古典文學,對語言要求比較高,或者說有一種語言的潔癖。連鄭淵潔我都覺得比較糟糕,另外的就更不用說啦。這就是我為什么不太推薦當下所謂兒童文學作者的作品的緣故。有一位頗為知名的兒童文學作者還跟我說,其實,兒童文學的門檻,比起別的文學樣式,是比較低的。
那么,怎么樣的讀物,才是我期待讓孩子們讀到的呢?
及時,做兒童讀物或者動畫的,需要有一種責任感,即,我們不能光為了營利而投合市場,市場當然很重要,但我們還需要對其進行引導。即便是商業也可以做得很藝術。我有一個朋友,開飯店的,他把飯店開得像一個藝術空間。大家都喜歡這個調調,哪怕菜著名的難吃,也要去坐坐。并且,他這么做了,就是一種引導,讓我們明白,原來飯店不都是五星級賓館那樣的,什么都得金光閃閃,還可以有一種調調,叫作藝術。兒童讀物也是,可以商業化操作,但品質可以同時不降低。
第二,我想講一個詞,叫作兒童本位。要有兒童的視角。就像前面講的圣?埃克蘇佩里和懷特,他們都是貼著兒童寫的,或者說他們本人就有童心,寫出來自然就不做作,尤其是兩點:不說教,反對泛道德主義。我希望在故事里多數時候出現的,都是普通的、正常的兒童。我們也關心盲童,但并非每個故事里面都得有一個盲童——這叫矯情。
第三,中國文化本位。作為兒童,無論人種,無論身在何方,南半球或者北半球,其天真好奇一也。但問題在于,歐美的童話乃至繪本,建立在歐美的偉大文化傳統之上,饒是人皆愛之的《納尼亞傳奇》,要使孩子們充分了解,也頗有難度。因為,好奇一也,文化背景卻不盡相同。我們的"新童年",便是寄意于一點:我們要用一種理通東西的普遍觀念貫穿其中,寫出中國文化背景之下的童年。
第四,還有一個詞,叫作現代性。現代性是一個哲學概念,比如其核心有這么一些概念:自由市場、代議制民主、科學技術進步、城市化、大眾媒體激增、民眾的讀寫能力普遍增加……我這里不想展開冗長的描述,我的所指只是,應該面向21世紀,貫穿一種更符合我們當下的價值觀。用我的話講就是:我們的下一代,應該活得更自由、更幸福。而一切有助于讓他們的生命更加自由的,便是我所謂的現代性。
在我有限的眼界中,也并非沒有可讀的中國人自己寫的書,我推薦兩本:《梅雨怪》和《梅雨怪2》。這兩本書的作者是熊亮,他的《梅雨怪2》獲得了《新京報》童書類"2012年度好書"。熊亮創作了很多繪本,他的繪本是少見的、我敢于推薦的國產繪本。比如一個叫"小石獅"的繪本,很簡單的故事,就是說小石獅是小鎮的守護者,他的年齡比最老的爺爺還老,個頭比最小的貓咪還小,他就是鎮上一只小石獅。文字很少,但是令人備感溫暖。《梅雨怪2》里面有一句話:"即使你是梅雨怪,世世生在大雨山,也沒有必要永遠陷在梅雨中,你可以去找充滿陽光的地方。"另外還有一些兒童閱讀推廣人給我推薦過一些不錯的作者,我今天就不一一介紹了。
昨天,我的朋友冷玉斌給我發短信,推薦了臺灣漢聲雜志社出品的《漢聲中國童話》。這書我早就聽說過,在網上看過臺灣版,但是很貴,一直沒舍得買。現在有了大陸簡體版——《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是臺灣的先行者對中國古代故事的重新整理,一定會給我們幫助的。
總之,我覺得在當下,我們要有新的視野、新的語言、新的維度、新的知識背景,來寫一種新的少兒讀物。不僅僅是童話,或者兒童文學,要超越文學這個范疇。所以,我們把我們自己的這及時次嘗試,叫作"新童年社會啟蒙書"。啟蒙,是一個古已有之的詞語,孩子一上學,一識字,就叫發蒙。那為什么是新的呢?就是因為我們現在學科很發達,我們懂得了很多以往人們不懂的東西,比如兒童心理學、接受心理學、兒童文學的原理,等等。我們相信一句話:我們所改變的世界,是孩子們的未來。作為準備為孩子們做事的人,我們不單單是迎合,還需要一定的前瞻。我們現在寫出來的,是及時次嘗試。這套書,叫作"新童年啟蒙書",現在及時輯一共有四本,《從前,有一個點:事物的起源與秘密》《大人為什么要開會:運用規則獲得自由》《我是中國人:在古老的土地上嶄新地生長》,以及我寫的那本書《為什么不能把所有東西買回家:一種有趣的孩童經濟學》。
為什么是這四本?及時本開啟的是生命意識,第二本開啟的是規則意識,第三本開啟家國意識,第四本注目于經濟意識。所謂的社會啟蒙,就在這些維度上。這是我們的及時次嘗試。現在有機會出版,我個人也很振奮。我相信在座的諸位與我們都會殊途同歸,因為我們都是為了我們中國的孩子有一個更加美好的童年,從而展開更加從容不迫的人生。世界上還有什么工作,比為孩子們工作更幸福呢?謝謝大家!
于2013年 ……
一直以為,閱讀可以抵抗荒誕,因為閱讀帶來自我啟蒙;而言說亦可抵抗沉默,因為話語即力量所在。對于當下貧乏的基礎教育,學院內或者媒體界的精英知識分子,其實很難確切知曉這個基礎教育的機構是如何精密地運轉的。而處于這些流程之中的普通教師,則多數缺乏言說的能力。現在我恰好在基礎教育之中,又恰好有一定的言說能力,因而常有一種責任在我的使命感。所謂" 因為他們沉默, 我才將之傳達"。
——蔡朝陽
好書好意境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蔡朝陽的書想了很久,終于買了
看了十幾頁覺得實在很一般
很棒 東西全 發貨快 東西實惠 老客戶了。
本書的內容不錯,質量挺好的,可以一購。
不管書怎么樣,這服務夠,寄的什么快遞啊,優速快遞。快遞服務呵呵,我留了兩個號碼,一個我自己一個我家里的,當當訂單提交時候顯示我號碼,快遞到了就發短信給我家里,害得我在網上查物流以為怎么了,當當客服吃啥的呀?自動回復,有意思嗎?而且優速快遞真是行啊。書箱子都快爛了。
朱煜從教以來關于教書、教學、讀書編書、育兒等方面的文章,共分為“教書漫思”“讀書札記”“編書余墨”“寫書育兒”“讀教之余”五輯。文中每輯配以清新的小圖,文字有小品文的清新雅致,圖文相輔相成。 作者對于周作人的“苦”與“淡”有獨到體會和見解,該書是朱煜“偷學”周作人的成果,整體呈現的是平淡如水的風格。
好書,暑假有書看了。推薦。
包裝不錯,而且性價比高。內容也是非常不錯的一本書,免去了跑書店的麻煩。下次活動的時候繼續來當當淘好書。方便又實惠。
還沒有開始看呢!怎么評論!你們好煩啊!
非常值得看看
不錯的圖書,值得一看,快遞速度也快,很好!
內容一般,沒我想象中那么好
實用,內涵豐富,邏輯性強,需要慢慢品讀,包裝不錯,一直在當當上購書,值得信賴
質量很好,很喜歡讀。
愛書人似我,不張揚,靜悄悄。
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很喜歡的一本書,蔡老師很用心的教育學者
讀書人似我,別致的書名。內容很好,讓我熟悉一些書,買來讀。
這個是朋友推薦的,還滿喜歡的,書的質量蠻好的,內容也不錯,值得看看
書和人,閱讀經歷和往事故友,屐痕疊印,又有諸般不同。
發現出新書的時候就跑遍了附近的書店都沒買到,最后還是通過當當到手。一直很喜歡蔡老師,從某種程度上,他打開了我獨立思考的大門。非常好,向蔡老師致敬。
教書是一種修行,需要時刻提醒自己找思考要閱讀。
喜歡讀書的人值得一買的書,看本書可以進行延伸閱讀,因為可以看到和了解其他書,有些書可能就是與自己的緣分書呢,好書可遇不可求,只有翻開第一頁,才可能有這樣與書的機緣!
很不錯的一本書,借別人的閱讀路徑找到好書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做法
一個愛閱讀的老師,絕對是個善于思考的人。也會教出一批愛讀書的孩子。
但得愛書人似我,同為愛書人,惺惺相惜。這本書寫的是對社會、對人生、對教育等等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