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圖書情報學科知識圖譜比較研究》從中外對比視角,在對知識圖譜理論、方法.應用系統把握的基礎上,繪制了圖書情報學科合作模式、引證模式、學科結構、研究趨勢四個方面內容的系列知識圖譜,深入探討新時期中外圖書情報學科知識圖譜的異同及促進策略,為科學知識圖譜研究的完善及圖書情報學科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實例。
《中外圖書情報學科知識圖譜比較研究》結構合理、內容新穎、方法得當、應用面廣,具有較強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實用性,既可作為高等院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管理科學與工程、信息資源管理、電子商務、情報學、圖書館學、檔案學、出版發行學、科學學與科技管、科學評價與預測等專業的參考書。也可以供廣大圖書情報檔案工作者、科研人員及有關管理者閱讀和使用。
目錄
章緒論1
1.1新時期圖書情報學科的變革2
1.2圖書情報學科知識圖譜研究述評12
第二章知識圖譜研究概況 29
2.1知識圖譜、知識可視化與信息可視化30
2.2知識圖譜的研究現狀可視化35
2.3知識圖譜繪制方法與工具50
2.4國外知識圖譜應用研究現狀66
2.5知識圖譜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77
2.6本章小結87
第三章中外圖書情報學科合作模式可視化對比分析 89
3.1科學合作可視化分析 90
3.2中外圖書情報學科合作模式總體比較94
3.3中外檔案學科合作模式總體比較 103
3.4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中外情報學合作模式比較 113
3.5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中外圖書館學合作模式比較 124
3.6本章小結 134
第四章中外圖書情報學科引證模式可視化比較分析 136
4.1引證模式可視化分析137
4.2中外圖書館學科學者引證行為比較144
4.3中外情報學科學者引證行為比較157
4.4中外檔案學科學者引證行為比較166
4.5本章小結 176
第五章中外圖書情報學科結構可視化比較分析 178
5.1學科結構可視化分析179
5.2基于關鍵詞共現的國內外圖書情報學主題內容 185
5.3基于作者文獻耦合的國內外情報學內容結構 198
5.4基于作者互引分析的國內外情報學科結構 208
5.5基于期刊引證分析的國內外圖書情報學科知識交流 232
5.6基于作者耦合分析的國外科學計量學科結構分析 244
5.7本章小結 261
第六章中外圖書情報學科研究趨勢可視化比較分析 264
6.1學科研究趨勢可視化分析 265
6.2國外圖書情報與檔案學科研究前沿與整體趨勢 270
6.3國內外圖書館學科研究現狀與趨勢可視化比較 285
6.4國內外情報學科研究現狀與趨勢可視化比較 299
6.5本章小結 312
第七章相關對策建議314
7.1 關于知識圖譜研究與應用的具體建議315
7.2關于國內圖書情報學科發展的戰略建議 321
第1章緒論
科學知識圖譜將改變你看世界的方式。——美國著名信息可視化專家、中國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陳超美。
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研究成為知識創新的重要途徑,成為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源泉,是保障科技進步的不竭動力。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學知識圖譜是以科學知識為對象,顯示學科的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一種圖形,具有"圖"和"譜"的雙重性質與特征。通過知識圖譜,可以較形象、客觀、真實地顯示一個學科或特定領域的內容結構、發展歷程、演化與趨勢,為科學研究提供方向和指南;而研究各學科的進展、演化模式及規律是圖書情報學科的基本任務之一。因此,如何從知識圖譜出發,通過對學科結構和前沿的把握來推動科學研究的發展是政府管理部門、學術界都十分關注的重要課題,也是擺在圖書情報學科面前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研究任務。
1.1新時期圖書情報學科的變革
1.1.1圖書館學科的發展
作為知識的載體,由于人類傳承文明、積累經驗、交流知識的需要,圖書和文獻在人類早期就有出現,并且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中外關于文獻的整理和利用實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如古巴比倫王國的泥板文獻和國內的河圖洛書、殷墟甲骨文獻。歷史上已有關于文獻收集、整理、存儲及利用方面的經驗和知識,為圖書館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德國著名的數學家和哲學家萊布尼茨是近代圖書館學的先驅。近代正式的圖書館學始于19世紀,1807年德國學者馬丁?施萊廷格早使用了"圖書館學"這個概念,認為圖書館學研究對象可概括為藏書的整理,其內容是圖書的配備和目錄的編制;1808年,他出版了教材《試用圖書館學教科書大全》,建立了以圖書整理為核心的圖書館學知識體系;1887年,杜威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創辦了世界上個圖書館學院,標志著圖書館學科正式得到教育界和科學界的承認。
在施萊廷格后的兩個世紀,圖書館學科不斷發展,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技術在圖書館與情報工作中廣泛實踐應用,區域性、自動化的圖書館網絡形成,機讀目錄廣泛應用,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IFLA,簡稱"國際圖聯")將世界書目控制列為核心計劃;圖書館學(Library Science)發展為圖書情報學,后來又進一步演變為圖書情報研究(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20世紀80年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信息時代到來,以美國為首,世界各國眾多大學將圖書館學院易名為圖書館學情報學院或信息研究學院,圖書館學、情報學在碩士、博士層次合二為一。2003年,美國7所著名的圖書情報學院的院長齊聚北卡羅萊那中央大學圖書情報學院(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of North Carolina Central University),共同提出了"信息學院運動"(Information Schools Movement,簡稱"iSchool運動")。此后,20所美國圖書情報學院及與圖書情報相關的學院(包括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于2004年共同創建了iSchool項目,致力于以信息、技術和人的關系為中心的研究與實踐,目前成員包括國內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在內的全世界圖書情報領域的55所大學機構陳傳夫。
中國圖書館學是從近代西方引進的,發源于20世紀20年代。1920年,美國學者韋棣華和中國位圖書館學留學生沈祖榮先生創辦圖書科是圖書館學發展的源泉之一。回顧近100年圖書館學發展史,經歷了三個關鍵時期:首先是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新圖書館運動和新圖書館學派;其次是50年代開展了關于什么是圖書館學和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大討論;后是在80年代初興起,并于80年代中期達到鼎盛的發展戰略研究。隨著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并在圖書館領域廣泛應用,圖書館學研究與實踐進入了新的階段,近年來圖書館學研究在許多方面獲得發展,逐步呈現出推進、注重創新的良好局面。當前,我國圖書館學領域存在九大研究內容:知識經濟下的圖書館發展、數字環境下的圖書館建設、高校圖書館及服務、公共圖書館及服務、圖書情報學、文獻資源建設與共享、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文獻標引與編目、參考咨詢。這些研究內容與社會大背景密切結合,呈現出管理、技術、人文和相互融合四個研究維度,以及面向應用、立足服務、深化發展的特征。但是,隨著圖書館學科內部與外部環境的變化,相關學科理論遠未成熟,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如基礎理論研究長期低迷徘徊,學科規范和范式難以建立,學科概念和術語變幻頻繁,研究對象等一些基本的核心內容至今沒有統一認識,基礎理論研究低層次重復,研究成果帶有明顯的經驗性、無序性和不確定性。
1.1.2情報學科的發展
情報學產生的四大背景,一是情報學起源于文獻學,其依據可以追溯到1895年創建的國際目錄學會,隨之相關雜志和學會紛紛由文獻改為情報;二是圖書館學背景,情報學是在圖書館學教學和研究的基礎上產生的,如許多初圖書館學專業改名為圖書情報專業;三是現代科學發展帶來的情報危機,大科學時代所導致的情報爆炸和情報危機使得專門的、以科學技術文獻、信息、情報為加工處理對象的機構出現;四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使得情報資料工作的需要增加馬費成.情報學發展的歷史回顧及前沿課題\[J\].圖書情報知識,2013,(2):412.。1945年7月,美國科學研究和開發辦公室主任布什(Vannevar Bush)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了《正如我們所想的那樣》(As We May Think)一文,首次提出了機械化檢索的設想,這一具有影響力的文獻被視為情報科學的開端。此后計算機信息檢索一直被認為是情報學研究的核心內容。20世紀50年代,情報科學初步形成了學科的研究體系和內容,包括情報組織、情報存儲與檢索、機器翻譯和情報需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日漸成熟,情報科學在20世紀60~70年代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主要研究以計算機為中心的自動化情報檢索系統及與之相應的處理技術,冷戰時期的情報需求也進一步促進了情報科學工作的開展;20世紀80年代情報科學的技術應用研究盛行,理論研究相對薄弱,這一問題逐漸為學術界所意識到,并且受到了布魯克斯等學者的重視;90年代中期以后,互聯網興起。網絡社會的重大變革促成了情報科學發展的新境界,一系列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應運而生,情報研究對象由傳統紙質文獻轉變為數字信息,進一步轉變為知識靖繼鵬,馬費成,張向先.情報科學理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進入后信息時代——數字時代,美國克林頓政府開始實施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計劃(NII)、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計劃(GII),各國紛紛仿效進行信息化建設,互聯網深入普及應用并升級換代,網格計算、云計算、Web2.0等新技術涌現,微信、微博等新應用層出不窮。歐美初步建成信息社會,全球進入無縫信息環境;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的建立和WTO一攬子貿易協定生效,使經濟全球化并逐步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各國繼續加強圖書館學、情報學學科調整;圖書館學、情報學學科內容向情報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s)匯集。
在國內,情報學發展基本上是追隨國外相關研究發展的腳步,情報學發展除受學科自身發展規律影響外,還深受社會經濟、國家政策和信息技術的影響:社會經濟是其發展基礎;國家政策對情報學發展具有重要導向作用;信息技術直接作用于情報學的各個方面。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也開始發展情報科學研究,受前蘇聯影響很大;60~70年代由于歷史原因情報科學研究出現停滯;在70年代末期開始復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情報學發展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復蘇與發展時期、發展轉折期、快速發展時期。我國情報學在理論、實踐、專業教育等各方面取得了進展,但目前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面臨著種種挑戰,有些問題甚至攸關存亡,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現實。
總的來說,情報科學是20世紀40年代中期為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克服大科學時代的情報危機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它走過了坎坷的半個多世紀,然而還未走到成熟的彼岸。情報學有過輝煌,有過高潮,也有過混沌和迷茫、失落和低迷。關于情報、情報科學的基本概念眾說紛紜;情報與信息的關系至今仍在爭論中;關于情報科學的基本原理、理論基礎觀點,研究者各持己見;情報科學的研究范式、方法論體系都在探索、挖掘之中;情報科學的學科結構、理論體系更是由于國外學派觀點不同,很難融合;學科的生長動力與規律、學科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等理論探索是長期的、艱難的任務①。
1.1.3檔案學科的發展
西方檔案學早起源于16世紀的德國;具有近代意義的檔案學產生于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后開始的一系列檔案改革;1898年出版的《荷蘭手冊》已經有了對檔案學理論——來源原則的闡述,標志著檔案學科正式產生;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不僅開啟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也揭開了檔案史現代時期的序幕,同時世界檔案學思想走向了逐步成熟與完善的階段,檔案學理論與實踐進入繁榮發展時期。這個時期名家輩出,名著迭現,是一個思想理論豐富、活躍的時代。縱觀檔案學發展,這個時期檔案研究成果遠超其他時期,涵蓋了檔案管理的大部分重要內容,如檔案開放原則、利用理論、檔案法規、檔案高等教育等;包括了檔案學大部分核心理論,如來源原則、文件生命周期理論及后來的文件連續體理論、現代檔案鑒定理論等,以及這個時期的行政官員決定論、職能鑒定論、文件雙重價值論、利用決定論、宏觀職能鑒定論、電子文件雙重鑒定、后保昔時代的檔案。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檔案學科理論和檔案管理實踐發展也面臨著眾多問題。新時期檔案管理面臨諸多更加復雜、艱難的挑戰性問題,如如何解決檔案信息原始性、憑證性的保障問題,檔案信息利用中的利益、權益保護問題,電子文件的歸檔、鑒定問題等。檔案學基礎理論層的虛弱、欠缺乃至空位是現實實踐層混亂的根源之一。
在我國,檔案學思想和檔案工作歷史久遠,但是現代的檔案學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主要可分為以下三大階段:1930~1949年是我國檔案學發展的初期,期間在借鑒西方的檔案學思想同時,主要進行了文件管理和檔案整理方面的實踐與研究;新中國成立后,檔案學研究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研究范圍從以往對業務活動的經驗總結逐步過渡到檔案學理論問題的研究;進入21世紀后,我國檔案學又進入新的轉型期,隨著社會的進步,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各種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的不斷更新,我國檔案學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檔案學是研究檔案現象及其本質和規律的一門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科學,同時也是一門與社會政治意識形態密切聯系的人文學科,其內容范圍和研究取向隨著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在不斷拓展和深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數字時代、互聯網時代,數字化生存方式更加凸現,使建立在檔案和文件實體管理基礎上的檔案學理論正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和挑戰,檔案學術研究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檔案實踐工作也受到各方壓力。例如,如何從實際出發,根據客觀環境的變化,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堅持特色、創新與融合的思路,加強計算機網絡技術對檔案學理論滲透影響的研究,拓展檔案學研究空間,重塑檔案學的學科形象和學術。
1.1.4圖書情報學科的融合
圖書館、情報、檔案學科同宗同源,開始圖書館和檔案館是合二為一的,其職能和目的也大致相同。由于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三門學科進行了分流,經過各自獨立的發展階段,又各自為政地形成了三個實踐系統:圖書館系統、情報系統及檔案館系統。19世紀初出現了圖書館學,19世紀末形成了檔案學,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了文獻學,20世紀中期誕生了情報學。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加油吧。
結構合理、內容新穎、方法得當、應用面廣,具有較強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實用性,既可作為高等院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管理科學與工程、信息資源管理、電子商務、情報學、圖書館學、檔案學、出版發行學、科學學與科技管、科學評價與預測等專業的參考書。也可以供廣大圖書情報檔案工作者、科研人員及有關管理者閱讀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