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小小的歷史,每個小人物的生平瑣事加起來就是一個時代的歷史背景,就像《清明上河圖》,其中每一個人物都是小人物,或賣菜,或剃頭.或修鞋,或飲酒,但他們組成的卻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一幅鮮活的畫卷。
《八十憶語:一位早期歸國工程師的世紀交響曲》雖然是一本個人自傳.也可說是一本內容豐富的人文讀本,是個人的歷史,也是社會的歷史.是懷舊,也是惜今。不僅反映了中國近100年來由弱變強.由彷徨走向充滿自信的時展脈絡,主人公與妻子之間相濡以沫的愛情更是無數人追求的君情典范。
李瑞驊(1924-2009),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原籍江蘇蘇州,1924年生于上海。1946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1948年赴加拿大橋梁公司工作。1952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碩士學位。應我國政務院邀請,在朝鮮戰爭期間,繞道歐亞十多國,行程數千里回到祖國,先后擔任上海華東設計院、建工部金屬結構設計研究所、國家建委建筑科學研究院、中國建筑技術發展研究中心的主任工程師、顧問總工程師。屬回國定居專家。
數十年來,李瑞驊致力于發展我國鋼結構設計和科研事業。負責過數百項大型軍用及民用鋼結構工程,包括人民大會堂、首都體育館、北京325米大氣監測塔等重點鋼結構工程及援外鋼結構工程,先后負責編制兩屆國家鋼結構十年科研規劃和三本國家鋼結構設計、制造、安裝規范及規程。多次出席國際會議,。是我國金屬結構設計研究工作的先行者和帶頭人。
一 人生啟蒙——一個早期中產階級家庭印象
出身
父親
母親
外曾祖母
叔父
外婆家
大姨家
兄弟姐妹
二 青蔥歲月——傳統與洋派的洗禮
家庭教師
廣泛的興趣
光華附中
交通大學
三 錦時年華——青春躍動著異域的光彩
出國前
橫渡太平洋
生活在La Chine小鎮
就讀多倫多
繞道回國
回到上海
四 鋼聲錚錚——剛起步的中國新式建筑
華東設計院
北京工業設計院
"肅反運動"
金屬結構室
設計研究工作
遺憾
……
五 ""十年——黑暗中的微笑
六 新的曙光——如魚得水,一展所長
七 老當益壯——退休了,頭腦不退休
附件
吾愛永在——寫在的日子(張瓏)
好
這本書是一位早期的鋼結構專家的學習、工作歷程,寫的很真實生動,土木界的人士應該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