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第二版)》系統地論述了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及應用。全書共分11章,重點論述了景觀生態學的基本理論、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景觀的動態模擬、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以及景觀生態學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可持續利用和全球氣候變化等研究中的應用。特點是系統性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法與應用相結合,并且融入了作者在國內的實際研究工作。
《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第二版)》適合生態學、地理學、環境科學、自然保護等專業的科研和教學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第二版前言
及時版前言
第1章 景觀生態學的概念及發展
1.1 景觀與景觀生態學
1.1.1 景觀
1.1.2 景觀生態學
1.2 景觀生態學的發展歷程
1.2.1 景觀生態學的萌芽階段(1806~1939年)
1.2.2 景觀生態學的形成階段(1939~1981年)
1.2.3 景觀生態學的發展階段(1981年至今)
1.3 景觀生態學的展望
1.3.1 景觀生態學理論發展
1.3.2 景觀生態學方法
1.3.3 景觀生態學領域拓展
參考文獻
第2章 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核心
2.1 理論基礎
2.1.1 系統論
2.1.2 等級理論
2.1.3 地域分異理論
2.2 重要理論
2.2.1 島嶼生物地理學
2.2.2 復合種群理論
2.2.3 滲透理論
2.3 景觀生態學的核心:格局、過程與尺度
2.3.1 格局與過程
2.3.2 尺度與尺度轉換
2.3.3 格局、過程相互作用及其尺度依賴性
參考文獻
第3章 景觀格局與分析
3.1 景觀發育
3.2 景觀要素
3.2.1 斑塊
3.2.2 廊道
3.2.3 基質
3.2.4 附加結構
3.3 景觀格局特征
3.3.1 斑塊-廊道-基質模式
3.3.2 景觀對比度
3.3.3 景觀粒徑
3.3.4 景觀多樣性
3.3.5 景觀異質性
3.4 生態交錯帶與生態網絡
3.4.1 生態交錯帶與邊緣效應
3.4.2 生態網絡與景觀連通性
3.5 景觀格局指數
3.5.1 景觀單元特征指數
3.5.2 景觀多樣性和異質性指數
3.5.3 FRAGSTATS軟件
3.6 景觀格局分析模型
3.6.1 空間自相關分析
3.6.2 地統計分析
3.6.3 譜分析
3.6.4 小波分析
3.6.5 聚塊方差分析
3.6.6 分形幾何分析
3.6.7 趨勢面分析
3.6.8 親和度分析
3.6.9 元胞自動機
參考文獻
第4章 景觀生態過程
4.1 景觀中的物種運動
4.2 景觀中水分和養分的遷移
4.3 景觀中的人文過程
4.4 干擾的景觀生態效應
4.5 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
參考文獻
第5章 景觀動態與模擬
5.1 景觀穩定性
5.2 景觀變化的驅動因子
5.3 景觀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5.4 景觀變化的動態模擬
參考文獻
第6章 景觀生態分類與評價
6.1 景觀生態分類
6.1.1 景觀生態分類的發展
6.1.2 景觀生態分類目的與體系
6.1.3 景觀生態分類方法
6.1.4 景觀生態系統功能類型
6.2 景觀生態評價
6.2.1 景觀適宜性評價
6.2.2 景觀生態健康評價
6.2.3 景觀安全格局評價
6.3 景觀生態管理
6.3.1 景觀生態管理的基本目標
6.3.2 景觀生態管理的主要原則
6.3.3 景觀生態管理的基本步驟
6.3.4 景觀生態管理的主要內容
參考文獻
第7章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
7.1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發展
7.1.1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內涵
7.1.2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發展
7.2 景觀生態規劃
7.2.1 景觀生態規劃的概念
7.2.2 景觀生態規劃的原則
7.2.3 景觀生態規劃的步驟
7.2.4 景觀生態規劃的類型
7.2.5 景觀生態規劃的應用
7.3 景觀生態設計
7.3.1 景觀生態設計的概念
7.3.2 景觀生態設計原理
7.3.3 景觀生態設計的步驟
7.3.4 景觀生態設計類型
參考文獻
第8章 景觀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8.1 生物多樣性
8.1.1 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8.1.2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需求
8.2 景觀格局與生物多樣性
8.2.1 斑塊與生物多樣性
8.2.2 廊道與生物多樣性
8.2.3 基質與生物多樣性
8.2.4 景觀格局多樣性與物種多樣性
8.3 景觀生態學與自然保護區設計
8.3.1 自然保護區設計的景觀生態學原理
8.3.2 自然保護區設計
8.3.3 自然保護區景觀結構設計案例研究
參考文獻
第9章 景觀生態學與土地可持續利用
9.1 景觀生態學與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
9.1.1 可持續性科學
9.1.2 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基本概念
9.1.3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景觀生態學基礎
9.2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
9.2.1 土地質量指標
9.2.2 生態指標
9.2.3 經濟指標
9.2.4 社會指標
9.2.5 環境效應指標
9.2.6 景觀指標
9.3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過程與方法
9.3.1 一般問題
9.3.2 初步商討
9.3.3 土地利用方式評價
9.3.4 土地利用系統評價
9.3.5 景觀或區域評價
9.3.6 綜合評價、成果與監測
9.4 黃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可持續利用案例研究
9.4.1 大南溝小流域概況
9.4.2 調查與評價方法
9.4.3 土地適宜性評價
9.4.4 不同土地利用方案的水土保持評價
9.4.5 不同土地利用方案的經濟效益評價
9.4.6 不同土地利用方案的社會接受性評價
9.4.7 土地可持續利用模式
參考文獻
第10章 景觀生態學與全球變化
10.1 全球氣候變化
10.1.1 氣候變化的事實
10.1.2 氣候變化研究的尺度
10.2 景觀變化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10.2.1 景觀變化與全球氣候變化的關系
10.2.2 景觀變化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10.3 景觀變化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
10.3.1 全球氣候變化對景觀變化的影響
10.3.2 不同景觀類型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10.4 景觀生態學在全球變化研究中的應用
10.4.1 景觀尺度上全球變化的研究
10.4.2 景觀生態學在全球變化下自然資源適應性管理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11章 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
11.1 遙感及其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
11.1.1 遙感技術基本原理與特征
11.1.2 遙感技術在景觀生態研究中的應用
11.2 地理信息系統及其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
11.2.1 地理信息系統基本原理與特征
11.2.2 地理信息系統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
11.3 全球定位系統及其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
11.3.1 全球定位系統基本原理和特征
11.3.2 全球定位系統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