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司法體制改革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何根據我國法院司法工作的現實情況,特別是處在糾紛解決一線的基層人民法院的工作實踐,探索一條既符合司法工作客觀規律,又滿足我國司法工作現實需要,更好的滿足人民群眾對公正司法的迫切需求是擺在改革規劃者、實踐者面前的首要問題。本書分為理論篇、實務篇、問題篇、認知篇和措施篇等五部分,對我國司法改革中存在的和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指出了我國目前司法制度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措施。
雷鈞,漢族,1962年9月生,陜西省合陽縣人,中共黨員。西北政法大學在職研究生,三級高級法官,延安大學政法學院兼職教授、上海政法學院行政法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國法學會會員、陜西仲裁法研究會副會長、陜西婚姻家庭法研究會副會長、陜西省法官、檢察官遴選(懲戒)委員會委員、陜西預備役一四一師二團副參謀長。
1979年應征入伍。1982年至1992年,歷任洛川縣人民檢察院法警、書記員、助理檢察員、檢察員、檢察委員會委員和洛川縣人民法院副院長(期間于1984年至1987年在西北政法學院法律專業學習)。1997年至2007年,先后任洛川縣人民法院院長和黃陵縣人民法院院長。2003年至2005年在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專業研究生班學習。2007年任延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至今。
從事司法工作三十余年間,先后榮立集體、個人三等功各兩次,個人二等功兩次。當選"新世紀陜西政法戰線十大新聞人物"、"陜西十年十大影響力人物"、"第七屆中國改革人物"和"2013年度全國法治人物"。主編《農村法律政策三百問》、《煤炭安全生產法律政策匯編》、《能動司法與跨越發展》、《果農法律手冊》及《黃陵模式—中國法官制改革初探》等,并在報刊發表文章數篇。
目錄
篇理論篇
章司法權概述
節司法權的概念
第二節司法權的特征
第三節司法權的地位
第二章司法體制概說
節司法體制的概念
第二節司法體制的特征
第三節司法體制的內容
第三章審判模式概要
節審判模式的概念
第二節審判模式的類型
第四章基層法院概述
節基層法院的概念
第二節基層法院的功能
第二篇實務篇
第五章中國審判體制的結構
節中國審判體制的系統構成
第二節中國審判體制的分層
第三節中國審判體制的連結原則
第六章中國審判權的分配
節中國審判權分配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中國審判權分配的原則
第三節中國審判權的縱向分配
第四節中國審判權的橫向分配
第七章中國法官的法律屬性
節法官概述
第二節中國法官的應然屬性
第三節中國法官的實然屬性
第四節法官釋法與法官造法
第八章基層法官的地位
節基層法官的概念
第二節基層法官與基層法院的關系
第三節基層法官的功能
第四節基層法官的權限
第三篇問題篇
第九章基層司法的歷史斷層
節基層司法的非審判職能范圍
第二節基層司法的發展過程
第三節基層司法與中華法系特征的斷裂
第四節基層司法與基層社區文化的斷裂
第十章基層審判權的權屬易位
節基層審判權的范圍
第二節基層審判權政治屬性之易位
第三節基層審判權行政屬性之易位
第四節基層審判權管理屬性之易位
第十一章基層法院的整合
節基層法院整合的界定
第二節基層法院整合的依據
第三節基層法院整合的非理性陷阱
第十二章基層法官的法人格及其偏離
節基層法官法人格界定
第二節基層法官法人格的意義
第三節基層法官法人格的基礎
第四節基層法院法官法人格之偏離
第四篇認知篇
第十三章基層司法權的實踐理性
節基層司法權的界定
第二節基層司法判例性質的實踐理性
第三節基層司法權社會化過程的實踐理性
第十四章基層審判模式的實用理性
節基層審判模式實用理性的界定
第二節基層審判模式追求簡易的實用理性
第三節基層審判模式追求滿意的實用理性
第四節基層審判模式追求主動的實用理性
第十五章基層法院的效率理性
節基層法院效率理性的界定
第二節基層法院即時處置的效率理性
第三節基層法院實體至上的效率理性
第四節民事訴訟法關于小額訴訟程序的規定
第五節基層法院社會價值的效率理性
第十六章基層法官的權屬剩余理性
節基層法官剩余權的界定
第二節基層法官剩余權在我國的狀況
第三節基層法官剩余權的法理價值
第四節基層法官剩余權保留的路徑
第五篇措施篇
第十七章基層法院機構的一元配置
節基層法院機構配置的基礎
第二節基層法院機構一元配置的概念
第三節基層法院機構一元配置的理論分析
第十八章基層審判權的綜合搭建
節基層審判權綜合搭建的涵義
第二節審判權綜合搭建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基層法院審判權綜合搭建的價值
第十九章基層審判方式的一體主義
節審判方式一體主義的內涵
第二節審判方式一體主義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基層審判方式一體主義與審判方式改革的
思路
第二十章基層法院審判機制改革之"黃陵模式"
節"黃陵模式"的基本內容
第二節"黃陵模式"的客觀成效
第三節進一步完善"黃陵模式"的設想
后記
序
陜西省延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雷鈞先生的力作《基層法院審判模式研究——黃陵模式的邏輯推演》即將付梓,誠意約序,我當然義不容辭。在我的印象里,雷鈞先生是司法改革堅定的先行實踐者,極富改革創新精神。20世紀90年代后期,時任陜西省洛川縣法院院長的他,于普遍的司法沉沉暮氣中,摸石破冰,勇氣實踐,創造性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新舉措,諸如率先開通了全國法院系統的部"140"訴訟電話,成立了"訴訟服務中心",構建起了縣、鄉、村三級訴訟網絡和矛盾糾紛調處機制,群眾只需一個電話便可以預約立案,法官隨時深入到糾紛發生地進行現場調處,這些已被當下法院系統普遍接受的工作措施,在當時不可謂不具有膽識。隨后在擔任陜西省黃陵縣人民法院院長期間,他又率先在全國法院系統推行法官制和法官助理制相結合的審判運行機制,改革審委會議事制度,實行人員分類管理和案件質量終身負責制,強化法官的獨立審判地位和職業尊榮感,弱化審判組織的行政色彩。這一法官制改革受到了全國司法系統的廣泛關注,一時被形象地稱為司法改革的"黃陵模式",因其對于我國司法審判實務所具有的重大的開創意義、實踐價值和示范效應,而被評為"2007年全國十大改革探索"。
"黃陵模式"打破了原來的刑事、民事、行政審判庭等庭室分立的建制,以法官室取代庭室的分立與分割,對案件審判實行流程管理,建立了以立案庭為主的審務調度中心,是對我國長期以來帶有濃厚行政管理色彩的傳統審判機制的獨到的改革創新,特別是這一模式在當時無任何實踐和既有改革經驗可以借鑒,真正的獨樹一幟又較契合司法審判之科學規律,其中的艱辛努力,誠能體現雷鈞先生作為一名基層法院領導的擔當和身為法官的操守。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基層法院審判模式研究——黃陵模式的邏輯推演》就不僅是作者對自己改革經歷的系統總結,更是當前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背景下優化基層法院審判模式和管理機制之鏡鑒。全書共設計了"理論篇"、"實務篇"、"問題篇"、"認知篇"和"措施篇"等五個部分,由梳理探討我國審判體制、法官的法律屬性等理論問題開篇,進而推演到基層法院的審判權、審判模式、機構配置以及基層法官的法人格等具體問題,內容之豐富、論述之深入,使得本書頗有可讀性,也很貼合司法實踐的需要。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作者對于黃陵縣法院改革與基層法官職權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有益探討。從一定意義上講,黃陵縣法院的改革就是對基層法官權力進行的重新梳理認識和歸置分配,其中基層法官剩余權的保留就是這個改革引申出來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基層法官剩余權是歸基層法官所獨有的在審判權行使中能夠對相關問題進行處置的權力。"黃陵模式"的實質就是解讀和實現基層法官的剩余權,其推行的載體就是主審法官制,即由主審法官對案件審理程序和質量徹底負責的制度,本質上是對傳統審判模式的一種創新的調整,不是推翻,但接近于重構,實現法官在法院內部權力、地位、責任重、待遇好、懲戒嚴的改革目標。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規劃出了司法體制改革的宏偉藍圖,拉開了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的序幕。"黃陵模式"雖已昨日,但其實踐經驗正當其時,司法體制改革的每一項舉措都著眼于公平正義的實現,每一步推進都與其他社會制度變革一樣離不開先行者寶貴的經驗和無畏的探索。雷鈞先生于繁忙的審判工作中,重新審視和梳理自己過往的改革經驗,其拳拳職業情愫令人感佩。唯寄望本書付印出版之日,能夠得到學界和實務界同仁的關注探討和共鳴,也期待雷鈞先生繼續在自己的審判實踐和工作崗位上不懈探索和創新,為全國法院的司法體制改革提供可復制、可借鑒的有益經驗。
是為序。
關保英
2016年2月26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