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經濟建設:戰略、原理與實踐》一書,系作者在長期的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對法治經濟各方面問題思考的結晶。
《法治經濟建設:戰略、原理與實踐》立足于中國兩個五年規劃的交匯點、“三期疊加”的艱巨挑戰、黨中央“四個”、戰略布局以及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的“五大發展理念”,提出加快建設法治經濟,是中國經濟通過法治途徑換擋升級進而邁進新的發展周期的必由之路,是中國經濟通過法治方式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進而塑造新的世界經濟格局的重要步驟,也是中國經濟通過法治手段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進而實現建成小康社會“第1個百年目標”新的夢想的核心引擎。
《法治經濟建設:戰略、原理與實踐》系統研究了法治經濟建設的基本原理、戰略布局、邏輯關系、內在機理以及具體的實踐路徑,創造性地提出,建設法治經濟,需要做好法治自身的供給側改革,實現法治的現代化、良善化和經濟化,從而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提供保障。
《法治經濟建設:戰略、原理與實踐》的目的在于立體性、多維度地揭示法治與經濟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明晰法治經濟建設的“四梁八柱”,呼吁各方面同仁為加快建設法治經濟共謀良策,為推進依法治國貢獻心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竭盡全力。
緒論
及時章 法治經濟建設的基本范疇
一、法治經濟的基本內涵
二、法治經濟的基本要求
三、法治經濟的比較優勢
四、法治經濟建設的基本任務
五、法治經濟建設的基本路徑
第二章 法治經濟建設的戰略布局
一、把握法治建設的狀態和存在的問題
二、充分認識法治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三、明確法治建設的政治方向、總體目標和基本任務
四、科學定位法治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
五、具體指明法治經濟和法治社會建設的核心任務和基本路徑
第三章 法治經濟建設的邏輯關系
一、法治與經濟發展具有正相關關系
二、法治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三、法治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
四、法治具有比較性優勢
五、高水平的法治是高質量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
第四章 法治經濟建設的機制構建
一、法治保障發展的邏輯前提
二、法治保障發展的內在機理
……
第五章 法治經濟建設的五維保障
第六章 法治經濟建設的實踐路徑
第七章 法治經濟建設與法治現代化
第八章 法治經濟建設中法治品質之提升
第九章 法治經濟建設與法治經濟化
第十章 法治經濟與司法審判的效益價值
后記
《法治經濟建設:戰略、原理與實踐》:
(三)堅持法治建設的系統性
《建議》要求,“十三五”期間法治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守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設法治經濟和法治社會,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治軌道。因此,推進依法治國,落腳點在于不斷加強依法執政,系統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及時,我們黨隨著對自身歷史使命和歷史方位認識的不斷深化,深刻總結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新形勢下,要履行好執政興國的重大職責,必須堅持依法執政,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各級黨組織必須轉變觀念和領導方式、執政方式,自覺運用法治思維謀劃工作,運用法治方式處理問題,堅決消除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現象。
第二,要加快重點領域立法,堅持立改廢釋并舉,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雖已形成,但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有的配套法規沒有及時跟上,有些法規之間銜接不夠,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的規定。有些法規可操作性不夠強,責任主體和責任形式不落實,不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有些立法和規則制定尚未消除“部門利益”,借“法”擴權、以“法”爭利現象依然存在。我們需要建立多元參與的立法機制,確保立法程序上的公開、參與以及監督審查。在啟動立法階段,需要充分說明立法理由。在立法過程中,保障公眾的有效參與。完善立法審查機制,確立規則制定的糾錯機制。另外,提高立法質量需要強化立法的可操作性,在立法過程更加注重利益的協調平衡,更加注重立法的細化和可執行性。
第三,行政執法是政府日常的行政活動,事關法律要求的實施和落實。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是加強和改進行政執法的基本要求。其中,規范、公正、文明應以嚴格為前提,問題的關鍵也在于嚴格。只要嚴格遵守了法律法規的規定,執法程序、執法方式和執法結果就不會偏離預設的軌道。即使法律法規的某些內容需要隨著國家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的變化適時修訂,但在沒有修訂之前,嚴格實施仍需確保。
第四,全民守法的關鍵在于政府守法。當前,一些部門和地方行政機關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為和消極作為、失職瀆職、違法行政等行為仍然時常出現,有的包庇、袒護違法違紀人員,干預法院依法受理、審理行政訴訟案件,不出庭應訴,甚至拒不執行法院生效的判決和裁定。歸根結蒂,這些都是政府不守法的表現。政府不守法是對法治建設的嚴重傷害。要重樹公民對政府的充分信賴,重要的是政府機關必須首先“奉公守法”。既要“奉公”,公平公正,也要“守法”,遵守法律,不得違法行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