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倫特是20世紀著名政治思想家。伊麗莎白·揚-布魯爾著陳偉、張新剛譯的《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傳第2版)/走近大思想家》講述了漢娜·阿倫特一生的故事。傳記材料一方面來自阿倫特留下的文稿,另一方面來自作者對阿倫特的親戚和周圍友人的訪談,全書敘事細膩,注重對阿倫特內心經驗的揭示,向讀者們展示了一位偉大女性思想家的形象。阿倫特的故事,不僅揭示了阿倫特的思想背景,更折射出那個時代的特點。
張新剛,北京大學西方古典學中心及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西方政治思想史,特別是古希臘與現代早期政治思想,以及古希臘史。譯有《柏拉圖的政治理論》等多部著作,涉獵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霍布斯以及當代政治理論等方面。 伊麗莎白·揚-布魯爾,畢業于紐約社會研究學院,師從于漢娜·阿倫特。曾作為心理治療師,工作于費城的賓夕法尼亞研究所和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分析訓練和研究中心。著有《安娜·弗洛伊德傳》(1988)、《創造性人格》(1991)、《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傳》(1982.2004)、《阿倫特為什么重要》(2006)等。 陳偉,政治學博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理論、西方政治思想、政治哲學,著有《阿倫特與政治的復歸》、《施米特與政治的邏輯》等。
中譯本序言
第二版序言
前言
及時部分 1906-1933
及時章 我們的孩子(1906-1924)
哥尼斯堡人
陽光童年遭遇陰影
艱難和悲傷的年代
狂飆突進
第二章 影子(1924-1929)
激情的思考
"非同尋常的"與"神奇的"
鄰人間的愛
第三章 一個猶太女性的生活(1929-1933)
哲學的保衛者
作為自傳的傳記
轉向政治
白天和黑夜
一個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反抗
第二部分 1933-1951
第四章 無國籍者(1933-1941)
她的人民
海因里希?布呂赫
法西斯主義的教訓
在移民的路上
第五章 忠誠是真實的標志(1941-1948)
方向,義務
為猶太人軍隊的建立
時代的重負:"最終解決"的歲月
慰藉
極權主義的起源
第六章 公共生活的私人面(1948-
歐洲人
"面向現在"的政治理論
瑪薩?阿倫特的去世
確認
未來哲思的基礎
第三部分 1951-1965
第七章 在這世界如在家中(1951-1961)
雙王制
各種形態的反共產主義
美國和歐洲:思考革命
歐洲的"頌詞"
在美國的論戰
Amor Mundi(對世界的愛)
第八章 延遲的治療:艾希曼在耶路撒冷(1961-1965)
審判的報告者
惡的平庸
艾希曼論戰
反響
未回答的問題
第四部分 1965-1975
第九章 黑暗時代的美國(1965-1970)
共和國
在公共場合露面
論革命
再評極權主義
1968年的《論暴力》
告別雅斯貝爾斯
道德和政治行動
布呂赫
第十章 "不再"與"尚未":心靈生活(1970-1975)
哲學的慰藉
思考事務
De Senectute(論老年
一年
理解的工作
附錄 阿倫特博士論文概要
部分譯名對照
譯后記
漢娜早年與沃格爾斯泰因牧師的關系更為私人:她對他有巨大的征服力。瑪薩·阿倫特經常告訴她的朋友們,漢娜已經宣布長大后有意嫁給這個牧師。瑪薩回答說,如果漢娜和沃格爾斯泰因結了婚,她就必須不吃豬肉,漢娜便會立刻以她的方式回答:"那好,我就嫁給一個吃豬肉的牧師。"當漢娜是一個小學生時,沃格爾斯泰因牧師一周要出現好幾次,以給她宗教方面的指導。這樣的指導,在漢娜七歲時開始,是她所受的的正式宗教訓練——盡管數年后在巴黎,她確實非正式地研究過希伯來文化。基督周日學校是所有幼兒園學生都要去的,她也受到了這一訓練以及阿倫特家族中信基督的女仆在家里的實踐的足夠影響,女仆向沃格爾斯泰因發表意見,毫無疑問,這使他十分驚訝——祈禱是提供給基督的。 這個牧師并不受一個漂亮小孩的擺布,然而,在稍后的一個場合,當漢娜宣稱她不再相信上帝時,他回答說:"誰問你了?"沃格爾斯泰因認為,個人的宗教懷疑和奮斗并不居于猶太身份感的中心,漢娜·阿倫特后來明白了這一點,20世紀早期德國猶太人意識上表現出一個轉變。科特·布魯門菲爾德在他的文集中,通過引用他的朋友出版商薩爾曼·紹肯(SalmanSchocken)在1914年所說的話,記錄了這種轉變:"在解放時期,人們會問`你信仰什么?`,今天人們只問`你是誰?`"布魯門菲爾德感到,阿倫特也同意,對這個新問題的真實答案是:不再考慮你是信什么還是不信什么,你生來就是一個猶太人。 在漢娜·阿倫特的童年時代,反猶主義對于哥尼斯堡已經同化的猶太人并不算什么。猶太商人和職業家族居住在一個叫虎峰(Hlden)的地區,靠近廣闊的提爾花園(1"iergarten),那里是中產階級的樂園。工人階級的猶太人,還有俄國移民的后裔,東部猶太人,居住在普萊格河的南岸,靠近最古老的東正教教堂,那是一座由紅磚建造的雄偉建筑,有著典型的拜占庭式圓頂。中產階級的猶太人和較低階級的猶太人很少碰面,也很少有低等階級的猶太小孩到體育館去,那里每間只有三到四個猶太人。獲得地方或州政府的官職對猶太人來說并不尋常,但猶太人為更大的社會貢獻了學校教師和藝術家,同時也貢獻了更多的醫生和律師。猶太人在大學里拿不到教授頭銜,盡管他們有著很榮耀的地位,并被允許講猶太學。保爾和瑪薩·阿倫特的猶太朋友們,不像他們父母的朋友,他們不是商人而是職業人員——醫生、律師、教師與音樂家。瑪薩·阿倫特與一群女性十分友好,她們開辦著幼兒園與小學校,阿倫特所上的學校是斯泰因小姐(Fhu Stein)與西茲尼克小姐(Frau Sittznik)所開的,這些女性沒有受過大學教育——阿爾貝提那直到1906年才接受女學生——但他們接受過教師的職業訓練。自拉爾·瓦恩哈根時代以來,瑪薩的那一代是及時批產生大量女性文學家、藝術家和音樂家的世代;在哥尼斯堡,女性在文學圈、議會團體和政治組織中占據主導地位。在瑪薩·阿倫特的朋友中,人們認為女兒應當為曾經只有兒子才能得到的職業而進行教育培養。 世俗中產階級猶太人,像阿倫特一家,他們的同化并不排除在學校或玩耍時聽到偶爾混淆的說法,并不排除向他們的孩子介紹他們的猶太特性。漢娜·阿倫特有24小時從小學校回來就問媽媽,一個同學所說的是否是真的——她的爺爺謀殺了耶穌。當阿倫特作為一個成人反思此類事件,在1946年的一次電視訪談中說起,她的處理方式是盡量淡化它們的危害,但強調她從中所學到的東西。 我來自一個舊時的哥尼斯堡家庭(阿倫特家庭)。但"猶太人"這個詞在家中從來沒有提過。我及時次接觸到它是我們在大街上玩耍時孩子們所說的反猶言論——盡管實際上這幾乎不值得一提,從那個時候起,我開竅了……作為一個小孩子——現在則是一個更大點的孩子——我知道,例如,我看起來就是猶太人的樣子……也就是說,我看起來和其他人有點不同。但并不是那種使我感到低人一等的感覺——我只是意識到它,就這些。我的媽媽,我的家,也與其他人家有些不同——甚至與其他猶太小孩相比……對我一切都有些不同——但對一個孩子來說很難地指出這種不同包含著什么內容……我的母親也不是那么理論化的……"猶太人問題"與她不相干。 P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