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經典里的中國圖書
人氣:31

經典里的中國

華文世界的經典領讀者楊照,帶你重回朝氣蓬勃的先民時代,閱讀中國的經典,走進經典里的中國。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化>中國文化>其他  
  • 作者:[楊照]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49524020
  •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11
  • 印刷時間:2016-11-01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系是楊照結合“歷史式讀法”和“文學式讀法”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詩經》《論語》《孟子》《老子》《墨子》《莊子》《戰國策》《左傳》《荀子》《尚書》)的選讀和導讀。通過對這十部經典的部分章節的逐字逐句解讀,還原經典于具體的歷史情境和歷史脈絡,展現出先秦時代諸子百家面對現實變化提出的因應之道,勾勒學派代表人物有血有肉的個人形象和個性及其現實活動;同時,通過還原,讓今天的讀者領略到經典所展現的思想和時代精神獨特魅力,既因為古今時代境況差異而激發個人的思考,又因為古今相同而感同身受,汲取古人先賢應對生活的偉大智慧。

這些產生于不同時空環境下的文獻,記錄的畢竟都是人的經驗與感受,我們今天也就必然能夠站在人的立場上,與其經驗、感受彼此呼應或對照。也就是,我們能夠從中讀到相似的經驗、感受,隔著時空會心點頭;也能夠從中讀到相異的經驗、感受,進而擴張了我們的人生體會。

——楊照

編輯推薦

楊照,華文世界的經典領讀者。數年來孜孜以求,選取開創性、原創性、代表性的中外經典,以“文學式讀法”和“歷史式讀法”直接面對原典智慧;帶著自謙的“偏見”和真切的問題意識,尋找現代人與傳統經典之間的親近感,實踐個人直面傳統經典、汲取經典智慧的可能路徑,展現豐富多彩的閱讀體驗。

帶你重回朝氣蓬勃的先民時代,走進經典里的中國。誕生于媲美古希臘、充滿生機和活力、群星閃耀的先秦時代的思想家和經典,織就的不僅是經典文本里的中國,也是“經典”的中國,更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故鄉”!

自由探索無涯無際的古代思想世界。你會看到,《詩經》中傳唱千年的民歌、《戰國策》里古代中國的“權利的游戲”、《尚書》昭示中國古代政治啟蒙的關鍵時刻、《左傳》記錄封建秩序的日薄西山、《論語》展現的活潑潑的師生關系,一幅幅古代思想與生活世界的精彩寫實圖景,一窺中華文明的基本面貌。

直接領略來自原典的親切活潑的智慧哲思。愛哭愛笑會生氣的先師孔子、遍游列國以滔滔雄辯捍衛信仰的孟子、起于微末身體力行兼愛非公的墨子、從南方思想世界走來的慈愛隱者老子、寧做泥潭里快樂搖尾巴的烏龜的莊子、真正塑造儒家主流的大宗師荀子,他們中國思想史譜系中的先驅象征,也是生活在具體歷史情境中的有血有肉的個體,在現實中摸爬滾打,解決自己的思想人生困惑,因應時局變化動蕩,展開了偉大樸實的生命姿勢,也綻放了親切活潑的思想智慧。

附有楊照精心挑選的原典選摘,獨辟蹊徑面對經典。不同于傳統的經典段落的選擇,以獨特的視角,呈現給讀者具有個性、能夠反映每一本經典言說特點、語言風格、時代情境的段落。跟著楊照細細解讀之后再讀選摘,或是先讀選摘再與楊照共讀,定會有豐富多元的閱讀體驗。

作者簡介

楊照,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制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周刊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誠品講堂”、“敏隆講堂”長期經典課程講師,并在News98電臺、BRAVOFM91.3電臺主持廣播節目。

主要著作有《迷路的詩》《我想遇見你的人生》《故事照亮未來》《想樂:聆聽音符背后的美麗心靈》《呼吸》及現代經典細讀系列等四十余種。

目錄

尚書:追尋永恒的天命

詩經:唱了三千年的民歌

左傳:封建秩序的黃昏

論語:所有人的孔老師

墨子:庶民社會的主張

莊子:開闊混同的精神世界

孟子:雄辯時代的斗士

尚書:追尋永恒的天命

及時章 中國古代知識系統的形成

神圣文字與世俗文字

被遺忘的《尚書》

王官學之復興

哪個版本才

累積千年的知識層級系統

第二章 三千年前的政治啟蒙

一字多義多用途

周人的深層焦慮

原則與彈性

殷鑒不遠

追尋治國的原則

第三章 傳說與神靈的時代

《湯誓》年代之謎

巫覡治國──商人的政權基礎

帝堯的用人之道

附 錄 《尚書》選讀

在線預覽

尚書

神圣文字與世俗文字

這本書,叫做《書》《書經》或《尚書》,不同的稱呼,重點都在“書”字上。

“書”(書)字在今天的日常語言中,只留下了一點點甲骨、金文中所見的象形造字原意。像是“書畫展”,“書畫”兩字連用,有些人看到了,產生的聯想恐怕會是一條長桌上擺放一堆書籍,后面的墻壁上則掛著一幅幅的畫。不是的,“書畫展”展的是“書法”和“圖畫”作品。所以“書家”不等于“藏書家”,前者專精于寫字,后者則是以收藏了大量特別的書籍而聞名。

“書法”,本意是“寫字的方法”。不是每個會寫字的人,都能寫“書法”,要寫得符合一定的規范,到達一定的程度,才是“書法”。“書”的甲骨、金文原形是手里握著一支筆的形象,放在像是砂盆般的容器上,所以本意是“寫”。當它用作名詞時,指的則是“被書寫下來的”,或是“被記錄下來的”。

《尚書》的“尚”,意思是時間上高古久遠。《尚書》二字連用,說明了這本書的內容,是高古久遠前,幾乎是中國最早記錄下來的資料。最早留下來的,是什么樣的資料呢?是周代朝廷、政府的官方文件。

中國文字的起源極為特殊:及時,中國文字不是表音的;第二,中國文字具備很特別的功能。商代的甲骨文,在形體與功能上,都很接近埃及的象形文字。里面有很多符號源自對于自然現象的模仿、抄記,以圖畫或簡筆的方式表示,方便一眼看出其意義。在古中國和古埃及,文字的用途明顯都帶有宗教性,具備溝通、記錄超越領域神明信息的功能,而且文字都被統治階級獨占,其他人不能隨便僭用。

埃及的法老,本身就是神,有著神的名字。中國商代的王不是神,但同時領有大祭司的身份,所以可以透過種種方式,與居住在另一空間的祖先溝通,獲得祖先的指引或協助。商王的地位與權力,很大一部分源自他控制甚至壟斷了和祖先之間的溝通。“卜”是他用來領受祖先信息的重要形式,甲骨文則是他用來記錄祖先信息的一套神秘符號。

這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發展出的楔形文字,大異其趣。楔形文字是表音的,用蘆筆在泥板上畫出少數幾個符號,就可以用來記錄語言。而且楔形文字的原始用途,主要是在商業上。楔形文字從記錄商業行為進而演變為商業契約,充分利用了文字一旦寫下就不會變動的特性,彌補了語言無法存留的缺點。

到大英博物館或盧浮宮,去參觀他們的“古代近東”部門,就會發現主要的藏品中,一定有為數龐大的“泥印”。“泥印”是圓柱形的,上面刻蝕了漂亮的花紋,曬干或烤干了之后,可用來保障泥板上書寫的內容不被任意改動。具有契約意義的泥板,需要加封另外一層泥片,在上面用“泥印”滾過,“泥印”上的花紋就會轉印在泥片上,別人就沒辦法在不破壞泥印花紋的情況下,改動底下泥板的文字內容。這是蘇美爾人,乃至于整個兩河流域商業貿易之所以早早發達的關鍵助力。

原本用在宗教上的中國文字,到商周之際,經歷了重大變化。周人承襲了殷商的文字,卻將其原有的強烈宗教色彩除去,賦予文字很不一樣的意義。

商朝很早就掌握了高超的青銅器鑄造技術,商人會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不過這些銘文主要屬于族徽的性質,用來標示青銅器屬于哪個家族,并不是真正的文字。

到了周人手中,青銅器銘文的性質改變了。周代青銅器上開始有了金文,也就是文字的連綴。很快地,青銅銘文有了固定的格式,其中一個常見的銘文用語,是“子子孫孫永保用”。這個句子表明了周人對青銅器的一個重點看法─這是可以抵抗時間,不會毀壞,能夠一代代不斷傳留下去的東西。此外,這句話也標示出了在青銅器上刻蝕文字的核心用意─讓這些由文字記錄下來的信息,可以和青銅器一樣不朽,一直存留。

從商代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盡管兩者使用的文字符號高度重疊、雷同,但其根本精神已有了巨大改變。甲骨文的本質是神秘的,代表超越的信息;金文的本質則在于凝結、固定、傳留意義。書寫的行為,在殷商時帶有人世之外的神秘氣息,在周代則呈現出強烈的時間感,或說“抗拒時間流逝”的特性。

為何書寫?為了要把有價值的信息或真理,借由文字固定下來,使它得以跨越歲月,讓后人也能接收。周代的書寫,最早從和青銅器的結合中,取得了這樣的新意義,然后這種性質回過頭來感染、傳遞到文字上。不只是刻在不朽青銅器上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被周人視為恒久的,因此受到重視甚至尊敬。

這樣的淵源,使得周代早期的文字記錄,掌握在極少數人手里,屬于那些有能力從殷商那里學會如何刻寫文字,又有能力繼承殷商青銅鑄造技術的極少數人。也就是說,文字在周代明確屬于“王官”的傳統,是以姬姓、姜姓等幾個建立周朝的大族為中心,發展出來的統治階層文化。

其次,文字和時間、世系縱向聯系,三者有著密切關系。為了保留,所以不辭辛勞寫下來。那也就表示了周人建立了一套新的標準,認為有些前人的所作所為具備特殊價值,不該隨時間消逝,應該找到方法把它們留存下來。所以他們就挪用了本來商人發明的用于記錄非人事、超越界信息的文字,改成這樣的用途。

詩經

悲憤的離婚女子

《詩經》中常見的通例,是以大自然現象作為啟發、引領,帶出人間生活的片刻情緒。《匏有苦葉》可能是個例外,是一連串的河邊即景。《谷風》是另一個例外,這是一首不折不扣的敘事詩,是嚴謹單一觀點的敘事詩。

開頭仍然是大自然現象:習習谷風,以陰以雨。從山谷里吹來陣陣的風,帶來又陰又濕的氣候。黽勉同心,不宜有怒。盡量同心過日子,為什么要像天氣那樣陰沉發怒呢?接著是農事上的比喻:采葑采菲,無以下體?葑是蕪菁,菲是蘿卜,都是地下根,收成時必須拉著地上的葉,才能將根拔起來。這句表面的意思是:采蕪菁、采蘿卜,有辦法不連根帶葉拔起嗎?底下的意思,是和前一句連起來,形容夫妻是一體的,無法分開,但為什么不能努力同心,卻要常常擺臉色發脾氣呢?

這一段的一句:德音莫違,及爾同死。“德音”是尊稱別人說的話。你說過的,要一起老去一起死,可不要反悔違背啊!

及時段就讓我們明了了,這是一對夫妻的故事,而且恐怕不會是個甜美幸福的故事。第二段:行道遲遲,中心有違。這句應該是呼應及時段及時句的,她走在路上,所以會感受到谷風陰雨的吹襲。“違”字從“辶”部,本意就是從走路上來的。我們今天習慣連語說“違背”,但其實“違”“背”兩字有不同意義。“背”是相反方向,轉過身回頭走;“違”則是沒有走在路上,走到正路以外的地方去了。“違法”就是沒有依照法律規定,走到岔路上去了。她走得很慢,因為打心底就不愿意走上這條路,恨不得能夠走到別條路、別的地方去。

不遠伊邇,薄送我畿。“伊”字和“薄”字都是沒有意義的語詞。這句話形容的是不情愿地走在路上,回想剛剛怎么走出來的,心中怨嘆:不期待你送得很遠,但至少可以送我到門口吧!也就是說,出門時,丈夫甚至連送她到門口都做不到,不愿意做。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昏,如兄如弟。誰說荼菜是苦的呢?和我現在的心情相比,就算荼菜都像薺菜一般甜美啊!前一句話這樣形容心情的痛苦程度,可是后一句卻說:新婚時的歡樂,簡直就像兄弟相處般自然、親密。這兩句話要怎樣連起來?看了后面的詩,我們會知道,新婚,講的不是她自己,她眼前看到了別人的新婚歡樂,以至于心中痛苦不堪。

往下讀,就知道這“宴爾新昏”的人是誰了。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宴爾新昏,不我屑以。成語中的“涇渭分明”來自于這兩條匯流的河流,在匯流處,涇水很清,渭水很濁,構成奇觀。詩中用這個現象來推衍:和清凈的涇水相比,渭水看來很混濁,但其實渭水在靜止之處,也是清澈的呀!你們新婚歡樂,就嫌我,要把我趕走了。

讀到這里,我們懂了。原來“宴爾新昏”在那里享受歡樂的,是她的丈夫。丈夫娶了新妻子,就把她趕出來,她被趕出家門,痛苦遲疑地走在路上,而離開時,丈夫甚至連送到門口都不肯。

因而涇水、渭水的兩句,也就多了一層比喻意義。和新人放在一起比較,顯得老丑不堪,然而我并不是從來都這樣老丑,我也有年輕當新人的時候啊!

到這里,詩的情緒都是哀苦的。然而此處卻有了轉折:毋逝我梁,毋發我笱。這是祈使的語氣:你可不要到我堆好、用來攔住魚的河梁那里去!你可不要去打開我的捕魚簍啊!壞女人,你不要動我的東西,那些魚是我的!

但這樣的怒氣快快來,卻也快快去,立刻又換回了悲苦、無奈的心情:我躬不閱,遑恤我后。唉,我來自身都照顧不到了,還怎么管得了離開之后發生什么事呢?

再下來: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這四句,可以是記事,也可以是比喻。視之為記事,那就是她在回想住在河邊的生活:水深的地方,要用木筏(“方”)或小船渡河;至于水淺的地方,那就可以游泳。若是讀做比喻,那是她用這樣的事情來表達:遇到了什么狀況,就得變通想什么辦法,這一直是我張羅家中事務的本事。所以接著說:何有何亡,黽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有什么缺什么,不就都是我努力去張羅來的嗎?不只對自己家、自己家人如此,遇到了親戚、鄰居別人家有喪事,我也都連滾帶爬趕去幫忙。

不我能慉,反以我為讎;既阻我德,賈用不售。“慉”心字邊加一個“畜”,意思是在心中感念。你非但不在心中感念我的這些好處,反倒把我看作仇人,要把我趕走。拒絕了我的美德,而且好像勢利現實的生意人,對待賣不掉的東西一樣。

昔育恐育鞫,及爾顛覆;既生且育,比予于毒。前句的“育”字是語詞,說的是:當時和你生活,難道那么美好、那么容易嗎?還不是充滿了恐懼與貧困。那樣的日子很平順嗎?還不是跟你一路顛顛躓躓地走來。后句的“生”“育”,可以指生了孩子,將孩子養大,不過因為前后都沒有其他句子提到孩子,她離去的心情中也沒有對孩子的掛念與不舍,所以或許解為讓家庭、家業無中生有并逐漸變大變好,比較合理。結果呢?你卻把我看成毒藥啊!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愈想愈氣,愈想愈不值得啊,我竟然還幫你曬好了菜干,給你過冬!宴爾新昏,以我御窮。你們正在享受新婚歡樂,卻吝于照顧我,為了節省開支把我趕出來。

愈說愈悲慘啊:有洸有潰,既詒我肆;不念昔者,伊余來塈。你對我,不是趾高氣揚地炫耀,就是怒氣沖天,給我的都只有辛苦的工作。“塈”是特別的風俗,媳婦剛過門,一切還不熟悉,也還無法明確確定在這個新家中的宗族身份,所以會有一段過渡期、緩沖期,有的說法是三天,也有說是三旬(三十天)的,在這段期間媳婦是不需要工作的。所以她感慨地說:你都忘記了那段當我新嫁進來,還在“塈”中的日子了啊!唉,那是她當年的“宴爾新昏”啊!

這是一首講離婚的敘事詩。在那個從原來家中出門的時刻,這個離婚女子的遭遇與心情。這樣的題材,難免讓我們想起東漢時的樂府長詩《孔雀東南飛》,寫的也是一個離婚婦人的故事。不過《谷風》的敘事,比《孔雀東南飛》來得簡約,卻包藏著更戲劇性的轉折。讀這首詩的人,都一定會對“毋逝我梁,無發我笱。我躬不閱,遑恤我后”這段留下深刻印象。突如其來的兇惡、憤怒口氣,在想象中對著搶走她丈夫的人指斥:不準你動我的東西,我辛辛苦苦準備才抓來的魚,不準你偷走!但一說完這話,甚至無法維持片刻的自欺,立刻明白自己這話的荒唐與無力,現實包攏過來,只能黯然承認:我都無法留在這里了,要怎么管得著河梁和魚簍呢?

這樣的情緒轉折,比其他指責負心男人的話,更讓人替她傷感。是非常細膩的文學手法。

熱鬧的青春戲謔

還有另外一種歌的形式,可以借《桑中》這首詩來認識。

爰采唐矣?沬之鄉矣。“唐”是一種可吃的野菜,“沬”則是衛國的一座城。詩里說:到哪里去采唐草啊?到沬城的郊外去采唐草。云誰之思?美孟姜矣。然后問:你在想誰,在打誰的主意啊?回答:我喜歡的是姜家的漂亮少女啊!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要到沬城郊外采唐草,一路想著姜家的美少女,描述和她約會的情況─“她先在桑中這個地方等我,兩人見面了她就邀我一起去上宮,分手之前她還一直送我到淇水岸邊呢!”

后面兩段,和及時段幾乎一模一樣,只有換韻連帶換幾個字而已。第二段是:爰采麥矣?沬之北矣;云誰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到哪里去采麥呢?到沬城外的北邊去。想著誰呢?我喜歡的是弋家的美少女。第三段:爰采葑矣?沬之東矣;云誰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到哪里去采蕪菁呢?到沬城外的東邊去。想著誰呢?我喜歡的是庸家的美少女。

這首詩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不適用于我們前面所說的層次結構。這首詩沒有層次,因為它的形式與層次無關。形式上,這是集體的少男情歌。我們不能拘泥從文字表面來解釋歌中的意思。看文字表面,那要么有一個男人,不要臉地先追求姜家少女,又追求弋家少女,還追求庸家少女,而且跟她們每個人約會都是一模一樣的過程,這像話嗎?

要不然是有三個男生,及時個喜歡姜家妹妹,第二個喜歡弋家妹妹,第三個喜歡庸家妹妹,而三對情侶的約會場景湊巧都一樣,這又像話嗎?

這是首年輕男生集體歡唱的歌。固定套裝的歌詞,輪到誰唱,誰就把“云誰之思?”后面一句的答案,改成自己的意中人。如此一來,歌也就有了公開告白的功能,讓大家知道這個男生愛哪個女生。而套裝歌詞講的是女生“其我乎桑中……”于是告白的男生也給自己留了面子,好像女生也喜歡他,說不定唱的過程中,那個被點名的姜家少女就羞紅了臉說:“不是我!”或“我才沒有邀他呢!”充滿了青春戲謔的熱鬧。

孟子:雄辯時代的斗士 “不得已”的孟子

孟子的雄辯建立在一個他自己深信不疑的道理上——仁義可以強國、仁義可以征服、仁義可以戰勝諸國統24小時下。那個時代的國君念茲在茲的都是如何擴張國勢,如何比鄰國更強,如何更有效地進行征戰。他們不理會傳統倫常規范,覺得那是已經證明過時、失效了的方法。

儒家傳承封建王官學,以古昔為標準,嚴厲批判現實,主張逆轉變化,恢復想象中的封建宗法黃金年代,恢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倫定則。這樣的態度,基本上是不現實,也無法應對現實的,而是要取消現實已有的變化,將時間扭轉回去,認為只要回到過去,一切就都好了。

這種主張,在戰國時期愈來愈無力。尤其是做國君的,特別聽不進這種話。一來,現實征戰幾乎不存在他要不要打的選擇,不是你占人家土地,就是人家攻過來占你的土地。二來,真要回到過去,難道像魏國這種因破壞了封建宗法才興起的國,要自我取消國的地位,梁惠王要交出國君位子,退回去當大夫嗎?

到孟子的時代,真正有力量、有市場的,是純粹現實功利的主張。縱橫家教國君如何善用和鄰國之間的關系,創造對己國最有利的情況。兵法家教國君如何訓練軍隊、如何加強紀律、如何布陣作戰。還有法家教國君如何更有效管制人民、如何集中人力與資源、如何降低統治上的不利變數。

孟子了不起的地方,在于開創了一條傳統主義和現實主義之間的新道路,并且找到了一種用來描述、推動這條新道路的論辯方法。孟子不是傳統主義者,他不用“這是過去傳留下來的,是圣王發明、運用過的,所以一定是好的”這種傳統主義邏輯。他看重現實,針對現實而改寫了仁義的意義。

當時的人普遍認為仁義就是一套傳統政治原則,是在沒有列國爭戰環境下形成的規范,仁義必然無助于富國強兵的現實需要。孟子卻發動其滔滔雄辯,讓我們在兩千多年后仍然感覺得到內在的道理熱度,主張仁義既不會妨礙富國強兵,也非和富國強兵無關,相反,仁義是朝向富國強兵好甚至是的途徑。不循仁義之途,無法確實地富國強兵,還會帶來許多后遺癥。

“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很多人會背孟子這句話,卻很少人回到歷史的情境下真切了解孟子的不得已有多“不得已”。他的不得已,是因為他的主張違逆時勢潮流,更因為他的主張也不是單純從前人那里承襲而來的。他必須要辯,才有機會在眾聲喧嘩的戰國環境中,越過更容易被理解的傳統主義和現實主義立場,被國君聽到。

后世儒家變成了正統,孔孟又是正統中的正統,于是人們往往就忘了一個再清楚明白不過的事實—孔孟相關經典產生時,他們的想法、說法可絕不是正統。他們必須費很大的力氣對抗當時的主流,努力改變別人的想法。他們說的道理,不是一眼就能懂得,他們更未握有可以強迫別人必須接受這些道理的權力。孔子活著的時候,沒有這份權力;孟子活著的時候,也沒有這份權力。

“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真不是隨便說的。不辯,不靠辯建立起名聲,手上沒有任何具體權力的孟子,恐怕連讓梁惠王見他,客客氣氣打聲招呼說“叟不遠千里而來”的機會都沒有!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7-06-13 18:52:43
來自l***n(**的評論:

書很好。在當當購物放心、方便、快捷、性價比高、質量有保障。物流快。購物體驗好。

2017-06-26 16:09:0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包裝和質量都不錯

2017-06-27 18:55:4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圖書不錯,包裝也精美值得購買

2017-06-28 20:23:42
來自j***2(**的評論:

不得不說紙質太一般了,小開本攜帶倒是很方便,但定價虛高,現在的圖書市場真是泡沫太大,這樣的書定價卻那么高,只有活動時才賣的動吧……

2017-07-02 23:39:51
來自K***9(**的評論:

當當大促,活動價格給力,滿意!

2017-07-05 10:18:2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2017-07-07 20:38:03
來自汪***(**的評論:

小冊子,好適合隨身,慢慢看吧

2017-07-14 18:32:56
來自愛***命**的評論:

多年來,當當帶給我發現好書的驚喜、購買好書的快樂、閱讀好書的愉悅和收藏好書的滿足。當當是愛書人的明燈、向導和天堂。當當是我友,我是當當友。感謝當當!為當當點贊!

2017-07-15 15:05:29
來自徘***靈**的評論:

經典里的中國 淺顯易懂,不錯。

2017-07-27 10:48:2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發貨迅速,物流很快,書的品質也很好

2017-08-14 15:53:14
來自誒***(**的評論:

經典里的中國 很好,通俗易懂。

2017-09-14 19:25:2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經典里的中國 書不錯,雖然購買過程中有些小插曲,客服及時給解決了。

2017-09-24 17:42:37
來自M***0(**的評論:

準備好好看看,經典里的中國

2017-10-23 19:03:2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值得收藏的一套好書

2017-11-02 13:03:3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經典里的中國 查豆瓣分比較高,適合給兒童讀。

2017-11-06 23:32:4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經典里的中國 價格太貴,不知道是不是正版的,老師推薦,雙11買的,很小,接近迷你版

2017-11-16 21:29:24
來自rendami**的評論:

超級喜歡這本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2017-11-25 21:38:5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小巧的書,寫得也很通俗易懂。但是,還是應該去讀原著。

2017-03-14 15:44:24
來自cztcw97**的評論:

跟價格相比,紙質顯得一般了,跟期待的有距離,希望內容不會

2017-03-08 17:56:34
來自小***(**的評論:

很不錯。總體來說值得一讀。讀完最好做些筆記。真的好袖珍。

2017-04-22 18:43:21
來自七***(**的評論:

呃,想到了它小,但是沒有想到這么小……可以當口袋書來看

2017-06-05 20:48:03
來自y***t(**的評論:

書的紙張特別舒服,大小拿在手上很合適。內容通俗,可以一天一本。價格有點貴了。

2017-06-12 16:38:22
來自l***6(**的評論:

經典里的中國 口袋書,很小很精致。還是很便宜的,本來以為沒貨了,結果居然給發貨。當當活動真心給力了!!!

2017-06-09 00:42:2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打算買來后先自己看,再推薦給兒子。喜歡楊照寫的他女兒的書,還有一些人文類書籍,相信他買這套大部作的。

2017-05-11 22:18:08
來自黃***h(**的評論:

書很小,可以隨身帶,理想國推薦的。楊照的我想遇見你的人生讀過,感覺很不錯

2017-06-15 18:28:3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喜歡楊照,喜歡諸子百家,楊照是真正的歷史學家!

2017-08-07 23:41:26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