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文明之旅》叢書分為《長江流域的名山奇峽》《長江流域的樓臺亭榭》《長江流域的歲時節慶》《長江流域的飲食生活》《長江流域的名城古鎮》等32冊,著力把握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新特征,深入挖掘長江文化底蘊和特質,以求、系統地展示長江文明。全套書包括500多萬字和上千幅圖片,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可讀性于一爐,雅俗共賞,適合全民閱讀。走進長江文明館,閱讀"長江文明之旅叢書",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畫卷慢慢打開,一條浩浩大江的光陰故事鮮活呈現!
孫凡、柳雅青編寫的《長江流域的音樂舞蹈》為其中一冊,介紹了長江流域的音樂舞蹈的有關知識。
序言
凈土天音――長江上游的音樂
青藏音樂
滇云音樂
巴蜀音樂
覽古聆風――長江中游的音樂
荊楚音樂
湖湘音樂
江西音樂
納川匯流――長江下游的音樂
安徽音樂
吳越音樂
海派音樂
雪域率舞――長江流域源頭的舞蹈
長江源頭歷史上的舞蹈
長江源頭民族民間舞蹈
軼態橫出――長江上游的舞蹈
長江上游歷史上的舞蹈
長江上游民族民間舞蹈
瑰姿譎起――長江中游的舞蹈
長江中游歷史上的舞蹈
長江中游民族民間舞蹈
綽約閑靡――長江下游的舞蹈
長江下游歷史上的舞蹈
長江下游民族民間舞蹈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一)青海花兒
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因其有國內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周邊毗連四省,東北為甘肅,東南是I~lJII,西南有西藏,西北臨新疆。在漫長的歲月中,各少數民族和漢族一同在青海高原繁衍生息、遷徙演變,并在一次又一次的分化與融合中形成了他們各異的信仰與習俗。
青海歷史文化的發展所形成的地區文化差異與其獨特的地理環境,都明顯地體現在青海民歌的特征上,尤其是流行于青海東部地區漢、回、藏、土、撒拉等民族的"花兒"。
青海花兒的名稱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甘、青分省之際,隨后才有了青海花兒、寧夏花兒、甘肅花兒的稱呼。當地人常將"花兒"稱作"漫花兒"。一個"漫"字展現了"花兒"流行地區滿山遍野的盛況,還道出了花兒獨特的唱法。正因為花兒產生于高山曠野、生長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它才形成即興成歌、緣情而來的特色,故而一個"漫"字蘊含著別樣的韻味。
由于"花兒"所唱內容多為情歌,因此古時的文人將花兒視為"淫詞俚語"。明萬歷年間詩人高洪在其《古鄯行吟》詩文中首次提出"花兒"一詞:"青柳垂絲夾野塘,農夫村女鋤田忙,輕鞭一揮芳徑去,漫聞花兒斷續長。"清代初年詩人吳鎮也有"花兒饒比興,番女亦風流``的佳句。從以上詩句足以看出,"花兒"遲已在明代形成,并在清代廣為流傳。
1925年3月15日,我國個專門搜集、研究民歌、民俗的《歌謠》周刊第82期上,發表了袁復禮寫的一篇介紹花兒的文章,并附有他搜集的30首花兒的歌詞。這是解放前早專門介紹花兒的文章;1929年我國現代著名學者朱自清先生則次把花兒搬上大學講壇,寫入專著《國歌謠》為學生講授;1931年,當時還在北平平民大學就讀的青年學生張亞雄寫了篇《花兒序》,文中次為"花兒"命名。
張亞雄在《花兒序》中寫道: "花兒是流行于三隴――甘、青、寧――的一種山歌,亦多有稱之為`少年`者。 `花兒`指所鐘愛的女人,`少年`則是男人們自覺的一種口號。"除了"少年"這一稱呼,亦有當地人稱"花兒"為"野曲"。"野曲"與常作為宴席曲、酒曲等的"家歌"是相對的,因為它以唱情歌為主,而這是不被允許在長輩面前或家庭、村落中演唱的。例如有一首花兒中唱道: "花椒樹兒你霎上,你上是刺椏兒掛哩;莊子里頭你耍唱,你唱是老漢們罵哩。"這表現出了"野曲"與"家歌"的差異所在。除了男女情愛之外,花兒的歌唱內容還廣泛涉及生產勞動、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喜慶聚會、天文地理等與人們生活相關的方方面面.極其豐富。
花兒屬于山歌體,但它的曲調卻一律使用以"令"為系統的各種標題。青海花兒的曲令多達兩百個以上,且來源五花八門。它們可以根據流傳及產生的地方來取名,比如"湟源令"和"河州令";或是根據民族名稱定名,如"東鄉令"和"撤拉令":還有用人物形象特征命名的"乖嘴兒令"和"大眼睛令",以及以花木為名的"水紅花令"和"白牡丹令"等。正是由于長期按照這些特定令名稱呼,各個花兒曲令的基本結構、襯詞襯句的位置、嵌入方法,以至旋律面貌都相對穩定下來,表現出一定的規范性特征。這就為各地各族歌手學唱并進一步創造提供了一個基礎,使初的那種自發性有了一定的制約。同是一個令調。歌手既可以把局部歌腔提高或降低、拖長或縮短,也可以臨時加進鋪墊性的襯字以及某些裝飾性的滑音。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