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為一部科學技術哲學專著,涵蓋自然哲學、科學哲學、科學方法論和技術哲學四方面內容 全書對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定位、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和自然辯證法、人與自然的關系、科學劃界、科學結構、科學發展的規律和模式、科學與真理的關系、技術的本質及價值、后現代科學與技術、理性方法、非理性方法、多元方法論,后現代思維等問題都進行了有創見的論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相關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哲學回應 突出了后現代的哲學思潮對科技創新的重要意義。本作內容豐富、資料翔實、結構合理觀點新穎,論證充分,有理論深度,可供哲學專業,特別是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專業的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學習、研究和教學之用。
張之滄,1948年生,江蘇邳縣人,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主任、教授、博導。主要研究科學哲學、現代西方哲學及國外馬克思主義。1981年于南京大學獲哲學碩士,1987年于吉林大學獲全國及時個科技哲學博士。1990年赴美國P。mona大學學習;1993年赴美國Hastingscenter從事合作研究:20
導論
及時篇 自然哲學
及時章 物質觀
一、馬克思的辯證物質觀
二、恩格斯和列寧的客觀物質論
三、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物質觀
第二章 自然辯證法
一、古典哲學中的辯證自然觀
二、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
三、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自然辯證法的發展
第三章 人與自然
一、人和自然的辯證法
二、生態與人道
三、自然界的解放
四、"未來"意識與后現代世界
第二篇 科學哲學
第四章 科學劃界
一、科學本質的歷史考察
二、科學劃界的基本原則和標準
三、科學的基本特征
四、科學與真理的關系
第五章 科學結構
一、科學的圖式結構
二、科學的動態結構
三、科學的整體結構
四、科學的"信息域"結構
第六章 科學發展論
一、科學發展的規律
二、科學發展的模式
三、科學發展的內在機制
第七章 后現代科學
一、后現代對古典知識論的否定
二、自由社會中的科學
三、后現代科學的基本特征
第三篇 科學方法論
第八章 理性方法
一、歸納和演繹
二、分析與綜合
三、類比和模擬
四、經驗建構論
第九章 非理性方法
一、認知與情感和興趣
二、科學發現和機遇
三、非邏輯思維(直覺、靈感、頓悟和想象)
四、身體思維
第十章 多元方法論
一、對理性方法的批判
二、無政府主義認識淪
三、多元論方法
第十一章 后現代思維
一、神話思維和發散式思維
二、否證論和試錯法
三、科學虛構和塞博虛構
四、創造性思維
第四篇 技術哲學
第十二章 技術的本質
一、技術的工具性
二、技術的社會性
三、技術的科學化
第十三章 技術的價值
一、技術的認識價值
二、技術的美學價值
三、技術與社會
四、技術與人
第十四章 后現代技術
一、技術異化和新技術革命
二、技術為新人民服務
三、后現代技術的基本特征
中英文參考書目
后記
及時篇 自然哲學
及時章 物質觀
物質觀問題,作為自然哲學中的核心內容,從古至今,對于人類確立正確的世界觀、生命觀以及有關自然科學的理論和假說的形成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梢哉f,沒有古希臘的有關宇宙構成的各種本原論和物質論,諸如水成論、"無定形"實體論、氣成論、火成論、"四根說"、種子論和原子論的問世,就不會產生后來有關自然界的各種哲學觀念和科學理論。為此,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對古希臘人的聰明才智和智慧大加贊美,指出:"在希臘人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種觀點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論自然科學要想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發生和發展的歷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臘人那里去。"①另外,即便是對18、19世紀以來取得的近期自然科學成果,恩格斯也從自然觀和物質觀層面追溯了它們的起源和發展線索。比如他在談到物質和能量守恒轉化定律的偉大發現時就毫不客氣地指出:"在這種認識在自然科學中實際起作用之前很久,哲學就得到了這種認識,所以很容易說明,哲學為什么比自然科學整整早兩百年就做出了運動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的結論。"②然而在作者看來,由于迄今為止,人們對待自然界的物質基礎持有的最成熟認識要數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正是它在物質觀和自然觀上完成了辯證法、唯物論和實踐論的三統一,故本章將著重從如下三個方面給予陳述和論證。
一、馬克思的辯證物質觀
馬克思作為黑格爾辯證法的繼承者,在物質觀上,從未離開辯證思維來孤立地論述物質和精神、思維和存在、主觀和客觀之間的關系與實質。特別是在論及物質客體時,總是將其指謂為"思想客體、感性客體或屬人的對象";而且總是站在辯證法的高度批判當時流行的實證主義、經驗主義、實在論和庸俗唯物論;批判舊唯物論的主要缺陷,即機械論的、非歷史的和非辯證的以及抽象地了解"人的本質,而不是把它了解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形而上學缺陷。當然,他也不贊同黑格爾的否定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創造主的唯心論,主張"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人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①,堅持認為"決定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因素乃是人類直接生活的生產與再生產的方式的理論"。但與舊唯物論不同,他明確指出,人在生產勞動中既作為感覺論的唯物主義者發揮作用,也作為主體的唯心論者發揮作用。特別是徹底的自然主義,擁有把唯心論和唯物論相統一的真理。當然這種統一,"只有通過實踐的途徑,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的力量,才是可能的"②。
在馬克思看來,雖然人沒有創造物質本身,但是"沒有人,自然就既無意義也無運動,自然是混沌的、無差別的、無關緊要的物質,從而歸根到底是虛無"。所謂的"`客觀實在"除了全部經驗所給定的物質之外,還包含著構成它的形式。而這些形式作為觀念的東西,只能由純粹精神的、智力的內省來揭示。然而,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一切唯物論的"主要缺陷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觀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④。而馬克思與費爾巴哈等人的較大不同就是:"他決不是在無中介的客觀主義的意義上,即決不是從本體論意義上來理解這種人之外的實在。"⑨在費爾巴哈那里,純粹的自然人,作為空洞的原始主觀性,不是能動地、實踐地而是被動地、直觀地同自然的死一般的客觀性相對立的。盡管費爾巴哈也談人和自然的統一性,但他只是基于人是自然界長期孕育的結果這一基本事實而論的,"與工業中以社會、歷史為中介的人與自然的統一無關"。費爾巴哈的人不是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一種獨立的生產力出現的,而是和人類出現之前的純粹自然相關的。而馬克思則是要把自然消融在主客體辯證法中。他認為物質概念既是人的實踐要素,又是存在著的萬物總體。人類生產力作為知識和實踐的產物,由于給自然物質打上烙印,因而與其說否定了不依賴于意識的自然物質的存在,不如說確證了它的存在。費爾巴哈由于無反思地單純強調總體,因而陷入"純粹自然"這種素樸的實在論神話,并以意識形態的方式,把人的直接存在與其本質等而視之。而馬克思既沒有用物質的"世界實體"這同樣屬于形而上學的東西來替換黑格爾的"世界精神",也沒有像費爾巴哈那樣去抽象地責難黑格爾的唯心論,而是看到了真理是在不真實的形式中表現出來的。為此在馬克思看來,唯心主義看到世界是以主體為中介的,這是正確的。因為只有在弄清楚從康德到黑格爾等哲學家之所以會產生獨特的激情之后,"我們才能深刻地理解客觀世界的創造者是人類社會歷史的生活過程這一思想的全部意義"。
所以,當馬克思把物質和一切關于物質的意識都同社會的生活過程聯系起來時,不僅克服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抽象的本體論性質;而且由于人作為中介的主體,作為從有空上規定了的人,本身也是以他們為中介的實在事物的組成部分,因而關于直接事物的中介性觀點也不會導致唯心主義。這種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在馬克思看來,既獨立于人,又以人為中介。關于這種實在,馬克思運用"物質"、"自然"、"自然材料"、"自然事物"、"大地"、"勞動對象"、"客觀的"或"實在的勞動條件"等一些同義術語給予表述。由此,既表明他的物質概念和"全部實在"是同一的,也表明作為全部實在的物質概念并不導致一種終極的世界觀或獨斷的形而上學,只是標定了一種新唯物論的思維水平。
……
還行
上課用的…張老師完全沒按課本講啊…
真心不錯。。。。。。。
很喜歡的一套書,非常的精彩,內容很棒。推薦給大家。希望每個人都能閱讀。
內容很值一讀
紙質略薄,其他方面還是不錯的!好評!
這本書編得較有新意,結構也較為合理??勺鳛檠芯可虮究粕慕滩幕騾⒖紩?。也可選擇部分使用。
寫這本書的老師讓買的 開卷考試只能帶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