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藥理與毒理(動物醫學類專業用)》是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目標,以動物醫學專業疾病防制方面的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堅持適度、夠用、實用及學生認知規律和同質化原則,以過程性知識為主、陳述性知識為輔;以實際應用知識和實踐操作為主,依據教學內容的同質性和技術技能的相似性,將療效高、應用廣、有代表性的藥物及實訓、毒物作用及安全性評價等知識和技能列出,進行歸類和教學設計。其內容體系分為模塊、項目和任務三級結構,每一項目又設“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要求”、“知識拓展”、“知識鏈接”等教學組織單元,并以任務的形式展開敘述,明確學生通過學習應達到的識記、理解和應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有些項目的相關理論知識或實踐技能,可通過掃描二維碼、技能訓練、知識拓展或知識鏈接等形式學習,為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礎。
動物藥理與毒理(動物醫學類專業用)》文字精練,圖文并茂,通俗易懂,運用新媒體——掃描二維碼,現代職教特色鮮明,既可作為教師和學生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教材,又可作為企業技術人員的培訓教材,還可作為廣大畜牧獸醫工作者短期培訓、技術服務和繼續學習的參考用書。
緒論
模塊一 動物藥理
項目一 藥理基礎知識
任務一 概述
任務二 藥物對機體的作用
任務三 機體對藥物的作用
任務四 影響藥物作用的因素及合理用藥
任務五 獸藥管理與處方
任務六 藥物的保管與貯存
任務七 劑量對藥物作用的影響
任務八 常用藥物劑型的配制
項目二 神經系統藥理
任務九 中樞神經系統藥理
任務十 外周神經系統藥理
任務十 一水合氯醛及氯丙嗪對麻醉作用的影響
任務十 二腎上腺素對普魯卡因局部麻醉作用的影響
項目三 內臟系統藥理
任務十 三血液循環系統藥理
任務十 四消化系統藥理
任務十 五呼吸系統藥理
任務十 六泌尿系統藥理
任務十 七生殖系統藥理
任務十 八止血藥與抗凝血藥的作用觀察
任務十 九瀉下藥物作用試驗
項目四 新陳代謝調節藥理
任務二 十體液和電解質平衡調節藥
任務二 十一礦物元素
任務二 十二維生素
項目五 抗過敏藥理與解熱鎮痛抗炎藥理
任務二 十三抗過敏藥
任務二 十四解熱鎮痛抗炎藥
任務二 十五糖皮質激素類藥
任務二 十六解熱鎮痛藥與氯丙嗪的降溫作用
項目六 抗微生物藥理
任務二 十七抗生素
任務二 十八合成抗菌藥
任務二 十九抗真菌藥
任務三 十抗微生物藥的合理使用
任務三 十一消毒防腐藥
任務三 十二抗菌藥的體外抗菌實驗
任務三 十三常用消毒劑的配制及應用
項目七 抗寄生蟲藥理
任務三 十四抗蠕蟲藥
任務三 十五抗原蟲藥
任務三 十六殺蟲藥
項目八 解毒藥藥理
任務三 十七非特異性解毒藥
任務三 十八特異性解毒藥
任務三 十九有機磷中毒及解救
模塊二 動物毒理
項目九 毒理學概論
任務四 十毒理學基本概念
任務四 十一劑量效應關系與劑量反應關系
任務四 十二毒性參數
任務四 十三毒作用譜
項目十 毒物的毒性作用
任務四 十四急性毒性試驗及其評價
任務四 十五蓄積毒性試驗及其評價
任務四 十六亞慢性和慢性毒性試驗及其評價
任務四 十七致突變作用與致突變試驗
任務四 十八生殖和發育毒性作用與試驗
任務四 十九致癌作用與致癌試驗
……
附錄
動物藥理與毒理(動物醫學類專業用)》:
(一)藥物作用的基本表現
在藥物對機體發生作用的過程中,藥物是外因,機體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而發揮作用,即通過影響機體細胞所固有的生理功能而發揮作用。因此,藥物的作用實際上是機體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變,而不是產生新的機能。藥物的基本作用是指藥物的興奮作用和藥物的抑制作用。藥物的興奮作用是指使機體器官、組織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強的作用,例如咖啡因能使大腦皮層興奮,使心臟活動加強,屬興奮藥;藥物的抑制作用是指使機體器官、組織的生理、生化功能減弱的作用,如氯丙嗪可使中樞神經抑制、體溫下降,屬抑制藥。有些藥物對不同器官的作用可能引起性質相反的效應,如阿托品能抑制胃腸平滑肌和腺體活動,但對中樞神經卻有興奮作用。藥物之所以能治療疾病,就是通過其興奮或抑制作用調節和恢復機體被病理因素破壞的平衡。
(二)藥物作用的方式
1局部作用與吸收作用
藥物可通過不同的方式對機體產生作用,從藥物作用發生的部位來看,分為局部作用與吸收作用。藥物未吸收入血液之前在用藥局部出現的作用稱為局部作用。例如灌服硫酸鈉在腸道不易吸收,發揮導瀉作用;普魯卡因在其浸潤的局部使神經末梢失去感覺功能。吸收作用是指藥物吸收進入血液后所出現的作用.也稱全身作用。例如肌內注射青霉素后出現的抗感染作用,內服氨基比林后產生的退熱作用和吸入麻醉藥產生的全身麻醉作用均屬于吸收作用。
2直接作用與間接作用
按藥物作用發生的順序可分為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藥物對所接觸的組織器官直接產生的作用稱為直接作用,又稱原發作用。由直接作用所引起其他器官的效應稱為間接作用,又稱繼發作用。如洋地黃毒苷被機體吸收后,直接作用于心臟,加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全身血液循環,這是洋地黃的直接作用。由于全身循環改善,腎血流量增加,尿量增多,使心衰性水腫減輕或消除,這是洋地黃的間接作用。
(三)藥物作用的選擇性
藥物對機體不同器官、組織的敏感性表現出明顯的差別。藥物在適當劑量時,只對某些組織器官發生作用,而對其他組織器官作用小或無作用,藥物作用的這個特點稱為藥物作用的選擇性或藥物的選擇性作用。如縮官素只對子宮平滑肌作用比較強,對其他平滑肌作用較弱。但藥物的選擇作用一般是相對的,往往與劑量有關,如治療劑量的咖啡因對大腦皮層表現明顯的興奮作用,但隨著劑量的增加,也能興奮延髓乃至脊髓。故隨著劑量的加大,選擇性也可能降低。
選擇性的產生可能有幾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藥物對不同組織親和力不同,能有選擇性地分布于靶組織,如碘分布于甲狀腺的量比其他組織高1萬倍左右;其次是在不同組織中的代謝速率不同,因為不同組織中酶的分布和活性有很大差別;是受體分布的不均一性,不同組織受體分布的多少和類型存在差異。
藥物作用的選擇性在理論與實踐中均有重要意義。正是出于多數藥物具有各自的選擇性,我們才能將藥物進行分類,才能根據藥物的特性掌握其適應癥和毒性,為合理用藥提供理論依據。藥物作用的選擇性高,針對性強,產生很好的治療效果,很少或無副作用;反之,選擇性低,針對性不強,副作用也較多。與選擇作用相反,有的藥物對各組織器官都有類似的作用,毫無選擇性,稱為普遍細胞毒作用或原生質毒作用,如消毒防腐藥甲醛、酚類等。
(四)藥物的治療作用與不良反應
藥物作用于機體,會對機體產生兩種不同性質的作用,即治療作用與不良反應。治療作用與不良反應是藥物作用的正反兩個方面,是相對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有時二者相互轉化。
1治療作用
凡符合用藥目的或能達到防治效果的藥物作用稱治療作用。治療作用又分為對因治療和對癥治療。針對引起疾病發生的原因進行治療稱對因治療,如細菌感染性疾病應用抗菌藥治療;消除或控制疾病的癥狀稱對癥治療,如使用解熱藥使發熱動物的體溫下降。對因治療與對癥治療是相輔相成的,在臨床實踐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當疾病嚴重,特別是危及生命時,則應首先考慮對癥治療;當癥狀緩解時,應積極進行對因治療,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治”的基本治療原則。
2不良反應
藥物在防治疾病的同時可能出現不利于機體的反應。常見的有:
(1)副作用是指藥物在治療劑量內出現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作用。它是藥物所固有的藥理作用,因此是可以預知的,且一般較輕微,可以自行恢復。這些藥物多具有選擇性低、作用多方面性的特點,因此當利用其某一作用為治療目的時,其他作用就成為副作用;當改變治療目的時,所謂的副作用也就成為治療作用。例如,應用阿托品解除胃腸道平滑肌痙攣時,可出現腺體分泌減少,口腔干燥的副作用;但后者在應用阿托品作為麻醉前給藥時卻成為治療作用,同時也必定出現胃腸平滑肌弛緩的副作用。由于副作用是用藥前可以預料到的,因此當其較嚴重時是可以設法糾正或加以消除的。
(2)毒性反應是指藥物用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久導致藥理作用的延伸和加重,而出現對機體的損害,稱為毒性反應。各種藥物毒性反應不同,但也是可以預知和預防的。一次用量過大而立即發生中毒者,稱為急性中毒。因此為避免急性中毒,應防止盲目地靠增加劑量來增強藥物的療效。長期用藥而蓄積后逐漸產生中毒者,稱為慢性中毒。因此,臨床用藥除注意掌握用藥的劑量外,還應控制用藥的期限,避免毒性反應的產生。
(3)過敏反應是指極少數動物個體在應用某藥致敏后,再次用該藥時發生的一種特殊反應。這是免疫反應異常的表現,又稱為變態反應。致敏原可能是藥物本身,也可能是藥物在體內的代謝產物,或是藥物制劑中的雜質。它們本身多為半抗原,進入體內后與蛋白結合形成全抗原,刺激免疫機制產生抗體。當藥物再次進入機體時,抗原與抗體結合形成抗原一抗體復合物,從而導致組織細胞損傷或功能紊亂,發生變態反應。這種反應與藥物劑量無關,也不屬于藥物所固有的藥理作用。一般表現皮疹、支氣管哮喘、血清病綜合征以至過敏性休克。對此可皮下或靜脈注射腎上腺素進行搶救。
……
物流速度真的好快
這個書特別好,專業性強、內涵豐富、解讀透徹,讀后很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