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是魏晉之際著名的玄學家,早年有濟世之志,后遭典午之變而隱身不與世事。本書通過對阮籍主要哲學著作的不同思想傾向的詳密考察,揭示了阮籍思想由儒而玄的演變軌跡,指明了阮籍早期以儒學思想為主,崇尚禮樂刑政一體之治,后來有感于名教的墮落,遂轉入莊學思想軌道。崇尚自然和追求個體的精神自由。但由于儒家思想仍然發生作用,再加上他對現實的失望,因而在他那里形成了一個焦慮苦悶的精神世界,構成了一個雙重結構的人格。本書從多角度,采用動態方法,并與有關士人相比較,對阮籍的思想、人格及生活情趣加以深入探討,從一個側面展現了當時士人的思想風貌以及時代精神的基本特征。
高晨陽,男,河北臨漳人,生于1944年12月。1969年畢業于吉林大學哲學系。后于1979年考入山東大學哲學系,攻讀中國哲學史專業。1982年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現為山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參與《春秋哲學》的撰稿工作。為《中外哲學家辭典》編委和主要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序
及時章 阮籍的家世與生平
一、世儒的士族家庭
二、青少年時期的阮籍
三、正始時期的阮籍
四、竹林時期的阮籍
(一)關于"竹林"幾個問題
(二)政治上的傍徨與矛盾
第二章 阮籍思想的矛盾與分期
一、玄學思想的基本特征
二、阮籍著作的不同思想傾向
(一)《樂論》和《通易論》
(二)《通老論》
(三)《達莊論》和《大人先生傳》
三、阮籍思想之分期
(一)從魏晉之際的政治形勢看阮籍思想之分期
(二)從阮籍自述看其思想之分期
(三)從阮籍著作的撰作時間看其思想之分期
第三章 早期哲學:一個理想的客觀世界
一、曹魏的名法之治與阮籍的儒學思想
二、《樂論》——"大樂與天地同和"的整體觀
(一)樂與天地同象的和諧本質
(二)樂之社會功能與自然功能
(三)"至樂無欲"的玄學傾向
三、《通易論》——易與天地同道的整體觀
(一)"整體性":"萬物莫不一"的整體結構
(二)"自發性":變易不息的整體過程
(三)"協調與協和":天人同和的整體本質及目標
四、 《樂論》、《通易論》的理論意義及其矛盾
第四章 后期哲學:一個理想的精神世界
一、阮籍由儒而莊的思想演變
二、阮籍天人之學新義
三、《達莊論》——以齊物為旨的"萬物一體"觀念
四、《大人先生傳》——"大人先生"式的理想人格與理想精神境界
……
第五章 《詠懷詩》:一個矛盾的情感世界
第六章 阮籍的雙重人格
第七章 阮籍與竹林七賢:思想和人格的比較
第八章 阮籍的歷史影響與評價
附錄
索引
參考文獻
及時章 阮籍的家世與生平
一、世儒的士族家庭
魏晉六朝時期的地主階級內部有士族與庶族之分。阮籍的出身大概屬于前者而不是后者,但這在當前是個有爭議的問題。因此,似乎有必要澄清什么是士族,與庶族相比它有什么樣的特點。
當今不少學者早已指出,士族不僅是地主階級內部在經濟方面享有特權的階層,而且也是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享有特權的階層。秦滅六國,同時也消滅了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的貴族特權制度,選拔一部分自由平民和低級貴族參加政權機構以統治整個國家。漢承秦制,在選拔人才方面的主要渠道是征辟。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員和地方政府的各級長官都有權選擇自己認為有德才的做本部門的官吏,中央政府也可以讓地方推薦人才以備選用。皇帝有時也特別下詔征辟人才。當時征辟的標準主要是依據于"鄉評"或"清議",即根據鄉黨對某人的評論或社會輿論,也就是某個人在社會上的聲名。一個人的聲名越大越響亮,他被選拔的概率就越大,他所擔當的職務就可能越高。這種征辟的辦法似乎很平等和公開,但實際上對于每個人來說,機會并不是均等的。在封建社會的"士農工商"四民之中,士居首位,他們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都占有明顯的優勢,因此,他們被征辟的機會也較大。征辟制度剛開始的時候,對人才的選拔可能是比較客觀的,所謂"每尋前世舉人貢士,或起畎畝,不系閥閱"。(《后漢書·章帝紀》建初元年詔)到后來就逐漸滲入主觀的成分。被征辟之人被征辟選用之后反過來成為有征辟權之人,他們援引自己的同類和同族,世代相傳下去,就可能形成一批把持仕途、世代做官的士族貴族。與士族相對,在政治上沒有這種特權的,歷史上稱之為庶族。這種情況到東漢末年日趨嚴重,以至于選拔人才只看門庭閥閱,不管是否真有才德。這正如王符的《潛夫論》所批評的,"貢薦則必閥閱為前"(《交際》),"以族舉德,以位為賢"(《論榮》)。仲長統作《昌言》,亦尖銳地指出:"天下有三俗:選士而論族姓閥閱,一俗。"
……
很好
喜歡阮籍其人
如題。。。。
好
挺不錯的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不錯~~
好書
正在收藏的好書!
不錯,活動買的
很權威的一本書 作為參考書很好 內容全面 有用!
高考作文寫的是阮籍,這本書其實沒有看完,講的不是太深,但是提供了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