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詞、散文、書畫等各文藝領域堪稱一代典范的蘇軾,在哲學、美學、史學、政治以及人生修養諸方面也曾發表許多精辟之見,而且其間條理貫通,自成一家之學。 歷史人物的學科分類,在中國官方史書中早已出現。《宋史》就有"道學"、"儒林"、"文苑"三傳的分別。值得注意的是,蘇軾的傳記并未出現在《文苑傳》中,這就意味著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并非僅局限于文苑之內。
本書簡明地介紹了蘇軾的思想成就,力圖恢復蘇軾作為思想文化巨人的本來面目,考察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多方面的成就。
本讀本通過介紹古代中國的思想家蘇軾,向每一個愿意了解中國思想的讀者提出一個又一個我們和古人共同面臨的問題,引導大家與中國古代思想家展開心靈的對話。
本書旨在從蘇軾的角度追蹤這位文化巨人豐富的精神景觀,并注重考察其思想產生的社會背景,其對于宋代乃至整部中國文化史的意義,及其在陶鑄我們民族、尤其是知識分子的文化人格方面所起的作用。相比于單純的文學家的蘇軾,思想者的蘇軾或許更切近他留在中國人心目中的那個形象:竹杖芒鞋,吟嘯徐行于中國大地上的東坡居士。
一、成長:截發愿作萬騎先
二、初試:我初從政見魯叟
三、理趣:不識廬山真面目
四、新政:眼看時事力難任
五、外任:惟有憫農心尚在
六、烏臺:平生文字為吾累
七、黃州:也無風雨也無睛
八、學士:禁省相望亦偶然
九、惠州:報道先生春睡美
十、儋州:家在牛欄西復西
十一、回歸:青山一發是中原
二、初試:我初從政見魯叟
蘇氏父子三人重新回到汴京后,蘇軾、蘇轍都被任命為地方上的小官,但是他們都沒有去上任,而是準備"制科"考試。所謂制科就是在正常考試之外,皇帝臨時命令特別舉行的考試,這當然是朝廷新增的選拔人才的機會。嘉祐六年(1061)八月,在歐陽修的推薦下,兄弟二人參加了制科考試,蘇軾寫了六篇文章。他的答卷,無論是闡發道理,還是行文風格,都相當出色,隨后參加殿試,蘇軾獲得考試第三等,蘇轍第四等。
第三等實際上是較高等第,因為宋朝開國以來。及時等、第二等都是虛設,從沒有人獲得這樣的等第,而事實上,在蘇軾之前,獲得第三等就一個人。后來的六七十年里,也僅有兩個人進入第三等。
考試結束后,蘇軾被任命為風翔(今屬陜西)府節度判官。兄弟二人在考試中聯名高中,做父親的自然也相當風光,"三蘇"之名,傳遍京師。蘇洵免試留在京城做官,蘇轍留在他身邊照顧父親。年輕的詩人告別父親和弟兄,滿懷希望,啟程前往鳳翔任職。
蘇軾的從政經歷中,任地方官的時間有十三年半,先后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擔任簽判、通判、知州等職,其中任鳳翔簽判時間最長,有三年之久,登州知州時間最短,僅五天就奉命調離。蘇軾在地方官任上,政績顯著,所到之處,都深入調查民情民意,關心民間疾苦,盡可能為當地百姓做些有利的事情。
鳳翔在今陜西西部,距京城不算太遠。蘇軾冒著嚴寒,于嘉韋占六年(1061)十二月到達任所。他在《石鼓歌》中說:"冬十二月歲辛丑,我初從政見魯叟。"從此開始了地方官的生涯。魯叟指孔子,詩人意思說,自己一定會遵循孔子的教導,做好地方官。確實,蘇軾不僅是位杰出的詩人,還是一個出色的官員。他兢兢業業辦理日常公務,還力所能及地多做實事。
在鳳翔,他很快發現老百姓都不愿意做"衙前役"。這是一般老百姓都要攤到的差事,主要是為官府押運財物。押運財物在現在聽起來并不是什么難事,但在當時,官府規定,押運者必須包賠損失。即使非人為因素造成的損失也讓押運者賠償,所以沒有人愿意做這種事情。風翔的衙前役主要是在終南山砍伐木材。砍下的原木編成木筏,從渭河漂入黃河,運到都城汴京。但木筏途中要經過三門峽砥柱之險,木筏很容易撞散。木排一旦散開,一根根原木就隨水漂走了。許多服役的人家都因賠償損失而傾家蕩產。
蘇軾調查后發現,事情本來并不嚴重。服役者一般在水勢較小的季節放筏,這樣就會安全得多。但官府不問青紅皂白,在河水暴漲的季節也要衙前役運筏,后果當然不堪設想。
蘇軾于是上書當時的宰相韓琦,請修改衙前役的某些規定,服役者可以轉請熟練的水工來替他們放筏,并且自行決定運送木材的時間。新規定執行以后,這項差使對老百姓的損害自然減小了。
踏上仕途,蘇軾充滿了熱情與干勁,這一方面體現在具體行政事務上,另一方面也體現在他對當時現實政治的思考上。
中國古代傳統,國家行政的運轉主要依賴以皇權為中心的官僚體制,但官僚體制運行時間一長,必然會形成效率低下等問題。社會、經濟、軍事、教育等方面的矛盾也會日趨嚴重。早在慶歷三年(1043),仁宗皇帝就起用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副宰相),任命富弼、韓琦和歐陽修等為重要長官,打算有所改革,實現社會的太平。仁宗皇帝采納了他們提出的"明黜陟"、"厚農桑"、"減徭役"、"修武備"等意見,頒詔全國,實施"慶歷新政"。但是,反對者橫加阻撓,新政推行不到一年,即告失敗,范仲淹等人被迫離開朝廷,任地方官去了。
蘇軾在少年時代就從當時詩人石介的《慶歷圣德詩》中了解到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四位"人杰"的事跡,十分敬仰,立志將來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是,慶歷新政之后的二十年,整個國家仍是"柔弱而不振,怠惰而不肅,茍且偷安而不知長久之計"。這種狀況與宋朝的政策有關。
宋代的統治者吸取了前面五個短命朝代的教訓,加強了王朝的中央集權。建國之初,即把軍權、政權、財權盡可能地集中在較高統治者的手中。在用人政策上,對張揚勇猛之人總是不放心,而偏重選拔文學之士,正如蘇軾所說的"抑遠天下剛健好名之士,而獎用柔懦謹畏之人",這樣,不過數十年,天下呈現疲弱之態,朝野充斥庸人之論,"能者不自憤發,而無以見其能,不能者益以弛廢而無用"。有才干的人得不到重用,而庸碌之輩正好無所事事。"當是之時,人君欲有所為,而左右前后皆無足使者,是以綱紀日壞而不自知"。
針對這種狀況,蘇軾毅然向皇帝進言獻策,試圖改革現狀。在參加制科考試前,他就上了二十五篇《進策》;考試時,又有六篇政論文章;在鳳翔任上,他又進一步寫了《思治論》。這些文章反映了蘇軾對當時的社會形勢、社會問題以及如何實施改革有過一個比較細致的思考。這期間形成的一些觀點是他"深思極慮"的結果,也是他青年時代政治觀點的一次總結,是他一生中政治觀點的基礎,也是其出發點。
蘇軾洞察敏銳,對于當時各種社會問題看得比較深透,分析也十分在理。他說:"國家無大兵革,幾百年矣。天下有治平之名,而無治平之實,有可憂之勢,而無可憂之形,此其有未測者也。"表面上太平無事,但實際上潛藏著憂患。一旦憂患引發的矛盾暴露、激化后,往往不可收拾。他認為,當前較大的憂患莫過于外患,"二虜(遼、西夏)之大憂未去,而天下之治,終不可為也"。一旦外敵侵擾,而中原無力抗擊,則將危及國家社稷的根本。當前的形勢,最重要的在于君主向天下人表明"欲有所立"的意志和決心,樹立起有所作為的意志,然后才談得上其他各方面的具體措施。他隨之討論中央機構的行政運轉,又認為國家的"立法"和用人應該分開來看,"有立法之弊,有任人之失",兩者必須區別對待,不可相混。他在"課百官"、"安萬民"、"厚財貨"、"訓軍旅"等方面都提出了具體的改革辦法。
無論地方治理,還是在中央行政方面,蘇軾此時都還沒有實際的經驗,不過,不同于一般士子,他的進策較少泛泛之論。他確實有所觀察,深思熟慮后形成了自己的觀點。他雖然只有二十六歲,但對政治方面的思考顯得比較成熟。宋仁宗讀了蘇軾兄弟的制策后,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意思是說,蘇氏兄弟將來都是宰相人才。
P17-23
可了解蘇軾
蘇軾,值得好好品味
值得收藏啊!無論設計,無論紙張,無論內容,確為美書!尤其是關于蘇東坡的傳記!千古惟有蘇東坡!
這個商品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