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家會好嗎?這個疑問困擾了中國人一個多世紀,至今亦如此。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今,中國人經歷了太多的苦難,但我們終于還是挺了過來,再次崛起于東方。這個文明有著堅韌的毅力,即使遭遇了連年的戰亂,即使經歷了狂熱的信仰,如今,中國人仍然是中國人。說到這里,有的人可能并不認同:現在的中國人沒有信仰,一切向錢看,社會道德淪喪,政府官員腐敗,住房、醫療、教育、養老……若干座大山壓在民眾身上,你還談什么中華文明、中國崛起?我們并不否認現實的中國存在眾多問題,有些問題甚至還很嚴重,但我們應該從大歷史的縱深來看待這一切。每個人都注定是時代的犧牲品,同時也獲益于自己的時代。我們在研究自己到底做錯了哪些事情的同時,也有必要了解自己到底做對了什么。當我們放棄單純的情緒宣泄,客觀冷靜地分析現實的時候,我們才能負責任地回答這個世紀之問:這個國家會好嗎?《這個國家會好嗎(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從經濟視角入手,力圖解釋中國崛起的原因。書中涉獵內容甚廣:貧富分化如何產生、破壞性要素如何參與分配、市場有哪些缺陷、中華文明為什么與眾不同、企業家精神怎樣發揮作用、地方政府如何定位……作者李曉鵬博士在剖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崛起的原因時,也為您解答了前面的世紀之問。《這個國家會好嗎(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獻給所有懷揣夢想、腳踏實地、力圖改變這個國家的同路人。也許微乎其微,但我們正在改變世界。
iv id="bjtj" style= "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這個國家會好嗎(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從經濟視角入手,力圖解釋中國崛起的原因。書中涉獵內容甚廣:貧富分化如何產生、破壞性要素如何參與分配、市場有哪些缺陷、中華文明為什么與眾不同、企業家精神怎樣發揮作用、地方政府如何定位……作者李曉鵬博士在剖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崛起的原因時,也為您解答了前面的世紀之問。也許微乎其微,但我們正在改變世界。
重慶江津人,經濟學博士、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ASH中心研究員(Research Fellow)、中國人民大學城鄉發展規劃研究中心產業發展研究室副主任。現在清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麥肯錫公司聯合組建的"城市中國"研究機構(Urban China Initiative)中負責研究項目的管理工作。
及時篇 盛世危言: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崛起" 第01章 從馬克思談起(代序) 第02章 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 第03章 現代金融資本的"破壞力要素"如何參與分配 第04章 為何這一次經濟危機與眾不同?——次貸危機的起源與"拯救" 第05章 破壞力的會師:政治權力與資本權力的合流 第06章 經濟政策的回顧:里根總統給美國"開掛" 第07章 反思經濟危機的四個層次 結語: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崛起"的警示 第二篇 孔孟之道:中國崛起的文化背景 第08章 來自家庭的信仰:中國文化中的現世主義傳統 第09章 "大道不絕,天佑中華":中國文化與現代化 第三篇 庖丁解牛: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框架 第10章 微觀基礎:企業家精神與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 第11章 宏觀基礎:總量增長與經濟結構的變化 第12章 政策工具:對羅斯福新政的再反思 第四篇 政商博弈:中國經濟奇跡中的政府與市場 第13章 并不的市場:企業家精神的四方向演變假說 第14章 企業家精神演變的四方向假說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15章 帶紗窗的改革開放:政治力量與國際資本的博弈 第五篇 紅色中國:中國崛起的制度分析 第16章 土地諸侯:作為空間經濟資經營者的地方政府 第17章 GDP的戰爭:城市地方政府的空間競爭機制與中國的特殊優勢 第18章 一黨執政:中國特色的職業政治家制度 第19章 制度演進:不確定性與結果導向原則 第六篇 改革前景:這個國家會好嗎? 第20章 中央政府層面的改革建議 第21章 地方政府層面的改革建議
分配不公,是因為有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這個說法出現在吳思先生的《潛規則》一書里面。他講得很詳細,但主要是借古諷今,說的是古代的事兒。我舉身邊的例子來說明。你辛辛苦苦工作一個月,拿到2000元工資。這是你的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結果。你付出了勞動,創造了有價值的商品和服務。用生產函數來說,就是y=f(L,K,G)。這里的y是產品,L是勞動力,K是資本,G是土地。f代表L和K和G的組合方式。它的意思就是說:你的勞動力跟公司的資本結合起來,占用了一塊土地,生產出來了一些產品。這些產品被你的公司賣出去了,賺到了錢,所以要按照你的貢獻分一點給你。你拿的是L的部分,公司拿的是K的部分,房東或地主拿的是G的部分。這叫"生產性要素"參與分配。但是,你拿著這2000元錢回家,路上遇到一個攔路搶劫的,把刀放在你脖子上,問你:"要錢還是要命?"你肯定還是要命,把錢給他了。這就叫"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這個強盜掌握的不是L、K、G的生產要素,他也不負責向社會提供有用的產品,而是掌握了破壞力:身強力壯、持刀、膽子大……這些東西加起來,就可以傷害你的生命。為了避免這種傷害,你得給他錢。于是他就參與分配了。按照你生產出來的有用的產品來分配,貢獻多少得多少,就是分配公平;有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破壞力最強的分得最多,這就是分配不公。這幾年治安環境還不錯,你兜里的2000元錢被搶走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你回到家里,發現小孩生病了,感冒發燒,趕緊送醫院。醫生給你一看,開了一副退燒藥,10元錢。這是生產性要素參與分配,因為他提供了服務,這個服務可以改善你孩子的健康狀況,這個服務是有正面效用的。然后他從中獲得收益,這是分配公正。但如果醫生一看,給你開了一大堆藥,你也不認識,反正告訴你不吃這些藥孩子就好不了。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感冒,但他要了你200元錢。200-10=190。這190元錢,就是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強盜搶錢拿的是刀,醫生搶錢拿的是什么?手術刀?不是,他不會把手術刀架在你脖子上。強盜憑的是體力,醫生憑的是智力,簡單來說就是醫學知識。他知道你的孩子到底得了什么病,但你不知道。用經濟學術語來說,就叫醫生和患者之間信息不對稱。有了這個信息不對稱,醫生就可以把簡單的病說得很嚴重,把只需要10元錢就能治好的病,給你開200元錢的藥。如果你真的得了重病,需要開刀。這個時候就真跟強盜把刀放在你脖子上一樣,醫生的手術刀就伸到你身上了。你是死是活,就掌握在這把刀上。醫生憑借高超的技術,手術成功,救了你一命。你付了2000元錢。這是生產性要素參與分配。但現實情況是,有個別地方,動手術需要額外給醫生塞紅包。比如手術本來該給2000元錢的,你還得再給2000元錢。這2000元錢,就是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因為醫生動手術的時候,如果手術不成功,你就掛掉了。但由于信息不對稱,醫生可以說:"這是正常現象,這個病確實沒辦法。"或者故意在你體內留點內傷,讓你這輩子不得安生(注:這是極端情況)。患者家屬不服,你能拿出證據來嗎?很難,很難。用吳思先生的話來說,這叫"低成本傷害權"。如果一個人可以以很低的成本,給你造成很大的傷害。那么你就該給他一筆錢,以避免這種傷害。醫生憑借自己的信息優勢,可以用很低的成本,給患者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他在分配中就可以居于有利地位,除了自己醫療服務應該拿的錢以外,還可以額外再要一筆錢。這筆額外再要的錢,就跟強盜搶錢的性質一樣,是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所以,有人說:"醫院在搶錢。"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有的醫院就是在搶錢。不過醫院搶錢的方式跟強盜搶錢比,要復雜一些。因為強盜搶錢是100%的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誰都看得出來。所以要嚴厲打擊。但是醫院賺的錢,有一部分是生產性要素參與分配,是提供有價值的服務的收費,是公平的;只有另一部分是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由于有了生產性要素參與分配的這件外衣,醫院的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就很難被清楚地區分。我不是故意要攻擊醫生,只是舉個例子。現實生活中的分配不公平,絕大多數都是有一部分生產性要素參與分配,然后再附帶一部分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造成的。二者糅合在一起,很難區分。所以,大家經常從直覺出發,覺得有些人賺了不該賺的錢,但是說不清楚。而賺了不該賺的錢的人,也振振有詞地說:"這是市場經濟、公平交易,我賺的是我自己努力拿到的。你們這是仇富!"實際情況是,這種人確實是干了事兒的,賺了一些該賺的錢,不是赤裸裸地拿刀搶劫,但也會附帶一些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吳思先生算過一筆賬,明朝的崇禎皇帝一年的開支大約相當于1億元,俄羅斯的普京總統及時家庭的收人大約是100萬元。普京的100萬元,(假設)是他作為國家元首向俄羅斯人民提供公共服務的正常收入,就是生產性要素參與分配。那么崇禎多出來的9900萬元,就是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因為他掌握了軍隊和專制權力,可以給人民造成很大的傷害而自己不必付出什么成本,所以,人民必須多拿錢給他,不然他真拿刀砍你。房地產商確實努力修了房子,不僅不能讓人家虧本銷售,還應該讓他賺錢。但有很多開發商利用囤積居奇、虛假廣告、一房多賣來哄抬房價,在房屋質量等方面做文章。本來值5000元/平方米的,賣了1萬元。這多出來的5000元錢,就是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房地產的問題很復雜,后面再說。總之,要實現分配公平,首先,就是要從理論上和制度上,把生產性要素與破壞性要素區分開來。生產性要素參與分配,大家就努力生產,從而推動經濟增長;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大家就努力破壞,從而阻礙經濟增長。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而我們研究經濟制度和經濟增長,也就從這里開始。講完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的基本概念以后,開始用它來分析中國的現實,先提一道思考題供諸君討論:2008年,正值國際金融危機鬧得最厲害的時候,沿海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大量農民工失業返鄉。可就在這個時候,中央政府出臺了新《勞動合同法》,大大加強了對勞動者權利的保護。從主流經濟學理論來看,這是個很反常的政策:大家連工作都找不到了,還加強什么勞動權利保護?不是會加劇失業浪潮嗎?不是對經濟危機中的企業雪上加霜嗎?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在《中國的經濟制度》一書中,肯定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但專門批評了這個新《勞動合同法》。但是,一轉眼四年過去了,中國安然度過經濟危機,底層勞動者工資水平大幅度提高,并沒有出現失業率劇增、經濟下滑的情況,這是為什么?這個問題,還是要從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的角度來看。保守派經濟學家不僅反對加強對勞動者權利保護,還反對低工資制度。因為在他們看來,市場經濟應該是人人平等的,老板和工人的權利應該一樣,老板可以隨時解雇工人,工人也可以隨時"解雇"老板。如果你覺得自己值更多的錢,辭職之后換一家愿意給你更高工資的就行了。你要是找不到更高工資的崗位,低工資就是應該的,是市場競爭給你的勞動力開出的最合理的價格。老板解雇你,是因為你沒有為他提供符合他要求的勞務。在這種情況下,諸如低工資、工會組織、高額的補償金等,都沒有道理,都會導致勞動力配置無效率,降低企業效率,勞動力市場不能出清等。這種思路,是建立在勞動力市場不存在交易成本,由生產性要素參與分配的思路的基礎之上的。從這個思路出發,不要說在經濟危機期間加強對勞動權利的保護,就算是在繁榮時期,也不應該這樣做。但是,如果把真實世界的交易成本考慮進來,我們就會發現,老板和工人之間的分配關系,不僅有生產性要素參與分配,還有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這個時候,保守派經濟學家的論調就站不住腳了。勞動力市場存在交易成本。工人"解雇"老板,會給老板造成傷害。因為他必須要花費成本重新招人,招來的人的性格、素質、工作經驗都會和原來的不同,可能需要重新培訓等。同樣,老板解雇工人,也會給工人造成傷害。解雇之后,工人重新找一份工作,需要時間、需要交通和通訊成本。雖然雙方都能通過自由選擇來給對方造成傷害,但是,這種傷害的權力是不對等的。P7-10 分配不公,是因為有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 "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這個說法出現在吳思先生的《潛規則》一書里面。他講得很詳細,但主要是借古諷今,說的是古代的事兒。我舉身邊的例子來說明。你辛辛苦苦工作一個月,拿到2000元工資。這是你的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結果。你付出了勞動,創造了有價值的商品和服務。用生產函數來說,就是y=f(L,K,G)。這里的y是產品,L是勞動力,K 是資本,G是土地。f代表L和K和G的組合方式。它的意思就是說:你的勞動力跟公司的資本結合起來,占用了一塊土地,生產出來了一些產品。這些產品被你的公司賣出去了,賺到了錢,所以要按照你的貢獻分一點給你。你拿的是L的部分,公司拿的是K的部分,房東或地主拿的是G的部分。這叫 "生產性要素"參與分配。但是,你拿著這2000元錢回家,路上遇到一個攔路搶劫的,把刀放在你脖子上,問你:"要錢還是要命?"你肯定還是要命,把錢給他了。這就叫"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這個強盜掌握的不是L、K、G的生產要素,他也不負責向社會提供有用的產品,而是掌握了破壞力:身強力壯、持刀、膽子大……這些東西加起來,就可以傷害你的生命。為了避免這種傷害,你得給他錢。于是他就參與分配了。按照你生產出來的有用的產品來分配,貢獻多少得多少,就是分配公平;有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破壞力最強的分得最多,這就是分配不公。這幾年治安環境還不錯,你兜里的2000元錢被搶走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你回到家里,發現小孩生病了,感冒發燒,趕緊送醫院。醫生給你一看,開了一副退燒藥,10元錢。這是生產性要素參與分配,因為他提供了服務,這個服務可以改善你孩子的健康狀況,這個服務是有正面效用的。然后他從中獲得收益,這是分配公正。但如果醫生一看,給你開了一大堆藥,你也不認識,反正告訴你不吃這些藥孩子就好不了。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感冒,但他要了你200元錢。200-10=190。這190元錢,就是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強盜搶錢拿的是刀,醫生搶錢拿的是什么?手術刀?不是,他不會把手術刀架在你脖子上。強盜憑的是體力,醫生憑的是智力,簡單來說就是醫學知識。他知道你的孩子到底得了什么病,但你不知道。用經濟學術語來說,就叫醫生和患者之間信息不對稱。有了這個信息不對稱,醫生就可以把簡單的病說得很嚴重,把只需要10元錢就能治好的病,給你開200元錢的藥。如果你真的得了重病,需要開刀。這個時候就真跟強盜把刀放在你脖子上一樣,醫生的手術刀就伸到你身上了。你是死是活,就掌握在這把刀上。醫生憑借高超的技術,手術成功,救了你一命。你付了2000元錢。這是生產性要素參與分配。但現實情況是,有個別地方,動手術需要額外給醫生塞紅包。比如手術本來該給2000元錢的,你還得再給2000元錢。這 2000元錢,就是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因為醫生動手術的時候,如果手術不成功,你就掛掉了。但由于信息不對稱,醫生可以說:"這是正常現象,這個病確實沒辦法。"或者故意在你體內留點內傷,讓你這輩子不得安生(注:這是極端情況)。患者家屬不服,你能拿出證據來嗎?很難,很難。用吳思先生的話來說,這叫"低成本傷害權"。如果一個人可以以很低的成本,給你造成很大的傷害。那么你就該給他一筆錢,以避免這種傷害。醫生憑借自己的信息優勢,可以用很低的成本,給患者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他在分配中就可以居于有利地位,除了自己醫療服務應該拿的錢以外,還可以額外再要一筆錢。這筆額外再要的錢,就跟強盜搶錢的性質一樣,是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所以,有人說:"醫院在搶錢。"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有的醫院就是在搶錢。 不過醫院搶錢的方式跟強盜搶錢比,要復雜一些。因為強盜搶錢是100 %的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誰都看得出來。所以要嚴厲打擊。但是醫院賺的錢,有一部分是生產性要素參與分配,是提供有價值的服務的收費,是公平的;只有另一部分是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由于有了生產性要素參與分配的這件外衣,醫院的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就很難被清楚地區分。我不是故意要攻擊醫生,只是舉個例子。現實生活中的分配不公平,絕大多數都是有一部分生產性要素參與分配,然后再附帶一部分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造成的。二者糅合在一起,很難區分。所以,大家經常從直覺出發,覺得有些人賺了不該賺的錢,但是說不清楚。而賺了不該賺的錢的人,也振振有詞地說:"這是市場經濟、公平交易,我賺的是我自己努力拿到的。你們這是仇富!" 實際情況是,這種人確實是干了事兒的,賺了一些該賺的錢,不是赤裸裸地拿刀搶劫,但也會附帶一些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吳思先生算過一筆賬,明朝的崇禎皇帝一年的開支大約相當于1億元,俄羅斯的普京總統及時家庭的收人大約是100萬元。普京的100萬元,(假設 )是他作為國家元首向俄羅斯人民提供公共服務的正常收入,就是生產性要素參與分配。那么崇禎多出來的9900萬元,就是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因為他掌握了軍隊和專制權力,可以給人民造成很大的傷害而自己不必付出什么成本,所以,人民必須多拿錢給他,不然他真拿刀砍你。房地產商確實努力修了房子,不僅不能讓人家虧本銷售,還應該讓他賺錢。但有很多開發商利用囤積居奇、虛假廣告、一房多賣來哄抬房價,在房屋質量等方面做文章。本來值5000元/平方米的,賣了1萬元。這多出來的5000元錢,就是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房地產的問題很復雜,后面再說。總之,要實現分配公平,首先,就是要從理論上和制度上,把生產性要素與破壞性要素區分開來。生產性要素參與分配,大家就努力生產,從而推動經濟增長;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大家就努力破壞,從而阻礙經濟增長。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而我們研究經濟制度和經濟增長,也就從這里開始。講完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的基本概念以后,開始用它來分析中國的現實,先提一道思考題供諸君討論: 2008年,正值國際金融危機鬧得最厲害的時候,沿海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大量農民工失業返鄉。可就在這個時候,中央政府出臺了新《勞動合同法》,大大加強了對勞動者權利的保護。從主流經濟學理論來看,這是個很反常的政策:大家連工作都找不到了,還加強什么勞動權利保護?不是會加劇失業浪潮嗎?不是對經濟危機中的企業雪上加霜嗎?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在《中國的經濟制度》一書中,肯定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但專門批評了這個新《勞動合同法》。但是,一轉眼四年過去了,中國安然度過經濟危機,底層勞動者工資水平大幅度提高,并沒有出現失業率劇增、經濟下滑的情況,這是為什么?這個問題,還是要從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的角度來看。保守派經濟學家不僅反對加強對勞動者權利保護,還反對低工資制度。因為在他們看來,市場經濟應該是人人平等的,老板和工人的權利應該一樣,老板可以隨時解雇工人,工人也可以隨時"解雇"老板。如果你覺得自己值更多的錢,辭職之后換一家愿意給你更高工資的就行了。你要是找不到更高工資的崗位,低工資就是應該的,是市場競爭給你的勞動力開出的最合理的價格。老板解雇你,是因為你沒有為他提供符合他要求的勞務。在這種情況下,諸如低工資、工會組織、高額的補償金等,都沒有道理,都會導致勞動力配置無效率,降低企業效率,勞動力市場不能出清等。這種思路,是建立在勞動力市場不存在交易成本,由生產性要素參與分配的思路的基礎之上的。從這個思路出發,不要說在經濟危機期間加強對勞動權利的保護,就算是在繁榮時期,也不應該這樣做。但是,如果把真實世界的交易成本考慮進來,我們就會發現,老板和工人之間的分配關系,不僅有生產性要素參與分配,還有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這個時候,保守派經濟學家的論調就站不住腳了。勞動力市場存在交易成本。工人"解雇"老板,會給老板造成傷害。因為他必須要花費成本重新招人,招來的人的性格、素質、工作經驗都會和原來的不同,可能需要重新培訓等。同樣,老板解雇工人,也會給工人造成傷害。解雇之后,工人重新找一份工作,需要時間、需要交通和通訊成本。雖然雙方都能通過自由選擇來給對方造成傷害,但是,這種傷害的權力是不對等的。P7-10
內容不錯,但封面污損,換了一本還如此,當當直營配貨怎么搞的?心里不爽!
送人的,看起來至少書本完整沒有任何損傷的痕跡。
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看,真不敢想作者是八二年的。
書非常好,通俗流暢,唯一問題是錯別字太多了,并且有些語句明顯不通順,給編輯差評!
本書從歷史文化淵源,揭示了中國過去發展的奇跡,未來發展的潛力。
觀點有些不認同,但文筆及分析問題的方法受用
是在網上看過李老師的文章后才決定買的,好書其實還是人人喜愛的,但要找一本好書談何容易。
剛看了三章,內容很棒,用平實的語言對社會的經濟現象進行了非常透徹的分析,很有啟發性。
在博客上看過李曉鵬文章,看覺觀點新穎,內容非常好,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當下世界和中國的問題。
參與分配第章為何G這一次經濟危機與眾I不同?——次貸危6機的起源與
這本書看待中國當代的觀點很獨特,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去看,去獨立思考,尤其是年輕一代
此書內容由淺入深,貼近生活,作者經濟理論扎實,視角寬泛,現實例證詳實,用以回答客觀實際問題!
作者的理論功底深厚,分析問題深入淺出,一個簡單的供給-需求模型,被作者用得出神入化。作者對我國建設的拳拳之心,躍然紙上。值得一讀!
感覺還不錯,不知道和一帶一路那本比起來如何
參與分配J第章為何這一次經濟危機與眾不同?——次貸危機的起源與拯救第章破壞
崛起的制度分析第章土地諸侯:作為空間經濟資經營者的地方第章的戰爭:城X市地
挺好的書,更好的理解經濟,想通一些想不通的事
研究經濟與社會,有時候,需要離人很近,感受他們的呼吸與心跳,看清楚他們對現實利益的算計和爭奪,才不至于陷入空洞的迷思;有時候,又需要離人很遠,才能夠透過繁雜的表象,洞察世事的本源;有時候,需要一顆敏感的心,哀生民之艱,作不平之鳴,才能夠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有時候,又要像雪山一樣寒冷,以最現實和最冷靜的方式來思考,才能得到客觀有益的結論。
好書、經濟知識寫得一看就懂,所寫內容符合生活的常識、感覺與邏輯。不像其它政經類書籍不是作者故意就是作者糊涂,日常生活的事都被整得高等數學一樣難懂。
李曉鵬現在只是在微信公眾號寫文章,都不出書了嗎?
從政治家的角度來講經濟,很有特點。對當前世界和中國的經濟問題的起因分析的很透徹!
在天涯上看到這本書的連載和推薦,一時不知道買什么書就隨手拍了一本。內容非常好,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當下世界和中國的問題。其中有一部分關于中國的文化論述很新穎。值得推薦!
買來送人的。我把這本書送了一本給我一個本科的同學。這本書里面對金融投機批評的比較厲害,他是做PE的,原以為他可能會比較反感。誰知他竟然愛不釋手,看了之后,第二天就買了十本來送給他的朋友。
庖丁解牛:中國崛起的經D濟學分析框架第章微觀基礎:企業4家精神Y與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第章宏觀Q基礎:總量
很好哈!閱讀是非常享受的事情,這本書是關于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深層次分析,值得仔細研究啊!呵呵
個人覺得沒有經濟學專業知識的大眾不應該讀一本本經濟學入門書(泛泛而談的),道理當然有,但讀完了也就讀完了,留不下什么東西。
這個國家會好嗎: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中國崛起的警示第二篇孔孟之道:中10國崛起的文化背景第章來自家庭的信仰:中國文化中的現世主義傳統Z
提出公民的實際權利等于經濟權利加法律權利的觀點,因為受雇傭的人在經濟權利上受到破壞性要素的侵擾,所以需要通過法律保障他們的權利。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在于誰講了什么,而在于所講內容的排列順序優先原則,一些共同價值是都有的的。越是戰略性產業,就越要充分競爭,外企有管理技術資金的優勢,而中國的本地企業有市場信息優勢,在競爭中會倒下一批企業,但是會培養出一批優秀的企業家。需要實事求是,要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