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馬寅初全傳圖書
人氣:64

馬寅初全傳

馬寅初(1882-1982),字元善,浙江嵊縣(今嵊州市)人,蜚聲中外的經(jīng)濟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家,著名的愛國人士。他~生歷經(jīng)三代(清王朝、*、中華人民共和國),親歷了辛亥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社會主...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人文/社會學家  
  • 作者:[彭華]
  • 產(chǎn)品參數(shù):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801707390
  •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10
  • 印刷時間:2008-10-01
  • 版次:1
  • 開本:12開
  • 頁數(shù):--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nèi)容簡介

馬寅初(1882-1982),字元善,浙江嵊縣(今嵊州市)人,蜚聲中外的經(jīng)濟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家,著名的愛國人士。他~生歷經(jīng)三代(清王朝、、中華人民共和國),親歷了辛亥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社會主義新中國等幾個重大歷史階段,是一位具有濃厚傳奇色彩和廣泛社會影響力的人物。

本書是一部名副其實的馬寅初的"全傳"。在時間上。上起馬寅初出生之年(1882年),下迄馬寅初去世之歲(1982年),兼及馬寅初身后之事(截止于2007年)。內(nèi)容大致以時間先后為序。比較地展現(xiàn)了馬寅初百年人生的全貌。通過此書,讀者可以比較完整地了解馬寅初其人其事其學。

編輯推薦

馬寅初,蜚聲中外的經(jīng)濟學家,成就卓著的人口學家,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家,家喻戶曉的愛國人士,他一生跌宕起伏,頗富傳奇色彩,人稱"五馬奇人"。

馬寅初,在舊社會不畏強暴,敢怒敢言,愛國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同仁敬重,為新中國嚴謹治學,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不屈不撓,堪為晚輩楷模。

作者簡介

彭華,1969年生,男,筆名彭印川。四川丹棱(今屬眉山市)人。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現(xiàn)任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主要從事先秦兩漢史、近現(xiàn)代學術/思想史、巴蜀文化研究。 在《歷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文獻》、《孔孟學報》(臺北)、《

目錄

引子

及時章 艱難的求學之路

一、不做生意要讀書

二、燈芯一根心中亮

三、負笈西洋取真經(jīng)

第二章 正義的大學教授

一、一不做官,二不發(fā)財

二、修身治學,為國為民

三、禁煙禁賭,抵制洋貨

四、立法委員,正義呼聲

第三章 山城的"獅子吼"

一、一則"嚴正聲明"

二、"征發(fā)國難財者稅"

三、幽禁與軟禁

四、莫做"真空管"

第四章 為民主而斗爭

一、"較場口暴行"

二、"又作獅子吼"

三、"急起自救"

四、"坐牢,我也要去!"

第五章 神秘的千里大轉(zhuǎn)移

一、神秘的"大菜師傅"

二、愉悅的"知北游"

三、古都煥發(fā)新春

第六章 為世界和平而奔波

一、世界和平大會的由來

二、及時屆世界和平大會

三、第二屆世界和平大會

四、"努力完成抗美援朝任務"

第七章 浙江大學的"新創(chuàng)造"

一、與浙江大學的緣分

二、就任浙江大學校長

三、"這是一個新創(chuàng)造"

四、社會工作與校長事務

五、高校"教職員聯(lián)合會"

六、鳳凰山祭掃烈士墓

七、"愛惜人才的好領導"

第八章 北京大學的"工作任務"

一、新時期的北大校長

二、學習政治,改造思想

三、政界要人與北京大學

四、發(fā)展的教育計劃

五、關懷青年健康成長

六、七旬老翁學俄文

第九章 為新中國籌謀劃策

一、百廢待興,出謀劃策

二、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

三、財政經(jīng)濟委員會副主任

四、"大小團團轉(zhuǎn)"理論,

第十章 石破天驚的"新人口論"

一、催生"新人口論"的土壤

二、"新人口論"的逐漸形成

三、"新人口論"的破土而出,

四、"新人口論"的基本內(nèi)容

第十一章 堅決維護學術的尊嚴

一、有驚有險的年

二、聲勢浩大的批馬運動

三、單身匹馬,誓死應戰(zhàn)

四、從"請求"到"毀滅"

第十二章 老驥伏櫪,自強不息

一、先天下之憂而憂

二、奮力寫《農(nóng)書》

三、豹隱又廢殘

四、大風暴來臨

第十三章 肝膽相照的深厚情誼

一、圍繞手術的爭論

二、"中國腫瘤醫(yī)學之父"

三、深情的關

四、痛別

第十四章 冤案平反,真金重光

一、堅持真理,隱約可聞

二、歷史巨變,歡欣鼓舞

三、冤案平反的前前后后

四、慘痛而沉重的歷史教訓

第十五章 生前身后名

一、姍姍來遲的榮譽

二、百歲學者慶高壽

三、馬老安詳?shù)刈吡?/p>

四、身前身后事,千秋有評說

附錄

馬寅初生平年表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在線預覽

及時章 艱難的求學之路

紹興,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她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浙江大地上熠熠生輝。紹興,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不但自然風光旖旎,而且文化名人輩出。

美麗的浦陽江和湍急的曹娥江,流淌過這片神奇的大地,然后蜿蜒人海。綿延不絕的會稽山,重巒疊嶂,景色迷人。青山秀水哺育了這里的居民,賜予他們靈氣,賦予他們風骨,編織出一道道絢麗而迷人的文化風景線。

杰出的東漢哲學家王充,著名的唐代詩人賀知章,名垂青史的南宋大詩人陸游,均誕生于紹興。一代"書圣"王羲之,曾經(jīng)在蘭亭"曲水流觴",并乘興揮毫潑墨,于是乎,便有了流傳千古的"天下及時行書"——《蘭亭集序》。近現(xiàn)代的紹興,更是群星璀璨。被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蔡元培、自號"鑒湖女俠"的革命家秋瑾、一代文學巨匠魯迅、的氣象學家竺可楨、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均為紹興人。正因如此,稱紹興為"名士之鄉(xiāng)"。

本書的主人公,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家馬寅初,也出生在這里。

嵊縣(今嵊州市),地處江南水鄉(xiāng)紹興地區(qū)(今紹興市)的東南邊。

嵊縣位于浙江省東部,曹娥江上游,四明山南麓。嵊縣山川秀麗,風景如畫。天姥山、四明山、太白山、煙山環(huán)繞四周,剡溪橫貫南北,真可謂"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蘭亭集序》)。剡溪尤其有名。剡溪九曲悠悠,沿溪有東門、艇湖、竹山、禹溪、杉樹潭、仙巖、清風、黿頭渚等勝景,自古就有"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經(jīng)驗豐富"之譽。

歷代文人墨客,喜愛這里的山水,在此流連忘返,留下了無數(shù)優(yōu)美的詩篇。東晉以來,王羲之、戴逵、戴颙、謝靈運、李白、杜甫、王十朋、陸游、朱熹、蔡元培等相繼來嵊縣游歷、講學或定居,留有大量詩文。"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李白,直稱之為"仙境",寫下了諸如"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秋下荊門》)、"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夢游天姥吟留別》)這樣的千古名句。

名山與佳水,孕育了經(jīng)濟學家馬寅初、地理學家丁謙、機械工業(yè)專家支秉淵、實業(yè)家袁滌庵、水利專家宋希尚、外科醫(yī)學家沈克非、革命音樂家任光、畫家鄭午昌、作家魏金枝、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哲學家邢賁思、古脊椎動物學家張彌曼、圍棋國手馬曉春等現(xiàn)當代的著名人士。嵊縣民性強悍不屈,富有革命斗爭精神。唐末,裘甫起義,在剡城建立政權(quán)。北宋,仇道人(裘日新)響應方臘起義,攻占剡城,繼克新昌、上虞。清末,竺紹康、王金發(fā)、謝飛麟等結(jié)黨反清,裘文高、張伯岐聚眾抗擊清兵。全縣有"光復會"會員一百多人,參加辛亥革命者萬余。

本書的主人公馬寅初,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

不做生意要讀書

1882年6月24日(清德宗光緒八年農(nóng)歷五月初九),馬寅初誕生于紹興縣皋埠村一個釀酒作坊主的家庭。

馬寅初本姓馬,又恰好出生于馬年、馬月、馬日、馬時;鄉(xiāng)間盛傳,"五馬齊全,必定非凡!"父親馬棣生給他取名寅初,字元善。

馬棣生,有一手釀酒好手藝,在紹興經(jīng)營一個釀酒作坊。母親王氏,目不識丁,終日操持家務。當馬寅初降臨這個釀酒作坊主家庭時,他已經(jīng)是馬家第五個兒子了。后來,父母又為他添了兩個妹妹。

馬寅初有兄妹六人,四個哥哥是大哥孟希(字師善),二哥仲復(字膺善),三哥叔培(字植善),四哥季余(字積善);另有兩個妹妹,大妹錦霞,小妹錦文。四個哥哥都體弱多病,沒有超過60歲都先后病故。`

幼年的馬寅初,后來隨父母遷居嵊縣浦口鎮(zhèn)。

浦口鎮(zhèn)位于嵊縣東郊,四明山西麓。剡江與黃澤江在此匯合,然后緩緩向北流去。昔時的浦口鎮(zhèn),水利交通便利,是一個農(nóng)村小集鎮(zhèn)。就在這山明水秀、鄉(xiāng)風淳樸的農(nóng)村小集鎮(zhèn),馬寅初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

馬棣生之所以舉家遷居嵊縣浦口鎮(zhèn),自有其商業(yè)的考慮。相傳,用剡江與黃澤江匯合處的水來做酒,味道特別好。遷居之前,馬棣生對浦口鎮(zhèn)進行了實地考察,并親自做了試驗。他相信,用浦口的水釀酒,今后的生意一定會興旺發(fā)達,很可能要發(fā)大財。

馬棣生一家遷居浦口鎮(zhèn)后,住在一座簡易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樓房里。馬家在浦口開設有一家酒店,馬棣生為其取名"馬樹記"。"馬樹記"酒店的格局是前店后家。從酒店后門進去,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天井,天井四周都是兩層的小木樓。北屋中間有一道過門。通往后邊的是一個跨院??缭旱慕Y(jié)構(gòu)與前院相同。幼年的馬寅初,就住在前邊院子北屋西頭的二層樓上。

由于馬棣生擅長釀酒,而內(nèi)人王氏又賢惠精干,治家有方,沒過幾年工夫,"馬樹記"酒店已經(jīng)是生意興隆,財源滾滾,在方圓幾十里都有了名氣。人丁旺盛的馬家,便逐漸興旺發(fā)達起來。

1888年,馬寅初人浦口鎮(zhèn)的一所私塾讀書,馬寅初在私塾接受了啟蒙教育。雖然說在私塾整天背誦的是《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四書章句》,但馬寅初也學到了不少知識。兩三年過后,小鎮(zhèn)的私塾教育已經(jīng)不能滿足馬寅初的求知欲了,但父親卻不打算讓馬寅初繼續(xù)上學;父親頑固地認為,有了這些知識就已經(jīng)足夠了。馬寅初一再向父親表示,想進新式學堂繼續(xù)讀書,但父親表示反對。為此,馬寅初沒有少挨罵、挨打。后來因為王家舅舅出面說情,馬寅初才獲得了接受學堂教育的機會。

1894年春,舅舅家搬到了紹興。通過舅舅的說和,馬寅初好不容易才征得父親的勉強同意,跟著舅舅到紹興縣學堂讀書。

晃眼之間,四年就過去了。馬棣生的年齡也日漸增高,他已經(jīng)感到精力有所不濟,于是,培養(yǎng)"接班人"的想法便涌現(xiàn)了出來。馬棣生掰著手指頭盤算:老大孟希在外面做蠶繭生意,平時很少回家;老二仲復、老三叔培、老四季余,身體都不太好,將來恐怕靠不上;老五寅初,聰明伶俐,可以寄予厚望。只是他年紀尚小,只有等他長大以后再接班,但眼下便可以培養(yǎng),讓他先給酒店管賬,然后再繼承家業(yè)。在父親的安排下,年少的馬寅初輟學在家,開始承擔起"馬樹記"酒店的管賬業(yè)務,在柜臺迎接南來北往的顧客。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馬寅初逐漸懂事,對父親要把他培養(yǎng)成酒店管賬先生的安排,開始產(chǎn)生不滿。父子之間,便因此而產(chǎn)生矛盾。馬寅初對此極為厭煩,他向往著能到大都市的洋學堂去繼續(xù)求學。為了表示反抗,馬寅初有一段時間竟然學會了賭博。為此,馬棣生大為惱火,動不動就對馬寅初進行訓斥、罰跪,甚至用鞭子狠狠地抽打。每當此時,王氏便出來對丈夫進行干涉,對兒子耐心勸說,以慈祥的母愛溫暖兒子的心靈。

馬家有一條家規(guī):如果一個孩子出事受罰,別的孩子都要跟著挨整;套用古代的法律術語,這叫做"連坐"。因此,只要馬寅初挨打,他的哥哥們也要跟著挨打(只有兩個妹妹可以幸免)。這樣一來,馬寅初的兄妹們逐漸對他有了意見,甚至有點恨他。每每在父親打過馬寅初后,他的哥哥們又常常來打他。

倔犟的馬寅初,對這種殘酷的封建家教不甘示弱。一方面,他再三要求父親取消這種無理的家規(guī);另一方面,他奮起反抗兄長們的打罵。

這種僵持的局面,在馬家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馬棣生見這不是辦法,于是跟馬寅初做了一次認真的談話。父親對他說:"寅初,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小孩子了,而爸爸也越來越老了,爸爸希望你慢慢熟悉酒店的業(yè)務,長大以后好繼承家業(yè)。"馬寅初明確表示:"我不愿意做生意。我要讀書!"父親見兒子不聽話,便厲聲呵斥馬寅初跪下。"跪下,我也要去念書!"馬寅初仍在反抗。惱羞成怒的父親,操起鞭子就在馬寅初身上抽打起來。"打死我也不做生意!"馬寅初忍著疼痛,仍在高聲反抗。結(jié)果,又是慈祥的母親來解了圍。

一次次的下跪,一次次的打罵,讓馬寅初覺得越來越難以忍受,也越來越覺得這樣活著沒有意義。與其如此,還不如一死了之。在又一次遭到暴打之后,忍無可忍的馬寅初竟然選擇了以死相抗爭——投江。幸好被及時發(fā)現(xiàn),馬寅初才免于一死。

當馬寅初醒來時,發(fā)現(xiàn)自己躺在一個親戚家中。馬寅初對此大惑不解,他流著眼淚說:"你們?yōu)槭裁匆任??不能念書,活著有什么意思?一句和藹的回話傳入馬寅初耳中,"誰說不能念書?孩子,我就是來帶你到上海去念書的。"說這話的是一位慈善的長者——張江聲。張江聲,上海瑞綸絲廠經(jīng)理,因每年都要到嵊縣收購蠶繭,所以與馬家結(jié)識,與馬寅初的大哥孟希私交甚好。 張江聲力勸馬棣生把眼光放長遠點,支持兒子外出讀書。余怒未消的馬棣生表示,如果馬寅初要到上海去讀書,他是一文錢都不給。張江聲心平氣和地說,我當他的保人,我出錢供他上學。馬棣生再也無話可說,只好答應張江聲,同意張江聲帶馬寅初去上海讀書。

就這樣,17歲的馬寅初竟因禍得福,從而圓了自己的讀書夢。為了感謝張江聲的幫助,馬寅初認張江聲為義父(干爹)。

1898年夏秋之交,馬寅初帶著簡單的行李,離開了群山環(huán)抱的浦口鎮(zhèn),來到了十里洋場的上海。

二、燈芯一根心中亮

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1895年,清政府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條約》。1898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發(fā)動了""。這一時期,民族資產(chǎn)階級"實業(yè)救國"的思想廣為流行。年輕的馬寅初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較深,強烈向往"實業(yè)救國"。

馬寅初跟隨張江聲來到上海后,于1898年秋季進入教會學校"英華書館"(又稱"中西書院")讀書。

因為馬寅初是與父親吵翻而離家的,所以馬棣生斷絕了與馬寅初的一切經(jīng)濟聯(lián)系。馬寅初在上海的讀書費用,全部由義父張江聲承擔。除學費、食宿以外,張江聲每月還發(fā)給馬寅初四毛小洋的零用錢(與張江聲的親生兒子張熙麟一樣多)。馬寅初用這四毛小洋洗澡、理發(fā),購買筆墨、紙張,以及其他必需的日常用品。但不管馬寅初怎樣計算和節(jié)省,錢總是不夠用。"一根燈芯"的故事,便發(fā)生在當時。

馬寅初有一次聽一位同學說,點菜油燈比電燈要節(jié)省很多。于是,馬寅初便抱著試一試的念頭進行了嘗試。為了更加節(jié)省,馬寅初在點菜油燈時,只用了一根燈芯。他的一位朋友有24小時晚上去看他,發(fā)現(xiàn)室內(nèi)光線太暗,便自作主張地點上了兩根燈芯。但馬寅初迅速將其中的一根燈芯撥開并吹滅,不好意思地對朋友說:"我沒有錢,點不起兩根燈芯,請原諒,別見笑。"此事后來傳人張江聲的耳朵,問他為何只用一根燈芯。馬寅初說:"一根燈芯就夠了,我心里是亮的。"對此,馬寅初的老師大加夸獎,嘉許為"孺子可教","燈芯一根心中亮,寒窗十載必成人"。

經(jīng)濟的拮據(jù),生活的窘迫,非但沒有擊垮馬寅初,反而磨礪了他的意志。從青少年時代起,馬寅初就養(yǎng)成了艱苦樸素的作風,奮發(fā)進取的精神。

在上海求學期間的馬寅初,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每學期總是名列前茅(很多時候都是及時名)。1902年,馬寅初以優(yōu)異的成績自"英華書館"畢業(yè),并考取了天津北洋大學。

1902年的秋天,馬寅初入天津北洋大學學習。因受"實業(yè)救國"思想的影響,馬寅初選擇了礦冶專業(yè)。

創(chuàng)辦于1895年10月2日的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前身),是近代中國的及時所大學。最初叫"天津西學學堂",后更名為"北洋大學堂"(1896年)。首任督辦是中國人盛宣懷(1844~1916),首任校長(當時稱"總教習")是美國人丁家立(Tenney Charles Daniel,1857~1930)。北洋大學特別注重對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學習,目的是培養(yǎng)自己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北洋大學以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的學制為藍本,設頭等學堂及二等學堂,學制均為四年。學校的升級考試相當嚴格,明文規(guī)定:主課一門補考不及格者,留級。因此,這所學校每年都有相當數(shù)量的學生或留級,或退學。據(jù)統(tǒng)計,從入學到畢業(yè),其淘汰率競高達50%~60%。北洋大學的師資多為國內(nèi)外名流,兼之學校要求嚴格,故北洋大學在創(chuàng)辦初期的教學水平便與美國的一些著名大學(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不相上下。北洋大學的畢業(yè)生,可以不經(jīng)過考試而直接進入美國各大學的研究院。

為了實現(xiàn)"實業(yè)救國"的夢想和抱負,在北洋大學求學的馬寅初一直刻苦攻讀,成績始終名列前茅。1906年,馬寅初自北洋大學提前畢業(yè)。因成績優(yōu)異,馬寅初獲得保送至美國耶魯大學公費留學的資格。出國留學前,北洋政府的大臣袁世凱特地召見了馬寅初和其他留學生,并給每人頒發(fā)了一張有袁世凱署名的"留學證書"。

1907年,馬寅初告別父母與妻兒,登上了開往大洋彼岸的輪船。

三、負笈西洋取真經(jīng)

經(jīng)過漫長的海上航行,輪船終于到達了大洋彼岸的美國。1907年底,馬寅初來到了美國康涅狄格州的紐黑文(New Haven),正式成為耶魯大學的注冊學生。

初入美國的馬寅初,仍然懷抱"實業(yè)救國"的理想,因此,他在耶魯大學選擇的專業(yè)是礦冶。但就在美國留學期間,馬寅初的理想發(fā)生了動搖。他親眼目睹了美國成熟的社會制度和先進的工業(yè)技術,再與清政府腐朽的社會制度和落后的經(jīng)濟相比較,馬寅初感到了強烈的震撼。他的思想由此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開始認識到單純走"實業(yè)救國"之路是行不通的,社會制度非來一番改革不可。他決定改學經(jīng)濟學,以期將來能在社會經(jīng)濟制度的改革方面有所作為。在1947年的一次演講中,馬寅初談到過改專業(yè)之事:"余到美之后,不再想選擇礦科,將學礦科的念頭拋入九霄云外,以為經(jīng)濟學富有內(nèi)容和生命,遂選經(jīng)濟為主課,選自然科學為副課。"

……

網(wǎng)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careglo**的評論:

姥爺要求買的,很喜歡,不錯!

2012-04-04 20:08:11
來自luoyoup**的評論:

看完了

2013-01-20 13:44:51
來自魏麗青**的評論:

還好

2013-08-28 07:18:1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錯,值得購買

2013-11-13 14:48:4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個商品不錯~

2013-12-05 15:43:1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個商品不錯~

2014-07-13 15:17:07
來自風信子1**的評論:

幫別人購買

2014-12-01 10:20:0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5-06-25 16:34:5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完全正版,內(nèi)容精致!

2015-09-29 07:57:3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書。

2015-10-27 12:45:23
來自jpbzo43**的評論:

回族,整出個計生理論,于是漢族開始自宮,自己開始閹割自己,而少數(shù)民族不計生,人口從解放初的不到5%一躍超過10%,而中國的人口結(jié)構(gòu)弊病也越來越大,這廝絕對就是一潛伏的特務

2010-09-08 18:22:30
來自又見一**的評論:

借的圖書館的書,沒幾天就丟了,買來還的,所以不知道

2012-01-29 15:12:5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不錯的一本書,大師的風采。好好學師的風范

2016-12-10 07:13:33
來自430126**的評論:

一位蜚聲中外的經(jīng)濟學家和人口學家,如果當年聽聽他的建議,在那個年代實行計劃生育,就不會使我們的人口到今天超十億,也不會出現(xiàn)后來的只生一個的極端政策,繼而出現(xiàn)人口老化問題。當年的領導人聽不進不同意見,典型的一言堂,讓后人遭罪。還要把人家打倒,你說是昏君還是明君。這本傳記寫出了他的高風亮節(jié)和堅持真理、不畏權(quán)勢的高尚品德。值得好好一讀。

2012-01-25 17:05:53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