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中國圣雄梁漱溟傳圖書
人氣:65

中國圣雄梁漱溟傳

在近代中國知識人中,梁漱溟一直擁有很高的聲望,其原因顯然與其1950年代敢于犯顏有關,這是時勢使然。被批評者或許蒙受了當時的短暫羞辱,但在歷史上的聲名差不多也就因此注定。其實,仔細分析1950年代梁漱溟與毛...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人文/社會學家  
  • 作者:[馬勇]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民國名士系列
  • 國際刊號:9787202054901
  •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04
  • 印刷時間:2010-04-01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看他的照片,是一個總是抿著嘴、不茍言笑的、倔倔的個性老人。 他一生在儒佛間行走。 他就是——梁漱溟,中國現(xiàn)代思想家,現(xiàn)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一位儒家"之稱。 他一生不斷追求的兩個問題:一是人生問題,即人活著為什么;二是中國問題,即中國向何處去。 大眾眼中特立獨行的梁漱溟,曾經有過怎樣的掙扎、苦悶或是從容、豁達?本書將帶你走近這位偉大的老人。

編輯推薦

在近代中國知識人中,梁漱溟一直擁有很高的聲望,其原因顯然與其1950年代敢于犯顏有關,這是時勢使然。被批評者或許蒙受了當時的短暫羞辱,但在歷史上的聲名差不多也就因此注定。任何一種表達方式都不可能將梁漱溟的所有故事和活動放在一個故事框架里,本書在筆者已有研究基礎上,嘗試著對梁漱溟的思想進行新的闡釋,嘗試著接近其思想本質。

目錄

引子 及時章 家族史與童年記憶 文化的中和 家道中衰 童年記憶中的西學 第二章 天生不是革命者 青春期反叛 短暫的革命經歷 遁入空門 第三章 非戰(zhàn)主義 因佛教而佛學 息兵:和平期成 重回儒家立場 第四章 游走在激進與保守之間 文化問題緣起 傳統(tǒng)翻新的可能 傳統(tǒng)翻新的途徑 第五章 尋求立國之道 廢督裁兵 好人政府 對西方經驗的困惑 中國本位的新治道 第六章 重建鄉(xiāng)土中國 第三條道路 牛刀小試 理想照進現(xiàn)實 第七章 怎樣抗戰(zhàn) 世外無桃源 舉國工具化與主體化 道不同亦相謀 第八章 內憂與內耗 參政員:說了也白說 回到人民中間 在"第三條道路"上行走 第九章 跑偏的中間路線 調和國共 "民盟之父" 文化托命 第十章 "中國的圣雄甘地" 八年努力無法結束 大公至正與兩面不討好 無可為,拔腳走開 只發(fā)言,不行動 后語

在線預覽

及時章 家族史與童年記憶梁漱溟的非暴力和平主義思想并不憑空而起,而是其生存環(huán)境、知識背景各方面因素促成的,所以要說清梁漱溟非暴力和平主義思想來龍去脈及其價值,可能還要和一般的人物傳記一樣,從其家庭背景說起。梁漱溟生于1893年,也就是甲午戰(zhàn)爭的前一年。甲午戰(zhàn)爭是近代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幾乎也是五千年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在甲午戰(zhàn)爭之前,中國經過三十年的洋務新政,致力于經濟發(fā)展,基本上使大清王朝重振盛世雄風。中國經濟總量快速上升到世界前幾名,在亞洲仍然是及時流的強國大國,中國人的感覺似乎又回復到"萬國來朝"的"中央大國",所以當日本人有意在朝鮮在東北亞向中國挑釁時,一大批不明就里的所謂清流派依然主張予以嚴懲,似乎大清王朝還像過去為亞洲的盟主,肩負著維持亞洲和平的責任。不料,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早已不再是中國文化的擁躉,明治維新的一個重大舉措就是"脫亞入歐",遠離中國文明,轉身向西,與西方先發(fā)國家建立新型的兄弟關系和同盟。經過一番政治改造,日本雖然與西方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化程度還有很大差別,但西方國家能夠感到日本的真誠,相信只要再拉日本一把,就能夠將日本改造成一個現(xiàn)代民主國家,成為在遠東在亞洲的一個重要盟友。所以,甲午一戰(zhàn)導致了中國五千年歷史的根本轉向,三十年的經濟發(fā)展像泡沫一樣破滅。甲午戰(zhàn)爭使中國舉國之力建造的北洋海軍毀于一旦,嚴重挫傷了中國人的自信心;割讓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以及巨額戰(zhàn)爭賠款,使中國人喪失了自尊心。然而這都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于,甲午之戰(zhàn)不是敗給西方某一大國,而是敗給中國人素來瞧不起的東鄰蕞爾島國,也就是中國人時常蔑稱的"小日本"。這個刺激對于向來自尊自大的中華帝國,對于向來以老大自居的中國人,顯然太過于強烈,因而甲午戰(zhàn)敗在國內知識分子層面引起的反彈也就出其不意的激烈,以至譚嗣同用"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這樣悲愴蒼涼的詩句來表現(xiàn)人們的不安、悲傷、失望和憤怒。文化的中和梁家是廣西桂林人,只是從梁漱溟曾祖寶書離開桂林后,梁家基本上都在北方出生成長,語言、飲食,乃至一般生活習慣,都是地道北方人,久已看不出南方人的痕跡。梁漱溟外祖張家大致相同,張家本為云南大理人,但自外祖父離開云南,張家人再也沒有回去過,梁漱溟的母親就是生在北方長在北方,成為地道北方人。在中國遼闊疆域里,南方人和北方人不論氣質上還是習俗上都有相當不同,從人類文化學角度說,這種不同便是文化差異。差異就是互補,就是優(yōu)勢。梁家這種南方人與北方人相互結合,使南北兩種文化在這個家庭中優(yōu)勢互補,重建一種新文化,這種新文化兼有南北兩種氣息而富于一種中間性:由南方人看梁家,則每將他們視為北方人;由北方人看梁家,又以為他們來自南方。獨特的南北文化中和背景鑄就了梁漱溟獨特的文化品格與政治性格,從而使他既沒有北方人的豪邁,又沒有南方人的扭捏,總是在一種調和的狀態(tài)下尋求突破,尋求進步。從種族血統(tǒng)上說,梁家本是元朝宗室,擁有貴族血統(tǒng),然而長達五百年與漢族通婚演變,不僅別人不知道梁家人的蒙古血統(tǒng),即便梁家人本身也很少知道自己為什么姓梁。幾百年的民族融匯使梁家后人身上流淌著蒙漢兩種不同種族的血,從而使梁家人的性格似亦具有一種中間性。梁氏一族據說是忽必烈后人,忽必烈第五子為和克齊,和克齊有子名也先帖木兒。至元十七年即公元1280年,也先帖木兒襲封云南王,后改封營王。這個也先帖木兒就被后來的梁氏族人視為梁氏始祖。元亡,蒙元宗室重臣大都隨順帝逃回漠北,然也先帖木兒一系滯留河南汝陽,無意北歸。明朝初年,留居中原的元宗室后裔紛紛更名改姓,一從漢人。也先帖木兒一系五世成公便以所居之地汝陽舊屬魏都大梁之故,遂取"孟子見梁惠王"一語改姓梁。 五世祖梁成曾至錢塘出任縣尉,其實只是維持地方治安的官員。梁成有三個兒子,長子銘,次子鏞,三子鑒。六世梁銘,當靖難之役爆發(fā)時,追隨燕王朱棣征戰(zhàn),積功為都督僉事,后任參將,出鎮(zhèn)寧夏。《明史》本傳稱其英勇善戰(zhàn),以典兵建功封保定伯。梁銘有子梁袝,也就是梁氏七世祖。梁襯繼承乃父封爵,也算是職業(yè)軍人,從小兵至副總兵,參與鎮(zhèn)壓鄧茂七起義。1451年即景泰二年,又以"平蠻將軍"的名義鎮(zhèn)壓湖南、貴州一帶韋同烈發(fā)動的苗族起義,建功立業(yè),進爵為保定侯。梁袝多次職掌兵權,南征北戰(zhàn),為大明王朝立有大功。成化初卒,贈蠡國公,謚襄靖。梁袝一系大約后來就在河北保定一帶繁衍發(fā)展。梁成二子梁鏞從河南汝陽移居四川保寧府閬中縣,并在那里繁衍出閬中梁氏。梁鏞移居此地時,據說乃父梁成也一并遷移到四川,而梁成的老伴則隨三兒子梁鑒遷居江寧府葛仙鄉(xiāng)。此后梁氏家族在四川、江寧等地代代繁衍,人丁興旺,族姓大蕃。到了清朝乾嘉年間,梁氏第十八代兆鵬為廣東永安縣令,兆鵬三子梁譞始自江寧遷居廣西桂林。因清代考據考試中舉人、進士的錄取名額根據各省人口多少按比例分配,于是梁家始有廣西桂林人之說,此即舊時名宦之家的"掛籍",與現(xiàn)在的"高考移民"功能相似而作用相反。此后其子寶書、其孫承光、其曾孫梁濟等皆以桂林籍得中順天鄉(xiāng)試。換言之,他們雖然是憑自己的本事金榜題名,不過他們占用的指標都是廣西桂林,所以至梁漱溟一輩雖從未在桂林生活過,且科舉考試已成歷史陳跡,仍依然沿用桂林籍貫,時而以廣西桂林人的身份參與各種政治、學術活動,此乃習慣使然。梁譞之子寶書為梁漱溟曾祖父,于1840年中進士,歷任直隸定興、正定、清苑等知縣,以官定興最久。梁寶書為官清廉,實惠在民,頗有政績,史書稱有清二百余年,僅得"循吏"二人,寶書即其中之一。后授遵化直隸州知州,居官三年,以事忤上司,被奪職,旋予平反,然無意復出,居家享天倫之樂,誥授朝議大夫。梁寶書之長子承光,少負才氣,1849年十八歲應順天府鄉(xiāng)試中舉人,任內閣中書,委署侍讀。梁承光性格磊落豪放,交游甚廣,喜談兵,好騎馬,家中總是養(yǎng)有良馬數騎。承光娶妻劉氏,直隸通永道、貴州畢節(jié)劉延熙之女,通書史,能學問,性剛毅,氣象嚴正有威,惜畢生未育。承光后續(xù)娶側室陳氏,沒有多少文化,但為梁家傳宗接代貢獻極大,生有一男,即梁漱溟的尊人梁濟。梁濟字巨川,又字孟匡,1859年生于北京。據說生母陳氏懷胎七月而生,所以梁濟稟賦素弱。當是時,承光供職內閣,寶書罷官家居。寶書以望六之年得孫,深以為喜。再加上兩母所撫惟一子,溺愛自是難免。1862年,梁濟由嫡母帶著移居良鄉(xiāng),投奔依外婆家。兩年后,六歲的梁濟開蒙讀書,由祖父梁寶書授《大學》、《中庸》、《論語》等儒家經典,所用課本皆由嫡母劉氏抄寫大楷字,裱褙縫訂。1864年,曾國藩率湘軍克復金陵,太平天國主力基本失敗,長江流域漸趨平靜。然而,與太平天國有密切關聯(lián)的捻軍則移師北方,在山東、河南一帶活動頻繁,影響方盛。與此同時,西北陜甘地區(qū)回族趁機起事,北部中國并沒有隨著太平天國的失敗而趨于安寧。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素以知兵聞名的梁承光被任命為山西永寧候補知州。山西永寧位于山西中部西側,為三晉重鎮(zhèn),四周群山環(huán)繞,溝壑縱橫,地形破碎,近河洛,西與陜西交界,為陜晉咽喉,軍事地位極為緊要。由于清軍不斷加大對捻軍圍剿,西捻首領張總愚移兵陜汝,逼近永寧,到處流竄。梁承光殫精竭慮,悉心布防。為防止捻軍偷渡黃河,梁承光每天頂風冒雪,巡視河岸,率眾打撈冰塊,以防河面凍結。或許是因為太累太緊張,或許是受了風寒,總而言之,梁承光于1866年底不幸病倒,翌年初病逝,年僅三十六歲。 P3-7 及時章 家族史與童年記憶 梁漱溟的非暴力和平主義思想并不憑空而起,而是其生存環(huán)境、知識背景各方面因素促成的,所以要說清梁漱溟非暴力和平主義思想來龍去脈及其價值,可能還要和一般的人物傳記一樣,從其家庭背景說起。 梁漱溟生于1893年,也就是甲午戰(zhàn)爭的前一年。甲午戰(zhàn)爭是近代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幾乎也是五千年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在甲午戰(zhàn)爭之前,中國經過三十年的洋務新政,致力于經濟發(fā)展,基本上使大清王朝重振盛世雄風。中國經濟總量快速上升到世界前幾名,在亞洲仍然是及時流的強國大國,中國人的感覺似乎又回復到"萬國來朝"的"中央大國",所以當日本人有意在朝鮮在東北亞向中國挑釁時,一大批不明就里的所謂清流派依然主張予以嚴懲,似乎大清王朝還像過去為亞洲的盟主,肩負著維持亞洲和平的責任。 不料,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早已不再是中國文化的擁躉,明治維新的一個重大舉措就是"脫亞入歐",遠離中國文明,轉身向西,與西方先發(fā)國家建立新型的兄弟關系和同盟。經過一番政治改造,日本雖然與西方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化程度還有很大差別,但西方國家能夠感到日本的真誠,相信只要再拉日本一把,就能夠將日本改造成一個現(xiàn)代民主國家,成為在遠東在亞洲的一個重要盟友。 所以,甲午一戰(zhàn)導致了中國五千年歷史的根本轉向,三十年的經濟發(fā)展像泡沫一樣破滅。甲午戰(zhàn)爭使中國舉國之力建造的北洋海軍毀于一旦,嚴重挫傷了中國人的自信心;割讓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以及巨額戰(zhàn)爭賠款,使中國人喪失了自尊心。然而這都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于,甲午之戰(zhàn)不是敗給西方某一大國,而是敗給中國人素來瞧不起的東鄰蕞爾島國,也就是中國人時常蔑稱的"小日本"。這個刺激對于向來自尊自大的中華帝國,對于向來以老大自居的中國人,顯然太過于強烈,因而甲午戰(zhàn)敗在國內知識分子層面引起的反彈也就出其不意的激烈,以至譚嗣同用"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這樣悲愴蒼涼的詩句來表現(xiàn)人們的不安、悲傷、失望和憤怒。 文化的中和 梁家是廣西桂林人,只是從梁漱溟曾祖寶書離開桂林后,梁家基本上都在北方出生成長,語言、飲食,乃至一般生活習慣,都是地道北方人,久已看不出南方人的痕跡。 梁漱溟外祖張家大致相同,張家本為云南大理人,但自外祖父離開云南,張家人再也沒有回去過,梁漱溟的母親就是生在北方長在北方,成為地道北方人。 在中國遼闊疆域里,南方人和北方人不論氣質上還是習俗上都有相當不同,從人類文化學角度說,這種不同便是文化差異。差異就是互補,就是優(yōu)勢。梁家這種南方人與北方人相互結合,使南北兩種文化在這個家庭中優(yōu)勢互補,重建一種新文化,這種新文化兼有南北兩種氣息而富于一種中間性:由南方人看梁家,則每將他們視為北方人;由北方人看梁家,又以為他們來自南方。獨特的南北文化中和背景鑄就了梁漱溟獨特的文化品格與政治性格,從而使他既沒有北方人的豪邁,又沒有南方人的扭捏,總是在一種調和的狀態(tài)下尋求突破,尋求進步。 從種族血統(tǒng)上說,梁家本是元朝宗室,擁有貴族血統(tǒng),然而長達五百年與漢族通婚演變,不僅別人不知道梁家人的蒙古血統(tǒng),即便梁家人本身也很少知道自己為什么姓梁。幾百年的民族融匯使梁家后人身上流淌著蒙漢兩種不同種族的血,從而使梁家人的性格似亦具有一種中間性。 梁氏一族據說是忽必烈后人,忽必烈第五子為和克齊,和克齊有子名也先帖木兒。至元十七年即公元1280年,也先帖木兒襲封云南王,后改封營王。這個也先帖木兒就被后來的梁氏族人視為梁氏始祖。 元亡,蒙元宗室重臣大都隨順帝逃回漠北,然也先帖木兒一系滯留河南汝陽,無意北歸。明朝初年,留居中原的元宗室后裔紛紛更名改姓,一從漢人。也先帖木兒一系五世成公便以所居之地汝陽舊屬魏都大梁之故,遂取" 孟子見梁惠王"一語改姓梁。 五世祖梁成曾至錢塘出任縣尉,其實只是維持地方治安的官員。梁成有三個兒子,長子銘,次子鏞,三子鑒。 六世梁銘,當靖難之役爆發(fā)時,追隨燕王朱棣征戰(zhàn),積功為都督僉事,后任參將,出鎮(zhèn)寧夏。《明史》本傳稱其英勇善戰(zhàn),以典兵建功封保定伯。 梁銘有子梁袝,也就是梁氏七世祖。梁襯繼承乃父封爵,也算是職業(yè)軍人,從小兵至副總兵,參與鎮(zhèn)壓鄧茂七起義。1451年即景泰二年,又以"平蠻將軍"的名義鎮(zhèn)壓湖南、貴州一帶韋同烈發(fā)動的苗族起義,建功立業(yè),進爵為保定侯。梁袝多次職掌兵權,南征北戰(zhàn),為大明王朝立有大功。成化初卒,贈蠡國公,謚襄靖。梁袝一系大約后來就在河北保定一帶繁衍發(fā)展。 梁成二子梁鏞從河南汝陽移居四川保寧府閬中縣,并在那里繁衍出閬中梁氏。梁鏞移居此地時,據說乃父梁成也一并遷移到四川,而梁成的老伴則隨三兒子梁鑒遷居江寧府葛仙鄉(xiāng)。此后梁氏家族在四川、江寧等地代代繁衍,人丁興旺,族姓大蕃。 到了清朝乾嘉年間,梁氏第十八代兆鵬為廣東永安縣令,兆鵬三子梁譞始自江寧遷居廣西桂林。因清代考據考試中舉人、進士的錄取名額根據各省人口多少按比例分配,于是梁家始有廣西桂林人之說,此即舊時名宦之家的 "掛籍",與現(xiàn)在的"高考移民"功能相似而作用相反。此后其子寶書、其孫承光、其曾孫梁濟等皆以桂林籍得中順天鄉(xiāng)試。換言之,他們雖然是憑自己的本事金榜題名,不過他們占用的指標都是廣西桂林,所以至梁漱溟一輩雖從未在桂林生活過,且科舉考試已成歷史陳跡,仍依然沿用桂林籍貫,時而以廣西桂林人的身份參與各種政治、學術活動,此乃習慣使然。 梁譞之子寶書為梁漱溟曾祖父,于1840年中進士,歷任直隸定興、正定、清苑等知縣,以官定興最久。梁寶書為官清廉,實惠在民,頗有政績,史書稱有清二百余年,僅得"循吏"二人,寶書即其中之一。后授遵化直隸州知州,居官三年,以事忤上司,被奪職,旋予平反,然無意復出,居家享天倫之樂,誥授朝議大夫。 梁寶書之長子承光,少負才氣,1849年十八歲應順天府鄉(xiāng)試中舉人,任內閣中書,委署侍讀。梁承光性格磊落豪放,交游甚廣,喜談兵,好騎馬,家中總是養(yǎng)有良馬數騎。承光娶妻劉氏,直隸通永道、貴州畢節(jié)劉延熙之女,通書史,能學問,性剛毅,氣象嚴正有威,惜畢生未育。承光后續(xù)娶側室陳氏,沒有多少文化,但為梁家傳宗接代貢獻極大,生有一男,即梁漱溟的尊人梁濟。 梁濟字巨川,又字孟匡,1859年生于北京。據說生母陳氏懷胎七月而生,所以梁濟稟賦素弱。當是時,承光供職內閣,寶書罷官家居。寶書以望六之年得孫,深以為喜。再加上兩母所撫惟一子,溺愛自是難免。 1862年,梁濟由嫡母帶著移居良鄉(xiāng),投奔依外婆家。兩年后,六歲的梁濟開蒙讀書,由祖父梁寶書授《大學》、《中庸》、《論語》等儒家經典,所用課本皆由嫡母劉氏抄寫大楷字,裱褙縫訂。 1864年,曾國藩率湘軍克復金陵,太平天國主力基本失敗,長江流域漸趨平靜。然而,與太平天國有密切關聯(lián)的捻軍則移師北方,在山東、河南一帶活動頻繁,影響方盛。與此同時,西北陜甘地區(qū)回族趁機起事,北部中國并沒有隨著太平天國的失敗而趨于安寧。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素以知兵聞名的梁承光被任命為山西永寧候補知州。 山西永寧位于山西中部西側,為三晉重鎮(zhèn),四周群山環(huán)繞,溝壑縱橫,地形破碎,近河洛,西與陜西交界,為陜晉咽喉,軍事地位極為緊要。 由于清軍不斷加大對捻軍圍剿,西捻首領張總愚移兵陜汝,逼近永寧,到處流竄。梁承光殫精竭慮,悉心布防。為防止捻軍偷渡黃河,梁承光每天頂風冒雪,巡視河岸,率眾打撈冰塊,以防河面凍結。 或許是因為太累太緊張,或許是受了風寒,總而言之,梁承光于1866年底不幸病倒,翌年初病逝,年僅三十六歲。 P3-7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一代圣雄,書墨只窺一般

2012-10-13 12:44:4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也是一本并不急用的書,但敬佩梁漱溟的學問,敬佩梁漱溟的人格,他的書見了就要買。以后慢慢讀吧,會有用的,會有幫助的。

2012-11-13 10:05:01
來自cher198**的評論:

不如其另一本<思想奇人梁漱溟>詳盡

2013-05-04 23:41:19
來自逗你玩1**的評論:

好書,HHHHHHHHHHH

2013-10-25 08:42:21
來自fufuji9**的評論:

這個商品不錯~

2014-03-23 18:22:30
來自uxwmw75**的評論:

這個商品不錯~

2014-09-24 11:02:25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