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1917-- )號固庵,又號選堂。本書是國學大師饒宗頤自1922起至今求學立著歷程的綜述,詳細記錄了饒老各個時期的人生經歷和作品。全書資料詳實,考據嚴謹,既是一部饒宗頤學藝傳記,也是研究饒宗頤學術成果的重要參考資料。
修訂版在2011年花城版《饒宗頤學藝記》的基礎上,對原來的一些史料錯誤進行了勘誤,補充了饒宗頤近兩年的學術活動情況,使全書更為嚴謹和詳實。
國學大師、漢學泰斗、亞洲文化的驕傲——饒宗頤 學藝歷程全記錄
目前國內一本得到饒宗頤本人親自審定的傳記
陳韓曦,1963年出生于廣東潮州。高級經濟師、高級政工師。編著有多部關于饒宗頤的學術著作:《梨俱預流果——解讀饒宗頤》、《東洲鴻儒》、《選堂清談錄》、《長洲集——選堂詩詞評注》等。
前
家學淵源(1917—1938)
發奮潛研(1938—1949)
香港機緣(1949—1954)
四海尋珍(1954—1973)
中西貫通(1973—1978)
遍游神州(1979—1986)
古稀舂鋤(1987—1996)
永不言休(1997—)
附:饒宗頤教授在學術研究上的50項第
參考文獻
6日,饒宗頤到達八達嶺。他一口氣就登上了八達嶺的制高點。只見長城內外山巒起伏,古城垣隨山勢綿延至無邊的天際。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極目四方,飽覽塞北風光。在十三陵,先生說:"清朝開國皇帝注意保護明陵,而把損毀破壞明陵的責任推給李自成起義,可見歷代統治者對于農民的立場是相同的。所以盡管清朝推翻了明朝,但對其陵墓的態度也莫不如此。"看完長陵,接著到了頤和園,參觀仁壽殿、樂壽堂、玉瀾堂、宜蕓館等庭院,走過十里畫廊,登佛香閣,上萬壽山,眺望昆明湖十七孔橋。
7日,到天壇公園,登祈年殿,進皇穹宇。離開天壇來到北海,參觀三希堂法帖。當天,前往北京醫院探望顧頡剛老先生。見面時,顧老就說他和饒先生已有50多年的交情,現在還保存著饒先生20世紀30年代為《古史辨》寫的好幾篇文章。饒宗頤馬上說:"那是我小孩子時寫的東西,還請顧老多多批評。"顧老雖然年近90,但50多年前的往事卻記得如此清楚,真不簡單。饒宗頤說,顧老十分注重培養年輕人,獎掖和提攜后進是他對中國學術的重要貢獻,也是他深受敬重的原因之一。曾憲通回憶說:饒教授回香港不久便接到了顧頡剛去世消息,二人的一次見面對饒教授來說意味深長,因為饒教授對王莽等的研究,多直接來自顧老的點撥和啟發。 ……
好書
??λл
了解饒宗頤先生的一個窗口。
書很好,在《環球人物》上了解到饒老――一代大師,這本書對我這個中國語言文學系新生有很大啟迪。
作品系列濃縮一個世紀的K治學精粹與人生積淀) 國學大師、漢學泰斗、亞洲文化的驕傲——饒宗頤學藝歷程全饒宗頤學藝記(修訂本O)( 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