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信我們會做出明智的抉擇。一個能擬想到上帝而且向往太空殖民的地球文明,一定也想得出辦法來保護這個星球的完整性,以及其中所蘊含的繽紛生命。
——“的博物學家”愛德華 威爾遜
“伊甸園由人進駐后,就變成了一座屠宰場。”在《生命的未來》中,最會講故事、文采的博物學家愛德華 威爾遜,將用真摯動人的文筆,講述悄無聲息在全球各角落上演的物種滅絕故事,生命的多樣性雖然富麗卻驟然隕落,而我們人類正徑直奔向一個孤獨的時代。
美國南部海岸平原,象牙喙啄木鳥日漸凋零,歸于靜寂無聲;哥斯達黎加的金蟾蜍,原是兩棲類動物界的傳奇,如今已消失了生存的蹤跡;天性害羞、最難繁育的蘇門答臘犀牛,不知不覺在驟然衰減……甚至,許多珍稀動植物距離滅絕僅需100個心跳。種種令人難過的細節,各式各樣的物種消滅模式,無不說明正是人類的貪欲、無知與不經意,迫使著全球生物踏上的毀滅之路。
被滅絕的本是可被拯救的,威爾遜對生命的未來并未絕望。他堅信人類對自然的生命之愛,列舉大量政府、民間組織與科技通力合作的成功案例,勾勒出一個可持續的未來。他以對生命的真摯熱愛與極大敬意,完成這部面向大眾的科普名作,出版后贏得公眾與學術界的一片贊譽,《自然》(Nature)雜志更是辟專欄傾情推薦,國際影響深遠。
(1)在本書中,“的博物學家”、社會生物學與生物多樣性之父愛德華 威爾遜,生動講述全球各角落的物種滅絕的故事,用豐富的細節展示人類活動與物種滅絕之間的千絲萬縷關系。
(2)DISCOVER雜志年度好書;AMAZON.COM編輯評鑒年度好書;英國年度影響力的科普著作,NATURE雜志辟專欄傾情推薦,獲自然世界年度圖書獎。
(3)上佳譯本,斬獲第二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金簽獎,呈現原作者的簡潔優美文風。
(4)融會作者愛德華 威爾遜30多年環保實踐經驗,結合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現實,提供大量環保與經濟并重的成功案例與具體設想。
(5)本書兼具科學與閱讀趣味,且有較大篇幅討論中國的生態問題,對當今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頗具啟發。
愛德華 威爾遜(Edward O. Wilson)
生于1929年,當今國際生物學界翹楚,螞蟻研究,殿堂級科學巨星。《自然》雜志評價他為“既是的科學家,也是偉大的寫作者”。《時代》雜志評選他為“全美影響力的25人之一”、“世紀人物”。目前任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昆蟲館的榮譽館長。
他以杰出的科學成就,引發了20世紀生物學的數次革命:與麥克阿瑟共同提出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奠定現代物種保護的理論基礎;創建“社會生物學”這一全新學科,引發美國學界與民眾的大討論;倡導“生物多樣性”概念,使其成為影響全球的環保理念……獲有100多項大獎,包括美國的國家科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克拉福德獎、泰勒環境成就獎、世界自然基金會頒發的金質獎章等。
他同時非常擅長著述,可以說是文采的科學家。先后以《論人性》和《螞蟻》兩度獲得普利策獎。此外,代表作還有《社會生物學》《繽紛的生命》《生命的未來》《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等。
楊玉齡
臺灣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目前為自由撰稿人,專事科學書籍翻譯、寫作。曾任《牛頓》雜志副總編輯、《天下》雜志博學文稿編輯。有《肝炎圣戰》(與羅時成合著,獲及時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創作類金簽獎)、《臺灣蛇毒傳奇》(與羅時成合著)、《一代醫人杜聰明》等書。譯有《大自然的獵人》(獲及時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推薦獎)、《生命的未來》(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金簽獎)等書。
序 言丨給梭羅的一封信 // 001
對于居住在瓦爾登湖畔的你來說,野鴿子的晨間哀歌,青蛙劃破黎明水面的呱呱聲,就是挽救這片大地的真正理由。
及時章丨絕 境 // 019
藍色的海洋,看起來一片清澈,不時有魚兒和無脊椎動物在水中來回游動。但事實上,并非我們所想象的那樣,我們肉眼看到的生物,只不過是生物量金字塔頂端的一小點。
第二章丨瓶 頸 // 041
生物圈創造了每分鐘都在更新的世界,而且保持在一種獨特的物質失衡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人類被束縛住。我們不論朝哪個方向改動,都會讓環境背離這首巧妙的生物舞曲。
第三章丨大自然的極限 // 063
如果說,單一物種的滅絕是狙擊手的神來一擊,那么,摧毀一處含有多種獨特生物的棲息地,無異于對大自然宣戰。
第四章丨地球殺手 // 103
當地傈僳族獵人描述,他們是如何一頭頭地追獵蘇門答臘犀牛,直到一頭也不剩。獵人說:“都沒了,已經好多年沒看到半頭犀牛了。”
第五章丨生物圈值多少 // 129
所有生物體內都會進化出身體需要的化學物質,用來抗癌、殺死寄生蟲,或擊退天敵。我們已經學會去參考,編成我們自己的藥典。如今,抗生素、麻醉劑、止痛藥、抗癌藥物……全都任我們使用,而這些都源自野生的生物多樣性。
第六章丨生命之愛 // 159
常常出現在我們腳邊,我們不屑一顧的昆蟲或雜草,都是的生命體。它有自己的名字,有長達百萬年的歷史,在世界上也自有一席之地。
第七章丨解決之道 // 181
全球環境保護運動未來的進展,也就是人類要不要接受此項交易,全看世間的三根文明支柱是否能相互合作,這三根支柱分別是:政府、民間組織以及科學與技術。
注 釋 // 226
名詞解釋 // 266
致 謝 // 271
夏威夷的悲慘遭遇
典型的這類戰爭曾經發生在夏威夷,也就是全美國看似最美麗的一州。在大多數居民和訪客眼中,它仿佛是尚未遭到破壞的島嶼天堂。事實上,它是生物多樣性的殺戮戰場。公元400 年,波利尼西亞航海者初次踏上夏威夷時,這座群島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接近伊甸園的地方。在那茂密的森林與肥沃的谷地中,沒有蚊蠅,沒有螞蟻,沒有會蜇人的黃蜂,沒有毒蛇或毒蜘蛛,而且也少有帶刺或有毒的植物。如今,上述種種“不幸”的物種,如今充斥全島了,都是人類商業活動帶進來的,有些是故意的,有些是無意間造成的。
人類登陸前的夏威夷,生物物種既多樣又獨特。從海濱到高山,里面充滿了起碼125 種物種,甚至多達145 種其他地方看不到的鳥類。原生的老鷹翱翔在濃密的樹林上空,林中則棲息著奇特的長腿貓頭鷹,以及羽毛閃亮豐麗的蜜旋木雀(honeycreeper)。地面上,一種不會飛的朱鷺正和恐鳥(moa-nalo)一塊兒覓食,恐鳥也不會飛,體形與鵝相仿,喙長得有點像龜,是夏威夷版的渡渡鳥(dodo,古代毛里求斯的大鳥)。這些夏威夷特有的生物現在幾乎絕種了。
夏威夷原生的鳥類中,現在僅存35 種,其中24 種瀕臨滅絕,12 種稀少得可能再也無法復育。只有少數幸存者,多半是小型蜜旋木雀,還能在分散的低洼的棲息地中,讓人驚鴻一瞥。大多數幸存者都固守在雨量豐富的密林和高山峽谷中,盡可能遠離人類蹤跡。“想觀賞夏威夷原生鳥類,”鳥類學家皮姆(Stuart L. Pimm)經過一系列田野調查后指出,“你得被弄得又冷、又濕、又疲累。”
今天的夏威夷,生物多樣性依然豐富,但主要是人造的:大多數植物及動物都可以輕易找出它們的來源地。在度假區及山坡灌木林周遭的外來植物中,居住著各種各樣的云雀、有條紋和斑點的鴿子、鴝鳥、嘲鶇、鶯類、八哥、梅花雀、食米鳥以及紅冠蠟嘴雀,它們沒有一種是夏威夷土生土長的。和欣賞它們的游客一樣,也是搭船或飛機旅行到夏威夷的。因此,在世界其他溫帶及熱帶地區,也可以觀賞到同類型的鳥。
夏威夷的植物也同樣美麗,甚至可以說美得過火。但是,占據低地的植物中,少有當年波利尼西亞殖民者初到時砍伐開墾的對象。在今日由植物學家鑒定出的1935 種開花植物中,902 種為外來植物,它們幾乎占據了整個夏威夷,只除了最原始的棲息地。即使在海岸低地及山坡較低處,看起來最自然的棲息地,其植物也大半是從外界引入的。從生物地理分布來看,夏威夷的青翠幽谷,其實住滿了外來生物。連當地人幫游客套上的花環,都是取自外來植物。
夏威夷曾經擁有超過1 萬種或更多的原生植物及動物。許多甚至被認為是全球最獨特、美麗的物種。它們的源頭是數百種先鋒物種,非常幸運地在自然狀況下,登上這群世界上最遙遠的島嶼,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才成為如此豐饒的樣貌。然而這些物種的數目已經大大減少了。遠古的夏威夷,如今只剩一縷幽魂徘徊在群山之間,而我們的地球也因它的悲慘遭遇而更加可憐。
事情要從最早的波利尼西亞人談起,當他們發現島上有一些不會飛、易捉到的鳥時,顯然就把它們捕獵到絕種。在殖民者破壞森林和草原以從事農耕時,也順帶消除了其他動植物。1778 年,根據及時位發現夏威夷的歐洲人庫克(James Cook,1728—1799)船長的觀察,在一大片低地和內陸的山腳下長滿了香蕉、面包樹以及甘蔗。接下來的200 年,美國人和其他地方來的殖民者,又占據了上述土地以及其余地區,遍植甘蔗和菠蘿作為大宗的出口作物。現在,夏威夷保持原狀的土地幾乎不到四分之一,而且大都限于群山內部中最陡峭、最難攀爬的部分。要是夏威夷的地勢再平坦些,像巴巴多斯島(Barbados)或太平洋環礁,那些遠古的風貌肯定一丁點兒都不會剩下。
100 年后的世界
如果目前的環境趨勢不變,百年后的自然世界會是什么樣子呢?且讓我們想象一下。
在2100 年,地球上許多地方還是有特納(Joseph Turner)筆下的無生命美麗風景。人們依舊能欣賞到白雪皚皚的山頭、波浪拍擊的海岬以及白色水花翻騰入池的畫面。但是生物世界呢?龐大的人口數終于增加為90 億至100 億,霸占了地球上所有適合居住的地方,把這些地點變成一幅馬賽克拼圖,里面點綴著一塊塊農田、林地、道路以及住宅區。要感謝2100 年之前完成的各項措施,包括大規模的海水淡化技術、新的淡水運輸方式以及灌溉法,使得旱地也能由褐黃轉變成一片綠油油。全球每公頃土地糧食生產量已遠遠超越2000 年的水平。超過5 萬種可供食用的植物,大都用到農業上了,同時,基因工程也已派上用場,將現有的作物品種的生產量擴增到極限。
全球化的科技文明已然從種族與階級沖突的大熔爐中產生,但是沖突仍舊沒有止息,在下面悶燒。比起2000 年,2100 年的人類在飲食與教育方面都有所改善,但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人而言,即使用100 年前(即現在)的工業國家的標準來看,依舊貧窮。居住在一個“邁入22 世紀時,人口注定過多”的星球上,精英富國繼續與充滿怨懟的貧國沖突。戰爭和恐怖主義是變少了,但世界氣氛依然緊張,依然受到人性的痛苦矛盾的支配。
2100 年,人口快速老齡化。因為大部分疾病都消滅掉了,包括一些遺傳疾病。幾乎各地醫療服務改進的幅度都很驚人。大新聞是壽命延長了,代價則是醫療費用驚人地暴增。百歲老人到處都是。老化的秘密揭曉了,生育率也下跌到不致使人口增加的水平,尤其是在富裕國家,大可從貧窮國家源源不斷地征召到年輕人。由于異族通婚頻繁,2000 年已有相當進展的世界人類基因均質化,到時將進行得更加快速。與2000 年相比,同一地區內居民的基因差異將更大,但是不同地區之間的人類基因差異卻變小了。隨著世代的推移,種族特征的差異變得愈來愈模糊。
然而,這些變化一點兒都不會改變人性。不論我們的科學和技術多成熟,我們的文明多進步,或我們的自動化機械有多強大,2100年的人類依然是一種幾乎沒有改變的物種。我們還是有我們的長處,我們也還是有我們的短處。這是所有生物的本性:任意繁殖和擴張,直到大自然反噬為止。反噬是由回饋圈組成的:疾病、饑荒、戰爭以及爭奪稀有資源,它會不斷加強,直到環境壓力減輕為止。在這些回饋圈中,有一項是人類獨有的,它可以抑制其他的回饋圈,那就是:刻意設限。如果2000 年的趨勢繼續下去,那么就如同我所預料的,表示人類刻意的限制沒有奏效。
2100 年,自然環境將遭到凄慘的損害。 邊陲未開發的森林大都沒了, 再沒有亞馬孫、 剛果、新幾內亞等這樣的野地了,同時,大部分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也隨之消失。 珊瑚礁、河流以及其他水生環境,全都受創嚴重。隨著這些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一起消失的, 則是地球上超過半數的動物及植物。只剩下東一塊、西一塊的野生棲息地殘片,由那足夠富裕、 足夠明智的政府或私人擁有者,搶在人潮席卷全世界之際, 趕緊保留住它們。
和人類基因多樣性的情況一樣,這些能掙扎到 2100 年的零碎生物多樣性,也在地理上變得愈來愈單一化。 一股四海為家的外來生物潮, 挾帶著一群來自諸多不同動植物群的“ 移民”, 涌入世界上的每一個動植物群。于是,不管到什么緯度的地方去旅行, 遇到的多半都是同樣一小群由外地引進的鳥類、哺乳類、昆蟲及微生物。這些備受喜愛的外來生物組成了一小隊人類伴侶, 隨著我們的全球化商業運輸網,遨游四海,在我們創造出來的簡單棲息地中求生存。成熟而聰明的人類族群,如今非常了解(雖說為時已晚),地球與 2000 年時相比,貧乏多了,而且以后永遠如此。
如果環境現狀繼續下去,上述情節極可能發生在 2100 年。21世紀最值得紀念的遺產, 將會是等在人類面前的寂寞年代。在邁進這個寂寞年代前,我們可能會留下一份這樣的遺囑:
我們遺留下人造的夏威夷叢林,以及一片灌木叢(從前曾是物種豐盈的亞馬孫雨林),另外還留下一些我們不想浪費掉的、零碎的野生環境。你們面臨的挑戰在于利用基因工程創造新式的動植物,并設法讓它們適應人工生態系統。我們知道,這項壯舉可能永遠也無法達成。我們也相信,你們中有些人連想到要這樣做都覺得厭惡。祝你們好運。如果你們勇往直前而且成功了,我們還是會遺憾,你們的產品再好,也不可能比得上大自然原本的創作。請接受我們的道歉,以及這座描繪世界曾經如何奇妙的視聽圖書館。
與艾美相遇
在我人生中,有個難忘時刻發生在 1994 年一個 5 月的黃昏,地點是辛辛那提動物園(Cincinnati Zoo) 展示區后面的房間,在那兒,我走向一頭 4 歲大、名叫“艾美”(Emi) 的蘇門答臘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凝望了一會兒它那悲慘的臉,然后用手輕輕撫平它側腹上的毛發。 它沒有任何反應, 除了眨了一下眼。 這就是當時所發生的一切。 不過,不管怎樣,我終于遇見現實生活中的麒麟了。
蘇門答臘犀牛是一種非常特別的動物,極端害羞且行蹤隱秘。它們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生物之一, 被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簡稱 IUCN) 的紅皮書列為“ 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生物。就在我和艾美見面的那個黃昏,它們的總數可能還不到 400 頭,而且之后數量仍不斷下降。如今,在我寫作本書的 2001 年,它們只剩下差不多 300 頭了,其中 17 頭為人工飼養。 這種動物可能沒有幾十年可活了。至少有一位專家,托馬斯•福斯(Thomas Foose),認為它們只有 50% 的概率能活到 21 世紀中葉。
在野生動物學家與環境保護生物學家的眼中,蘇門答臘犀牛是一種傳奇動物。許多到它們產地森林中尋找芳蹤的人,幾乎連驚鴻一瞥都難。這些人通常只能寄望在河邊或山脊上, 找到它們打過滾的泥坑和足印。運氣好一點的人,也許可以聽見它們在樹叢中行走的沙沙聲, 或是嗅到空氣中飄蕩的一抹特有的味道。至于我,永遠也享受不到這種經歷。 但是相反,我很懷念艾美,并將一小撮蘇門答臘犀牛的毛發放在書桌上,作為蘇門答臘犀牛以及所有消失中的生物留給我的護身符。
蘇門答臘犀牛的另一項特別之處在于,它們是活化石。它們的屬最早可以推到漸新世, 起碼是 3000 萬年之前(相當于追溯至恐龍年代的一半時間),使得它們成為除了幾種熱帶蝙蝠之外,世界上最古老、幾乎沒什么改變的哺乳類動物。我忍不住想起,那個遇見艾美的黃昏是多么不凡,且令人震驚,我竟然能在地球的另一端,可能是它們在地質年代中存在的一刻,觸摸到這種神奇的動物。
那天帶我去參觀的是辛辛那提動物園園長馬魯斯卡(EdwardMaruska),此人熱愛蘇門答臘犀牛。他告訴我,這里已經收容了三頭成年犀牛,希望還能找到更多,建立一個人工繁育中心,算是跨國性的努力,因為這種動物很可能自野外滅絕。每天晚上,這批人工飼養的犀牛就會回到濕淋淋的水泥建筑物中,接受鐵窗鐵門的保護。到了白天,蘇門答臘犀牛會來到隔鄰的展示間,在模擬自然的棲息地中閑逛,并享用一頓重達 50 公斤的飼料大餐。我參觀的夜間居所里面, 不斷播放著輕柔的搖滾樂。樂聲的用意在于讓它們習慣聲響,以免突如其來的噪音嚇著它們——譬如,甩門的聲音,或飛機經過的噪音。
巨型動物的消失
毀滅生物多樣性的人類,是從食物鏈上方依序往下獵殺的。首先遭殃的動物都是體型大、反應慢而且好吃的。有一條準則可以暢行天下,那就是凡是人類足跡踏上的處女地,巨型動物群馬上就會消失。命運同樣乖舛的,還有最容易捕捉的陸鳥和陸龜。至于小型、靈巧的動物,數量雖然下降,大都能茍延殘喘。
考古學家發現,動物滅絕會發生于殖民者抵達后幾百年(最多1000 年)內。馬達加斯加島的動物滅絕史可以說是教科書的經典案例。這個坐落在非洲外海的大島,最晚在8800 萬年前便已由南亞次大陸分離出來。從那以后,由于亞洲板塊往北漂移,這兩塊陸地便越離越遠。這段時間,馬達加斯加島逐漸進化出非常獨特的生物形態。2000 年前,也就是印度尼西亞航海者還沒登陸前,它簡直就是一座巨獸動物園。島上的森林和草原孕育出龜殼寬達1.2 米的陸龜,體積與牛相仿的侏儒河馬,一種山貓大小的獴類,以及馬達加斯加語所謂的aardvark(土豚),它們因為解剖構造太過特別,被動物學家另立為一個目,叫作馬達加斯加獸目(Bibymalagasia)。
同時,島上還有6 種象鳥(elephant bird),體型大小不一,小至鴕鳥般大小,而較大的象鳥,站起來有3 米高,體重有半噸,產下的蛋則有如足球大小。9 世紀時在馬達加斯加北部海岸工作的阿拉伯商人,都曉得這種大鳥,消息來源可能是當地人口耳相傳,或有親身經歷的馬達加斯加人親口述說。于是,這種鳥便化身為傳奇故事《一千零一夜》中的大鵬鳥“魯克”(roc,一種長得像鷹、能夠一把攫走大象的巨獸)。同樣神秘的還有狐猴,它們是最早的靈長類動物之一,因此可以算是人類的遠親。馬達加斯加島最初有大約50 種狐猴,體型大的包括:重約27 公斤、樹棲、長得像猿的狐猴;體重約50 公斤的狐猴,相當于澳大利亞樹棲、專吃桉樹葉的考拉;還有另一種居住在地面、比成年雄性大猩猩還大些的狐猴,其生態區位很可能相當于新大陸里已經滅絕的陸獺。
在我撰寫本書時,馬達加斯加島上最古老的考古遺址,年代約為公元700 年。到了11 世紀,島上已遍布農村與牧牛屯墾區。就在同個時期(這應該不會是巧合),當地原產的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凡體重超過10 公斤的,都消失了。的例外,只有狡猾又分布廣泛的尼羅鱷。根據當地傳說,有一兩種大型狐猴可能直到17 世紀仍存活于森林深處,但是到現在都還沒有找到相關的碳年代測定遺跡。可以說,當人潮涌進馬達加斯加島,至少有15 種狐猴消失了,這個數字相當于總數的三分之一。所有消失的動物都是日間活動的,而且體型也都比現存的動物大,結果,對于馬達加斯加殖民者來說,它們便是獵物。關于人類造成巨型動物絕種的論述,目前只有間接證據,但是這些事實,不論在哪一個法庭中,至少都可以贏得一項控訴。
評論家有責任說他們不喜歡一本書的什么地方。但對于《生命的未來》,我很難說得出有什么不當的地方。該書闡明了作者威爾遜深深關心人類未來的理由,這表明他是一個深思熟慮的、人道的、熱愛生命的人。
——保羅 艾里奇(Raul R. Ehrlich,美國人口生態學家,《人口爆炸》作者)
威爾遜是我們這個時代活著的最偉大的科學家……他對人類是大自然的毀滅者這一點提出了最強有力的控訴!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本書是一部文字簡潔優美的宣言……威爾遜向我們解釋了生物多樣性為什么重要,言辭細致入微,又能引發眾人共鳴。
——《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志
威爾遜屬于一個非常重要但也極為罕見的群體:既是的科學家,也是偉大的寫作者。
——《自然》(Nature)雜志
生命的未來》提出一種鼓舞人心的觀點:要解決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其方法觸手可及……本書讓人耳目一新,摒棄了過往環境保護主義那種悲觀失望的言辭。
——《美國科學家》(American Scientist)雜志
愛德華 威爾遜慷慨激昂地呼吁一種新的人類倫理,它建立在對日漸消失的自然界承擔起更多更細致責任心基礎之上。我們還有機會拯救支撐人類生存的生物和野地,威爾遜同我們分享了他的這種樂觀態度,并賦予了我們希望。
——凱瑟琳•富勒(Kathryn S. Fuller,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主席)
威爾遜在本書中提出親生命性的概念,指出熱愛生命是人類天性中最真實的一部分。地球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它們在整個生態系統中都擁有特殊的位置,在它們的背后蘊藏著許多不被人知的巨大的潛在價值,我們不應該粗心地忽略它們,更不應該殘忍地毀滅它們。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來,才是我們的未來,更是子孫后代的未來!
——潘文石(北京大學生物學教授、“熊貓之父”)
偉大的博物學家、科學家、思想家威爾遜真正打通了科學與人文。《生命的未來》虛擬與梭羅的通信,精準闡述生態危機,正視轉基因技術的風險和挪用自然資本的后果,等等,此書應是推薦給中國社會大眾的好科普讀物。
——劉華杰(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科普作家)
非常棒超級棒超級贊!
包裝不錯 還沒有看 買來送給盆友的 買書只選當當 速度快質量有保障 杠杠滴好 棒棒棒~
論述與詩意相結合,非常好的一本書
一部又好看又好懂的文化史,寫作風格有趣生動,翻譯的也不錯,一部全景揭示世界文明發展軌跡的百科全書式重磅讀物。
值得收藏!
給學校圖書館買的,書不錯,優惠力度不夠大。
非常滿意,很喜歡
可以很不錯。
成爾遜老師的2本集齊了
很實用的書推薦推薦
還沒看下,囤貨中
內容挺好的,物有所值吧
好書,值得購買
很不錯。兒子喜歡英文版的星戰,買了20 多本了,還在不停地找新書。
好書。趣味性強。
五星好評五星好評五星好評
很有深度,值得一讀!
新書,很有意思,相信對我這學生物專業的幫助肯定很大。
不是昆蟲記那么好讀的書,對我而言,稍微有些無聊。
最近迷上了科學類書籍,希望可以學到更多,漲漲知識
這個期待很久啦,很想很想快點開始讀啊啊啊啊
試讀時一下就被吸引了,雖然本質上不是很喜歡悲觀收場的書,可還是很喜歡對自然描寫
書很棒,跟新華書店一模一樣,還是當當買書靠譜
老公要的書,買回來就抱著看啦,樂滋滋的樣子說明一切啦
一直都很喜歡生物,這此終于買了一本書講述生命的書,喜歡。
生命的未來與你我都有關系,學習該書,感悟很深。
書很好,包裝很好,運送很快,我在某東買的書還沒看見影子。當當在書的運營上還是很靠譜。現在大家都說什么評論換積分,不明白怎么得的,要字數限制什么的么。
危機,時刻都存在。只是有時覺得老外寫東西太磨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