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的表演藝術,結合了唱、念、做、打。中國戲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戲種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的歌舞、說唱以及角抵百戲。此后千余年,這些藝術形式不斷融合、發展、完善,陸續出現了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參軍戲",宋元時期的院本、雜劇,明代的南戲、海鹽腔和昆、弋諸腔,到清代則以昆、弋腔為主,同時吸收了民間高腔的部分特點,最終形成清代以京劇、昆曲為主的局面。特別應當指出的是,清代帝后(尤其是清中期的乾隆和后期的慈禧)熱衷傳統戲曲藝術,并曾大力提倡,如組建南府、景山等宮廷戲曲演出機構,遴選民間藝人進入宮廷戲班,令四大徽班進京,安排民間戲班進宮承應演出等等,從而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使宮廷演戲在乾隆、光緒兩朝蓬勃鼎盛。
有清一代,演戲曲在宮廷日常娛樂和節日慶典中必不可少。為滿足這一需求,內廷特意搭建戲臺,制作戲曲服裝、砌末道具,并由御用文人創作了許多專為宮廷演出用的劇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代宮廷所用的戲曲文物萬余件,其數量之大、用料之優、工藝之精,在全國各地博物館的收藏中首屈一指。在這些戲曲文物中,戲衣數量最多,另有盔頭、砌末、劇本、戲畫、戲臺等。本卷遴選出252件(套)精品,以戲衣為主,戲畫劇本、砌末戲臺等文物為輔,依類別和時代為序臚陳,期望借此能對清代宮廷戲曲藝術的發展有一個較相對的展示。
總序
文物目錄
導言——清宮演戲情況與相關文物
圖版
戲曲服裝(行頭)
戲曲盔頭、靴鞋(行頭)
戲曲道具(砌末)
戲曲圖冊、劇本
戲臺
圖版
戲曲服裝(行頭
紅妝花紗彩云金龍紋男蟒
清乾隆
身長135.8厘米,兩袖通長225.5厘米,下擺寬107.5厘米清中舊藏
齊肩圓領,大襟右衽,闊袖寬身,衣長及中。襯月白素紗里。領前扣為過肩龍各一,兩袖后為行龍各一,下幅前后為升龍各二,下擺處飾海水江崖紋,周身間飾如意云、盤長等雨褲圖紋。
大開眼界,那些行頭是真美啊。
這個商品不錯~
買這本書就是要開開眼界的
這個商品不錯~
好書,物有所值!
好書,推薦!
整本書給人的感覺很工整,圖文并茂。做為參考資料,有非常多的例子。除了可以了解中國的戲曲文化,戲曲文化服飾之外,還可以學習配色,中國古老的文化里,蘊藏了非常多非常多時尚的東西。
對這本畫冊盼望已久,看到有關介紹后更加心儀,買到以后簡直愛不釋手。清宮戲曲文物對宮外乃至學術界而言都是神秘的富礦,這本畫冊精選了200余種戲衣(占五分之四)、切末、劇本、題綱以及戲臺的圖片,很多實物諸如昇平署腰牌、鑲豹皮猴蟒、《穿戴題綱》等以前都只是見諸著錄,這次相當于首次面世;嘉慶道光年間,宮中居然有明確為“戲衣”的全套清代文武官員的紗褂補服,這也是目前不容易解釋的現象,因此《清宮戲曲文物》的出版,為研究清代宮廷演劇歷史提供了許多既有學術價值的稀見資料。可惜現在當當缺貨,希望能早日補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