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記載中國 三國時代胡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高的 “前四史”之一。
三國志》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 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完整地記敘了自漢 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的歷史全貌。
《三國志》是中國古代名的紀傳體斷代史。西晉陳壽撰,六十五卷,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全稱前四史。分魏、蜀、吳三志,分別記載三國的歷史。三志本獨立。后世始全為一書。只有紀、傳、無表、志,記述較為簡略。南朝宋時裴松之為之作注,引書一百五十六種,注文超出原書數(shù)倍,保存了不少史料。《三國志》作為較完整地記敘中國古代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存留至今的史,在諸多的古史書中,確實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序 圖鑒閱讀 圖鑒閱讀結(jié)構(gòu)圖 閱讀啟示圖解 作者生平閱讀 作品影響閱讀 史記閱讀 輔助閱讀 原作新釋 魏書 武帝紀 文帝紀 明帝紀 蜀書 先主傳 諸葛亮傳 關(guān)羽傳 吳書 吳主傳 周瑜傳 體驗閱讀 延展閱讀 閱讀鏈接 名家鏈接 銘記鏈接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 三國時代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較高的 “前四史”之一。陳壽曾任職于蜀漢,蜀漢覆亡之后 ,被征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 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 ,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 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jù)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 故自行采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 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nèi),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 期結(jié)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產(chǎn)物。三國志最早以《魏志 》《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成平六 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三國志》也是二十 四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其過于簡略,沒有記載王 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jīng)濟、地理、職 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 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guī)范。
陳壽的《三國志》從東漢末年的戰(zhàn)亂開始記載, 也是以東漢末和三國時代的歷史為主,并不是以晉朝 結(jié)束三國統(tǒng)一為主,對三國中后期的歷史事件記載簡 略。這不是陳壽故意維護魏晉,不顧歷史事實,因為 當時王隱的《魏書》是記載魏國歷史為主,陳壽在創(chuàng) 作《三國志》時沒有局限于魏國歷史,也是不愿 與王隱的著作重復,他沒有過多記錄司馬氏的所作所 為,是因為當時晉朝正在準備《晉書》的創(chuàng)作,正為 年限起始爭論,但是已經(jīng)著手準備了,張華、杜預也 都推薦了陳壽參加《晉書》創(chuàng)作。陳壽在寫三國歷史 時,不過多寫司馬氏,是不愿與當時正準備創(chuàng)作的《 晉書》相沖突,在陳壽書中雖然沒有記述司馬氏的隱 諱,但是也沒有記載司馬氏的很多歷史功績、言行, 不能說他是故意為司馬氏回護。陳壽的《三國志》以 東漢末到三國中期為主,總體上是真實可以相信的。
裴松之認為《三國志》寫得簡略,而這樣的意見 在他以前是未曾出現(xiàn)過的。《三國志》剛問世時,獲 得了一片贊譽聲。《晉書》卷82《陳壽傳》稱:“時 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時著《魏書》, 見壽所作,便壞己書而罷。張華深善之,謂壽曰:‘ 當以《晉書》相付耳。’其為時所重如此。”本傳又 稱:“元康七年,病卒,時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 尚書郎范頵等上表曰:‘……故治書侍御史陳壽作《 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艷 不若相如,而質(zhì)直過之。愿垂采錄。”東晉時,習鑿 齒從正統(tǒng)論的角度對陳壽書以魏為正統(tǒng)的寫法提出異 議,在其所著《漢晉春秋》中堅持以蜀漢為正統(tǒng)。正 統(tǒng)問題是政治問題,從學術(shù)的角度仍然不見對《三國 志》的批評。看來,簡略在晉人眼里是不成問題的, 只是到南朝裴松之才將其視之為缺點。這就提示我們 應當從時代學術(shù)風氣變化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對 于《三國志》主要肯定其成績。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 三國時代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較高的 “前四史”之一。陳壽曾任職于蜀漢,蜀漢覆亡之后 ,被征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 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 ,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 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jù)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 故自行采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 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nèi),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 期結(jié)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產(chǎn)物。三國志最早以《魏志 》《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成平六 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三國志》也是二十 四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其過于簡略,沒有記載王 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jīng)濟、地理、職 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 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guī)范。
陳壽的《三國志》從東漢末年的戰(zhàn)亂開始記載, 也是以東漢末和三國時代的歷史為主,并不是以晉朝 結(jié)束三國統(tǒng)一為主,對三國中后期的歷史事件記載簡 略。這不是陳壽故意維護魏晉,不顧歷史事實,因為 當時王隱的《魏書》是記載魏國歷史為主,陳壽在創(chuàng) 作《三國志》時沒有局限于魏國歷史,也是不愿 與王隱的著作重復,他沒有過多記錄司馬氏的所作所 為,是因為當時晉朝正在準備《晉書》的創(chuàng)作,正為 年限起始爭論,但是已經(jīng)著手準備了,張華、杜預也 都推薦了陳壽參加《晉書》創(chuàng)作。陳壽在寫三國歷史 時,不過多寫司馬氏,是不愿與當時正準備創(chuàng)作的《 晉書》相沖突,在陳壽書中雖然沒有記述司馬氏的隱 諱,但是也沒有記載司馬氏的很多歷史功績、言行, 不能說他是故意為司馬氏回護。陳壽的《三國志》以 東漢末到三國中期為主,總體上是真實可以相信的。
裴松之認為《三國志》寫得簡略,而這樣的意見 在他以前是未曾出現(xiàn)過的。《三國志》剛問世時,獲 得了一片贊譽聲。《晉書》卷82《陳壽傳》稱:“時 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時著《魏書》, 見壽所作,便壞己書而罷。張華深善之,謂壽曰:‘ 當以《晉書》相付耳。’其為時所重如此。”本傳又 稱:“元康七年,病卒,時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 尚書郎范頵等上表曰:‘……故治書侍御史陳壽作《 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艷 不若相如,而質(zhì)直過之。愿垂采錄。”東晉時,習鑿 齒從正統(tǒng)論的角度對陳壽書以魏為正統(tǒng)的寫法提出異 議,在其所著《漢晉春秋》中堅持以蜀漢為正統(tǒng)。正 統(tǒng)問題是政治問題,從學術(shù)的角度仍然不見對《三國 志》的批評。看來,簡略在晉人眼里是不成問題的, 只是到南朝裴松之才將其視之為缺點。這就提示我們 應當從時代學術(shù)風氣變化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對 于《三國志》主要肯定其成績。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三國志》說過一些公道話 :“以理而論,(陳)壽之謬萬萬無詞;以勢而論, 則鑿齒帝漢順而易,壽欲帝漢逆而難。蓋鑿齒時晉已 南渡,其事有類乎蜀,為偏安者爭正統(tǒng),此孚于當代 之論者也;壽則身為晉武之臣,而晉武承魏之統(tǒng),偽 魏是偽晉矣。其能行于當代哉!此猶宋太祖篡立近于 魏而北漢、南唐亦近于蜀,故北宋諸儒皆有避而不偽 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 金,故南宋諸儒乃紛紛起而帝蜀。此皆當論其世,未 可以一格繩也。”看來,從東晉以來掀起的正統(tǒng)之爭 ,無不具有現(xiàn)實的目的和為當代政權(quán)服務的用心,知 人論世,知世論史是至關(guān)要緊的,沒有永恒不變的正 偽標的。
陳壽因《三國志》而備受贊譽,卻也因為秉筆直 書而得罪了很多當世的權(quán)貴,晚年屢坎被貶,在仕途 中始終郁郁而不得志。公元297年,65歲的陳壽沒能 趕回老家南充便病死在都城洛陽。然而他一定不會想 到,他在歷史的長河中摘取下來的這段歷史在1700年 后不僅被中國人奉為經(jīng)典,更進而影響著這個世界, 《三國志》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智慧與謀略現(xiàn)今被世界各 國的人們廣泛應用在政治、軍事、商業(yè)等各個領(lǐng)域。
并被改編成小說、戲劇、電影甚至漫畫與電子游戲在 這個世界更為廣泛的傳播著。人們說,《三國志》是 展現(xiàn)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最壯美的篇章。
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 結(jié)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jù)他個人 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chuàng)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xiàn) 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 共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對其進行刪 改后,成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國演義》。
但是這個只是演義,大部分并不真實。
P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