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比較文化的視野來把握域外漢學和中國學,首要的就是了解其研究對象的學術史。本刊始終把對漢學史的研究置于中心地位的目的就在于此。讀一讀闞維民的《劍橋漢學的形成與發展》和柳巖梅所譯的《俄國漢學史(至1917年前)》,讀者就會感到在漢學史的研究方面我們不過剛起步。《國際漢學.第10輯》包括"漢學一家言"、"漢學家訪談"、"漢學家專項"、"西方早期漢學"、"中西文化交流史"、"歐美漢學史研究"、"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專題等。為大家展開中西初識的豐富多維的歷史畫卷。
國際漢學》是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辦,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一本綜合性學術集刊。其宗旨是向國內學術界介紹世界各地漢學研究的歷史、成果和進展,以拓寬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視域。同時積極推動國內學術界對域外漢學的研究,努力倡導國內學術界與海外漢學家的對話,使"漢學"和"國學"展開一種良性的互動,在一種跨文化的對比研究中,提升漢學研究的水平。
相關推薦:
國際漢學.第二十六輯》(追憶恩師朱政惠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盧龍光教授采訪記、對中國文化經典在海外的研究,如四書、三國演義、孟子、離騷等,讀《譯述:明末耶穌會翻譯文學論》……)
《國際漢學.第二十五輯》(龍伯格的《漢字的傳統歷史:17世紀耶穌會士手稿》,康士林的《曾德昭與英國前漢學文本(大中國志)》,李文潮的《龍華民及其》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好譯文、好論文) 《國際漢學.第二十四輯》(許多文章在國內學術期刊中為獨有的,同時本期還刊出美國漢學家史景遷、德國漢學家郎宓謝、澳大利亞漢學家費子智訪談及研究文章)
國際漢學.第二十三輯》(海外漢學與漢學家研究,法國日本德國俄國漢學研究探索,書中既有傳教士漢學與中西文化交流,又有跨文化研究與比較哲學、宗教研究)
國際漢學.第22輯》(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中心組稿,職稱評審中等同于核心期刊,國內關于漢學研究相當有地位的學術性著作)
國際漢學.第21輯》(紀念利瑪竇逝世400周年專欄,一部視野宏大的通史性研究專著,重點分析了耶穌會士依此策略撰寫的有關中國語言、歷史、文化的幾部代表性著作)
國際漢學.第20輯》(漢學,中西文化交流橋梁,本輯中一些極為重要的漢學基本文獻的翻譯文章都是首次在中文學術界刊出,文獻和研究價值極高)
國際漢學.第19輯》(《張誠書信選譯》、《前言》都是首次在中文學術界發表,傳教士漢學研究也是本刊特色之一,所刊登德國著名傳教學家柯藍妮和社科院宗教所長卓新平文章都值得細細品讀)
國際漢學.第18輯》(國際漢學張西平主編 西方漢學文獻 傳教士漢學研究 漢學史研究 國外漢學研究 漢學書評 傳教士 美國漢學 新文化運動 )
國際漢學.第17輯》(國際漢學張西平主編 紀念齊赫文斯基 普實克 漢學家田仲 約翰·韋伯漢語觀初論 中西文化交流史 德國漢學新書)
國際漢學.第16輯》(西方傳教士與中國現代文學、從《黃侃日記》看黃侃先生與海外漢學界之交游、切爾卡斯基與俄國漢學、孟列夫——圣彼得堡古典漢學時代的代表,馬禮遜、米憐、麥都思、《紅樓夢》德文譯本研究綜述)
國際漢學.第15輯》(花之安到衛禮賢、高利克訪談錄、米列斯庫、托馬斯卡萊爾對儒家政治的采擷和利用、衛匡國的《中國文法》、高本漢及其漢學名著《中國音韻學研究》、內山知也的隋唐小說研究……)
國際漢學.第14輯》(國際漢學任繼愈 傳教士漢學與中國基督教史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研究 中國宗教、思想與民俗研究 利瑪竇 耶穌會士 )
國際漢學.第13輯》(B.C.米亞斯尼科夫小傳、馬西尼訪談錄、馬若瑟對儒家經典的過度詮釋、北魏太上皇制度及其重要意義、"懷柔遠夷"話語中明代漢、藏政治與文化關系、淺析巴拉第卡法羅夫《元朝秘史》的譯注……)
國際漢學.第12輯》(巴斯蒂教授訪談錄、儒-耶對話中的典范轉化、何大化——一位被歷史遺忘的耶穌會歷史學家、王爾德對道家思想的心儀與認同馮至與歌德的《浮士德》——從靡非斯托非勒斯到海倫、珍貴的俄中關系檔案史料)
國際漢學.第11輯》(國際漢學任繼愈 漢學史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史 向國內學術界介紹世界各地漢學研究的歷史、成果和進展 拓寬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視域)
任繼愈(1916年4月15日-2009年7月11日),字又之,漢族,山東省平原縣人,中國哲學家、宗教學家、墨學研究專家,曾任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1916年出生,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西方哲學。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國社科基金宗教組召集人,中國無神論學會理事長。他認為儒、釋、道三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對中國社會各階層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認識到中國佛教和道教思想對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力圖將其納入中國哲學發展的主流。2009年7月11日逝世,享年93歲。
漢學-家
從學術史看漢學、中國學應有的學科定位
漢學家訪談錄
韓國的"漢學"與"中國學"
捷克漢學家、藏學家高馬士訪談錄
漢學家專頁
艾田蒲和他的《中國之歐洲》
追思漢學家馬漢茂
西方早期文學
廣州葡囚書
中西文化交流史
基督教在中亞和遠東的早期傳播
法國對入華耶穌會士與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
試論耶穌修會精神與其在華傳教政策的一致性
簡論北京中法大學
歐美漢學史研究
劍橋漢學的形成與發展
俄國漢學史
美國傳教士盧公明眼中的清末科舉
中國語言文學研究
漢語普通話第3聲的特征
侯芝:女詩人兼彈詞小說家
"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專題
墨子刻的儒學觀
史懷哲關于中國思想和儒家倫理的論述
華語官話語法》專題
華語官話語法》與17世紀的南京話
華語官話語法》中語法問題分析
附錄
國際漢學》第十輯英文目錄
華裔學志》第50卷要目
中國研究書評》第9卷要目
編后記
書摘
二
耶穌會成立的目的在于"在十字架指引下為主而戰,并只為主一人及其世間牧首——羅馬教皇,盡職盡忠"。與之相應,耶穌會在一般修會三愿(即守貧、貞節、服從,或曰絕財、絕色、絕意)之外又加上"服從教皇"一大愿。只有發過第四愿才可以真正進入耶穌會。"服從教皇"在當時是極不合時宜的,因為16世紀中向歐洲正值教皇形象和地位日趨衰落之時。中世紀晚期的公會主義,在宗教改革之前就已動搖了教皇的形象。②以康斯坦茨公會(1414-1418)為高潮的公會主義自高主教團力量與教皇權力對峙,它在解除西方教會大分裂、恢復羅馬教會統一中起到積極作用,但間接造成的后果是削弱了教皇微信。以路德為首的宗教改革,其各宗均以反教會為目標,而教皇又為教會之標志。但從教團修會法來看,正是這第四愿為耶穌會與其他修會根本區別所在。耶穌會一切活動及其命運沉浮也皆系于此。
"服從救皇"與梵一公會提出的"教皇無誤論"之教義中的"教皇"相仿,易令人望文生義而產生誤解。其實它并非指某一作為教皇的個體,而是指主耶穌會所服從者是有明確修飾語規定的:"時刻準備著,毫不遲疑地聽從為拯救靈魂和傳播信仰所發出的旨意。"耶穌會這一基本思想決定了基本使命是維護羅馬教皇的權益,恢復基督教在歐洲的統一,這樣,它從客觀上自然會做出反宗教改革的姿態。
在天主教內部,耶穌會對教皇的教忠也必然引起它與民族國家的矛盾。各民族國家都把效忠羅馬的耶穌會當做自己民族統一的分裂力量和政治中央集權的羈絆。從耶穌會成立至今的四百多年歷史里,它經歷過輝煌,也遭受過迫害和洗劫。縱觀歷史可以發現這樣一個規律,每當耶穌會的存在威脅到王權或政權獨立時,它就在世俗權力的影響下被禁止。比如在18世紀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俾斯麥統一時的德國,每當教皇與世俗對抗,試圖重新恢復天主教信仰力量時,它就被重建,尤以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世俗化之后的第二次設立最為明顯。
耶穌會服從教皇的基本特征和充滿張力的基本性格源自依納爵《神操》中基督中心論的思想。他在文字著述中幾乎沒有談到過三位一體,他信仰的出發點是耶穌,也因此他命名修會為耶穌會。教皇作為耶穌基督在世間的代表,對教皇的服從也由此演繹而來。《神操》轉向教會中的基督耶穌,面向了屬于耶穌的"塵世"。因為"耶穌生平"使得人們能夠認識上帝意志的存在,這種可及性給世人以安慰。對于依納爵來說,精神與世間的教會是統一的整體。正是這種無可避免的辯證關系塑造了他特殊的靈性精神,也解釋了耶穌會服從與個人意志自由、冷靜與勇武、強力與從容隱忍、清醒與激動等充滿張力的基本性格。
編后記
在《國際漢學》第九輯的《漢學研究三題》中,我曾試圖從中國近現代學術史的演變中揭示漢學對中國學術界的意義。 就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來說,美國中國學對中國學術的影響已經從知識層面轉換到整個理論體系的創新,楊念群實際美國中同學范式的轉變和中國近代史研究學術的轉變放在一個整體中考的《中層理論》、黃宗智的《中國研究的范式問題討論》就是美國中國學理論學術互動的有力見證。
本輯侯且岸的《從學術史看漢學、中國學應有的學科定位》一文就表現了對域外漢學、中國學研究的關切和焦慮,在兩種文化背景下的學術研究如此相互影響的情況下,如不從學術史的角度搞清國外漢學、中國學的來龍去脈,將直接影響中國學術規范的重建。侯且岸的鄭重建議,絕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意見,實際上反映了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事國外漢學和中國學研究的學者們的普遍想法。
美國中國學只是海外漢學和中國學的一部分,由于英語具有"話語霸權",從而美國中國學的中文譯著在中國出版最多,但我們從整體上分析和研究域外漢學和中國學日寸絕不能僅僅停留在美國中國學這一維度。任大援對韓國鮮文大學中國學系李宣徇教授的采訪和李梅對捷克漢學家,藏學家高馬士的采訪可以使我們對東方和西方兩個不同國度的漢學或中國學研究有一個新的理解。漢學所具有的。跨文化"性在這里表現得十分明顯。由于"我"的文化背景不同,"他者"的知識和形象就隨之發生了變化,在這個意義上對漢學或中國學的成果是不能拿來就用的。按薩義德的說法,整個西方近代以來的東方知識都是沾著血的,是他們"東方主義"的表現。因而從比較文化的角度來把握國外漢學和中國學,以解釋學來分析國外漢學和中國學是必要的,國外漢學和中國學對中國學術界來說不僅僅是個知識交換問題,更是一個方法論的轉換,而這種轉換的必要立場就是比較文化的視野。錢林森的《艾田蒲和他的》一文從這一個角度證明了這一點。
……
學術論文集
很專業的漢學書籍,正版,實惠
包裝和印刷質量不錯,總體不錯
好評,不要再我的
除第一輯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其余到今天為之都是大象出版社出版,大象出版社為漢學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是一個很有品位的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