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插花史研究》主要內容包括有插花藝術的起源、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插花形式的醞釀與成立、隋唐五代——插花藝術的黃金時期、宋代——插花藝術的鼎盛期、元代——插花藝術的沈滯期等。
黃永川,臺灣嘉義人,一九四四年生,先后畢業于臺灣師范大學藝術系及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九年考取公費留學英國大英博物館,從事博物館學及美術史之專題研究,除擅長美術文物史及國畫創作外,兼治中國插花藝術史論。
黃氏曾任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創辦人,現任董事長,兼任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研究所及臺灣藝術大學教授,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名譽理事長。著有《六朝時代新興美術之研究》《善業涂造像之研究》《黃永川作口叩集》《黃永川書畫集》等書。
序
摘 要
自序
及時章 緒論
第二章插花藝術的起源
第三章 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插花形式的醞釀與成立
及時節 先秦——花文化的曙光
第二節 漢代——插花形式的濫觴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插花形式的成立
甲、概說——花事及其背景
乙、魏晉南北朝的插花概況及其風格
第四章 隋唐五代——插花藝術的黃金時期
及時節 隋唐時代的插花藝術
甲、概說——花事及其背景
乙、隋唐的插花學——《春盤賦》及《花九錫》的誕生
丙、隋唐的插花概況
丁、隋唐的插花風格——圖花、詩樂與酒賞
戊、隋唐插花藝術之東漸
第二節 五代的插花藝術
甲、概說——花事及其背景
乙、五代的插花學——《花經》《五宜說》與『占景盤』
……
第五章 宋代——插花藝術的鼎盛期
第六章 元代——插花藝術的沈滯期
第七章 明代——插花藝術的沈滯期
第八章 清代——插花藝術的衰微期
第九章 結語
中國插花史大事記
重要參考書目
二、瓶花的成立
至于瓶花,史上記載最早的要算是《南史》了。《南史晉安王子懋傳》有此一段:「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
子懋,平安人,字云昌,齊武帝第七子,七歲時母阮淑媛病危,故請僧侶為母祈福。此段記述當時有人以蓮花獻佛,眾僧以銅罌盛水,以維持花色新鮮,子懋流涕禮佛并稱:「若母能因此病愈,此花當于齋畢之前,仍能維持新鮮不萎。」果然七日齋畢,花開更為鮮紅,且罌中長有根須,其母病情因而痊愈云云。
罌為口小腹大的水器,與前章印度所謂的卡拉薩賢瓶造型相似,為佛案常見的瓶式花器。
陸凱有梅花詩說:「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就是他正采花時,巧逢驛使,故隨將折好的花選托其轉贈遠方的友人范蔚宗以表思念之情。他平常出外探花折花并不專為插鬢,尤其梅枝生硬尤少插鬢的習慣,故知折梅插瓶最少早在東晉的時代已經流行。
唐張彥遠在其《歷代名畫記》卷七標示了梁元帝有「芙蓉醮鼎圖」,藉悉當時已使用銅鼎一類器具插花觀賞,論者以為此系我國插花最早的文獻之一。
三、魏晉南北朝的插花風格
我國所遺留下來的最早插花標本便是此時期的產物。龍門石窟危險洞及其下洞北壁的佛像雕刻便繪有于壺上插置蓮花的圖形,應為目前我國所見使用花器插花的最早實例。此外賓陽洞及看經寺洞等處也有手持蓮花的雕畫作品,由此可知在公兀五世紀末的北魏時代已有手持蓮花瓶供以莊嚴佛像的風氣,而北齊時代的河北曲陽縣出土之玉石刻釋迦牟尼佛像,其像有左右花器并插蓮花的樣式,此類樣式無疑是來自古印度,但花型已有中國的風格。
圖一五的北周觀音像,觀音手中的瓶花,瓶上除敞開蓮花外,有花苞、花朵及蓮葉,全角作曲線表現,雖枝葉不多,不重形式,但比例勻稱,線條優美,甚為自然,應屬寫生之作。由此可以概知當時人在插花比例上的偏好,其中以三主枝構成的插花觀念已發皇于此時,各枝間調理出空間感,技巧頗為純熟。
然而,魏晉南北朝的插花雖具藝術表現形態,但方法上均以「漬」「醮」「浸」「貯」說明,寧說是把花「放」在或「養」在花器中而已,尚談不上后代所謂「插立」或「安排」的境界,但用盤、用罌、用鼎、用瓶等花器插花在當時已經相當普遍,同時可知中國插花在發展之初就以盤花瓶花兩大形式并行不惇,除了佛堂及宴席插花外,日常生活之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至于使用的花材,蓮花是六朝人最重要的一種,其它杏花、梅花、海棠、芍藥、蘭花,乃至觀賞花木如牡丹、梔子、木蘭、木樨、百合、水仙、石榴、雞冠等均有羅列的跡象,而當時晉嵇含的《南方草木狀》梁江淹的《閩中草木頌》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簍曰在花材知識上提供了不少的可貴資料,對當時插花領域的擴張有著實質的貢獻。
稍有一點點折角,其他都挺好,書皮是布封的,感覺很好,還沒看,看完后說。
選題獨特,專業扎實,好好拜讀。
正版塑封,好評!
Satisfied
還沒開封哦
在圖書館看了才想來買的,繁體字,豎版,可是圖書館一模一樣的后面標價是120,當當上定的160,價格差距有點大吧?
去拿錢,那個快遞員和神經病一樣竟然從門口將書在地板上跐溜一下低空滑倒室內中央。頭一次遇到這樣的快遞員 。這么差的快遞頭一次遇到
其實買后悔了,太枯燥。都是繁體字,大段大段的文字,沒多少插花的圖片……=_=
這樣的書,沒有塑封,導致表面印著黑色的手印。真是糟蹋了。
對于偶爾插花的我來說,真是一本好書!不但可以了解咱中華民族的插花歷史,且里面很多的實例和解說非常助于我們學習實踐。
喜歡插花的朋友別總是羨慕國外的。請認真看看我們的歷史
目前臺灣出版的讀物里面,插花的不多,講插花歷史的就跟是鳳毛麟角,好書。
喜歡中國傳統插花的,不妨靜下心來,認真讀一下這本書,一定會有很多收獲。
是正版哦!以前大陸都沒有,現在買到了好激動的說,快遞也快,總之很滿意啦!
很喜歡,黃先生的書都很棒,西冷印社的品質也很加分。
這本書物有所值,但是簡介上沒說的是書是繁體版的。我只好邊查字典邊閱讀了。
包裝不行,就一個塑料袋,書角都壞了,其他都還好!
書美。就是有點小貴。內容比較簡單吧,不過對于想要了解插花史的人來說是不錯的選擇。文字排版是豎版
插花藝術的表現是世界共通的美的語言,千百年來,除了各國花藝風格不同之外,它依然屹立不衰,發展至現代,有更多人投入學習的行列,無他,花藝是生活中怡情養性、自怡怡人,充滿創意的空間藝術。而不論是古代或現代,花器與插花藝術息息相關,由古代的歷史記載中來看;在二千年前的漢代已使用圓形的陶盆,象征池塘或湖瀉,盆里安置陶鴨陶樓,透過象征手法,在有限的空間里展現無限的生機。以盆盤做為大地的插花表現,在唐代歐陽詹的春盤賦也詳細的記載:「多事佳人假盤盂而作地,疏綺繡以為珍,叢林具秀,百卉爭新,一本一枝,協陶甄之妙,致片花片蕊,得造化之神。…
臺灣中華文教基金會掌門人的傾力之作,彌補了中國插花歷史的空白,讓我們可以有跡可循。
豎排的印刷的看著比較有感覺,只是閱讀的時候看著有點吃力、不能一目十排。。。
這本書選用大量對花卉的詩詞描寫,對花品也有大量細致的描寫,雖然用于教學,但我決定用類似百家講壇的方式展開一場花與人文精神的討論,當當能有這樣的書,也算用心了!
還沒開始看,大致翻了一下,因為有古文所以會顯得枯燥,可是這本書是學中花必看。
我喜歡,實踐到理論,這需要過程,需要這類書的深度指導
這本臺灣式的書有點意思 自己從來沒有對插花注意過 買來一觀
豎排閱讀很不方便,還是繁體字閱讀更吃力一些,希望出簡體版的。配圖質量還可以提升一下,有點糊糊的。
《中國插花史研究》主要內容包括有插花藝術的起源、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插花形式的醞釀與成立、隋唐五代——插花藝術的黃金時期、宋代——插花藝術的鼎盛期、元代——插花藝術的沈滯期等。
推薦從業者必看的書!詳細歷朝歷代花藝發展通史。臺灣版 豎排 有繁體字 有些不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