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致力于從文化的角度,勾勒后現代的來龍去脈,并逐一解析它從文學、哲學到文化研究的脈絡和進路。不光談福柯、拉康以及德里達的后期思想,也談列斐伏爾、德勒茲和伽塔利,以及波德利亞和布爾迪厄。本書的后現代敘述,可以說是對當年走紅美國,然后向全世界傳布的"法國理論"的一個回顧和反思。最終希望讀者對于"后現代文化"這個今天學界的熱門話題,有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的清晰認知。
當代中國思想者的研究視域從來沒有離開過對中國社會的人文關注。
如今,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
新時期呼喚新人文,也不斷催生著新人文。
陸揚,1953年生于上海市,1990年于復旦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先后任教于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南開大學哲學系。曾供職于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研究方向為西方美學、文藝學、文化研究。
第十四章?大眾文化的前世今生
麥克唐納的大眾文化理論
塞壬的歌聲
大眾文化的神話
電影中的倫理維度
美錯
一次別離
第十五章?后現代的閱讀
呼嘯山莊》譯后記
呼嘯山莊》再版譯序
當代文學理論與圣經批評》序
序:"法國理論"與索卡爾事件
"法國理論"這個術語的原文不是法語théorie fran?ais,而是美國出產的英語French theory。所謂"法國理論",就其專門意義上言,指的應是過去將近半個世紀里,德里達、波德里亞、拉康、德勒茲和伽塔利、福柯、利奧塔、阿爾都塞、克里斯蒂娃,以及埃萊娜西蘇這一批大家云譎波詭、天馬行空的艱澀文字。法國的一位新銳作者,現為巴黎楠泰爾大學思想史教授的弗朗索瓦庫塞,在2003年出版的《法國理論:福柯、德里達、德勒茲公司怎樣改造了美國的知識生活》一書中,即作如是說。該書在過去十年里圍繞"法國理論"反思展開的大量文獻中嶄露頭角。這本書2008年被譯成英文。就像法國的新潮理論總是墻里開花墻外先香,必假道美國的經濟和文化全球化,向世界每一個角落傳播一樣,這本《法國理論》也借此譯本回傳法國本土,成為巴黎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
當年"法國理論"是假道美國,走向了全球化,以至于斷言后現代的原生態理論,以及它的幾乎所有靈感,都是來源于"法國理論",當不是夸張。"法國理論"就像巴黎的時尚,永遠在引領世界潮流。但是今天怎么來看"法國理論"?進入新世紀以來回顧這一段歷程,有關文獻從西爾維爾洛特林格和桑德科恩2001年的《法國理論在美國》 算起,年復一年相繼面世的相關著述不計其數。 有意思的是,在理論的本土法國,回過頭來看這一段歷史,顯示出來的學術熱情,同樣是難分難解地糾纏著它的這一美國化的歷史。
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的序言副標題就是《索卡爾效應》。作者開篇就說,在美國,20世紀的30年,有幾個法國思想家氣場之好,歷史上只有美國神話里的英雄和娛樂業的名流可以望其項背。更具體說,這些在本土多遭冷遇的法國思想家們,當時大體可以和好萊塢的西部英雄們一較高低。如德里達好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孤獨的開拓者和征服者,說話云里霧里,可是具有不容爭辯的性。波德利亞有似格里高利派克,有種波西米亞的黑色野性,總是神出鬼沒亮相在你眼前。拉康呢,則是反復無常的羅伯特米徹姆,充滿殺機,又能出其不意引出反諷來。
關于所謂的"索卡爾效應",當時引起的轟動應是記憶猶新。1996年索卡爾先是在《社會文本》上發表文章《超越邊界:走向一種量子力學重力理論的變形闡釋學》,引經據典,論證量子力學的新近發展,雄辯地證明了后現代哲學的離經叛道果然所言不虛。科學與人文的關系向來不睦,這等高見居然出自索卡爾這樣一位紐約大學的量子物理學教授,《社會文本》這家后現代名刊自是喜出望外。可是不料想轉眼之間,索卡爾又在《紐約時報》上刊載聲明,說他純然是跟反科學的后現代思潮開了一個玩笑。也許索卡爾本意就是玩笑?可是這個玩笑開大了,一夜之間,紐約各家媒體圍繞"法國理論"展開熱烈紛爭。是否索卡爾正確,"法國理論"純粹就是胡說八道?抑或索卡爾事件壓根就是一個陰謀,是精心策劃攻擊法國文化?
據庫塞觀之,就索卡爾事件在美國的影響來看,有兩個方面是耐人尋味的。其一是美國的大學對它反應寥寥,仿佛將這一類論爭記錄下來交付出版,是掉了身價。只有斯坦利費希這位著名的批評家是個例外,他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認為科學法則無異于棒球規則。其二是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及其報刊陣地仇視后現代主義,他們提醒讀者別忘了索卡爾的光榮家世:他在尼加拉瓜教授數學,而且是推行強硬社會主義的桑定主義國家解放陣線(Sandinista)的忠實擁躉。他們堅決拒絕文化研究和解構主義的大祭師們稱他們為"左派",認為那是"右派"送給他們的帽子。庫塞這樣描述了索卡爾事件的影響:
從巴西到意大利,從日本到《世界報》的專欄,全球的出版界很快就開始回應這場鬧劇。大多數時候是譴責索卡爾的"科學主義",同時也批評學院派們太熱衷于營造自己的小山頭,除了法國以外,每一個熱心后現代的國家,都有諸如此類的山頭,各自進口了些被美國化了的文化研究或"建構主義"。
看來,索卡爾事件委實叫法國人大吃一驚,他們實在沒有想到法國文化居然會如此深地滲透到美國知識生活的肌理之中。一個顯著結果便是美國精神生活的兩極分化,諸如"人文主義"對"懷疑主義","保守主義"對"文化多元主義"等。可是這一切并沒有在理論的源頭法國同步發生。由是觀之,美國學界對"法國理論"的接受或者說"挪用",是不是多少也有斷章取義、削足適履的嫌疑?
索卡爾事件有一個原型。確切地說,它的前身是C. P. 斯諾的兩種文化論。C. P. 斯諾生于1905年,卒于1980年,是英國的物理學家,可是同時他也是一個道地的小說家,尤其以描寫知識分子的《陌生人與親兄弟》系列小說聞名。C. P. 斯諾1959年5月7日發表著名講演《兩種文化》,影響迄今未消。斯諾所說的兩種文化是科學和人文,它們可以相互溝通嗎?我們理所當然認為科學需要人文,人文也需要科學。可是C. P. 斯諾認為這兩種文化之間存在溝壑,比如科學家大都沒有讀過狄更斯,反過來藝術家大都對科學一竅不通。說實話斯諾對"兩種文化"的描述已經是夠樂觀的了。我們的人文總是殫精竭慮在標榜科學,反之科學對人文除非好奇和消遣,基本上是不屑一顧的。C. P. 斯諾抱怨英國教育從維多利亞時代以來,過于偏重人文,忽視了科學,反之認為德國和美國的教育做到了人文和科學并重,其良好的科學教育,使這兩個國家在當今的科學時代更具有競爭力。可見斯諾也在責怪自己的國家輕慢了科學。我們今天怎么來看C. P. 斯諾所說的"兩種文化",特別是后來在圍繞這個命題的迭起紛爭中,多被忽略的教育和社會體制的差異?今天,科學已經成為舍我其誰的無冕之王,早已不屑同人文來一爭短長,這樣來看索卡爾事件,它難道不是當事人先輩"兩種文化"的后現代翻版?要之,這個"兩種文化"的模式一版再版,又是說明了什么?
索卡爾事件的第二波浪潮發生在1997年9月。它并不僅僅是一年前鬧劇索卡爾事件的余續。這一回的主人公是兩位物理學家:除了紐約大學的艾倫索卡爾,還有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的讓布里克蒙。兩人聯袂在巴黎出版了《知識欺詐》(Impostures intellectuelles)一書,把戰火直接燒到后現代的故鄉法國。一年之后兩位作者修訂該書,復出英文版,易名為《時尚胡言》(Fashionable Nonsense)。知識欺詐也好,時尚胡言也好,顧名思義,顯示的都是科學對人文的傲慢,假如我們割舍中規中矩的科學主義現代性理念,愿意把離經叛道的后現代話語視為人文正統的話。該書指責人文學者濫用科學和數學術語,鼓吹相對主義,否定真理價值,總而言之是冒充內行,陶醉于文字游戲。庫塞對這本書耿耿于懷的,不僅是兩位作者判定所謂的后現代話語是一筆勾銷了啟蒙運動以降的理性主義傳統,把科學僅僅視為一種"敘述",一種"神話",或者與所有人文話語不分仲伯的一種社會建構,更在于該書的炮火幾乎是一股腦兒沖著法國的作者而來,諸如德勒茲、德里達、伽塔利、露西伊利格瑞、拉康、布魯諾拉圖爾、利奧塔、米歇爾塞爾、保爾維瑞利奧,以及大名鼎鼎的波德里亞、克里斯蒂娃和福柯。這些名字可全都是"法國理論"的始作俑者!
在索卡爾和布里克蒙看來,正是上述"法國理論"的作者們信口開河亂用科學概念,結果不但導致思想混亂,而且流于反理性主義和虛無主義,故而殊有必要在傳播更廣的英文版面世之前,先在"法國理論"的故鄉來發表此書,由此來維護理性主義的經典和知識誠信,并作為一切學術的基本準則。這當中的邏輯是清楚明白、一目了然的:假如文本讀上去顯得不知所云,那么它們確實就是不知所云。《知識欺詐》的兩位作者果然是天遂人愿,這本書當時就在法國學界引起軒然大波,1997年9月30日《世界報》發表職業書評家瑪麗永倫特根(Marion van Renterghem)的著名文章《美國人索卡爾面對法國思想的欺詐》,予以奮起回擊。克里斯蒂娃也不甘示弱,指出這是一場針對法國知識界的陰謀,它充分暴露了大西洋彼岸的學術界,其實有著一種"恐法癥"。
這場從美國燒到法國,然后又燒向世界的論辯,連同先前圍繞《社會文本》的索卡爾事件,最終釀成一場后來所謂的"科學大戰"。值得注意的是,科學家對索卡爾和布里克蒙基本上持默認和支持態度,人文學界對于這本書的反應則是兩極分化。批評者無非是指責《知識欺詐》和《時尚胡言》的兩位作者對他們攻擊的領域其實并不熟悉,所以書中斷章取義、前后矛盾的地方比比皆是。可是支持索卡爾的也不乏其人。如哲學家和政論家雷維爾(Jean-Francois Revel)在同年10月的《觀點》(Le Point)雜志上刊出《假先知》一文,批判后現代比之索卡爾和布里克蒙有過之而無不及,據他言,叫作"法國理論"的這些蠢東西顯示的是種后現代的傲慢,它抹殺真與假、善與惡的差異,壓根就是顛倒黑白。如德里達所為,無異于墮入當年的納粹窠臼,對真正的左派在過去一個世紀里獲得的成就視而不見。更有人指責布魯諾拉圖爾的理論同墨索里尼如出一轍。總而言之,索卡爾和布里克蒙在法國本土出版此書,合力批判可以用后現代主義一言以蔽之的哲學奇談,可謂適當其時。
庫塞對上面這一場名為科學大戰、實為法美大戰的紛爭,有兩點深切感受:其一是從1970年代開始的法國和美國主流思想界的理論分歧,如今將戰火燒到了法國本土。而反過來,這把火又再次燒回大洋彼岸,在美國高校里再次燃起理論的熱情。其二則是感慨法國評論界對于索卡爾和布里克蒙的反擊,其實是嚴重的誤讀,兩位作者與其說是在向法國的思想家們宣戰,不如說是針對美國高校發泄不滿。即是說,緊緊跟風那些法國大佬,導致了美國高校里的學術"衰退"。法國讀者對于當今流行的這許許多多后現代術語的了解,諸如文化研究、建構主義、后人文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經典戰爭、解構,以及政治正確等,大抵多是捕風捉影、蜻蜓點水,不識其中"真義"。而這個真義在庫塞看來,是和20世紀30年里美國高校整體的學術大動蕩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所涉及的并不僅僅是人文領域。
進一步看,庫塞認為這些時興術語的出現,追根溯源同學術與政治的曲折結盟還大有關系。所以話語并不僅僅是文本所言,話語即出,勢在顛覆,這也直接導致國家及其多元身份認同之間的張力。它可以說是間接解釋了911事件之后,新帝國主義和新保守主義的崛起,以及左派制衡力量的疲弱。如此來看"法國理論"的新近美國遭際,便也豁然開朗:
這就是"法國理論"這個奇特概念的賭注,故此也是眼下這本書的目標:揭示法國文本與美國讀者之間甚至我們也不能幸免,而且延伸至今的一種創造性的誤解,探討它的知識譜系及其效應。這是一種名副其實的結構性的誤解,即是說,它不光是簡單指向一種誤釋,而且指向法國和美國知識領域之間內部組織的差異。
要之,當務之急便不在于如何根據文本的"真理"來判斷此種誤解誤讀,而是來深入探討這類有意無意的誤解誤讀當中出其不意的詭譎內涵。這就說來話長了。攀援"法國理論"來敘述后現代文化,事實上這也是本書有限篇幅有意作出的一個努力。
適因于此,本書立足于文化的視野來勾勒后現代的基本特征,從拉康、福柯、德里達這當初所謂后結構主義的三駕馬車說起,力求比較地來介紹分析"法國理論"先是傳布美國,然后又全球化的過程。這當中德勒茲、布爾迪厄和波德里亞等都是大名鼎鼎,其影響遠非"法國理論"和"后現代"可以一言以蔽之。或者不妨說,它們是毋庸置疑顯示了從文學、哲學到社會學的跨學科后現代文化景觀。就像波德里亞用擬像來改寫《傳道書》:"擬像從來就不是遮蔽真理的東西——反之是真理遮蔽了世上本無真理這個事實。擬像就是真實。"《傳道書》開篇就說,虛空的虛空,一切都是虛空。可是虛空跟擬像又有什么關系?意欲探究這個問題我們理應深入日常生活,列斐伏爾憑借其不二經典《日常生活批判》,必然會燃起我們新的熱情。日常生活批判到文化研究,雖然法英并不同宗,其間也不過是一步之遙。需要說明的是,本書的內容大都在這里那里發表過,也有一些是沒有發表過的。但確切無疑的是,這部《后現代文化》是一本書,不是文集。希望對后現代和文化研究感興趣的朋友,也能喜歡本書。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1萬個贊
好
還可以,搞活動時買的
好
這書還是不錯的,看看玩還是很好的,也不需要太專業,開卷有益嗎,不錯
不錯,真是精品
好書。
包裝完好,內容不錯,適合學景觀的人讀
文化理論經典
書很好!!
這本書不錯的
陸老師的總結書,把后現代景觀寫了出來,比較簡單了解各種后派
陸揚老師的文章真是文采飛揚,看得我酣暢淋漓。這種知識分子獨有的文筆,值得贊賞。本書是對后現代文化的一個詳細介紹,里面有文章是《文化研究導論》中的,但是做了增補。總之,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