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一詞是怎么來的?在天,太陽行度為“節”;在地,陰陽升降為“氣”。古人還按此觀念設計了“實驗”:把12支律管置于密室,充以葭莩灰,節氣一到(太陽運行到某節點),地氣就會從特定的律管中迅速上升,推動葭莩灰飛出,這就是“候氣術”。這種做法和觀念流傳千年,也被后人爭論不休、毀譽不一。
本書作者參與中國科學院“科技知識的創造與傳播”重大項目,對候氣術進行了比較的、多視角的研究,本書是即將出版的該項目專著的普及本。如果您對候氣術尚不太了解,本書可以領你走進一個古人構建的匪夷所思的世界;如果您對候氣術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讀了本書,想必一定會顛覆你對候氣術原有的認識。
本書作者參與中國科學院“科技知識的創造與傳播”重大項目,對候氣術進行了比較的、多視角的研究,本書是尚未出版的該項目專著的普及本。
“候氣”是中國傳統天文歷法中一個特別的概念,即是對24節氣交節時刻的中氣的測定。 “節氣”一詞是怎么來的?在天,太陽行度為“節”;在地,陰陽升降為“氣”。古人還按此觀念設計了“實驗”:把12支竹制律管置于密室,充以葭莩灰,節氣一到(太陽運行到某節點),地氣就會從特定的律管中迅速上升,推動葭莩灰飛出,這就是“候氣術”, 斷斷續續地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存在了近兩千年。
候氣術可以說既晦澀難明,又微妙精深,包含了古人 “究天人之際”的理想追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連接律歷、產生計量標準等方面的重大意義。還牽涉到很多學科,包括聲學、氣象、地理、農業等內容,形成了一整套的“候氣觀念”。
關于候氣術,現代早已沒有任何人能得到候氣實驗的真傳、能夠掌握候氣實驗的操作方法了,本書首次探究揭示了古代候氣術的真容,如它的操作、改進、變異,以及相關的文化分析和評價。
王玉民,58歲,研究員,籍貫河北,文學碩士、天文學博士,現供職于北京天文館古觀象臺。中國古天文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員。
博士論文《以尺量天》獲首屆“中國科學院博士論文獎”。出版過專著《以尺量天》,科普著作《天上人間——中國星座的故事》、《星座世界》、《天文五千年》、《大眾天文學史》、長篇科幻小說《怪圈》等。《怪圈》獲第五屆全國科普作品獎。近年來在各雜志、文章200余篇。
崇尚自由而恬淡的人生,不慕名利,喜歡夢想,狂好讀書而必求甚解。
目錄
前言 1
一 如何看待候氣術 7
1候氣“實驗”記載概述 8
2學界怎樣看待候氣 12
3“民科”對候氣的認同 16
4從“原生態”視角理解候氣 19
二 候氣術的出現與操作 21
1早期的相關記載 23
2漢代經典候氣術的操作 27
3候氣術產生的目的和意義 34
三 候氣術的改進和變異 39
1后世實驗方法的改進 40
2候氣術在唐宋元的中衰 46
3候氣術在明清的奇特變異 51
四 候氣與“天人合一” 57
1天人合一觀念的內涵 58
2對人與自然的理解 63
3天人之交:源于氣,合于氣 66
五 陰陽、五行、氣與候氣術 69
1一陰一陽之謂道 71
2萬物五種屬性的生克循環 74
3氣:陰陽的本原和五行作用的載體 79
4由陰陽、五行、氣統領的中國傳統科學原生態 83
5候氣術是氣運研究的基本實驗 89
六 “律、歷一體”:理解候氣的鎖鑰 91
1黃鐘為萬物根本 92
2律歷與陰陽 95
3律歷一體思想 97
4十二律與十二月的對應 100
5以律候“氣”,候氣定“律” 106
七 候氣術的原生態內涵 110
1候氣術與經驗知識的關系 111
2尋找“天地之脈”的嘗試 115
3候氣術的神秘主義特征 119
4候氣術與候風地動儀 122
八 明清關于候氣觀念的論爭 128
1明代候氣實驗的多次嘗試 129
2明代對候氣的質疑和猛烈批判 132
3清代“湯楊歷獄”與候氣術的終止 137
九 候氣觀念的社會功能 143
1傳統知識體系的組成部分 146
2皇權機器的重要部件 150
3標準計量的根本源頭 154
十 候氣文化傳統 159
1時光節令的重要文化載體 160
2作為修辭說理的候氣意象 165
3清朝和近現代候氣文化的延續 171
4候氣裝置的模擬復原與古為今用 174
尾聲 177
參考書目 180
小知識目錄
民科 18
懸土炭術 33
“一葉落知天下秋” 56
分野 145
1 候氣“實驗”記載概述
關于候氣術,現代早已沒有任何人能得到候氣實驗的真傳、能夠掌握候氣實驗的操作方法了,而且到現在為止的考古發掘和文物研究,也沒有特別證據表明某文物是專用于候氣實驗的。不過,我們仍能從歷代典籍的各種記載中一窺候氣術的真容。
最早的候氣術記載出現在《后漢書 律歷志》,其基本操作方法我們在“前言”中已概要敘述,這里只引用其中比較核心的一段話說明:
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涂釁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至者灰去。其為氣所動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所謂“內庳外高”,就是律管要斜放,內低外高。因為《后漢書 律歷志》所記是候氣術最早的描述,古人一直把這些記錄奉為經典,后代各種著作里寫到候氣時常會引用這段話,比如《晉書 律歷志》中的記載幾乎就是上文的抄錄。
當然,如果所有的典籍全都這么抄來抄去,那么候氣術就真成了一個傳說,我們看到的就只是它離我們漸去漸遠的背影了,我們這本書寫到這里也就寫不下去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后漢書 律歷志》那段記述僅是候氣實驗這條大河的濫觴,在各朝各代,典籍中對候氣術的記載都有著極其豐富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補充、演變,有時還提出新的話題、見解,有的還非常生動特別、饒有趣味。比如《隋書 律歷志》,記載了后齊的信都芳用輪扇代替律管的實驗(“為輪扇二十四,埋地中,以測二十四氣。每一氣感,則一扇自動,他扇并住,與管灰相應,若符契焉”),還有隋高祖駁斥候氣與政治關系的對話(“弘對曰:‘灰飛半出為和氣,吹灰全出為猛氣,吹灰不能出為衰氣。和氣應者,其政平;猛氣應者,其臣縱;衰氣應者,其君暴。’高祖駁之曰:‘臣縱君暴,其政不平,非月別而有異也。今十二月律,于一歲內,應并不同,安得暴君縱臣,若斯之甚也?’弘不能對”),以及那時候氣實驗無果(“灰悉不飛”)、效驗(“律又飛灰”)的不同情況。
唐代題為武瞾(武則天)撰的《樂書要錄》,對候氣術補充了很多有用的史料,并繪有“緹室圖”,其中說:
緹謂赤色黃也,染白練為之,三重室者,外室南戶,次室北戶,中室南戶,室皆上圓下方,各閉使密勿得來風,外室之內,以布幔之,復以緹幔之,次室中室亦然,通壁三重,楊子謂之九閉,如此作者,令微風不起,纖塵不形,清凈閑居,外無聲振,用水平地,是名律室也。
皆從律呂方位,四面置案,人伺居中……案歷而候之。氣至者灰去。
這里對“緹”作了解釋,原來“緹”是赤黃(橘黃)色的意思,“緹室”即用染成赤黃色的白綢布覆蓋的屋子,每層墻的內壁覆蓋布,外壁覆蓋緹,算上三層墻,這些屏障共九層,所以叫“九閉”。三重屋的開門位置要交錯,不能開在一個方向。書中還對在里面人大氣都不敢出的測候狀態等作了生動的描述。
到宋元時期,朝廷司天機構的候氣實驗已經停止,對候氣術的記載主要體現在學者們的探討上,如北宋大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候氣飛灰的動力原因、飛灰的顯示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測和見解。南宋著名律呂學家蔡元定,在《律呂本原》中,詳細論述了候氣法,將歷代關于候氣的論述,“采諸說”,取其精要,盡數收入其中,保存了很多史料。
另外,像宋代朱熹,元代的劉瑾、齊履謙等學者,都對候氣術做過許多精湛的論述。元代著名天文歷算家郭守敬,還曾在晚年搭建緹室對候氣術進行實驗研究,雖然沒有什么結果,但也表明了大科學家對先輩遺產的開放和探索態度,給后人留下很多可供研究的線索。
到了明清時期,候氣術在朝廷司天機構中又恢復了,成為了一種常規測候活動。《日下舊聞考》記載,北京順天府有專門的“候氣室”,欽天監官員用8支竹管,充以葭莩灰,封在候氣室的坑內,到冬至后打開觀察,根據飛灰情況來占卜全國八個方位農作物的豐歉。很明顯,這種候氣術與以往的候氣術在操作、功能、目的上已經有很大區別了(詳情見第三章)。就是這種候氣,在清初卷入歷獄之爭,被廢止,隨后支持中法的楊光先等人又試圖恢復傳統的緹室12管候氣術,但始終無效驗,終于在康熙八年,候氣術被徹底否定終止。
1 早期的相關記載
按一般流行的說法,候氣術是東漢時期的京房發明的,但實際上,在這之前,就已經可以找到大量的相關記載了,至少可以說有一個漫長的準備期。
這首先要牽涉到律管和音律的產生。《呂氏春秋 古樂》稱,最早的律管是黃帝命令樂官伶倫制作的,伶倫到了大夏國的西邊(據說離長安萬里)昆侖之陰一個叫“嶰谿”的地方,采伐那里質量優良的竹子,裁成適當的律管。伶倫共制得十二支律管,律調則是模仿鳳鳥的鳴唱而確定,其中最長、最基本的那支管子吹出的音,就被定為“黃鐘之音”。
在模仿鳳鳥鳴叫創制十二律的過程中,先人還把它們與陰陽學說結合,兼取了鳳凰的雄、雌之音,設立了模仿雄鳳鳴叫的律管六支、模仿雌凰的律管六支,前者稱為“六陽聲”,后者則為“六陰聲”。這十二律由長到短名稱如下:
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其中單數位的(如黃鐘、太簇等)為六陽聲,稱為“六律”;雙數位的(如大呂、夾鐘等)為六陰聲,稱為“六呂”,合稱“十二律呂”。
莊子 齊物論》中說:“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鳳凰之鳴就是一種“地籟”,人模仿鳳凰之鳴所造律管吹出的聲音則是“人籟”,但這不是一般的人籟,古人相信,這種律管發出的聲音是可以和諧天地的“中聲”,它們是反映萬物根本聯系的陰陽和諧之聲。這是一種人籟模仿地籟以達于天籟的高遠追求。正因為有這樣的來歷,古人把十二律看成是一種相當自然化的東西,這也為把它們與純是自然物的“十二月”對應起來奠定了基礎。
現在我們知道,一組音階分為“十二律”有著很復雜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物理的、生理的、文化的層面,絕不是上述傳說的那么簡單、理想。但不管怎么說,音律分為“十二律”與一年分為“十二月”的巧合,在候氣觀念、候氣術形成的過程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這兩個“十二”的巧合對古人來說一定是個巨大的鼓舞,古人認為十二律一定是天地之氣、日月運行相合而生成的。
那么天地之氣、月令、律呂又是怎么結合,創生出“候氣術”的呢,這當與古代農耕文明的發達和農業生產經驗的積累有關。在上古時代,官方就有了為農耕“省風察氣”的做法,太史官為了順天時、享地利,在春季的祭祀儀式上需要聽風聲、察土氣,以確定土地、物候、時令適合不適合開始春耕。“省風”是用耳朵辨聽風聲,以判時節;而“察氣”則是用音律學的辦法測試地氣之發是否應時。
從歷法上說,十二個月的劃分(有時要補充上閏月),反映的是回歸年的周而復始,表現的是天文學的意義,但同時它又是與氣候的變化密切相關的,特別是在中華文明發源的黃河流域,月份的推移反映著鮮明的季節變化,因而具有顯著的物候特征。在殷商時代,人們就已經會把一年的節令與不同的氣候聯系在一起,并以來自各方的風來描述四季的氣候特點,再進一步,就把它們與音律聯系了起來。人們在確定冬至、夏至時,除了純天文領域的觀測外(“天效以景”),古人認為,還有更反映事物普遍聯系的效驗方法,這就是“地效以響”。具體地說,“效以景”即用圭表測量正午的日影長短,“效以響”便是用十二個月代表的音律來效驗節氣,這是律管候氣術的重要源頭,十二律也成為十二個月中每月陰陽和諧的標準音律。
后漢書 律歷志》中有一段話,是典籍中對律管候氣術最早、也是被奉為最經典的敘述,這段話的前半部分如下,這也是古人對候氣術起源脈絡最概括的論述:
夫五音生于陰陽,分為十二律,轉生六十,皆所以紀斗氣,效物類也。天效以景,地效以響,即律也。陰陽和則景至,律氣應則灰除。是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陳八音,聽樂均,度晷景,候鐘律,權土炭,效陰陽。冬至陽氣應,則樂均清,景長極,黃鐘通,土炭輕而衡仰。夏至陰氣應,則樂均濁,景短極,蕤賓通,土炭重而衡低。進退于先后五日之中,八能各以候狀聞,太史封上,效則和,否則占。候氣之法,為室三重……
這段話從音律的出現開始說起,因為音律變化與大自然陰陽之氣的升降是相匹配的,所以四時陰陽的改變不但會引起日影的變化,還會引起音律的反響,所以人們可以通過“影”、“灰”等手段來測候節氣的變化。于是朝廷逐漸形成一種儀式,天子經常在冬至、夏至親自到前殿,召集“八能之士”,從事一系列的測候活動,包括吹奏律管、測量日影、用懸土灰法候氣等。這些做法終于引出了“為室三重”的緹室律管候氣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