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西方文論中國化與中國文論建設》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尤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大理論成果,從體制、理論和應用三個層面,對百余年來西方文論中國化進程作出而深刻的歷史性反思,在此基礎上探索中國文學理論現代形態的新發展。《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西方文論中國化與中國文論建設》由三篇共十二章組成。
王一川,男,1959年2月生于四川沐川,學者,教育部2005年度長江學才特聘教授,現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主要社會兼職包括:中國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兼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研究領域為文藝美學、藝術理論等。著有《語言烏托邦》(1994)、《中國現代卡里斯馬典型》(1994)、《修辭論美學》(1997)、《中國形象詩學》(1998)、《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生——清末民初文化轉型與文學》(2001)、《中國現代學引論——現代文學的文化維度》(2009)等。
前
一、理解"西方文論中國化"
二、理解"西方文論中國化與中國文論建設"
三、本課題的復雜性
四、研究目標、思路與方法
五、研究的重點、難點及其他
六、本書的結構及內容
上篇 發生與足型
及時章 思想的遺蹤:中國現代文論的發生
導論:西來刺激下的傳統新變與現代文論的發生
一、啟蒙與文教:梁啟超的文學革命與文化傳統
二、審美與傳統:王國維的美學與美育
三、求真與語文:章太炎的文學與復古
四、情感與思想:周氏兄弟的美學與心聲
五、從文體到語體:"言文一致"的理想及其現實化
小結:清末民初文論的革命潛義與20世紀文論大趨勢
第二章 制度的后果:中國現代文論的構型
導論:知識制度與文論構型
一、從田園型到都市型:中國知識制度的現代變遷
二、學術交流和生產場域:大眾傳媒與現代文論
三、學術的職業化與學科化:大學制度與現代文論
四、學術共同體的引領和催生:文學社團與現代文論
五、知識立法和權力控制:執政黨文藝政策與現代文論
小結:結構化和正規化的利與弊
第三章 風卷潮涌:中國現代文論的多元范式
導論:"過渡時代"的多元范式選擇
一、中國現代文論的境遇與基本類型
二、李健吾:在學問與印象之間
三、梁宗岱:象征論體系
四、朱光潛:移花接木,西學中取
五、李長之:古典人文理想的詩學摹制
六、宗白華:靈知燭照下的道德詩學
小結
第四章 多元歸一:中國現代文論的主范式
導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歷史合理性及品格
一、20世紀20~40年代:馬克思主義文論在中國的傳播
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的主導化
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論之集大成:文藝思想
四、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論家:瞿秋白、周揚、胡風
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論
小結
中篇 對話與匯通
第五章 歐美文論在中國
導論:中國現代文論對歐美文論的傳播和接受
一、德國古曲美學
二、精神分析理論
三、闡釋學與接受美學
……
下篇 建設與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