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上古時期有一本通過動物之口勸諫君王、諷喻現實、展現哲理的寓言書,因這本書只殘留下了五卷,被命名為《五卷書》,后來波斯國王派遣使臣從印度盜回此書,翻譯為波斯文。公元6世紀,著名的阿拉伯文學家伊本 穆格法將波斯文本再譯為阿拉伯文,使它廣為流傳開來。因為這本寓言書具有極強的原典意義,所以進入了很多民族和國家固有的文化中以一種新的形式展現出來,因此影響巨大。歐洲文學的《十日談》《拉封丹寓言》《格林童話》《坎特伯雷》等,都從其中吸收了營養。此書被譽為“世界寓言的祖本”,季羨林先生曾專門寫作4000字長文推薦,并稱“是除了《新約》和《舊約》外流傳最多的一本書”。本書是從阿拉伯文原文直接翻譯過來的及時個全本。
為了得到它,古代波斯與印度差點發生兩國戰爭
影響過《十日談》《拉封丹寓言》《格林童話》《坎特伯雷故事》等眾多世界文學名著的古代寓
季羨林曾4000字長文推薦
從亞洲到歐洲到非洲,從熱帶到溫帶再到寒帶,各個民族的故事里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一些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你萬萬想不到原來出自這里
92幅古代抄本高清插圖
伊本 穆格法(724-759)
波斯人,著名阿拉伯文學家。早年信奉祆教,阿拔斯王朝時任巴士拉總督的文書,改奉伊斯蘭教。因其作品表露對統治者的不滿,后在政治傾軋中受牽連,被曼蘇爾哈里發處死。他從巴列維文轉譯了印度的《五卷書》 ,并加以藝術再創作成為阿拉伯文寓言故事集《凱里來與迪木奈》 。此書又被譯成多種歐洲文字,對世界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相傳他還譯過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他的箴言集《小禮集和大禮集》亦集中反映了對社會政治、道德改良的觀點。他在阿拉伯文學中首先運用寓言體裁,并為阿拉伯散文藝術奠下基礎,對阿拉伯語文學語言的發展貢獻極大, 是阿拉伯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導讀 古典時代我們如何講故事 馬在淵 1
譯者小序 李唯中 10
例言19
凱里來與迪木奈》的歷史 001
序002
本書之梵文本源 004
藏文譯本007
古波斯文譯本 008
古敘利亞文首譯本 010
阿拉伯文譯本 012
源自阿拉伯文本的譯本 015
本書宗旨章017
雇人挖寶的人 019
學習修辭的人 020
放走小偷的人 021
窮漢與小偷023
商人與朋友025
(小偷與巨商) 028
三兄弟的故事 029
漁夫的故事030
耕夫的故事031
本書序言章033
云雀和大象039
白爾澤維出使印度章 057
白爾澤維章071
輕信的小偷075
巨商和工匠078
落井的男子084
獅子與黃牛章 087
運氣糟糕的男子 090
猴子和木匠093
狐貍與皮鼓101
修士、小偷與婦人 106
烏鴉與大黑蛇 112
(鸕鶿與螃蟹) 114
野兔與雄獅118
凱里來與迪木奈22
三條魚的故事 122
虱子與跳蚤126
鴨子和星光131
狼、烏鴉、胡狼與駱駝 135
紫鷸鳥與海怪 142
(烏龜與野鴨) 144
猴子與鳥兒150
騙子與老實人 151
(白鸛與黑蛇) 154
商人及其朋友 157
審判迪木奈章 161
商人妻子、畫師與奴仆 166
江湖騙子喪命記 174
耕夫與其二妻 177
獵隼、鸚鵡與隼匠 184
斑鳩章189
老鼠、修士與客人 198
(女人換芝麻) 199
貓頭鷹與烏鴉章 213
灰鶴與烏鴉219
象王、兔王與月王 220
野兔、黃鶯與貍貓223
修士與騙子228
商人妻子與小偷 232
修士與盜賊和魔鬼 234
木匠與妻子236
雌鼠擇夫239
蟒蛇與蛙王245
猴子與雄龜章 251
雄獅與胡狼257
修士與黃鼬章 263
修士打破蜜罐 265
老鼠和老貓章 269
國王與芳澤鳥章 277
獅王與胡狼章 287
伊拉澤、畢拉茲與王后章 301
雌鴿屈死314
猴子抓扁豆316
母獅、獵人與胡狼章 321
修士與來客章 327
烏鴉學走路329
鼠王章331
把風堵住的國王 335
(驢子與馴鹿) 337
行者與銀匠章 347
王子與旅伴章 355
老人與戴勝鳥 363
鴿子、狐貍與蒼鷺章 367
附錄
伊本 穆格法箴言集 374
附錄二
伊本 穆格法生平及成就 380
導讀 古典時代我們如何講故事
我接觸到《凱里來與迪木奈》里的故事,是在兒童時期,彼時還不知道這個故事來自于《凱里來與迪木奈》也并不知道世界上有這樣一本書。我的祖父是個講故事的高手,當然講故事不是他的職業也不是他的愛好,講故事只不過他講經論道中的插曲和甜點,為得是讓人更好地理解正經和大道,無非是個方便法門。我們那個年紀,如果很多孩子是搬著小板凳坐在收音機前聽孫敬修老爺爺講故事的話,我則是騎在我自己爺爺的大腿上纏著他講故事。他視為文章小道的東西,被我當成主食正餐,如果24小時不聽就真的是渾身沒勁了。他被他的調皮孫子纏得不可開交,居然也講得津津有味,興趣盎然。他的故事很多很多,都不知道是從哪里得來的,他曾自負地說,他的故事有“一肚子兩肋巴(骨),家里還有三風箱”,我就挖空了心思想從他的肚子和肋骨里取出他那些充滿神怪精靈的故事。
他講經就像是講故事一樣有趣,講故事又像是講經一樣認真。有一個故事,從我小時候到現在,我在無數的不同場合下聽他給不同的對象講過。那是兩只水鴨子和一只癩蛤蟆的故事,說是池塘水快枯了,鴨子打算搬遷到另一處水草豐美的地方,舍不得癩蛤蟆這個鄰居,但是癩蛤蟆又走不遠,怎么辦呢?癩蛤蟆足智多謀,說此事不難,只需要你二人找一根樹枝,我咬在中間,你二人抬著兩頭,就把我帶走了。真是妙計!結果一路飛去,有人看見兩只水鴨子抬著一只癩蛤蟆,都紛紛贊嘆:你們快看啊!這兩只水鴨子多聰明啊,居然抬著一只癩蛤蟆在飛。癩蛤蟆一聽,心中忍耐不住了,明明是我出的主意,怎么成他們的功勞了,癩蛤蟆急于表達自己,然后張口喊了一聲“我……”,結果“我”字沒喊完,它就掉在地上摔死了。
故事很簡單,但爺爺講起來,眉飛色舞,活靈活現,居然能有讓人仿佛看見這鴨子搬遷癩蛤蟆場景的本事,小時候聽到他講到“我”這一聲的時候,我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手心里滿是汗,好像看見癩蛤蟆活生生摔在地上,血漿迸濺的慘景。他把鴨子和癩蛤蟆的聲調都模仿地惟妙惟肖,像有魔法一樣能把人帶進故事里。我以為那是因為孩子的世界簡單,容易被帶入,多年以后,我再次聽他給別人講,仍然有那迷人的有如初聽的魅力,其他的聽眾也多是成人,也無一不被帶入,他“喔”的一聲,是在模仿圍觀鴨子的人群的驚嘆,就這一聲“喔”,我的爺爺的聽眾都會不由自主地把頭仰起來,仿佛天空中真的有兩只鴨子帶著一只癩蛤蟆飛過。真的像杜甫寫公孫氏舞劍一樣,“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講完這個故事以后,爺爺總不忘點評一句:你們看看,自我這個東西是多么的害人,修行就是要讓人把“我”字化掉,要不然就和癩蛤蟆一樣的下場!——這才是他講故事的真正目的,倏然間,又把聽眾拉回到了最切己的本身。
我聽過太多的人講故事,但總覺得沒有我爺爺講得好。也許,我爺爺講的故事,才是古典時代講故事的真正傳統。我生于1980年代,其時正是中國劇變的時代,恐怕整個中國都已經不知道古典是什么。但很幸運的是,西北這塊土地上的穆斯林還在渾然不知地、嚴謹地沿襲著古典生活。我的童年如此幸運,雖然如同所有的80后一樣,有著相同的童年烙印,但其中總有一點兒不一樣的東西,恰恰是這個不一樣的東西,不由自主地拒絕了一些時代的影響,同時平衡和補充了我們童年。比如很多孩子玩過的玩具和游戲,我就沒有接觸過,像很多80后能舉例出的兒童讀物我都沒有看過,這個不一樣的東西支撐我們的傳統,所以我們的童年也仍然豐富和飽滿。
后來等我成年以后,接觸到一本名叫《凱里來與迪木奈》的書,匆匆翻來,驚訝里面的故事和爺爺曾經講過的很像,尤其是水鴨子和癩蛤蟆的故事,在書里清晰印刻,只不過爺爺口中的癩蛤蟆成了書里的烏龜。我急忙跑去和爺爺求證,是不是讀過一本叫《凱里來與迪木奈》的書?爺爺茫然。我自然知道,爺爺的漢文化不佳,看過的漢文書有限,是不會豐富到如此地步的。那么他的故事是來自哪里呢?他告訴我,是他的師父講過的。我大驚!他的師父,是民國的古人,自然無緣得見《凱里來與迪木奈》的漢譯本。對,我想起《凱里來與迪木奈》的原文,原文是阿拉伯文。也就是穆斯林的宗教語言。也許,他的師父看過《凱里來與迪木奈》的阿文原文,或者是更早的師父的師父看過,再把這個故事一代代地傳下來,經過時代的打磨與沉洗,烏龜變成了癩蛤蟆。我的這一猜測,從我的另一位朋友那里得到證實,他的母親是一位不識字的農村婦女,經常給他講一些故事,他年少無知,只覺得好玩有趣,所以印象深刻,也不知道出處何在?年長以后,偶然才從翻譯成漢語的阿拉伯文、波斯文文學中找到了那些零散的故事的正身和出處——和我的經歷如出一轍。
我們討論過,這些故事的出處,有《薔薇園》《果園》《瑪斯納維》《凱里來與迪木奈》……無一不是享譽世界的經典。原來我們誤打誤撞,從小就被世界名著澆灌過,雖然沒有像同齡人一樣讀過被圈定的青少年必讀名著多少本,其實接受的滋養又是另外一番味道。這讓我想起悠久的說書傳統。中國穆斯林雖然習長中國文化、母語是漢語,然后因為信仰的緣故,還有一條隱形的脈絡,就是以伊斯蘭教為核心的阿拉伯-波斯一系的文化,以另外一種方式像一條地下暗河一樣滋養著民間。如同我的爺爺,并未讀過《凱里來與迪木奈》的阿文原文,他只不過繼承自他的師父的口傳,而他的師父又不知道傳承了多久。我朋友的母親,一字不識,這些故事得來想必也是茶余飯后的豆棚閑話。然后他們的背后,都有一個最深刻最原初的源頭,一脈清淺地遠遠向我們流來。中國的經堂教育里,有一項歷史悠久的勸諫門,主要的工作是搜集各種有益人心的故事,這些故事被稱為“根隨”,專門有人從事收集根隨的工作,收集人文化程度也許并不高,但本著虔誠的舉意以口傳的方式收集起來,一不小心就把名著經典的片段收入,這些根隨供阿訇等人在宣經講道的過程中引用敷演,很多阿訇也未必知道它們的出處,因為這需要極為廣泛的閱讀量。
如今我們走進書店,面對裝幀豪奢文字新奇的文學作品,每一個作者都挖空心思地想要垂名長期,但又有多少能真的留下來,被人記住,時間太殘酷,尤其所謂暢銷書和暢銷作家,暢銷兩個字本身就有著殘酷的時間性。和我們在民間經歷的這些故事相比,琳瑯滿目的暢銷書會不會黯然失色呢?我們這個時代,被信息污染,人心很難激動,像一個吃慣了刺激味道的舌頭,再吃平常飯菜覺得淡出鳥來一樣,我們已經沒有能力去好好閱讀文學了。炫技的語言技巧在苦苦支撐著文學。滿足于文字伎倆的讀者,恐怕讀不了如《凱里來與迪木奈》這樣樸實的書。大有可能覺得平淡無奇,啰嗦冗疊。因為我們離古典已經太遠了,你要知道,古典時代的信息是有多么珍貴,那才是一個把資訊真正當資訊的年代,一些說書人也好,一些專事搜集根隨的人也好,往往為一個故事,千里迢迢,裹糧宿行而去求訪。這本《凱里來與迪木奈》據說是波斯皇帝派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印度皇家書庫盜寫而來的,我相信這是真事。如果讀者不明白古典時代的情感和現實,或許會啞然失笑。
一個不隨便的時代,把文字視為能量,把故事視為神啟。一個故事,能反復講,講到宮廷大內,講到茶館酒肆,講到井畔樹下,而確實也因為這些故事具有很大的原典意義,一本薄薄的故事書,把人間能遇到的多數事情已經說完了,上能資政,下能啟蒙。所以波斯王和印度王,誰有這樣一本資訊,國力立馬懸殊。據傳這本《凱里來與迪木奈》被盜寫成波斯文的時代是公元6世紀,那正是離“哲人-王”不遠的時代,公元11世紀,中國還在組織國家力量在編《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的功能和《凱里來與迪木奈》一般。都以故事來指導政治,只不過一個假托動物之口,一個求諸古人的故事,都小心翼翼地避開當時的政治。
凱里來與迪木奈》的梵文原本產生于公元前的幾個世紀,那正是“哲人”和“王”勢均力敵、相互制約的時代,很多的原型就早早定格下來。因為它的原型意義,很多故事跑進許多民族的傳統里,和這些民族、國家固有的文化結合,又成了另外一番模樣。又經伊本 穆格法的阿拉伯文譯本流傳到歐洲,影響到歐洲的寓言和童話寫作中。我不敢說,由于《凱里來與迪木奈》影響了許多寓言和童話,它就比這些寓言和童話要好,也許后起的文本經過加工,可能比原型還要精彩還要有渲染力,但《凱里來與迪木奈》則為我們提供了這些分散在各種文化里的寓言故事的最初面貌。今天我們看到的《凱里來與迪木奈》是從梵文原本的波斯文譯本轉譯成阿拉伯語譯本的,幾乎世界上所有的該書譯本都來自于這個阿拉伯語譯本,因為梵文譯本和波斯文譯本已經失傳。“這是一本除了《圣經》之外被翻譯成文字最多的書”,這句話現在被很多書貼為標簽而濫俗,雖然也有人這樣評價《凱里來與迪木奈》,我沒做過統計,但是這本書的廣泛影響力是無可懷疑的。
我給該書新取名字為《寫給大人的寓言:凱里來與迪木奈》的用意在于:寓言實際上就是寫給成人的,就像我爺爺講經必須要以講故事輔助一樣,假托于動物精靈這樣荒誕不經的角色,恰恰給我們一個反觀的視角,對于聰明人其中有足夠的深思,對于庸凡大眾,不但可以娛樂嬉笑,更通過這種娛樂嬉笑傳播得更廣更遠。我們現在的大人,都沒有做好做大人的準備,就草草消耗生命,那么還有什么飽滿的生命能量給你的孩子呢?教育是一個心傳心,面對面的事情,不是花錢買一堆故事書拋給孩子就行了。孩子的閱讀是需要講述的,這就是故事的功能,我想,當時如果不是我的爺爺給我講過那些故事,而是給我一本《凱里來與迪木奈》的書,很難想象,是否會對我造成這么深刻的精神影響。當我手捧《凱里來與迪木奈》漢譯原文的時候,我在想:我全文通讀過這些故事,看到的是原文,但是我所得到的能量和印象真的有我爺爺從不知源頭的間接轉述得來的巨大和深刻嗎?其實,恰恰相反。那些零章片簡的故事,在他們的傳述體系里,是每一代人通過自己一生的生活經驗去印照的,印照一點,注入一點,故事越來越美,能量越來越大,就像極高明的武功一樣,一招就管用。我們這個時代,信息太泛濫,珍重和價值削減。想起我的那個童年,信息并不多,能量卻很大。
真心希望我們這些大人,能有耐心靜下來讀一讀寓言故事,首先是讀給你自己,并不是為了完成給孩子講故事的任務,先讓你自己的生命飽滿起來,然后把這個“內功”傳給你的孩子,具體的招式(故事)是什么其實并不重要,我想這也是《凱里來與迪木奈》的原作者——這些上古的哲人們最希望看到的。祝你閱讀愉快!
當當的書都很好
不少故事頗有哲理,啟人深思,點贊
內容很經典,輕質紙,非常好。
名家作品 名社出版 經典珍藏
很好的書,推薦。
很好很喜歡
專業性很好,有收貨!
孩子們應該在初中階段讀一讀。
極好,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