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法年刊(2012)》為每年一本的會議論文集,旨在為廣大空間法研究學者提供系統的研究資料。《中國空間法年刊(2012)》分五個部分:學術論文、學術動態、國際文件、外國空間政策與空間立法、中國空間立法與政策性文件。作者均是來自世界各國在空間法領域的高級人才,相關會議大多是聯合國法律小組委員會、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科技小組委員會組織的會議,國際文件多是以國家為單位提交的文件。
學術論文
空間經濟分析的現狀:現實問題對傳統結論的挑戰
韓國空間政策和三個空間法規的主要內容
2009年蒙特利爾公約》(新羅馬公約)有關第三方責任的規定和問題
部分或全部由月球資源構成的物體之法律地位分析
論航天員權利的國際保護
學術動態
"國際宇航聯合會第55屆國際空間法論壇"綜述
第七屆"艾琳·葛洛薇空間法論壇"關鍵問題國際學術會議綜述
在外層空間使用核動力源問題工作組會議期間舉行的講習班
2012年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空間法律與政策論壇綜述
"中國宇航學會·中國空間法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綜述
國際文件
聯合國第67屆大會及時委員會報告:防止外層空間的軍備競賽
聯合國第67屆大會第四委員會報告: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國際合作
聯合國第67屆大會通過的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的報告
聯合國第67屆大會通過的"2014—2015年擬議戰略框架"方案五:和平利用外層空間
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秘書處的說明:國際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空間法相關活動情況
法律小組委員會與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有關的國家立法問題工作報告
法律小組委員會與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有關的國家立法問題工作組主席的報告
法律小組委員會與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有關的國家立法問題工作組提交的文件
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科技小組委員會秘書處的說明:關于外層空間活動長期可持續性相關經驗和做法的信息
法律小組委員會聯合國五項外空條約的現狀和適用情況工作組主席的報告
法律小組委員會關于外層空間的定義和劃界問題工作組的報告
法律小組委員會關于與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有關的國家立法的建議
科技小組委員會外層空間活動長期可持續性工作組的報告
俄羅斯提交的文件:外空活動的長期可持續性
美國關于在涉及核動力源的空間探索任務上的準備和應對活動
外國空間政策與空間立法
常設仲裁法院外層空間活動相關爭端仲裁任擇規則
美國國防部3100.10號航天政策法令
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法
2010年尼日利亞國家空間研究和開發機構法
荷蘭經濟事務部關于空間活動許可申請及空問物體登記的法令
中國空間立法與政策性文件
繞月探測工程科學數據管理辦法
中國駐維也納代表團成競業大使在第55屆聯合國外空委大會上的一般性發
中國代表在聯合國外空委法律小組委員會第52屆會議上關于"一般性交換意見"議題的發
中國代表團團長李歌在聯合國外空委科技小組委員會第49屆會議上的一般性發
中國裁軍大使吳海濤在外空安全會議上的發
第二,《國際人道主義法》在外空武裝沖突中的適用。該問題緣起于現有空間技術的發展及潛在的通過武力方式保障空間資產的可能性的增加。現有的《國際人道主義法》的原則規范了在戰爭中侵略國、中立國及個人的行為及責任。盡管該法在制定之初旨在規范地面沖突中產生的問題,但很多軍事專家和學者已逐步認為其對未來外層空間發生的武裝沖突亦具有適用性。然而,《國際人道主義法》中的一些原則(如軍事沖突必要性,避免對環境和平民及其財產的攻擊等)在外層空間脆弱的環境和衛星的軍民兩用背景下顯得問題重重。學者還指出,未來聯合國是否會在外空武力沖突時承認《外空條約》的法律適用性也是一個疑問。
第三,聯合國空間法條約與《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的關系。主要問題在于《維也納條約法公約》是否適用于聯合國空間法條約。(1)《維也納條約法公約》和聯合國空間法條約的締約國不一致,一些國家可能是前者的締約國而不是后者的一個或多個條約的締約國,或相反,從而導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在適用上不能夠實現。(2)《維也納條約法公約》于1980年1月27日生效,其中第4條規定:"以不妨礙本公約所載任何規則之依國際法而無須基于本公約原應適用于條約者之適用為限,本公約僅對各國于本公約對各該國生效后所締結之條約適用之。"然而,對于"締結之后"有不同解讀:其指代的是《維也納條約法公約》不適用于在其生效前已通過的條約文本,還是僅限于在其生效前已生效的條約文本?對于該問題《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的一條評注指出,"締結之后"可指代條約文本通過、經成員國簽署或批準或生效的日期。盡管如此,除了1979年《月球協定》,《維也納條約法公約》在其他四個聯合國空間法條約"締結之后"才生效。然而,《維也納條約法公約》中規定的某些原則若在其同時間代表習慣國際法的規則,那么,這些規則可適用于該公約生效前締結的條約。
四、源于外層空間的法律證據
本議題下的討論主要著眼于衛星數據保護的法律問題、案例分析和國家實踐。主要討論以下三個方面。
及時,衛星數據已經被國際法院采納并用于處理領土劃界糾紛、環境影響、軍事裝備的安裝證明等案例中。2011年,國際海洋法法庭在孟加拉國和緬甸就孟加拉灣的劃界爭端案例中采納了用于證明領土劃界的衛星圖像。
第二,隨著亞馬孫雨林的濫砍濫伐現象日益加劇,巴兩聯邦公訴署決定對濫砍濫伐的個人進行處罰并對違犯環境立法的公司行為采取懲處措施。白2009年起,聯邦公訴署共起訴涉及157000公頃濫砍濫伐的案件。在這些公訴案件中,巴西法院采納了來自巴西國家空間研究院的亞馬孫毀林統計項目(PRODES)和實時毀林探測項目(DETER)收集的數據,其中包括衛星數據。這是本次研討中衛星數據在國內法領域應用的實例分析之一。另一國內法領域應用實例來自尼日利亞,在本次研討中主要陳述了尼日利亞的衛星技術發展現狀。
第三,根據1973年《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的規定,法律允許的原油泄漏比例是原油與水為15:1000000。但在實踐中,有效的監控非法原油泄漏尤其是在公海海域的原油泄漏是非常困難的。最近的兩個國際爭端是尼亞拉加訴洪都拉斯(2007ICJ34)和布基納法索訴馬里共和國(1986ICJ554)。在這兩個案例的爭端解決中,衛星遙感數據獲取的信息均得到法律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