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大寶藏,你不知道的,以及想不到的名人故事,都在這里:
陳云夫人于若木、王稼祥夫人朱仲麗、長媳劉松林、女婿陸久之、陳獨秀機要秘書鄭超麟、“中央小組”組長陳伯達、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數學家華羅庚、美國科幻巨頭海因萊因、“童話大王”鄭淵潔、“ 三毛之父”張樂平、著名詩人汪國真、音樂家賀綠汀……
葉永烈見證了這許多名人的傳奇人生,抓住了許多轉瞬即逝的歷史瞬間。他用溫情的筆觸、不長的篇幅清晰記下一段段人生,隨手一翻,人物帶著歷史的煙塵撲面而至。一邊是恍悟,一邊是感慨,這樣的絕筆,該有多少歷經滄桑的人會讀到唏噓輾轉。
歷史的絕筆,寫絕了,以后也絕少有人寫了。
傳記名家葉永烈首次披露名人書信,揭秘大時代背景下個人的悲歡命運,重現書信字里行間隱藏的時代風云。
葉永烈集數十年采訪政壇名人、作家、藝術家、科學家之精華,搜尋大歷史中的小細節,用大事親歷者的回憶還原歷史真相。
作者抓住轉瞬即逝的歷史瞬間,用溫情的筆觸、不長的篇幅清晰記下一段段人生,披露書信背后不為人知的傳奇和驚奇。
本書是以葉永烈直接交往中的手資料寫成,不僅令讀者廣見聞,領略各種各樣的名流賢達風采,也可以了解社會與歷史,具有歷史與文化的雙重價值。
圖文并茂,內含數百張珍貴歷史照片和名人書信,精彩重現了那些叱咤風云的政壇人物、知名作家、藝術明星、科學大家的歷史命運。
↓葉永烈其他作品
陳伯達傳(專享簽名本!)晚年陳伯達自述,葉永烈獨家采訪,全本內地首次出版,披露陳伯達與、、康生、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
東方華爾街(葉永烈二十年心血之作 新“上海灘”的陰謀與愛情)西有賈平凹《廢都》,東有《東方華爾街》,寫盡當代中國世態風云!
紅色的起點:中國共產黨建黨始末(中國共產黨從何而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首部完整披露中國共產黨誕生真相的巨著)解讀秘密檔案,披露九十年前中共建黨的紛紜真相;還原歷史細節,揭秘中共早期領袖人物的命運沉浮
葉永烈,上海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一級作家,教授。1940 年生于浙江溫州。1963 年畢業于北京大學。11 歲起發表詩作,19 歲寫出及時本書,20 歲時成為《十萬個為什么》主要作者,21 歲寫出《小靈通漫游未來》。
主要著作為150 萬字的“紅色三部曲”——《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與》,展現了從中國共產黨誕生到新中國誕生的紅色歷程; 200 萬字的長卷《“”興亡》增訂版以及《陳伯達傳》,是中國十年“”的真實寫照。《鄧小平改變中國》是關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全景式紀實長篇。《受傷的美國》是關于美國“911”事件這一改變世界歷史進程重大事件的采訪記錄。此外,還有《用事實說話》《出沒風波里》《歷史在這里沉思》《他影響了中國——陳云全傳》《中共中央一支筆——胡喬木》《錢學森》等。
序
長者手札
平生及時封信
冰心稱我為“小友”
陳望道不多見的親筆信
謙和細心的于若木
沉寂之后的千家駒
“死而復生”胡愈之
坦蕩的北大校長陸平
“老干部作家”朱仲麗
嘆她“紅顏薄命”
“較真”的魯迅之子周海嬰
哲學家艾思奇名字的來歷
作家書
柯靈“煮”字
“蟄”字貫穿施蟄存一生
“掌故作家”鄭逸梅
秋海棠》作者秦瘦鷗畫“地圖”
散文大家峻青
文匯報》總編“陳虞老”
“兒童文學宗師”陳伯吹
樓適夷:傅雷不愿因“右派”而改名
周煦良寫在氧氣瓶前的信
梁實秋長女沉浮記
流沙河釋筆名之由來
宗福先與他的《于無聲處》
從“豆腐干”起步的胡萬春
戴厚英一生三劫
鮮花為陸星兒送行
“童話大王”鄭淵潔成名之前
多才多藝汪國真
藝術錦書
賀綠汀的“三重奏”
她期望與我共寫《馬思聰傳》
“三毛之父”張樂平
瀟灑淡泊的傅聰
一絲不茍的傅敏
超凡越圣的女鋼琴家李翠貞
“二胡皇后”閔惠芬
與電影導演張建亞三次握手
六小齡童的“美猴王”情結
“坐家”莊則棟
記憶中的劇作家吳祖光
手握煙斗的劇作家杜宣
頭頂上的藝術家
史海鉤沉
長媳劉松林的信
低調的侄子賀麓成
耄耋羅章龍憶往昔
紅櫻桃》 烈士遺孤 羅西北
紫光閣風云中的“小米”
與紅色特工面對面
“女婿”傳奇
特別黨員杜重石的風雨歲月
“民國大律師”吳凱聲
長子憶
弟弟憶羅隆基及其三位夫人
他曾是陳獨秀機要秘書
他曾是向忠發“同案犯”
張治中秘書提供“重要信息”
陳伯達晚年速寫
此王力非彼王力
一封華籍美國人的信
科學華箋
華羅庚的“處女作”
“數學詩人”蘇步青
“七國院士”夏鼐的大師風范
與錢學森院士的談話
彭加木的絕筆
張存浩院士筆下的傅鷹院士
中共黨史專家龔育之兩封指正函
百歲命筆:“雪侮霜欺香益烈”
高語 高體 高人
女友眼中的高士其
淘書結緣 傳為佳話
數典忘祖獼猴桃
小靈通漫游未來》的“催生信”
與梁曉聲“漫游未來”
海外飛鴻
她從臺北寄來花哨書信
“黑蝙蝠”未亡人的夙愿
“江南命案” 崔蓉芝 陸鏗
臺灣作家張系國與《幻象》
韓素音的家庭生活
美國科幻巨頭來上海
研究沈從文的“洋人”
德國的“中國通”
視角獨特的日本學者
相逢莫斯科
附錄
附錄二
跋
長媳劉松林的信
我的手頭保存著一張便箋,全文如下:
劉松林同志:
上午我在黃河路301 號市交通運輸俱樂部作講座。電話:××××××。請上海圖書館趙景國同志轉告我即可。下午 我有空,可陪你去公安局政保處三科,我已與他們聯系。
葉永烈
1986 年12 月23 日
這一便條,當時是我留給劉松林的。
劉松林,又名劉思齊,嫁給了的長子,而她的妹妹張少華(即邵華)則與的次子毛岸青結為伉儷。這樣姐妹倆嫁兄弟倆的親上加親的巧事,其實本人也曾有過“先例”:賀子珍跟結婚,而賀子珍的妹妹則與的弟弟毛澤覃結合。
劉松林為什么要我陪她去上海市“公安局政保處三科”呢?
那是在20 多天之前——1986 年11 月25 日——我在北京劉松林家中及時次拜訪她。她家位于北京市中心,和邵華同住一座獨立的小院。她很熱情,那天一直談到晚上11 時。很巧,那天正值的侄孫女孫燕來訪,談及關于的許多情況。
12 月16 日,我在廣西桂林漓江出版社處理好一部書稿,飛回上海。翌日——12 月17 日——晚上,從北京出差上海的劉松林來到我家。那時候,不時興“打的”,她在上海又沒有專車,她是乘坐公共汽車來到我家的。 長媳劉松林的信
我的手頭保存著一張便箋,全文如下:
劉松林同志:
上午我在黃河路301 號市交通運輸俱樂部作講座。電話:××××××。請上海圖書館趙景國同志轉告我即可。下午 我有空,可陪你去公安局政保處三科,我已與他們聯系。
葉永烈
1986 年12 月23 日
這一便條,當時是我留給劉松林的。
劉松林,又名劉思齊,嫁給了的長子,而她的妹妹張少華(即邵華)則與的次子毛岸青結為伉儷。這樣姐妹倆嫁兄弟倆的親上加親的巧事,其實本人也曾有過“先例”:賀子珍跟結婚,而賀子珍的妹妹則與的弟弟毛澤覃結合。
劉松林為什么要我陪她去上海市“公安局政保處三科”呢?
那是在20 多天之前——1986 年11 月25 日——我在北京劉松林家中及時次拜訪她。她家位于北京市中心,和邵華同住一座獨立的小院。她很熱情,那天一直談到晚上11 時。很巧,那天正值的侄孫女孫燕來訪,談及關于的許多情況。
12 月16 日,我在廣西桂林漓江出版社處理好一部書稿,飛回上海。翌日——12 月17 日——晚上,從北京出差上海的劉松林來到我家。那時候,不時興“打的”,她在上海又沒有專車,她是乘坐公共汽車來到我家的。
她說,這次她來上海,住在上海空軍招待所(因為她后來的丈夫楊茂之在空軍工作),希望能夠順便查清在“”中她關押在上海何處——當時,她被蒙上雙眼,用汽車送進監獄。
她在“”中怎么會被關進上海的監獄呢?
劉松林是被下令關押的。那是劉松林和張少華有24小時得以見到父親(主席)時問道:“聽說,要接班,是真的嗎?”
哈哈一笑:“不會的,她不行!”
這是劉松林親耳聽見的“較高指示”。回家之后,劉松林興高采烈地把“較高指示”告訴了楊茂之。老楊是個直腸子,心里存不住話。當別人吹噓是“接班人”時,老楊實在忍不住了,說出了那句“較高指示”……知道了,唯恐這一“較高指示”在群眾中傳開, 于是便下令把老楊和劉松林關進監獄。當時,楊茂之在蘇北鹽城空軍基地,劉松林也在那里,所以被押送到上海的監獄。
我問她,那個監獄有什么特點?
她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我被關押在一幢樓房的三樓,窗上安裝了鐵柵, 從窗口看出去是一片農田。”
她的這一句話,使我明白她那時候關押在上海何處。由于采訪的原因,我幾乎跑遍當時上海各監獄。她所說的“窗上安裝了鐵柵”,表明是正規的上海監獄,不是臨時關押的場所;她說的“從窗口看出去是一片農田”,表明是上海郊區的監獄。當時上海各監獄差不多都集中在市區,能夠“從窗口看出去是一片農田”,表明她關押在位于漕河涇的上海少年管教所。當時,漕河涇一帶屬上海郊區,即上海縣。
在“”中,上海少年管教所關押了許多老干部以及文藝界人士。那里關押過陳丕顯、曹荻秋。我在采訪著名音樂家賀綠汀時,他說他當時就關押在那里,成了“少年犯”。賀綠汀回憶了一個細節:在關押期間,他到監獄理發室理發,發現地上有很多白發,表明那里關押的大都是老干部。
我當即把我的判斷告訴她:在“”中,她很可能被關押在漕河涇的上海少年管教所。
12 月18 日晚上,我乘坐公共汽車來到位于上海巨鹿路的上海空軍招待所, 在15 樓203 室看望劉松林。她希望能夠去上海少年管教所實地看一看,“求證” 一下。我說,我可以幫助聯系。
那時候,我家沒有電話。12 月19 日晚上,劉松林又乘坐公共汽車,第二次到我家。我告訴她,已經與上海少年管教所聯系,明天去他們那里。劉松林很高興。那天她在我的書房里饒有興趣地翻看我所收藏的(藍蘋)20 世紀30 年代的上百篇報道的剪報以及諸多劇照。
12 月20 日,考慮到要走訪監獄,上海空軍招待所給劉松林派了一輛越野車,駕駛員叫小王。上午,劉松林與小王來到我家,然后我陪她乘越野車來到漕河涇,來到高高的圍墻以及電網包圍之下的上海少年管教所。當時,上海少年管教所里還關押著很多少年犯,所以進門要辦理相關手續。1985 年那部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的電影《少年犯》,就是在這里拍攝的。
上海少年管教所所長張谷雷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張谷雷所長在上海少年管教所工作多年,他根據劉松林所說的從窗口看出去是一片農田,帶著我們來到2 號樓,上了三樓。我們沿三樓的走廊往東走,走到盡頭朝北的一間屋子——這間囚室當時已經被改用為隊長辦公室。
劉松林來到窗口,朝外望去,見到一幢幢新蓋的樓房。
“那里原先是一片菜地。”張谷雷說。
“這兒原先是——”劉松林指著窗外一片水泥地。
“豬棚!”張谷雷和劉松林幾乎同時說道。
就像做地下工作對上了聯絡暗號似的,劉松林顯得非常興奮。她要找的“‘’紀念地”終于找到了。
她在那間屋里走著、看著,陷入痛苦的回憶。她說:“當時,有兩個看守成天坐在我的床前,一日三班,嚴密地監視著我。屋里開著大燈,夜里一片雪亮,我睡不好覺。每一回上廁所,看守都緊跟在后邊……”
她還特地去廁所看了看,還是當年的模樣,只是發覺電燈原先裝在門口, 如今改成朝里了。
“我們在前幾年改裝的,原先確實裝在門口。”張谷雷說道。
劉松林要我給她拍照。在那間囚室里,在大樓前,在大門口,她留下一幀幀“紀念照”。劉松林說:“這些照片,比任何旅游照片都珍貴!”
在找到了“‘’紀念地”之后,劉松林提出,希望提審當年押她進上海少年管教所的造反派頭頭戴立清以及的機要秘書廖祖康。我知道他們關押在上海提籃橋監獄。我采訪上海提籃橋監獄多次,跟提籃橋監獄的監獄長王啟和、政委牟德欣以及辦公室主任都熟悉。于是我們驅車從上海西南的漕河涇,穿過上海市區,來到東北角的提籃橋監獄。
戴立清和廖祖康都是的“小兄弟”。戴立清在“”中造反起家, 當上上海市“革命委員會”常委。粉碎“”之后,被定為“”在上海的幫派頭目。1982 年8 月21 日,戴立清被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5 年,剝奪政治權利3 年。
廖祖康則是貼身秘書。“”前,擔任上海國棉十七廠的基干民兵連長時,廖祖康便是手下的“兵”,他在“”中追隨造反,成為心腹。從上海調到北京,成為中共中央副主席,廖祖康作為的機要秘書也進入中南海。粉碎“”之后,廖祖康被定為“”在上海的幫派頭目。后來,在1988 年4 月5 日,我在上海一家勞改工廠采訪了廖祖康。
當我陪同劉松林來到上海提籃橋監獄辦公室,監獄長說,戴立清確實關押在這里,廖祖康則在勞改工廠;需要向上海市公安局政保處辦理相關手續,才可以提審戴立清、廖祖康。我答應為劉松林辦理相關手續。
中午,我和劉松林回到巨鹿路上海空軍招待所,在那里吃了中飯,劉松林用車送我回家。劉松林告訴我,她在12 月21 日早晨去蘇州,兩天之后就回上海。
在去蘇州之前,她給我寫了一封信:
葉永烈同志:
下午我給上海市監獄打了電話,答案是:已請示過市公安局政保處, 政保處的意見是最近公安部有個通知,說“這 些人不宜接觸”,因此不同意。
我已定25 日返京。明日到蘇州去,下午我去買了票。本打算買票后乘15 路車到徐家匯轉車赴你處,沒想到4 點鐘上 車,6 點多才到北站, 買完票到華山站已9 點一刻了。太晚了,只得作罷。我估計22 號返滬, 最晚23 號。
我回來后若時間尚早,即去你處。請你在22 號晚和23 號給我來次電話。
假使你認識公安局的同志,方便的話,請幫幫忙。不過,他們這兩天大概也顧不上了。
問候你的母親和夫人。
劉松林
1986 年12 月20 日
從這封信可以看出,劉松林當時要買上海至蘇州的火車票,是她自己乘坐公共汽車到北站(當時的上海火車站)去買的。
接到劉松林的信,12 月22 日,我去上海建國西路75 號上海市公安局政保處(原社會處)三科,朱先生接待了我。我去過那里多次。我在上海采訪在押或者假釋的政治性人物,通常要事先到那里征得同意,這叫“掛個號”。例如, 我在1984 年11 月13 日采訪陳獨秀機要秘書、托派領袖鄭超麟之前,便在上海市公安局政保處“掛個號”。
這一回,朱先生和我一起研究了提審戴立清、廖祖康事宜。朱先生說, 你要去采訪這兩個人,在我這里辦好手續,就可以去。但是劉松林作為當事人,去提審戴立清、廖祖康,恐怕不合適。她需要了解什么問題,可以通過組織,讓監獄方面要求戴立清、廖祖康做出交代。她不便直接與戴立清、廖祖康見面。
12 月23 日上午,我路過上海空軍招待所,給劉松林留下那張便箋。不久,劉松林從蘇州回來。中午,我來到上海空軍招待所15 樓203 室看望劉松林, 一起在招待所吃了中飯。下午,招待所派車,送劉松林和我前往上海市公安局政保處三科,與科長張世民談。張世民的意見與先前接待我的朱先生一樣。劉松林談了自己需要了解的問題。張世民表示,可以請上海有關部門提審戴立清、廖祖康,然后把提審記錄通過組織途徑交給她。劉松林表示感謝。
離開上海市公安局政保處之后,我陪劉松林游覽上海徐家匯,然后到我家。這是她第三次來我家。我的母親請她在家中吃晚飯,她很高興。她每一回到我家,見到長輩,都很尊敬。
她說,這次上海之行,終于找到了“”中關押她的監獄,弄清楚了關押她的來龍去脈,為寫作回憶錄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她告辭之后,就回北京去了。
兩個多月之后——1987 年2 月14 日——劉松林從北京給我來信:
葉永烈同志:
您好 !
到上海時多次打攪您,真不知該怎么說才能表達出我對您的謝意和我內心的不安。你的時間是很寶貴的,但卻為我花 去了那么多 !您的夫人和老母親對我的熱情款待也使我難以忘卻。
這次到上海多虧了你,否則我真會一事無成。春節后我還未與政保處聯系,我想他們也 夠忙的,還是往后拖拖再說 吧。我同你談的關于我們在“”中,尤其是在上海的遭遇,不知你是否準備用,要用的話,請給我打個招呼(事先) 。我已找到美國哈里森索爾茲伯里著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不知是不是你所說的那部書,你好像告訴我是友 誼出版社出的,但這部書是解放軍出版社出的。
什么時候到北京來時,請給我來個電話,屆時或是我去看你,或是你到我家來。問候你的母親和夫人。
祝
好
松林
1987 年2 月14 日
我在收到劉松林的信之后,于1987 年2 月17 日寫了回信:
劉松林同志:
2 月14 日來信收到,謝謝。
照片已沖出,寄上,作個特殊的紀念——回首不堪當年 !
關于您的情況,由于我正忙著別的寫作,加上覺得還談得不夠細,希望以后有機會再談一次。如要發表,當然事先請 您閱定。
青春》月刊今年第1 期發表了王若望一篇短文,受到批評,波及《青春》叢刊。《藍蘋》一文已付印,臨時抽下— —雖然此文與王若望毫無關系, 但主編怕再出什么差錯。最近似乎緩過一口氣兒,說改排在第2 期。
政保處那里,如需要,我可代您再催問一下。
信中所說的《長征》,就是那部書。
我常去京。春節前本要去京一趟,因我去溫州了,未能成行。以后去京,再打電話給您。
問全家好 !
葉永烈
葉永烈是當今講述共產黨歷史尤其是49至78年那段的絕對權威,書不錯,很耐讀。
每一封書信,都是一篇血淚,讓人震撼,令人唏噓,使人感動。
厚厚的一本書,很有分量!其中不少書信的復印件,
特別好朋友很喜歡,618也很棒這本書喜歡很久了
他寫歷史書很好,知道了很多名人的事,要多看他寫的書呀.
厚厚的一大本書,令人望而生畏。但讀起來很快,有趣味,都是一些名人故事,從中可以了解一些不知道的歷史。
葉永烈是真正的述而不作,寫作尺度把握的很好。這些采訪內容和書信,給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名人側面的窗戶。
葉永烈與名人的書信來往集結的書,書具有歷史與文學的雙重價值。
這本真是太有料了,好書,力薦。葉永烈寫的時候雖然力求客觀,但看官完全可以自有看法,人情冷暖,歷史的水深火熱,很震撼。
這是萬個大寶藏作不知逆仉,以及想不到們名人苡豐故柬好書
這本書是他的新作,介紹了他跟文藝界、科學界、政界等知名人士的書信交往經歷,這才明白他每本書背后都有大量的采訪作為資料依據。
葉永烈講述他與名人的書信交往的故事,搜尋大歷史中的小細節,用當事人的回憶還原一些歷史真相,很有價值。
葉永烈的書,內容總是那么詳實,筆法總是那么流暢,總能給你,一些歷史的知識。
正如該書序言里說的一樣:大歷史,小故事,講歷史,談文化。這本書讓我透過一封封名人書信所講述的小故事,折射了時代。好書,值得一讀。
傳記名家葉永烈首次披露名人書信,追憶交往名人的風采與文采,揭秘大時代背景下個人的悲歡命運,讓人唏噓。
葉永烈,先生的作品平實可信、寫人是人、寫事是事、寫情是情、是當代最可敬的大作家此書我愛不釋手。
厚厚的一大本,超值,葉永烈的書一直都吸引人看,半價拿下,不錯!
在書店看到的,覺得不收藏起來都可惜了,所以買了收藏,怕是將來這本書和里面的內容真的是絕筆了
葉永烈的這本書值得一讀。很喜歡看他的書,記得當年看過他的小靈通漫游未來。很多預言沒有實現哦。
正在閱讀中。葉老的大作,還是第一次閱讀,感覺文筆平實,沒有雕琢的痕跡,完全紀實的手法,有信史之風。名人,是各領域的佼佼者,傳承文化的載體符號,其人其事,反映出時代的印跡。因此,多讀名人題材的作品,既可了解傳主所處時代的歷史原貌及相關歷史沿革以豐潤自己的歷史學養,又可以名人為精神榜樣激勵自己完善自我。總之,好書,不容錯過!
讀了葉老這本新書,了解了名人書信背后的故事,也了解這些名人書信的來龍去脈,以及這些名人書信的內容以及文化價值、歷史價值。這些書信背后的故事很傳奇很精彩。
這是著名傳記作家葉永烈最近的一本新著,內容十分豐富,所涉及的名人很廣泛,數量也比較多,而且書中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新的史料,顯得十分珍貴,也為后人寫作名人傳記提供了不少新的史料,而且作者在文中敘事十分樸實,文字功底深厚,讓人讀了愛不釋手,而且讀后回味無窮。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書。
圖文并茂,內含數百張珍貴歷史照片和名人書信,精彩重現了那些叱咤風云的政壇人物、知名作家、藝術明星、科學大家的歷史命運。
葉永烈的《歷史的絕筆:名人書信背后的歷史側影》這本書中,很多人已經離世,書信成歷史的絕筆,有不少名人書信,我感到此書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看過葉永烈的好幾本書,比如《與》,《興亡錄》,一直覺得他是寫傳記的。這本書是他采訪背后的故事,他與一些名人書信交往的軼事。看了這本書,才知道他在寫作之前進行了大量的采訪工作。
作為愛書之人,很喜歡在當當買書,種類多,價錢便宜,要是趕上搞活動,那是更劃算了!這次又囤了一大堆書,還是用箱子包裝送來的,都有塑封,包裝得很好,快遞小哥的服務態度也很好,贊一個!歷史類的東西,值得好好研究研究!!
歷史的絕筆寫的真實客觀,讓我們了解了過去那些人和事過去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