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精準、一絲不茍、條理分明——這是多數世人對德國的印象。
這個民族孕育了無數譜寫出動人旋律的音樂家、開創思想新局的哲學家,也是18世紀歐洲浪漫主義藝術的起源地。但是,這個國家卻也是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侵略鄰國、意圖滅絕猶太人的民族。鐵血宰相俾斯麥曾說:“音樂總是喚起我心中兩種截然不同的渴望,一是戰爭,另一則是田園般的寧靜。”這句話正是德意志民族靈魂的寫照——浪漫與殘暴并存。德意志民族的性格為何如此矛盾?為何德國人在高度理性的同時,卻又在戰時集體陷入泯滅人性的瘋狂?
埃米爾?路德維希以其親身且直接的體驗,從德國歷史起源和文化底蘊切入,剖析“德國人”(包含日耳曼人和普魯士人)的獨特民族性格,他們的傲慢與自負從何而來,以及他們對地位、組織、服從的病態著迷,徹底解析這個民族的靈魂為何如此沖突、如此矛盾。
這是一部從內部角度徹底了解德意志民族性格的時代之作。
德國版《菊與刀》,“二戰”后同盟國處理德國問題的指導書。
“二戰”結束前,路德維希受邀對美國和軍隊高層講解德國的民族性格,因而寫成本書,并成為同盟國處理德國問題的指導原則,書中的一系列建議都在后來得到的實施和驗證。
德國為何被神化?為何被誤解?讀懂德國人的文化世界觀,就讀懂了歐洲史。
德國的工業得益于德國人的嚴謹、理性、條理分明、富有創意,因而被吹捧到了神乎其神的程度;德國也曾因為歷史、納粹和侵略而被世人認為是個野蠻殘酷的民族。其實,真正的德國人同時具備“鐵血”和“音符”的特色,這兩種矛盾的特性匯合在德國人身上,才造就了德國的歷史和歐洲的格局。
羅斯福親邀的德裔猶太學者路德維希代表作
路德維希曾采訪過斯大林、墨索里尼、凱末爾等人,并曾猛烈抨擊納粹的侵略政策,因而遭到戈培爾的追殺,被迫逃亡國外。到達美國后,路德維希被羅斯福總統任命為對德政策顧問,并曾隨艾森豪威爾、巴頓將軍前往歐洲,見證歐洲的解放。
全彩圖文典藏
優美譯文和獨到見解之外,本書還增加了幾十幅德國歷史人物肖像、藝術圖片,使得讀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德國文化,同時也能更加賞心悅目地拼讀這本書。
[德]埃米爾 路德維希(Emil Ludwig,1881—1948),20世紀德國杰出的傳記作家。他是法學博士,但立志從事寫作。大學畢業后擔任《柏林日報》駐外記者,曾親自采訪過斯大林、墨索里尼、凱穆爾等人。20世紀30年代,由于抨擊德國納粹的軍國主義政策、預言德國將發動戰爭,他受到戈培爾等人的關注,被迫逃亡瑞士,并于1940年遷居美國。赴美后,他受富蘭克林 羅斯福總統之邀,擔任美國對德政策顧問。1945年,他跟隨巴頓、艾森豪威爾將軍親赴歐洲戰場前線,報道歐洲的解放,并為盟軍提供對德政策的指導。
20世紀20年代,路德維希寫作了《拿破侖傳》等,成為享譽全球的傳記作家,此外還著有《俾斯麥傳》《林肯傳》《興登堡傳》《貝多芬傳》等。他的寫作注重人物性格和心理分析,開創了傳記文學寫作的新流派。
譯序 i
鐵血與音符的德意志簡史 /iii
德意志帝國的源起與沒落 /iv
一個局外人和參與者 /xi
自序 001
日耳曼人的秩序與浪漫 005
他對皮囊下的自己感到不自在 /006
王位與祭壇 /011
一個沒有烈士的國度 /034
普魯士人的理智與瘋狂 057
大帝與將軍 /064
音樂家、俾斯麥與希特勒 /075 譯序 i
鐵血與音符的德意志簡史 /iii
德意志帝國的源起與沒落 /iv
一個局外人和參與者 /xi
自序 001
日耳曼人的秩序與浪漫 005
他對皮囊下的自己感到不自在 /006
王位與祭壇 /011
一個沒有烈士的國度 /034
普魯士人的理智與瘋狂 057
大帝與將軍 /064
音樂家、俾斯麥與希特勒 /075
軍人、猶太人與美國人 /092
世界誤解了德國 105
民主的暴君 /115
戰敗的德國人 /125
審判德國人 /138
主宰世界的沖動 /141
把德國一分為二 /144
如何對待德國人 147
贏得尊重,而非同情 /150
文明國家的報復 /166
對孩子微笑 /171
附錄:宣言 179
他對皮囊下的自己感到不自在
德國人的性格是不和諧的。最能表達這種不和諧情況的是德國成語:“他對皮囊下的自己感到不自在”(Er fühlt sich nicht wohl in seiner Haut)。
德國人從來沒有滿意過自己的命運。他無法知足,一直在尋找超越他所擁有之物的東西。德國人是他自己所謂的“拼命向上爬的人”(Streber)。
在這一點上,他與努力想放輕松的美國人正好相反。
德國人汲汲尋找更多權力,而非金錢,即使納粹成員也不例外。他們更喜歡從一個低階職位上對下級發號施令,而不是在大房子里與同事一起尋歡作樂。整體來說,德國人不喜歡快樂。他們在自己的工作上很認真,認為在工作時放松講笑話是不對的。甚至在喝啤酒及打保齡球的時候,他們也比較憂郁,并不快活。他們雄心勃勃地不停規劃和推動計劃,產生的緊張氣氛讓他們無法安心放松。
歷史上及時次出現日耳曼人的記錄,是他們在公元1世紀離開自己的家園,南下尋找一個更好的地方。他們在國王或領袖的指揮下,離開原始森林,越過阿爾卑斯山,發現了如今的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地區。追隨日耳曼人腳步的英國人或北歐人,都沒有這么早就開始流浪,而且流浪這么久。日耳曼人在許多個世紀以來一直向南方前進,一而再、再而三地試圖征服陽光燦爛的地中海地區。最初,他們身上裹著獸皮、頭頂戴著野生獸首所做的頭盔來到南方;后來他們以藝術家、詩人、思想家等身份再度南下,尋找地中海的美景和快樂。
所有中古世紀和現代的文獻都證明他們的流浪僅有部分是因受到權力欲的激發和對奴隸的需要。日耳曼人被內在的不安定驅動,離開了自己的森林。
一種奇特的缺乏自信感讓日耳曼人渴望擁有凌駕他人的權力,而且要受到他人的尊重。日耳曼人眼中的“他人”,是指居住在地中海地區的民族,他們擁有更富足的家園和較高的文化。雅典人建立衛城一千年以后,日耳曼人還在追趕著野熊進入原始森林;他們仍是野蠻人,沒有自己的歷史記錄。在日耳曼人最早出現于歐洲的幾個世紀里,他們的主要特質已經發展出來,至今仍然存在:他們的方法是制服比自己富裕的鄰國,建立一個以主仆為主的階級結構,訓練自己的青年人勇敢,并服從比他們地位高的人。
一個有自信的人不會在乎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如何。無論是在何種領域,或在德國人的整個歷史上,向來對自己沒有信心的德國人一直在問:“其他人怎么看我?”就像是一個參加宴會的人,即使沒有人看著他,他卻不斷地拉著領帶、調整背心。 他對皮囊下的自己感到不自在
德國人 的性格是不和諧的。最能表達這種不和諧情況的是德國成語:“他對皮囊下的自己感到不自在”(Er fühlt sich nicht wohl in seiner Haut)。
德國人從來沒有滿意過自己的命運。他無法知足,一直在尋找超越他所擁有之物的東西。德國人是他自己所謂的“拼命向上爬的人”(Streber)。
在這一點上,他與努力想放輕松的美國人正好相反。
德國人汲汲尋找更多權力,而非金錢,即使納粹成員也不例外。他們更喜歡從一個低階職位上對下級發號施令,而不是在大房子里與同事一起尋歡作樂。整體來說,德國人不喜歡快樂。他們在自己的工作上很認真,認為在工作時放松講笑話是不對的。甚至在喝啤酒及打保齡球的時候,他們也比較憂郁,并不快活。他們雄心勃勃地不停規劃和推動計劃,產生的緊張氣氛讓他們無法安心放松。
歷史上及時次出現日耳曼人的記錄,是他們在公元1世紀離開自己的家園,南下尋找一個更好的地方。他們在國王或領袖的指揮下,離開原始森林,越過阿爾卑斯山,發現了如今的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地區。追隨日耳曼人腳步的英國人或北歐人,都沒有這么早就開始流浪,而且流浪這么久。日耳曼人在許多個世紀以來一直向南方前進,一而再、再而三地試圖征服陽光燦爛的地中海地區。最初,他們身上裹著獸皮、頭頂戴著野生獸首所做的頭盔來到南方;后來他們以藝術家、詩人、思想家等身份再度南下,尋找地中海的美景和快樂。
所有中古世紀和現代的文獻都證明他們的流浪僅有部分是因受到權力欲的激發和對奴隸的需要。日耳曼人被內在的不安定驅動,離開了自己的森林。
一種奇特的缺乏自信感讓日耳曼人渴望擁有凌駕他人的權力,而且要受到他人的尊重。日耳曼人眼中的“他人”,是指居住在地中海地區的民族,他們擁有更富足的家園和較高的文化。雅典人建立衛城一千年以后,日耳曼人還在追趕著野熊進入原始森林;他們仍是野蠻人,沒有自己的歷史記錄。在日耳曼人最早出現于歐洲的幾個世紀里,他們的主要特質已經發展出來,至今仍然存在:他們的方法是制服比自己富裕的鄰國,建立一個以主仆為主的階級結構,訓練自己的青年人勇敢,并服從比他們地位高的人。
一個有自信的人不會在乎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如何。無論是在何種領域,或在德國人的整個歷史上,向來對自己沒有信心的德國人一直在問:“其他人怎么看我?”就像是一個參加宴會的人,即使沒有人看著他,他卻不斷地拉著領帶、調整背心。
我們在德國藝術里可以發現這個基本特征的兩個極端表現:一個是舒伯特的著名藝術歌曲《流浪者》(Der Wanderer),一句歌詞是“你不在的那個地方,那里有快樂”(Dort wo Du nicht bist,dort ist das Glück);另一個則是歌德所寫的《浮士德》(Faust),描述一名得到世界上所有知識的魔術師,他一生到處尋覓幸福和寧靜,但無處可得。“去尋覓那一瞬間”,這個想要超越最幸福時刻的貪得無厭的欲望,讓我們清楚地了解到德國人在一生中所有的痛苦與經驗。他想要榮譽,被尊崇;要權力,可以展現自己在體力和智力上的實力。榮譽和權力,這兩樣東西對他靈魂的影響力比金錢更強大。安靜地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一向都不是他的目的。
即使是現在的希特勒青年團 也不夢想得到更好的車、更多食物,或銀行賬戶里有更多錢,他們夢想的是偉大、力量和征服。
這些基本的感覺已成為德國人的信條、一個神秘的信仰。所謂的“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 在歷史上是的:一個強大的民族在國外尋尋覓覓,找到他們的頂峰。近千年來,德國皇帝揮軍南下尋找羅馬,后來的德國知識分子更循路去尋找精神上的偉大。
盡管德國人從未承認,但缺乏天生的自信表現在兩個渴望上:征服比較快樂的鄰居,接著將征服之舉理想化。因此,殘暴行為和神秘主義混在一起,使得德國成為一個征服者的民族和一個音樂家的國度。俾斯麥是最出色的德國人之一,他曾對朋友說:“音樂總是喚起我心中兩個截然不同的渴望:一個是戰爭;另一個是田園詩般的寧靜。”德國最出眾的皇帝腓特烈二世將這兩種渴望結合起來,讓他成了一名偉大的征服者、詩人,以及學者。
另外,在貝多芬的音樂里,田園詩般的慢板之后總是勝利的進行曲。盡管程度較弱且較不真誠,瓦格納音樂的元素則是這兩種氣質的危險混合。發人深思且非常值得非德國人注意的是希特勒是一名瓦格納迷,他不追求放松,但追求靈感。
王位與祭壇
德國的傲慢和自負與他們對服兵役的熱情同出一源。一方面,缺乏自信讓他們發展出指揮、命令他人的熱情;另一方面也發展出服從他人的狂熱。
德國人視他們的國家為一座金字塔,每個人都是金字塔的一塊石頭,在他的肩膀上背負著另一塊石頭;他很有耐心地扛著石頭,因為他可以將全部的重量壓在他下面的人身上。這是他們發展出服從熱情的方式,沒有任何一個現代國家能理解德國人立正站在長官面前的喜悅程度。
條頓人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好戰的民族,所以很容易被訓練成高效的戰士,而且強壯又聽話。不論是在今日,或是這兩千多年間的任何時刻,身為一個戰士總能讓德國人滿意。他喜歡被敬畏、喜歡受尊敬,但他缺少其他人都有的內在和諧感。他無法放松,因為他缺乏自我滿足;即使他并不需要,也總是在尋找一個更高的頭銜或職位。他小心翼翼地盯著法國這個富裕鄰居的邊境,并不是覬覦不屬于他的法國水果和葡萄酒,而是他不喜歡看到法國人和平地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卻不理睬萊茵河對岸德國地區發生的事情。
這個金字塔的想法并不局限于公共生活和政府。它從軍營開始,然后進入平民生活的各領域:公民的、學生的、工人的、公務員的生活。
因此,德國人在潛意識里變得猜疑,表現方式是不斷地抱怨,也就是法國人所謂的“德國式爭吵”(querelles Allemandes)。德國人的國家——金字塔——在構造時必須非常,佇立在金字塔上的神必須是公正的。如果有任何一塊石頭認為自己不在應在的位置,或是認為自己扛的負擔過重,他會馬上抗議:這既不是因為自由的緣故,也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是要確定不能讓穩固階級秩序以外的人搶走任何一點好處。
服從和迂腐互補增強。德國人在他們的組織里小心翼翼地看守著公平,就像其他國家的人看守著他們的自由一樣,這樣宏大的組織使得任何熱誠和友好氣氛都無法存在。這造成的壓力隨處可見,在每個辦公室、公共交通工具里,甚至在電梯內,如果有人認為一個人占用了太多空間,盯著他的眼光甚至能讓他喪命。世上任何一座城市都難像柏林一般,會在每天日常生活中遭遇數千個小小沖突,不論是在旋轉門或在停車場上,因為在理發店使用護發液而起,或是午餐賬單上有10芬尼 的差額無法交代而起。即使是多年前,遠在及時次世界大戰的焦躁緊張氣氛來臨之前,我就注意到周遭頻頻發生這種情況。就像兩名董事在銀行辦公室里互不信任,或像是郵件室的那些14歲的送信小弟,他們猜疑地監視著彼此,不讓任何一個人的午餐時間多出五分鐘。
這解釋了一個僅見于德國的奇特現象。只要政府當局與人民之間發生任何爭論,圍觀者總會站在當局那一邊。“團隊精神”集聚在國家身上,據此可得到“上帝是對的”這樣的結論。因此,證人在法庭上總是謹慎恐懼,他們說話的方式是為了博得法官的青睞。
小心點,他們是普魯士人,他們總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
——歌德
快活是德國人不可理解的東西。
——尼采
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
——黑格爾
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勇于不惜一切地去維護自己的尊嚴,那么,這個國家就一錢不值。
——席勒
小心點,他們是普魯士人,他們總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
——歌德
快活是德國人不可理解的東西。
——尼采
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
——黑格爾
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勇于不惜一切地去維護自己的尊嚴,那么,這個國家就一錢不值。
——席勒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
——俾斯麥
德國人希望自己的大炮是由95%的金屬加5%的哲學思想制成的。
——埃米爾 路德維希
太棒了喜歡
作者牛,和這么多大領導談笑風生,寫的書也厲害。
這個作者的書看過幾本,寫的都很好,這本和其它的傳記又不太一樣,但內容還是激情澎湃,讀起來很過癮。
作者很牛,寫的文章有時代特色,雖然部分形容略失客觀,但總體對于德國的評價都很中肯精辟,很棒的書
去過德國兩回,確實德國人就是書中描述的那樣,非常嚴謹,但很冷漠。很寫實。
文采飛揚地寫了德國的歷史,分析了德國人的性格,很出色的歷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