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歷史意識的維度圖書
人氣:38

歷史意識的維度

(“輕與重”文叢,一部關于當下的歷史,是《歷史哲學導論》的延續和與之不同的轉向)
  • 所屬分類:圖書 >歷史>史學理論>歷史研究  
  • 作者:[雷蒙·阿隆]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輕與重”文叢
  • 國際刊號:9787567557116
  •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12
  • 印刷時間:2016-12-01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精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歷史意識的維度》匯集了雷蒙 阿隆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所寫的論文,從不同的角度闡明了兩種歷史:一種是我們生活于其中的歷史,另一種則是我們思索的歷史。作者旨在清楚地說明有關歷史知識的諸多問題,與有關歷史中存在的那些問題之間有何聯系,試圖通過參照當下時代的主要特征,來理解我們的歷史意識。如果將《歷史意識的維度》當作雷蒙 阿隆1938年博士論文《歷史哲學導論》的延續的話,我們可以說,它實現了相對于這篇論文的轉向。而阿隆對于歷史學家的討論也許構成了《歷史意識的維度》一書zui有吸引力的方面,并在諸多方面預告了之后將要出版的《回憶錄》。

編輯推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引發世界劇變之后,雷蒙•阿隆開始思考冷戰的形成、殖民主義的終結以及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社會巨變。面對這些巨變,哲學家肩負著前所未有的責任來思考歷史和人的自由。在與修昔底德進行對話并批判斯賓格勒和湯因比所提出的歷史終結論的過程中,阿隆延續了20世紀30年代以來他對歷史客觀性之限度的思考。

歷史意識的維度》不斷激起有關歷史的爭論。通過完成這部著作,雷蒙•阿隆當之無愧地成為20世紀zui重要的歷史思想家之一。

作者簡介

作者 雷蒙 阿隆(Raymond Aron,1950—1983),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哲學家、政治學家,20世紀zui重要的自由主義思想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歷史哲學導論》《知識分子的鴉片》《社會學主要思潮》《論自由》等。阿隆在其著作中通過批判歷史發展的一元論和決定論解釋,闡發了一種批判的、秉持相對論和多元論的歷史哲學。他推進了社會學和政治科學的發展,是巴黎政治學研究所(1945—1954)和國家行政學院(1945—1947)教授,擁有巴黎文學院社會學教席(1955—1967),曾任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第六分部科研主任(1960—1978)以及法蘭西公學院教授(1970—1978)。

譯者 董子云,浙江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專攻法國中世紀史。

目錄

法文版序言 /1

前言 /1

及時部分

及時章 歷史的哲學 /3

第二章 歷史意義的概念 /26

第二部分

第三章 證據與推論 /43

第四章 論歷史學的對象 /83

1.歷史意識的矛盾 /85

2.好奇心的擴大和更迭 /91

3.歷史統一體 /100

4.歷史學家的意圖和歷史解釋 /107

第五章 修昔底德和歷史敘述 /113

第三部分

第六章 民族與帝國 /157

1.歐洲體系的毀滅 /164

2.亞洲體系的建立 /179

3.歐洲帝國的解體 /190

4.民族主義的多樣性 /209

5.歷史周期和形勢獨特性 /223

第七章 普世歷史的黎明 /233

結論哲 人的社會責任 /264

1.技師、觀念學者與哲人 /265

2.一個補充的維度 /268

3.尋找真理 /271

4.國家的責任 /277

書目

告讀者 /283

作者著作目錄 /284

人名索引 /315

主題索引 /321

在線預覽

人們通常把科學和歷史哲學區分開來,因而增加了思考這個問題的難度。如果對過去的考察是由現實利益(即一些價值體系)所激發和引導的話,所有歷史解釋中難道不都有某種哲學嗎?事實上,看出大歷史學家未言明的哲學是可能的,而且已有了例證。一部歷史著作,不論講的是個人與集體之間的聯系,政治單位或經濟體制的相對重要性,觀念相對于社會基礎的依賴或獨立性,還是不同歷史因素的相互影響,我們都能從中發現一種理論,研究本身可能體現了它的一部分,但它也有一部分可能先于研究而存在并指導研究。往這個方向思考,我們傾向于消除科學與哲學之間的區分。前者發現,只有與哲學交融才能實現完滿,而后者則發現,只有與事實接觸,它才能取得具體的真理。

不過,這種同化在我看來嚴重忽視了一些差異性。所有歷史著述中確實都有某些歷史哲學的成分,但作者并沒有言明這些成分。在實踐中,這些成分往往會化簡為研究工作的假設、探究的主題。相反,一種哲學則試圖將這些成分盡可能清晰地抽離出來,從而可以將它們系統化。歷史學家將這些成分整合到對過去的一個片段的解釋之中,哲學家傾向于將它們用于解釋整個過去。對于前者而言,真理也許現身于他們通過這些主導觀念所獲得的成果,但這成果同時也高于主導的觀念。對于后者,觀念也許是真理的實質、支援和保障。

因此,這里我們看到了兩種對立的研究和思考方向。追根溯源,這種對立在我看來是雙重的:一方面,對立在于對象的廣闊性,哲學家總是指向整體,學者通常針對部分。另一方面,即使歷史學家書寫了一部普世的歷史,并因此也向整體進軍,他不大會超越事實,他努力從材料本身獲取他寫作的重要主線,他追求的不是確定人類演進的真理,而僅僅是過去的真相。

為了使這些抽象的評判更易理解,讓我們跟隨歷史認識漸進的步驟,從部分一直走到整體。這些步驟彼此之間相似。我們通常說歷史哲學是在解釋整個人類過去的意義。不過,不論是研究一個事實的片段(如坎尼會戰)還是一個龐大的事實(如一個文化的演進),兩個本質的和互補的步驟——“整體構成”(constitution des ensembles)和“意義決定”(détermination du sens)——都發生著作用。

講述坎尼會戰的歷史學家這樣告訴我們:在及時階段,羅馬人的步兵猛攻迦太基軍隊的中央。但他并不僅限于描述一個運動,也就是步兵的沖擊;他為這事件附加上兩種意圖,使我們能夠理解它:一個是漢尼拔迫切地希望包圍羅馬軍團,另一個是羅馬人急于沖破敵人的陣線。在這個簡單的例子里,把握一個行動或一個歷史事實的意義,也就是去重新發現行動者的意圖(或者更進一步,用現象學的術語來說,他們過去經驗的意識內涵)。

上面所選的例子尤其簡單。行動者(至少漢尼拔如此)意識中的意圖基本上每一步都和戰爭的發展相吻合。這個巧合的原因首先在于軍事首領的意圖具有十分理性的特征。軍事首領嚴密地安排一系列手段,就是為了實現最終的目的,也就是操縱自己的軍隊奪得勝利。巧合的原因其次在于一種意志戰勝了另一種,也就是迦太基人的意志戰勝了羅馬人的意志。讓我們假設所解釋的行動是戰前對犧牲品的獻祭:那么我們要尋找的意義,也許就是這種儀式在信仰體系中的意義,因為它使我們能夠理解這個儀式。就此,我們看到了歷史意義的多個模棱兩可之處,儀式本來的意義和現在的意義,真實的信仰或對其重現的懷疑等等。歷史學研究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更新這些暗含和疊加的意義,清楚地解釋各種意識對它們的行動所包含的含義所持的態度。社會活在傳統之中:歷史學家則努力理解這些傳統。

另一方面,一個行動者的意圖被純粹地、原封不動地展現在現實之中是很少見的。大多數時候,一個人的意圖會因與抗力接觸而發生偏差(人們常常缺乏應對的必要手段),它受到其他行動者的意圖影響(作戰計劃并非只有一份,而是有兩份),而非理性的沖動讓行動者自己忘了他們真正的目標和所要采用的手段(恐慌控制了軍隊)。簡言之,事件和意圖相吻合是特例,相互不一致是常態。政治或軍事史注意意圖的交錯,有些意圖聯合起來,另外一些相互對立;現實滿足了一些,也讓另一些失望。政治或軍事史通過參照行動者曾經的思考來理解過去,它通過重構行動者在具體情境下發現自己所面對的歷史遺留來理解他們所思考的東西。

在這個低級的層面,我們就已經覺察到意義和整體的相互聯系。實際上,戰爭并不是一個以物質次序排列的時空整體。行動者或觀眾為其賦予的意義才使之成為一個統一體。就坎尼會戰的例子而言,我們非常容易看出事件的時間和空間界限,以至于我們很容易忘記,戰爭可以任意分解為無限的個人行為。但是,如果我們想一下1914年的邊界戰爭或是1941—1944年的俄羅斯戰役,我們就可以證據確鑿地看到,事件是一種精神的建構,或多或少都銘刻在歷史真實之中,因為無數行動者自己作為一個整體經歷了這個事件,但是事件的邊界是飄忽不定的,可以依觀察者的興趣而進行修正。

如果整體是根據意義而得出的,意義則也是根據整體而得出的。每個具體軀體的活動,正是被置于戰爭的整體中,我們才得以理解。正是通過將這場戰爭放到布匿戰爭的進展當中,我們才能夠理解其緣起和后續。正是通過將布匿戰爭放到整個古代歷史的進程中,放到爭奪地中海世界霸權、放到帝國的動蕩和權力均衡的背景當中,我們才得以理解布匿戰爭本身的意義。在各個層次上,不論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事件的片段,受戰場或日期的限定,抑或是一個龐大的事件,如羅馬帝國或者地中海世界,歷史學家設計了各個單位,抽取出一些意義,這是重構過去典型的雙重步驟。

沒有什么比嚴謹地分析(從較高到較低的層面)整體的不同類型更有助于同時推動科學邏輯和歷史哲學的進步。也許整體之間有巨大的差異,如馬拉松戰役和中世紀,但是要具體指出這些差異并非不可能,差異更在于程度而非本質。

我們說,“馬拉松戰役”這個整體是將某24小時在一個空間十分確定的地點所產生的事實進行歸類的手段;“中世紀”這個整體是將這期間數個世紀的歷史組織起來的手段,而不是將具體事實和整體關聯的手段;它允許我們強調這段時期的某些特定方面,從而摘取真相的一個部分,同時也忽視其另一個部分,或者至少是不讓次要的部分喧賓奪主。換言之,及時個整體可以用于歸類,第二個則用于選擇和確定方向。但是這個對立并不是的。在那個著名的日子,希臘或波斯士兵的意識中究竟發生了什么,這已經不見記載了;我們是根據戰爭、各方的計劃、軍隊的對抗、雅典公民的勝利來記住這些事件的。換言之,選擇和取向同樣存在于整體之下的各部分當中(雖然它們對其影響有所減弱)。

我們會說,行動者即是如此思考這場戰役的,而中世紀是追溯過往才得出的概念。確實如此,但是,對希波戰爭的思考已經不那么清楚,而且,如果中世紀不能如此設想(因為它是由它的未來所定義)的話,那么羅馬帝國之后的時代的觀念,會使那些在帝國實體消失許久以后,仍然與帝國的觀念牢牢聯系在一起的意識煩擾不已。因此,歷史學家確實是時而記錄整體、政治構成或歷史時期同時還有他所重現的過去的名稱,時而將這些投射到已逝去者的存在之上。但是他從不會研究甚至未曾被過去的人草擬下來的整體,他推敲的總是那些為他提供文獻的整體。

在這個例子里,靜態整體和處于發展中的整體之間有本質上的對立。只有理解其前人和來者,理解古典世界和現代,才能夠理解中世紀。一場戰役,一種類型的國家組織,一種經濟體制,我們可以根據它們各自的原理來理解它們本身。此外,還有很多地方值得細分。人之間、觀念之間、物質力量之間的關系構成了一個經濟體制的統一性,而這些關系既不能在一個政治整體,也不能在一個文化整體中找到。一種純理念的整體,例如一種宗教,擁有的是另一套結構,另一種持久和轉變的模式,而與真實的整體(如資本主義體制)不同。

從我們所處的角度,也就是從為了找到科學與歷史哲學之間的邊界的角度看,本質問題即最為廣闊的整體的問題,也即文明(或者用斯賓格勒的詞匯“文化”)的問題。更確切地說:歷史學家在試圖抓取人類過去的整體時,描述了一個包羅各種極端不同的現實、各種未曾有過有效聯系的文明的統一體;當他這樣做的時候,究竟發生了什么?在我們僅局限于現代西方文明內部時,我們有種未曾離開某種歷史統一性的感覺。這種統一性可能是含糊的,其邊界可能是不明確的,古典世界向中世紀,或中世紀向現代的變遷可能難以覺察,歷史學家也許可以隨意地將分界向前后推移——這些是每個人都承認的。這些不確定性與現實以及歷史認識不可分離。克服這些不確定性,好的辦法就是置身于所考慮的時期或文明的內心,并步步追溯,直到有區別的特征消失,我們能夠覺察到另一個迥異的整體為止。

但是,當歷史學家傾向于一種全球史或一種不同文明的比較史(或社會學)的時候,兩個新的困難出現了。如何限定斯賓格勒命名為“文化”的高級統一體?我們當如何定義“文化”?我們能數出多少個“文化”?另一方面,我們是要僅限于將諸多“文化”并置起來嗎?而如果我們試圖將它們整合到一個獨特歷史的整體之中,我們將從何處取得進行這種統一的原理?

在此層面上,精神似乎易于進入兩條有分歧的路線。或者,它試圖從真實本身之中抽取統一體、其演進的節奏、每個統一體的根本性質。或者,它試圖通過從過去獲取一種有關人類的整體哲學來捕捉過去的真相,而正是這個哲學的真實性確保了它就過去所提出的解釋的真實性。前者是斯賓格勒的做法,后者是黑格爾的做法。要么,整體(也許有多個)是真實的,要么,整體首先是真相的整體,即便真相不斷在歷史中變動。

也許,我們會觀察到,即使是以反映真實為目的的普遍歷史,也有哲學抉擇的介入。什么東西會在這種歷史中找到一席之地?幫助我們解釋“文化”的最為具體的那些不同體系意味著哪種抽象的價值體系?某一種哲學暗含于所有普遍歷史之中,而且這種哲學總是既由文獻所暗示,又投射到文獻之上。盡管整個斯賓格勒式的普世歷史或者不同文化的比較史,相比一種歷史哲學而言既雄心勃勃又謙虛謹慎。更雄心勃勃的地方在于它試圖在事實本身中讀出過去的主線;更謙虛謹慎則在于它并不明確地想要觸及有關人類的真相。

有待思考的是,一種真正的歷史哲學是否比偽裝在經驗外表下的這些哲學更為誠實且更有教育意義。為了讓人類的過去成為一個整體,為了能夠解釋其意義,歷史學家—哲學家難道不應該認識人類及其過去的真相嗎?正是與精神的自由(它是自覺的),或者無階級的社會相比,過去才構成一個整體,城邦和帝國榮耀而血腥的前仆后繼才有了意義。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發貨及時,包裝完好,紙質也不錯。

2017-03-23 16:19:0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雜志之家的物流超級給力!贊

2017-04-05 09:51:59
來自**(匿名**的評論:

非常滿意,很喜歡。

2017-04-15 21:31:51
來自w***2(**的評論:

書好快遞也好

2017-05-08 22:38:0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挺不錯的 發貨速度快

2017-05-31 16:22:3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2017-06-13 00:49:5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非常喜歡非常滿意

2017-06-16 20:35:3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種草已久趁著活動買到手,希望以后社科類圖書的促銷活動更多一點

2017-07-28 08:25:2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整體感覺不錯

2017-07-29 23:50:4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經典的作品,值得購買閱讀,很好的內容

2017-08-15 15:34:5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書值得珍藏

2017-09-04 18:42:5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書不錯的

2017-09-07 06:04:21
來自iwen**的評論:

歷史意識的維度 翻開書就看到了爛頁

2017-09-08 15:52:1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個系列題材比較少見,觀點有獨到之處,裝幀精美!

2017-09-24 11:28:54
來自x***a(**的評論:

不錯的書,很喜歡,好好讀

2017-10-10 16:00:1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這套書值得買

2017-10-12 21:00:2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歷史意識的維度,一部關于歷史的書,好

2017-10-14 18:43:53
來自ysy007**的評論:

史學理論書,應該還不錯

2017-10-16 18:33:29
來自任易汝**的評論:

好書收藏,

2017-11-09 13:00:27
來自***(匿**的評論:

經典。可以啊

2017-11-11 15:00:51
來自stonelv**的評論:

作者旨在清楚地說明有關歷史知識的諸多問題,與有關歷史中存在的那些問題之間有何聯系,試圖通過參照當下時代的主要特征,來理解我們的歷史意識。

2017-11-21 13:50:0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的喜歡阿隆的書,值得去看,會有啟示的,下次說,

2017-09-12 00:25:33
來自guxin31**的評論:

雷蒙阿隆基于對冷戰、殖民主義、技術進步等問題的思考,對歷史客觀性和歷史終結論進行了剖析

2017-09-13 19:24:25
來自喻園晨**的評論:

《歷史意識的維度》匯集了雷蒙·阿隆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所寫的論文,從不同的角度闡明了兩種歷史:一種是我們生活于其中的歷史,另一種則是我們思索的歷史。

2017-07-31 17:51:30
來自stonelv**的評論:

匯集了雷蒙·阿隆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所寫的論文,從不同的角度闡明了兩種歷史:一種是我們生活于其中的歷史,另一種則是我們思索的歷史。作者旨在清楚地說明有關歷史知識的諸多問題,與有關歷史中存在的那些問題之間有何聯系,試圖通過參照當下時代的主要特征,來理解我們的歷史意識。

2017-07-31 19:08:15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