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舊世界》是一部直擊歐洲一體化核心問題的巨著,也是歐盟及歐洲歷史研究者的必備參考書。本書綜述了歐洲大陸幾大核心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緣起、進程和結局;就歐盟三大核心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共同市場形成之政治和文化背景作了詳盡分析。還探討了諸多有關土耳其與塞浦路斯之間相互關聯問題的“東方議題”,追溯了自啟蒙運動至今的歐洲一體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總結,同時展望了歐盟的未來前景。
劉北成、汪暉等名家教授傾力推薦
英國退歐,引來世界對歐洲的聚焦;英國博學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剖析歐盟的形成與隱憂
新視角審視老歐洲,直擊歐洲一體化核心問題的史學巨著
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1938— )歷史社會學家、思想史家,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和社會學系教授,主持《新左派評論》達20年之久,發表了大量著述,代表作有《從古代到封建主義的過渡》、《主義國家的系譜》等。被文化批評家泰勒•伊格爾頓 (Terry Eagleton) 譽為“不列顛zui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
新視角審視老歐洲——譯者序
致謝
前
及時部分 聯盟
及時章 緣起
第二章 結
第三章 理論
第二部分 核心國
第四章 法國
第五章 德國
第六章 意大利
第三部分 東方問題
第七章 塞浦路斯
第八章 土耳其
第四部分 結論
第九章 先兆
第十章 預測
索引 譯后記
冷戰臨近尾聲之時,移民依然沒有通過歐洲精英們的嚴密審查而得到認可,此并未造就戰后格局的重大變化。然而,當移民政策獲得通過,多樣性又被用來支持此政策。不過目前,隨著這種變遷的規模減弱,出現了更為體系化的形式——意識形態上的多元文化主義,它起源于北美洲,實質上是對語言和種族議題的回應。在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的討論目的是試圖適應魁北克的法語民族主義的興起,同時也通過增加更多的受官方保護的種族群體以調和這種情況,他們是因紐特人、印第安人以及后來的亞裔。在美國,黑人對種族歧視和排斥的反抗伴隨著多樣性的發展,而作為一種種族文化身份以及不愿意像早期移民一樣成為單一民族語言使用者的西班牙語群體的表達方式,這個問題更加容易解決。但凡歷史上有移民的土地,每個社會面臨的問題不是新的。多元文化主義誕生于漫長時期——可能是發展——的環境。
讓我們將視線轉向歐洲,我們就更容易在歐盟層面(若非始終是在國內層面)論述這一議題。文化的多樣性被贊為一種超越國家層面的共同體的吸引力。當務之急是增強并非在成員國之間而是各國內部差異性的吸引力,以包容最近引入的全新的移民文化。多元文化主義符合要求:此即無對抗性多元文化。然而,盡管它向把共識視為“共同體方式”的官方思想傾斜,但是卻沒有傾斜于周圍的移民現實問題。此處緣由主要有二:首先,歐盟沒有成員國是由外來移民建立的,而美國和加拿大卻是由外來移民建立的,從歷史上看,其社群的繁榮和認同歸功于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殖民者和移民,且至今仍是如此,早期居民則被清除或者被邊緣化。其次,在19世紀晚期及20世紀早期,歐洲國家接受了大量移民,其數量有時候和到達美國的移民相當,法國最多,其次是德國。不過這些移民所進入的社會已經擁有多個世紀連續積累起來的文化史與政治史,他們大多數人來自歷史與文化相類似的毗鄰地區,而且也不存在政體或者身份的結構上的改變,于是很快就被同化,民眾甚至不記得他們是移民。
戰后的移民問題不同于上述狀況。這不僅僅是因為在全歐洲范圍內移民的規模空前之大。更為重要的原因是,移民并非源自歐洲內部而是源自歐洲外部——實質上是歐洲海外屬地以及周邊那些半殖民地所謂去殖民地化的產物。這就意味著歐洲很快就會面臨著無異于美國的種族緊張局勢。然而,黑人不能被視為移民,他們歷史上也從來沒有被如此看待或者對待。然而在歐洲,伴隨著英國對來自加勒比地區移民的接受,相對而言,移民問題是間接的導火線;更嚴重的(盡管種族與宗教事實上幾乎不可分離)不在于種族,而是宗教。超過半數的新移民是穆斯林。于是,多元文化主義的思想意識在歐洲經歷了一種功能性的轉變。伴隨著從社會風俗到信仰體系的文化寓意的悄然轉變,它從根本上成為相通的而不是種族間的多樣性價值觀的信條。此回歸現象幾乎毋庸強調:啟蒙運動,更不用說激進的以及社會主義的思想派別,早就期待超自然信仰永遠消失,而官方和左派自由主義言論此時卻傾向于增強信仰力量,似乎宗教信仰愈多愈好。當然,一般而言,這種價值觀的倡導者自身并不依附于任何信仰,而他們卻盛贊擁有信仰的信徒們潛在的和諧性,后者通常能夠充分意識到其宗教歷史上的恩恩怨怨以及教義的不妥協性。
多樣性意義轉變的必然的結果是對歐洲新移民現實狀況大規模的管控,對多元文化乏味虔誠的論述幾乎與嚴峻的移民形勢毫無關聯。據估計,2009年前大約1500萬名到1800萬名穆斯林移民生活于歐盟較為富裕的人口達到3.75億人的西方國家,其中大多數集中在法國(約550萬人)和德國(360萬人),隨后是英國(160萬人)、荷蘭、意大利和西班牙(大約各100萬人)。這些數字只不過是粗略估算出來的,從占人口總量的百分比來看并不多。然而,伴隨著國內出生率下降,乃至負增長,穆斯林人口比例日漸增加,尤其是大部分新移民定居的大城市。在布魯塞爾這一歐盟之都,每年超過半數的新生嬰兒來自穆斯林移民家庭;在阿姆斯特丹,虔誠的穆斯林比天主教徒和新教徒還要多;在倫敦,穆斯林占據了1/8的城市人口;在德國的主要城市,將近半數15歲以下的孩子如今來自外來移民家庭。每年涌入歐洲的移民總數約1700萬人,和涌入美國的合法與非法移民一樣多。在這些人里,貧困和失業率幾乎始終高于國內平均水準,歧視無處不在,族內婚姻率很高。所有地區的民意都顯示人們不歡迎新移民的到來。在相當多的國家,新的政黨基于這種排外情緒提出新主張,迄今為止,法國、丹麥、荷蘭和意大利始終是最為突出的。全新的多樣性并沒有培育出和諧一致。相反,它加劇了對立。
在這種快速增長而引起轟動的——有關歐盟內部移民問題的學術著作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作品并非來自歐洲自身,也是來自美國。克里斯托弗•考德威爾(Christopher Caldwell)借助清晰的歷史分析以及犀利的比較視角,其《歐洲革命的反思》沒有陷入回避那一議題的偽善泥淖。考德威爾指出,回顧過去的25年,美國成功地整合了其移民浪潮,如今美國有3500萬名非美國出生的公民,這有賴于一系列歐洲從未擁有過的環境條件。由來已久而且極為強勁的意識形態同化機制——“移民適應環境的強迫性的壓力”——發揮了作用。美國依然擁有大量閑置的生存空間。絕大多數新移民來自拉美國家的天主教社會群體,較之其他地區的外來移民,其文化更加接近標準的美國文化。他們所服務的經濟社會已經快速完成了自傳統工業向服務行業的轉變,而且不斷增加了大量的技術含量低的低收入工作。較之當地土生土長的黑人,他們因為膚色或者犯罪活動受到誣蔑的幾率更低,因而避免了政府的集中管制,也避免了社會底層的從業者形象。即便如此,由于該國大約1100萬名非法移民的存在,對新移民的抵制越來越強烈。
而在歐洲,戰后移民始自短時期的權宜之計,以彌補傳統工業部門的勞動力短缺,這些部門隨即減少,從而導致他們陷入困境,不過此時他們至少沒有被作為臨時“外來工”遣送回家。對他們的同化吸收從來就不是政府的當務之急或者重要的計劃,也從未就長期性的移民需求達成社會共識,伴隨著家庭團聚以及尋求庇護者浪潮的沖擊,在70年代移民門檻正式抬高之后移民數量仍持續增加。在去工業化之趨勢下,新的共同體內的高失業率顯示,因外來移民而導致的經濟收益時常是稍縱即逝的,而其犯罪率則攀升——法國監獄里年輕的外來移民的比例已接近美國監獄里年輕黑人的比例。尤其是,迄今為止移民隊伍中較大的一支來自伊斯蘭世界,不僅在文化上與歐洲相去甚遠,而且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兩者處于相互敵對狀態。考德威爾強調,盡管德國的土耳其人、英國的南亞次大陸移民、法國的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移民等來源地千差萬別,但他們深受當前的穆斯林意識形態影響,對西方世界懷有強烈的敵意。而最終結果則是,截至新世紀來臨之際,歐洲對這一迅猛增長的政治難題措手不及,這類移民比重的增加使得困難持續突出,將此比重較大程度地減少是歐洲精英們所堅持的觀點,不過生活區域與之緊緊毗鄰的廣大民眾對此卻不能認同。對于歐盟的人民而言,唯有目前帶來強烈打擊的的經濟危機方為更為重大的問題。
考德威爾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應該避免委婉說法或者危言聳聽。就前者而言,他的確做得很到位。而后者,如同其著作的標題,不是那么到位。其《歐洲革命的反思》類似于羅伯特•卡根的《天堂與實力》,它們均對美國和歐洲進行了明晰而實實在在的比較,較之傳統的自由主義思維方式,其對美國和歐盟的比較方式則更為令人信服,以全球化為框架,是對于世界不加辨識的新保守主義式的總體的設想。在兩本著作中,最麻煩的地區位于中東,此處被視為恐怖主義危險分子的熱點地區以及威脅西方世界的衰敗國家,它向歐洲的穆斯林生活區透射出惡意之光。伊斯蘭極端勢力的擴散是極大的威脅。如果《歐洲革命的反思》構想包含有沙拉菲主義,正如伯克論述另一種“暴力極端主義”亦即雅各賓主義一樣,那么部分原因是,就這些論述中的宗教觀點而言,宗教在美國作為一種美式信仰的傳統得到重視的程度遠高于歐洲。考德威爾拋卻了那些所謂所有主要宗教基本上一致的正統的虛偽言辭,指出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大世界長久而血腥的敵對狀態,他懷疑穆斯林民眾能否順利地融入歐洲,并且預料到公開的緊張局勢將加劇。基于這一觀點和這件事的古代信仰體系以及它們之間的怨恨不是任意的,而是深深根植于教義方面的不可調和性以及歷史發展歷程。
必須將移民與當地人之間的敵對狀態視為當今最為基本的一種對立,事實上它在歐盟的西部陣營內隨處可見,也不可能被置之不理以及鎮壓平息。實際上,民族宗教之間的沖突業已取代了階級對抗。這種取代也是墮落。工人們不再是聯合起來反抗雇主及政府,而是將反對矛頭轉向工友同事;貧困者之間相互辱罵。客觀而論,這一認識并無錯誤,因為自從經濟增長放緩以來,移民的流入的確抑制了低技術行業的工資上升且加重了福利發放的負擔,如同考德威爾所觀察到的那樣,此亦與官方的措辭相反。過去數十年間,一種顯著的轉變是,歐洲工人階級大幅度地轉向了右翼,在英格蘭,工人階層的選民倒向撒切爾,在法國先后倒向勒龐與薩科齊,在意大利倒向極右勢力“北方聯盟”,這也反映了右翼相應的社會地位的變化。它不再處于社會階級的底層,這是由于移民填補了這一底層的位置;與此同時,較之以前,它卻愈發軟弱無力且更加沒有安全感,如今在社會中,工業產業不再受到重視,社會財富的不平等卻在穩步地加劇。
歐洲范圍之內,不平等情況普遍存在;曾幾何時,歐洲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不平等狀況極為突出,移民則加劇了歐洲內部的不平等狀態。但是歐洲與世界的不平等狀態又推動了移民趨勢。這種不平等情況更加嚴重,導致了數百萬非洲、中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的移民為了逃避饑餓、危險與貧困而紛紛涌向歐盟。他們的到來的確是為了逃離饑餓和貧困的威脅,但移民并非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如果歐洲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命運真正加以關注,它就應當向移民輸出地區投入財力進行無私的援助,而不是為了自己的便利而隨意地引進又遣返那些移民勞工。然而,這就要求一個群體有規劃真正項目的愿望,而不是盲目順從市場運轉。
“本著代表著歐洲聯盟演變的觀點。”
本書是一部規模宏大、全景式描述歐盟演變的政治學著作。
衛報》(Guardian)
安德森對現代歐洲的相關政策進行了具有洞察力的分析。
外交事務》雜志(Foreign Affairs)
歐洲人的虛偽被利劍戳穿。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東西很好,是正品,配送速度快!
這本書值得一讀
名字很有哲理
新的舊世界,快遞速度。
做活動買的,非常的喜歡,
送達及時,內容不錯,符合預期。
經典之作一定要讀之又讀
內容裝幀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
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
新的舊世界,當當速度很快,很有保證。
給單位圖書館買的書,還不錯。
安德森著作新譯,對理解現代西歐有很大幫助
很好很好很好
當當的物流真心給力!必須大贊!
英國首屈一指的歷史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書寫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并揭示了歐盟三大核心國之間的關系
安德森的名作,是了解歐盟起源不可不讀的作品
佩里安德森的作品視野廣,脈絡清楚,文筆大氣,我很喜歡。
佩里?安德森《新的舊世界》是從1996年期到2009年不同作品的綜合,但因為主題集中,所以讀來銜接自然、邏輯嚴謹,并無拼湊之感。但是總體感覺不如安德森其他作品學術含金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