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中國,味在四川。"巴山蜀水的錦繡山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開創了兼收并蓄的美味佳肴。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吃一口就忘不掉的川味,走遍天下到處都有的川味,讓異鄉游子刻骨銘心。恰如巴山蜀水錦繡地,常思量,怎能忘?
好吃的是川菜,難忘的是故鄉。
走遍天下頻回首,川味牽扯思鄉愁。 ※※友情推薦:
飲啄雜譚、吮指談吃、人間煙火、民間有味、川味好安逸、茶飯書
李幼謙,女,重慶人,中國散文家協會及散文學會會員,安徽蕪湖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發表過三百多萬字的文學作品,著有長篇小說《抗婚》《傾城紅顏》《間島鐵騎》《臥底中將》《救贖,在迷霧中》《釣魚城的亂世佳人》《魯智深》七部,散文集《踏歌而行》《獨步天下》《君子如茶》《葉落花開總關情》《一個老饕的美食筆記》五本。
1饞死人的煙熏臘肉
2豐乳肥臀回鍋肉
3白衣秀士酸菜魚
4燒白——梁鴻接了孟光案
5毛血旺,隱藏在水深火熱的江湖中
6牙簽肉——野兔穿過楓林
7黑豆花,綠豆花
8魔芋鴨子——在煎熬中互補
9合川肉片——相看兩不厭
10胡豆花開菜籽黃
11東坡墨魚的詩意
12青稞酒、牦牛肉,吃不夠
13回不去的童年再沒有的粑
14拐棗甜,勝過年
15炒米糖開水——遙遠的甜香
16聞見流口水,才叫口水雞
17地瓜不是瓜
18火鍋,就吃一個熱絡
19一餐吃掉一群羊
20牛皮菜,在哪里能見到你
21火熱的辣椒
22豌豆尖——開春及時鮮
23翻身摘耳根把歌唱
24沖菜——夢里尋它找刺
25木耳菜,肥頭大耳惹人愛
26牽腸掛肚的魚鮮草
27一片傷心,涼粉可鑒
28寒門冬菜名叫葵
29苦藠頭,甜藠頭,鄉思惹人愁
30請喝一杯重慶茶
31煙熏的豆干惹人愛
32從成都粉子到麻婆老去
33紅苕巴咯甜又香
34豌豆餅,錦里尋它千百度
35麻辣泥鰍吃得爽
36李鴻章雜燴和宮保雞丁
37懷念清水黃辣丁
38出神入化的魚香肉絲
39想起了濱江路小吃
40夫妻肺片,巧用廢片
41諸肉還是酥肉好
42豬肉與米粉的親密接觸
43東坡肘子的前世今生
44好吃不過豆瓣魚
45張飛牛肉,英雄長留口舌間
46牛雜粉,好巴適
47親愛的咸菜
1饞死人的煙熏臘肉
大約因為是臘月里腌制的肉,顧名思義叫臘肉。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是錯的,臘肉的臘其實應該讀作xī,意為"干肉"。
臘肉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做法,有的是醬肉,有的是咸肉,在我的印象中,只有四川的臘肉所指不同,不是煙熏肉就名不副實,當然在臘肉家族里也是首屈一指的好吃。好吃到什么地步?
據說,1972年在招待尼克松的宴會上,一盤臘肉讓這位美國總統咂舌,我想一定是煙熏的。
親見,央視主持人王小丫在電視上坦白:最想念煙熏肉,好吃得很。這個出生于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丫頭,吃到的一定是最正宗的。
親歷,去郵局拿郵包,工作人員遞上包裹就問什么東西那么香,打開層層疊疊的紙箱、塑料袋等包裝,一塊塊如同燒焦又沒有燒透的"柴火"露出來,他們駭然道:肉變成這樣了能吃嗎?
怎么不能吃?還是好吃的。過年的食品中,它獨占鰲頭。在我的記憶中,大團圓的年夜飯中,臘肉通常是不露面的,只有在年夜飯的殘余也消化得差不多了,拜年的親友上門,一碗豌豆苗炒臘肉才展露英姿:豆苗是翠綠翠綠的,臘肉皮子是金黃金黃的,臘肉肥肉是淡黃透亮的,臘肉瘦肉則金紅金紅的。那么艷麗的顏色,帶著炒熟后的動物植物的香味,在人間世俗的煙火中腌制過、風吹過、日曬過、煙熏過、火燎過、水煮過、熱炒過,這時怎么能不奇香撲鼻、滿桌驚艷?
翠森森的豌豆苗,只取三寸(一寸≈333厘米)那么長的芽尖,葉莖都能滴水,葉尖卷曲如少女的發絲,沾染了臘肉的汁水,更顯出綠油油的亮麗,如新嫁娘一般可人。夾一筷子,放入嘴中,鮮嫩嫩的,清香香的,如同咀嚼著春天甘甜的氣息。
黃亮亮的肉皮如月牙一般,脆脆的,韌韌的,可以在齒間反復糾纏,也能在舌尖久久生味。肥肉透亮,見不到油鼓鼓的脂肪,水靈靈的,不再膩人,吃起來如吃帶著咸鮮的梨膏;透過臘肉的肥肉片,可以看見紅的精肉更漂亮,絲絲縷縷都帶著煙香,緊如筋板,嚼起來比干牛肉更筋道,怎一個鮮美了得!
這種臘肉,就是川鄉特有的煙熏肉??匆粦羧思沂欠褚髮?,看他們家掛了多少臘肉;看一家人是否能干,品他們家的煙熏肉,只有那種不咸不淡,不肥不瘦,不油不膩,帶著奇香的煙熏肉,才能代表主人家的高超手藝。
即使不炒豌豆苗,也可以炒大蒜苗、炒青椒、炒蒜薹……哪樣都好吃,你就當心舌頭吧——別咬到了。人們之所以喜歡炒這些綠色蔬菜,都是為了在黃色、白色、紅色的帶皮臘肉中點綴綠意,更清香,更美味。其實,什么也不炒,不放任何作料,單獨切成片子,放在飯鍋上清蒸,自然出味,就會將一鍋飯也帶動得出了香味。就這樣直接煮一鍋臘肉飯,美得你多吃兩大碗。
煙熏肉的香為什么被稱為奇香呢?與其他咸肉相比,前期的腌制都差不多,后期處理卻大不相同了。也可以說,最難做的臘肉就是煙熏肉,如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里一般,不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煙熏火燎不能達到那種深入肌理的香。
筆者推測,煙熏肉一定誕生在人煙稀少的地方,是在山林中烤肉時發明的,開始時烤鮮肉,覺得鮮美,然后是烤咸肉,更覺鮮美。煙熏肉,讓孤獨的人們體會到了一種人間的煙火味道,去掉了煙火,就不是人間美味了,所以更得以流傳。因為燒的柴火不一樣,味道也不同吧,所以,臘肉的熏制過程不僅更為講究,而且還是原生態的。
四川農村的豬都是小個子豬,個頭不大,體態靈活,瘦多肥少,肉質細嫩。臘月里殺豬后,把肉剁成一條一條的,用粗鹽、花椒面、山胡椒粉、桂皮粉、橘皮粉抹勻,腌制一周左右,晾干后掛起來。講究的人家專門有熏肉的小房間,房中間的地上挖有一個大坑,里面放著山胡椒、花椒、肉桂、松枝、翠柏、檀木等樹枝,一起點了,不起明火,濃煙帶著幽香裊裊升起,上面掛著腌制好的肉條,天長日久,千"熏"百"烤"一兩個月,將豬肉渾身上下熏個透徹,其中的厚油已經滴盡了,其中的水分已經干了,經久不壞,不會變質,不會餿臭。
但是,這樣的豬肉并沒有炭化,只是漆黑如焦炭。漆黑一團,一見你就得懷疑:吃下去后,會不會將腸胃也染黑了?
其實,這樣烤制出的肉具有解膩、去腥、色澤鮮艷、味道清香可口的特點,這樣的美味佳肴是不可戰勝的。在火上把皮子燒爛燒焦,用溫熱的淘米水泡過以后,再用許多細篾制成的竹刷刷洗,洗凈后的臘肉黃亮亮的,因為是人間煙火熏陶出來的,所以退盡煙火后很美味。這時候,你已經饞涎欲滴了,誰見了誰得向它舉手投誠。
我有個作家朋友到一個詩人的宿舍做客。詩人得到一塊臘肉,饞得要命,沒有炊具,用開水洗了,臉盆裝了,磚頭支起,詩人就將出版社給他出版的精裝詩集撕開當柴火,當幾十本書燒完后,也不管煮爛沒有,連肉帶湯,吃個精光。我相信,那一定是煙熏肉。
俗話說:"舌下過癮死,做鬼也有味。"生肉尚且噴香,待到一步步加工處理后,那擋不住的誘惑向你的視覺、嗅覺、味覺走來,色香味無一不佳,一鍋臘肉,香滿全村,吃過方知所言不虛。
2豐乳肥臀回鍋肉
回鍋肉是最世俗的肉,如同鄰家大嬸,不高雅,不矯情,不小氣,看起來豐乳肥臀不雅致,卻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爽朗大方,身心健康。
一盤回鍋肉,給你最直接的視覺沖擊是油汪汪的,然而它吃起來卻并不油膩。黃亮亮的肉片帶著一種醬香,是成熟的川菜,有一種艷艷的絳紅,艷到骨子里卻不帶一點俗氣。
正宗的回鍋肉需要紅得由內而外,要有浸染感而不是涂抹感。走出了巴蜀,這種紅似乎怎么也無法調制出來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離開家鄉的幺娃子幺妹子眼里,家里的辣子最辣,家里的醬爆回鍋肉最美,不是外省的街邊小店能輕易烹制得出的。
這當然不是回鍋肉的全部,好花必有綠葉襯,頂級的好肉也需要青椒和蒜苗為它映出光彩。四川的盆地氣候給了辣椒和蔬菜好的生長環境,紅壤種的青椒脆、大蔥香,顏色也比其他地方的好看許多,綠得通透,就算再怎么醬爆、回鍋都無法抹去這縷點綴的翠綠。
只要吸吸香氣,那種濃濃、柔柔的醬肉味撲來,就能立刻塞滿你的腦袋。一瞬間,醬味、肉味、辣椒和蔥的味在盤子里糅作一團。老一輩吃客品出的"味厚",或許說的就是這個。
夾起一塊肉(一定要有肥有瘦,瘦肉吃的是嫩,肥肉則是焦味和焦后的一股子奇香),塞進嘴里,細細咂摸,那種美味只有自己才知道:開始是香和辣,炒菜如作文,上來得抓住食客的味蕾——香辣厚且帶著少許的麻(這固然和花椒脫不了干系);香辣過去,帶著一點回味,馬上就要迎接蔥和辣椒嵌入肉里的"沖"味,還有蔬菜的"香";當你撕裂肉上每一根纖維,產生重油爆炒之后的焦味,還有湯汁流進肉里的融和感,這才能進入你的神經——若只是肉,少了三分神似。
回鍋之后,把這些雜七雜八的食材混入一爐。爐里有四季,盤底臥乾坤。誰都知道,肉類(尤其是肥肉)似糊似焦,半脆半酥的口感好,也最容易入味?;劐?,要的就是把握這焦與糊之間的尺度。古人戲稱美女云,瘦一點太瘦,肥一點太肥,上等的回鍋肉,就是要在焦和糊中間找到這個難以把握的度。
回鍋肉是家常菜,并不是太難燒。將肉煮上個大半熟(所謂大半熟,就是用筷子戳一下肉,沒有血水滲出則可),涼一下,切片后用油與豆瓣醬爆炒,直到肥肉打卷縮小,再放上青椒和大蔥炒熟即可。
這個過程看似不難,卻暗藏竅門,正符合金庸先生的飲食觀:家常菜是烹制的較高境界,每個人都會,大部分人都燒不好。朋友們要注意,切好的肉,放一陣子后,肉片就會連在一起,想要炒散,很容易使肥瘦分離,若讓肉片待粘連的油化開,自己分散,又容易造成下焦上膩,煎炒不均勻。因此煮肉的湯汁要有一定的溫度,肉片下鍋前,用漏瓢將肉在湯中打散,再入鍋煎炒,這樣,肥瘦肉則可以連在一起。而且,肉片會有一些水分,可以保持肉的嫩軟。川人把回鍋肉又叫作熬鍋肉,所謂"熬",是將炒、爆、煸、炸四法融為一體,去除了豬肉原來的膩,讓這種滿口焦味伴著辣和香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里。
自己讀小學那個時候,吃回鍋肉吃得最多的,就是鍋盔炒的回鍋肉。什么是鍋盔?其實就是大餅,死面餅,就是面粉加水糅合再炕熟了的,也是月餅那么大一塊塊的,卻沒有陜西"肉夾饃"的餅子那樣疏松暄軟,而是硬硬的,切起來都要用力??赡?,這就是好的炒回鍋肉的輔料。
切成片子的大餅只有指頭大小,當然要薄一些,在回鍋肉炒好之后倒進肉里,加點水,燜一下再起鍋。看起來,與大頭菜炒回鍋肉差不多,但還是有差別,就是一條條的面餅毛乎乎的,吸滿了回鍋肉的鹵汁,如牛筋一般拽拽的,很有咬頭,滋味也綿長,有肉的鮮味,不再有那些膩味;有作料的醬味,摻雜了面餅的麥香。吃了半碗這樣的肉食加上面食,開胃、解饞、抵飽、有營養、有滋味,與團子燴肉片一樣,也算是回鍋肉的延伸。
在南京住在康復醫院里,遇見一對貴州來的夫妻,口音居然和四川差不多,他們喜好的口味也是吃川菜,好幾回邀我去吃飯。他們不知道享有什么特權,單獨住在一個房間里,自己點火做飯。見他們燒菜,回鍋肉是主打,但又別具一格。一塊五花肉,切成薄薄的片,大約一厘米厚能切四五片,就這樣放在鍋里干炒。炒得瘦肉變顏色,炒得肥肉打了卷,放一點醬油,再把切成絲的紅辣椒丟進去,翻炒幾下盛起來。沒有回鍋,居然也是回鍋肉。他們說,沒有調料,怕麻煩。吃起來除了皮子很有韌性,也挺香的。
但是貴州人做的川菜還是不正宗,只有在沸水里煮過,在熱鍋里炒過,青椒紅醬浸透了,嬰兒肥成長為胖丫頭,再到胖大嫂的蛻變,早已心平氣和、豐腴可人,沒有鋒芒畢露,沒有油膩乏味,有了世俗味道,回鍋肉就是這樣煉成的。
3白衣秀士酸菜魚
東北人好酸菜,東南人好魚。只有西南地區聰明的四川人,才會把勁味十足的酸菜和素來清淡少調味的魚肉放在一起,佐以朝天椒、花椒、嫩姜,在重口味的川菜宴之中,喝上一口開胃的酸湯,咬上嫩嫩的魚片——真是享受!
所以酸菜魚以燎原之勢很快普及開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幾乎連大排檔也能端出一盆酸菜魚來了。
大菜上桌,自然是萬眾矚目,酸菜的香伴著魚肉的鮮,一上來就讓人的鼻子直覺"過癮"。魚肉的鮮味混雜著酸菜的爽口,擱在一起配合得天衣無縫,魚肉的鮮拉掉了酸菜的澀,而酸菜的悠悠綿長勁也讓魚肉的腥味蕩然無存,鮮美中帶著一點厚重,加上花椒和朝天椒的浸泡,幾種滋味相互串門,串出了葷中有素、素來襯葷的好的混血兒。
再觀其色,翠綠翠綠的酸菜,配上高湯,漂著片片白色的魚,看不到魚肉只聞著魚香,猶抱琵琶半遮面,如田田荷葉中,盛開了朵朵白蓮花。其間,點綴了些星星點點的紅椒和嫩姜。吸上一口香氣,鼻腔上部抽了抽;再吸上一口,鼻頭一緊——辣味、酸味讓人的味覺打著褶子,頓時胃口大開。當你習慣了這種酸酸的感覺,接下來進來的就是滿口的魚湯香。當你嘗了重口味的火鍋之后,這種味道讓你有一種登入仙界的感覺,舌頭的麻味過去了,腦門一亮——不急,好菜才剛剛開始。
夾上一片去了皮的嫩魚肉,嘗上一口魚片,那感覺首先是嫩,這種嫩味帶著一些韌,筷子還得當心點——多一點點力就破壞了魚肉的完整。因為大部分的魚片是沒有刺的,但是你能感覺到每根纖維的存在。魚片在喉嚨里滑動,移動你的上下顎,細細感覺這種滑溜溜的存在,沒什么能比得上這種滑。它似乎表面上像是魚凍的感覺,可是細細一咬,其中有著筋肉,筋肉里面滲著爽爽的酸菜湯汁味——美極了!如吃豆腐一般,舌尖剛剛品嘗到鮮嫩的美味,魚片哧溜一下就滑進喉嚨里了,好像不是有回味的魚鮮,恍惚間是吃了一片豆腐,對,就是那么嫩,就是那么滑,卻更美。再吃上一口酸菜,喝上半碗青(青而非清,翠綠翠綠,通碧透亮)湯,一碗色香味俱全,連湯帶水綠配白,實在讓人食指大動。
中國菜在意素配葷,其中較大的原因,是希望祛除肉類上的腥味,而讓蔬菜蘸上肉的湯汁,讓菜在清香中帶著鮮美,清香中含著厚重。魚湯里的酸菜,比上魚肉的滑溜淡爽似乎明顯地要酸上許多。如果說魚肉里的湯汁要咬開才能體味的話,酸菜的酸辣則來得分外醒目。一進口,濃烈的酸味就讓人提起精神,大開胃口。細細品嘗,酸菜的香和酸配上魚湯的鮮,一時間闖入你的神經和血管,無法被取代。
酸菜魚是淡菜,湯上少油星,喝一口會想到重慶老人們愛喝的祛風祛寒的酸辣湯,可是這種酸湯比辣湯更加開胃,而且更加厚重,酸辣的沖味之中還帶著一點點魚腥氣。正如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清貧之中,依然保持著她豐腴的大家氣度。
其實,王寶釧與她的夫君都不是四川人,他們也發明不了酸菜魚——他們富貴之時可能也有魚吃,但沒有四川的酸菜,起碼沒有四川的老泡菜壇子泡出來的江津川菜,所以,用她來比喻酸菜魚不合適。
酸菜魚像什么?像白衣秀士。相傳吃魚始于重慶江津的江村魚市,酸菜魚也數江津最出眾。江津現在屬于重慶,那是比成都更市井、更民俗的地方,那里的美食也有著濃重的草根味。漁夫們將打撈上來的大魚賣掉,留些小魚和江邊的農家換腌制的酸菜吃。船上狹窄,沒有那么寬敞的廚房,也不能三盤五碗地做上幾道菜,最省事的方式就是,把換來的酸菜和鮮魚一鍋煮湯,就有了最早的酸菜魚。幾個跑江湖的生意人上了船,感到了鮮美,再帶入城市。
巴蜀富裕,文人雅客多,本身就有點酸味,尤其是重慶地區人,但不是那種食古不化的酸,卻是酸而不腐的,于是,"酸味相投"之后,這道可口的大菜首先在白衣秀士的口中被大肆宣揚,漸漸在川蜀流傳開來。可以說沒有酸菜就做不出美味的酸菜魚,沒有酸菜魚,江津的酸菜也不可能如此名揚神州。
想要烹制美味爽口的酸菜魚,魚肉并不是最重要的,鰱魚、鯉魚、青魚都可以,但是尤其以江里新鮮出水的草魚肉質最嫩,魚味更濃郁。對于配料的選擇也是相當重要的。
很多人說,四川的菜離開了巴蜀似乎總是少了一點點特別的味道——那就是老壇酸菜的味道。那還不是普通的泡菜,而是泡了成年累月的大頭青菜,粗枝大葉的,不僅酸味十足,回味中還帶點甜味。先將魚切片,加入精鹽、料酒、味精、雞蛋清拌勻,使魚片均勻地裹上一層蛋漿(這樣才能讓魚肉味道嫩到那個境界);把上等的江津酸菜搌干水分,切成細絲,泡紅辣椒剁碎,泡姜切成粒;然后把魚片抖散放入將魚頭、作料熬制好的湯鍋里,煮一段時間。待魚片斷生至熟,加入味精,倒入湯盆中,一道鮮美誘人的酸菜魚就可以上桌了。
我做酸菜魚才不這么麻煩,因為喜歡吃鯽魚,遇到大一點的就喜歡拿來做湯。先是把鐵鍋燒熱,用一大塊生姜將鐵鍋底抹了,這樣煎魚的時候魚皮就不會粘鍋。然后,倒上香油在鐵鍋里熬熱了,把魚放進去,煎得兩面焦黃,一瓢水倒下去,蓋上鍋蓋,咕嘟嘟煮了一陣子,湯就變得像牛奶一樣雪白的。這時候,從自己的泡菜壇子里面掏出泡菜,有紅辣椒,有生姜片,有泡青菜,有酸蘿卜……一把抓去,不論多少,丟進鍋里,再燒一會兒,油鹽都不放,這時候的魚也不好吃,酸菜也不好吃,只有那個湯,鮮美無比呀!
即使家里沒有泡菜壇子,自己做碗酸菜魚也不是難辦的事情,韓國泡菜已經出口世界各國,軟包裝的四川酸菜也走進各地超市,買一袋來,自己操作,并不復雜。魚片在由酸菜、泡姜、泡海椒熬成的……
萬事萬物,生命最重。生命靠什么支撐?當然民以食為天!童年的家鄉與家庭都很清貧,沒有八珍玉食,沒有珍饈佳肴,但就因生長在天府之國,享受了原汁原味、樸實無華、多姿多彩的"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幸福生活。吃遍天下,還是忘不掉川味;走遍天下,到處聞見川香。哪里沒有重慶火鍋?哪里沒有四川飯店?讓異鄉游子怎能忘懷?
作為吃著川味長大的巴蜀后裔,不僅會吃,也會寫。于是將舌尖百味訴諸文字,描其形,繪其色,感其香,形成優美、恰切而獨具風格的文字,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性與文學性。
走遍天下頻回首,川味牽扯思鄉愁。一個異鄉游子寫出的家鄉川味,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有文化,更有不可替代的親切鄉情與動人故事。
別買,誰買誰后悔。書內容太乏味了。
關于中醫、綠色食品、養生、儒釋道的書我都很感興趣,買了囤書,還沒有時間看。南師講法很通熟易懂,一點都不會有文縐縐感覺??吹酱蛘?,上網買本書看看?,F在當當幾乎每本書都有塑膜保護,雖然感覺不錯保護的很好書很新,但是也很擔心環境污染。希望以后直接用環保紙包就行了。
喜歡川味,喜愛美食人文圖書
好
一個專門收集、整理、保存、傳播文獻并提供利用的科學、文化、教育和科研機構
不錯,書很不錯,內容比較切合實際,值得購買!
不錯,好。。。
很滿意,不錯!?。。。?
還可以吧 包裝不錯
很好的一本書。有借鑒意義
這份訂單基本上都跟美食有關,可謂吃貨特輯。
好書
不錯
書中自有安逸事
物流速度超快,性價比超高
不錯,好東東
這本書非常好,值得推薦,內容好包裝好,送貨速度也快。
還不錯,寫的挺好的?。。?!
一般般而已
買書必**當!書還真不錯,一直信賴當當。希望當當一直以這種良好姿態、健康的發展、負責的態度來服務書友。十分感謝當當給我帶來的實惠、方便和快樂!
不錯,發貨很快,圖書質量很好,值得推薦
好書,非常好的書
很好啊。。。哈哈。拿在手里感覺不錯,希望內容不會讓我失望。
美食傳記,像川菜一樣酣暢淋漓,讀著讀著兩頰生津,胃都叫囂起來~~
精彩的飲食隨筆,讓讀者嘗盡美味佳肴,而味在盤外。
喜歡川菜所以就買了內容很棒適合自已學著做飯
這本書看起來很有味道,文字有穿透力,作者是川人,介紹的飲食也是地道的美食,值得推介和珍藏的一本書。
川菜美食從來就不缺少新意,在人們的味蕾承載川菜美食的同時,也就是改良和發展川菜的過程,味道出新,菜品才能不斷出新,這也是所有傳統美食值得借鑒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