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之后的健身管理》由三位年齡均在50歲以上的美國運動醫學專家為50歲以上的男性和女性群體專門寫作,并且基于中老年人健身zui重要的四大板塊——有氧訓練、力量練習、平衡練習和拉伸練習,為中老年人的健身管理作出了科學、合理的規劃。通過自我評測、行為記錄,幫助讀者找到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鍛煉方法,規劃自己的訓練,正確安排時間以及設定目標,從而幫助讀者養成終生健身、科學健身的良好習慣。
50歲以上的美國運動醫學專家為50歲以上人士而作!送給父母zui好的健康禮物!適合50~100歲人士的健康運動管理!只要你準備參與健身,何時開始都不算晚!一站式自我健身管理和實踐鍛煉的自學手冊科學 權-威 安全 高效 易懂 實用按照以下十二個步驟循序漸進并終生受益:通過自我評測了解自己當前所處階段記錄和量化評定自己的行為習慣找到適合于自身水平狀況的鍛煉方式幫助你規劃適合自己的科學運動計劃深入地學習系統健身方法和技能為現有鍛煉模式增加多樣性和趣味性掌握安排健身時間和目標設定的技巧學會和朋友進行健身互助及相互促進開始安全有效的鍛煉并長期堅持下去正確應對和處理挫敗情況和壓力管理成為社區群體中的健身達人和倡議者逐步發展到擁有終生健身的良好習慣通過真人動作圖解示范和詳盡細致的方法講解掌握中老年人健身四大板塊的具體練習方法有氧訓練·力量練習·平衡練習·拉伸練習讓你了解自己、激發潛力、開心健身、邁向成功、擁有健康!
沃爾特·H. 艾丁格 醫學博士是一名老年醫學專業醫生和大學教授,并且是馬薩諸塞大學紀念醫學中心的會長。同時,艾丁格是老齡化和肌肉骨骼系統領域的認證專家,而且還是這些領域國家認證的研究員、教師和臨床醫生。此外,他還發表了多篇論證關節炎患者鍛煉重要性和安全性的文章。布倫達·S. 萊特 博士是INTERVENT USA 項目發展的副主席以及養生保健顧問。12 年來,她一直在達拉斯的庫柏研究所擔任行為科學和養生保健主管。在任職期間,她開發了可以在工作場所、健康和健身中心、診所和醫院以及政府機構中推行的綜合生活管理計劃。此外,她為達拉斯的貝勒高級保健中心開發了患者教育材料,同時還為華盛頓、佛羅里達和得克薩斯州的生活輔助中心開發了健康促進計劃。2002 年,萊特獲得了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大學人類生態學專業的杰出校友獎。史蒂芬·N. 布萊爾 (PED)是庫柏研究所的董事長和執行總裁,是健身鍛煉和健康領域全球zui知名流行病專家之一,以及很多關于鍛煉效益方面里程碑研究的前沿作者。同時,布萊爾還是美國外科醫生總會的健身鍛煉和健康報告的資-深編輯,并且獲得了外科醫生總會的貢獻獎章。此外,他還擔任過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和國家促進健身鍛煉聯盟的主席。布萊爾擁有三個榮譽博士學位:1994 年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榮譽博士學位,1996 年蘭德大學健康科學榮譽博士學位以及2002 年布里斯托大學(英國)健康科學榮譽博士學位。這三位作者的年齡都在50 歲以上。王雄清華大學運動人體科學碩士,體育教育訓練學博士;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體能訓練中心創始人、負責人;國家體育總局備戰2012 倫敦奧運會身體功能訓練團隊召集人,備戰2016 里約奧運會身體功能訓練團隊體能訓練組組長;為游泳、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跳水和帆板等十余支國家隊提供過體能測評和訓練指導服務;《身體功能訓練動作手冊》主編;譯有《精準拉伸:疼痛消除和損傷預防的針對性練習》《整體拉伸:3 步提升全身柔韌性、靈活性和力量(全彩圖解第2 版)》《金-牌之路:奧運冠軍是如何煉成的》《功能性訓練 :提升運動表現的動作練習和方案設計》《 離心訓練精要》《青少年長跑訓練(第3 版)》等,在《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體育科學》等中外期刊發表文章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身體訓練(專業體能和大眾健身)、健康促進工程、互聯網體育等。張冰清華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運動生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中國檢驗檢疫學會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海淀區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國際體育科學報告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國內外核心期刊50 余篇;發表專著1 部,參編教材、編著20 余部;主持重大專項課題6 項,獲得技術專利10 項;其創建并負責的清華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研究中心經過多年跨學科、跨院系聯合研究,目前擁有4 個碩士學位點、1 個博士學位點和1 個博士后流動站;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 項,三等獎2 項,部委一等獎3 項;主要研究方向:健康管理、機能監測與評定、健康信息化工程等。
目 錄
譯者序 iv
推薦序 vi
序言 vii
致謝 xi
簡介 xiii
1 清楚自己所處的階段 1
2 什么最重要 19
3 年齡與鍛煉的關系 31
4 抓緊鍛煉 47
5 進行自我管理 63
6 有氧健身開發 83
7 找到合適的運動場地 105
8 和朋友一起健身 121
9 制訂有氧健身計劃 131
10 增強力量、平衡性和柔韌性 147
11 汲取挫敗教訓和學會壓力管理 185
12 展望未來 207
附錄 217
參考文獻 221
關于作者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