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道法師(1948—),臺灣靈鷲山無生道場開山住持和尚,世界宗教博物館和國際非政府組織"愛與和平地球家" 的創辦人。
《靈鷲山外山(心道法師傳)》展現了心道法師戮力禪修、傳承三乘法脈、弘揚人間佛教的生命傳奇。
心道法師祖籍云南,生于緬甸,隨軍出入烽火,目睹人世的流離動蕩;從星云法師剃度出家;歷經臺灣外雙溪、圓明寺古廟、靈骨塔、古堡廢墟獨修,再到福隆普陀巖山洞長期斷食修行;出關后,創立靈鷲山無生道場,秉持"工作即修行,生活即福田"的生活禪理念,教育僧俗徒眾;建立全球首座世界宗教博物館,推展世界和平、生命和諧共生的理念;傳授寂靜平安禪修,為現代人擘劃了一條修行的康莊大道,也為修行人尋回本來、奉獻社會擎起一炬明燈。
心道法師矢志不移的求道毅力、樂觀寬容的個性、恢宏的國際視野,以及"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無畏精神,對當代讀者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陳大為、鐘怡雯編著的這本《靈鷲山外山(心道法師傳)》詮釋了心道法師的苦修與菩薩道精神。他的故事以戰云密布的滇緬山區為起點,隨后穿過臺灣大乘佛教的叢林,深入艱苦的塚間修和頭陀行,并于一九八三年創立靈鷲山,以「慈悲與禪」為宗風,以世界和平為終極目標,展開他的弘法志業。此書在十年前發行的初版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寫與增訂,對心道法師的三乘法脈之傳承、個人的禪修經歷和弘化大愿,提出更完整、細微,且精辟的詮釋;同時也新增了近十年來的事跡,從宏觀角度闡述了心道法師如何從世界宗教博物館,走向倡導世界宗教和平的道路,以及他佇足于華嚴圣山計畫的藍圖上,向世人勾勒的那爛陀夢想。
鐘怡雯,1969豐生人,臺灣師范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元智大學中語系副教授。著有散文集《河宴》、《垂釣睡眠》、《聽說》、《我和我豢養的宇宙》、《飄浮書房》。散文精選集《驚情》。人物傳記《靈鷲山外山:心道法師傳》,論文集《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像》、《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主編《馬華當代散文選》、《馬華文學讀本I: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Ⅱ:赤道回聲》、《臺灣現代文學教程2:散文讀本》、《天下散文選》、《天下小說選》。 陳大為,1969豐生人。臺灣師范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臺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著有詩集《治洪前書》、《再鴻門》、《盡是魅影的城國》、《靠近一羅摩衍那》,散文集《流動的身世》、《句號后面》。人物傳記《靈鷲山外山:心道法師傳》。論文集《存在的斷層掃描:羅門都市詩論》、《亞細亞的象形詩維》、《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詮釋的差異:當代馬華文學論集》、《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主編《馬華當代詩選》、《馬華文學讀本I: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Ⅱ:赤道回聲》、《臺灣現代文學教程5:當代文學讀本》、《天下散文選》、《天下小說選》。
序 這一生的發生 心道 第1章 在緬甸的童年(1948—1960) 緬甸,一九四八 紅色羅漢鞋,巨大的蟻穴 頹壞的幸福,行走的江湖 滇緬孤軍的生活版圖 飛行的羅漢,出家的種子 罌粟的天堂,滇緬邊區的煉獄 第2章 少年楊進生(1961—1972) 撤向一九六一年春天的臺灣 觀音圣號,開啟佛法大門 十五歲的刺青,起誓求道之心 大俠夢,劍及履及的人格特質 乾媽謝鳳英,的點傳師 梅花盟,返鄉治世的狂想 求一個坐牢的罪名 逆境中的貴人 被時間揉成小小一團的情書 摯友李逢春的身故 第3章 出家後的苦修(1973—1982) 在佛光山剃度出家 只要打坐就勇猛精進的漢子 蘭花房,參透孤獨 頭陀行,以摩訶迦葉、密勒日巴為師 圓明寺的魑魅魍魎 靈山塔內,思索死生 塚間修,參透諸行無常 密勒日巴示現於禪定中 如幻山房,道心的試煉場 出家弟子的緣分與考驗 禪師的修行與生活 顯密圓融,本來一味 關於成佛的困惑 修行之余,物我無間 武舉人古堡,斷食以了脫生死 第4章 初建靈鷲山(1983—1988) 鷹仔山,出火與請火的傳說 普陀巖,更艱難的閉關斷食 懸崖之下,別有洞天 山風海雨交接處的道場 無生道場的命名與宏愿 隨機逗教的生活禪 臨濟宗風,大機大用 善待眾生,凡事用心 第5章 法脈傳承與弘化大愿(1989—2013) 臨濟法脈,以禪為體 禪定戒律,以南傳為基石 噶陀傳承,以密為用 三乘合一,從頭陀行到菩薩道 宇宙是一個記憶體 毀謗是度化的緣起 菩薩道,讓眾生離苦得樂 冥陽兩利的圓滿施食 以大悲法會為起點 啟建水陸,度盡眾生 戒德老和尚主法十五年 造就一個解冤釋結的凈土 弘法度眾不言累 以道場為家的義工和護法 第6章 世界宗教與華嚴圣山(1989—2013) 遙契太虛大師的理念 窮和尚的春秋大夢 不知天高地厚的宗博計畫 沒有心理負擔的宗教接觸 徐徐展開垂天的大翼 結結實實踏出了一大步 心和平,世界就和平 我來看看我能做些什麼? 諸神殿堂的落成 史無前例的「回佛對談」 伊斯蘭教的友誼 寧靜運動,禪修的極大化 斷食閉關,回歸本山 「華嚴世界」是「緣起成佛」的工作 現代「那爛陀」的宏愿 我這一生就沒有白來了 心道法師暨靈鷲山大事年表 附錄 萬教并生蓮花——心道法師前傳 柏楊 春深猶有子規啼——訪道與勘驗 林谷芳
滇緬孤軍的生活版圖 自從一九四八年緬甸獨立以來,各地區的軍事叛亂紛起。先是由宇努領導的社會黨政府敉平了內亂;而在英殖民時代占據貧瘠的丘陵地區的少數民族(欽族、克欽族、撣族、克倫族),為了抗衡占全國人口四分之三的緬族在政治上的優勢,也產生不少反政府的行動,其中克倫族的軍事叛變幾乎攻占首都。緬甸東北部,有一支國民黨從云南撤退過來的第二十六軍,后來轉型成一支相當規模的云南人民救國軍,正式的番號叫"云南省游擊軍",主管川滇黔貴四省的反攻任務。一九五一年一月十一日, "云南省游擊軍總指揮部"正式成立, "國民政府"任命李彌將軍為總指揮。
這支游擊隊在一九五四年及時次大撤退后,剩下半數的軍民被"國民政府" 遺棄在滇緬地區,成為一支沒有國籍的孤軍。經過幾年的努力,它又恢復成一支上萬人的游擊大軍,盤踞金三角,且多次擊敗緬甸軍隊。
當年緬甸邊境的山區真的很亂,有政府軍、少數民族軍團、國民黨孤軍,再加上土匪,因此根本無法進行任何教育或社會建設,各路人馬只把兩樣東西放在心上:與軍火。
一九五七年,險峻的大環境終于向阿生伸出觸角。
這一年他已經九歲了,卻從來沒有受過教育,在這個蠻荒的亂世,讀書是一件太奢侈的事。有24小時姑父家來了一個相識的軍官魯定洲,他不禁好奇地跟對方聊了起來,后來被問到想不想讀書。" 讀書"二字像暗夜里的煙火不可思議地燃放起來,徹底照亮了他內心深處的求知欲,沒有比這更狡猾更誘人的詢問了。把"戰爭"和"死亡"隱匿在想象的藍圖一隅,"讀書"竟成了美化軍旅歲月的云煙。如此半哄半騙,把年少無知的楊小生拐走。
其實他內心還有一個更單純的想法:參加游擊隊可以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懵懵懂懂之中,一股追求和平的意念孕育在阿生的胸襟里。
他知道姑父不會讓他走,但姑父隱約感覺到阿生勢必離他而去,很是感傷,遂在家里像鴕鳥一樣蒙頭大睡。他當然舍不得姑父,但這個機會正好讓他可以減輕姑父的生活負擔,同時又可以接觸另一個充滿陌生事物的世界。幾經掙扎,他還是走了。
到了集合地點才發現,這回被拐騙的孩子共一百多人,年紀都不相上下。
大伙兒從賴島珊起程,一起翻山越嶺,從上緬甸走到下緬甸,不僅路途遙遠,而且全是四千到八千英尺的高山,山岳與河谷之間的海拔變化極大,巨大的溫差考驗著孩子們瘦弱的身體。此外,又得注意隨時狙擊的緬甸正規軍,以及那些隱身在草叢里的殺人族、毒蛇與猛獸,其中最可怕的是山豬和老虎。
山豬皮厚、牙尖,脾氣也硬,一旦驚動,便引來鍥而不舍、沖鋒似的追殺;老虎可怕的不只是利爪獠牙,還有狩獵的耐心與策略,這兩種猛獸任誰都惹不起。偏偏雨林的植物又長得那么茂密,敵人與猛獸仿佛就在咫尺,呼吸著同一股悶熱的氣流。入夜之后大伙兒就地扎營,每人分配到一條毯子,席地而睡,連最起碼的帳篷也沒有。阿生和大他一歲的普漢云總是睡在董生有的身邊。董生有,大家都叫他"董隊長",是個精悍強壯的青年。這條路真的好長,阿生從不喊累,撐過了一個山谷,咬咬牙又過了一座山頭;堅忍的耐力和大無畏的勇氣,此刻在他身上一一顯現。他們足足走了一個半月才抵達駐防緬甸的國民黨軍三十五團之營地_一離泰國邊境不遠的賴東。
賴東軍營坐落在山林之中,有好多問簡陋的茅屋,只用樹枝和樹干當墻,屋頂則是由樹葉鋪蓋而成。所有的設備都就地取材,以實用為上,根本不考慮美感。這片被稱為"滇緬"的地區面積非常寬闊,橫跨老撾、泰、緬三國領土;從東到西約四百公里,由南至北近五百公里,相當于兩個臺灣的面積。不過這片山林卻不是人住的,全是毒蛇、猛獸、瘧蚊和瘴氣;住民們窮得連一雙鞋子都沒有,而且大多身染惡疾,發病時就倒在地上任由病魔摧殘,等痛楚消失再爬起來工作。呻吟,是的消痛藥方。
來此當兵的阿生根本沒有任何福利可言,全身上下就那么一條褲子,不管冷得要死或熱得要命,還是那一件。所幸阿生從小就很愛干凈,衣褲雖然簡陋卻維護得很好,不像臟兮兮的野孩子。由于他們全都沒有鞋子可穿,所以天冷時腳底免不了被凍裂。對自小窮慣的阿生來說,這里的環境是無可挑剔的了,起碼有飯吃,不像以前那樣經常餓肚子。經過三個月的新兵訓練,阿生被隊長分發去當傳令兵,還替他改名為"楊健生",但大伙兒不會寫"健"字,常常筆誤成"楊進生"。這個將錯就錯的名字,是心道法師的第二個俗家姓名。那時他并不知道"楊進生"不僅僅是一個新的名字,也是新的身份、新的生命歷程。
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