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學者代表作文庫: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增訂本)》將聚落考古學和社會形態(tài)學相結合來研究中國文明的產生過程。認為中國文明的產生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由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體平等的農耕聚落形態(tài),發(fā)展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含有不平等和社會分層的中心聚落形態(tài),再發(fā)展為城市國家的文明社會。書中對都城的起源、文字的起源、銅器的起源、階級的起源、王權的產生進行了論述。書中還把中國文明的產生過程與西亞兩河流域、古埃及、中美洲瑪雅文明的產生過程進行了比較研究。
王震中,1957年生于陜西榆林市,歷史學博土。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土生導師、學位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主任、教授委員會委員。兼任河南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山東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榆林學院兼職教授;擔任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等。
出版的著作有:《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1994年初版、1997年再版、2013年增訂本)、《中國古代文明的探索》(2005年初版、2006年再版)、《商代都邑》(2010年)、《商族起源與先商社會變遷》(2010年)、《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合著,1997年初版、1998年二版、2007年三版)、《國際漢學漫步》(合著,1997年)、《民族與文化》(合著,1990年)、《簡明中國歷史讀本》(合著,2012年)等著作。90余篇。
增訂版序
序:一部文明起源的真實畫卷
緒論:理論與方法
及時章 農耕的起源與社會組織的變化
一 農耕起源的共同性與多樣性
二 中國農業(yè)起源的多中心與農耕聚落的出現
第二章 農耕聚落的擴大
第三章 聚落的平等與內聚
一 聚落的分布、選址與規(guī)劃
二 房屋的組合及其社會結構
三 聚落的內聚與向心布
四 聚落的生產、分配、消費和對外交
五 社會性質與權力結構
第四章 中心聚落(原始宗邑)與神廟文化
一 由平等聚落向原始宗邑的過渡
二 原始宗邑與村邑形態(tài)的出現
三 神廟與宗教中心
四 關于酋邦的問題
第五章 龍山時代的聚落與生產
一 龍山時代的聚落形態(tài)
二 龍山時代的農牧業(yè)生產
三 龍山時代的手工業(yè)
第六章 早期銅器的冶煉
一 仰韶時期屬于銅石并用時期
二 龍山時期屬于早期銅器時代
第七章 從符號到文字
一 仰韶文化中的陶器符號
二 賈湖、雙墩、大溪等文化中刻劃符號
三 大汶口文化的陶文
四 良渚及龍山時代的刻寫文字
五 結語
第八章 階級的產生與財富的積累
一 父權家族與階級分化
二 財富積累與集中的程序
第九章 都邑文明的形成
一 都邑的分散與文明的多中心
二 龍山時期城邑的建制及其在聚落群中的都邑性質
三 虞夏商周四代的政教合
四 西亞、中美洲的都邑與神權政治中心
五 環(huán)境·資源與對外貿易
六 決定都邑規(guī)模的諸因素
七 都邑的形成機制
第十章 祭祀·戰(zhàn)爭與國家
一 國家產生的幾種可能途徑
二 祭祀與管理和統治
三 戰(zhàn)爭在國家形成中的作用
四 王權的三個來源與組成
五 余論
第十一章 文明的道路與區(qū)域特征
附錄 參考文獻與征引書目
跋
增訂版后記
很好很經典的書,已經印刷幾次,值得細細品讀。
專業(yè)度很高,非常值得收藏
這個商品不錯~
學術上的比較研究很有價值
這本書還不錯,具有一定收藏價值。
這個商品不錯~
好書,可以說是學習先秦史的必讀書啦
不錯
Very good
很好
書的質量好,發(fā)貨及時。
好書,值得一讀
不錯
不錯的圖書!
很好,適合學術性研究的人鉆研!
Satisfied
本書是王先生的成名作,經過修改后,其體系更加完善。不過書首多出來十幾頁彩圖,不知是優(yōu)惠了讀者,還是顯示了編輯的責任心?
與考古結合很緊,太專業(yè),很注重實證研究。對明確過去,意義更強。對借鑒當今,可能應該有更好的書。
運用歷史比較研究,很好,我曾經想做,現在沒必要了
研究價值極高,插圖不少,且很精美。應該好好拜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