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書以日本現代化為宏觀背景,從自主性和參政能力兩個維度,對其農業合作組織產生發展的政治機制進行了探討,并與美國農業合作組織發展進行了比較。本書認為:日本戰后的農業合作組織—農協能夠成長為具有自主性和參政能力的壓力集團,目帶動農業現代化,與日本的國家權力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有關。在此轉變過程中,農協與政府、自民黨之間"合意空間"的形成,既是農協自尸吐和參政能力的體現,又保持了現代化過程中農村的基本穩定。
李漢卿,華東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日本愛知大學研究生院中國研究科博士在讀。
及時章 導論
一、問題的緣起
二、文獻綜述
三、理論視角與研究路徑
四、結構安排
第二章 國家控制社會模式下的組織流變:從產業
組合到農業會(19011—1945)
一、《明治憲法》:國家控制社會模式產生的基礎
二、產業組合的建立與演化
三、農業會的組建及其畸變
四、小結:自主性與參政能力的缺失
第三章 國家嵌入社會模式的形成與組織再造:農協的誕生(1945—1950)
一、占領下的民主化改革:國家嵌入社會模式形成的基
二、昭和憲政:國家嵌入社會模式形成的關鍵
三、農地改革與自耕農的形成:農協自主性成長
……
第四章 國家嵌入社會模式下的組織變遷:農協的轉型(1950~1975)
第五章 比較視野下的日本農業合作組織發展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這個商品不錯~
好
正版,字跡清晰,挺好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