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借助薩義德“理論旅行”的基本觀點,完整而清晰地呈現法國1789年《人權宣言》在晚清中國的際遇,從被譯介到解讀和接納,以及引發異見,直到后被應用。本書的研究表明,對于晚清中國來說,《人權宣言》不僅僅是一個“舶來品”,也不僅僅是一種“非我族類”,而是事實上已經逐步融入晚清中國的話語、思想文化和法政結構之中。在這個意義上講,所謂“《人權宣言》在晚清中國的旅行”,其根本的含義,就是它的“入中國”以及“中國化”。
1、研究《人權宣言》與中國關系的本專著,填補此一領域空白
2、內含多幅珍貴圖片,還原歷史現場
程夢婧,法學博士。以人權研究為主要方向。曾攻讀于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荷蘭人權研究所所在地)。現任教于重慶大學法學院。
序
導論
及時章 天人斷裂:
人權宣言》來到晚清中國的場域
第二章 “人”的可能:
晚清中國對《人權宣言》的初識
第三章 在迎拒之間:
晚清中國對《人權宣言》的態度
第四章 他者的力量:
晚清中國對《人權宣言》的應用
結語
附錄
今年正值《人權宣言》的個中文譯本面世一百一十周年。本書的出版,是對這一歷史性事件的好紀念。閱讀本書,將是讀者經歷的很有意義的思想、文化之旅。
——中國政法大學 王人博
本書分析晚清中國士人與《人權宣言》相識、相知、相惜的歷史。作者用豐富扎實的史料、規范嚴謹的邏輯、惜墨如金的語言,為我們描畫了一幅跌宕起伏的畫卷。它是《人權宣言》與中國關系的本專著,也是中國人權理論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 謝海定
本書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契機,讓讀者關注和思考《人權宣言》在中國的初次出場,以追尋一百多年中國人權思想文化史的一個標志性開端。
——重慶大學 程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