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據劍橋大學出版社1965年版斯蒂文朗西曼(Steven Runciman)著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453譯出。全譯本。
1453年5月,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是世界歷史中的一件大事。它不僅代表著拜占庭千年帝國的落幕,新興伊斯蘭強權的崛起,更為歐洲、近東帶來了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深刻變化,甚至一度被作為中世紀結束的標志之一。在長達7周的戰役中,雙方不論民族、信仰,均表現出驚人的英雄氣節與堅韌,蕩氣回腸,令人動容。英國歷史學家斯蒂文朗西曼1965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書,在大量西方同類專著中,結構清晰,考據嚴謹,文筆典雅,篇幅適中,已成為此領域備受推崇的著作之一,累計重印達18次之多。
國內拜占庭史、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院長陳志強為本書指導,并推薦作序,在此深致感謝。
接觸朗西曼這本書后,發現它雖是一本正統的劍橋學術書,但文筆典雅雍容,可讀性強,且立場公允,不帶有強烈的作者在場感;
與我國宋明面對游牧民入侵亡國相比,拜占庭的覆滅更顯得志氣不撓,蕩氣回腸,拜占庭人受千年希臘羅馬之風熏陶,大廈將傾之際,竟凸顯出令人欽佩的公民意識和擔當力;而奧斯曼人也展現出一支處于上升期的民族銳意進取的風范,與對不同文化兼收并蓄的寬容。
其次深重譯者,譯者出于愛好,反復打磨譯稿多年。作者懂曉語言多,資源來源小語種多,語言轉化中變異多,譯者盡力保持資料的可追索和性。
希望這本小書,能參與到讀者的閱讀生活中,能有一瞬間愉悅感受,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作者:斯蒂文 朗西曼(Sir James Cochran Stevenson Runciman CH,1903-2000),英國著名拜占庭史、中世紀史專家。他出生于貴族世家,精通多國語言(英語、拉丁語、希臘語、俄語、保加利亞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土耳其語、亞美尼亞語、敘利亞語、希伯來語、格魯吉亞語)。自劍橋三一學院畢業后,周游列國,于多所大學任教,尤其在拜占庭歷史及十字軍史方面頗有造詣。1965年,《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書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后,迅速成為該領域經典之作,近半世紀以來,備受推崇,至2008年,原版已重印十八次。生動謹嚴,繁姿莊重,并存一書。
譯者:馬千,高校教師,出于個人喜好,費數年之力,對原書細致考證,對譯稿精心打磨。傾注大量心血為本書加入譯注,補錄資料;保持語言自然生動以外,盡力還原了原書雅正莊重之風。
作者:斯蒂文 朗西曼(Sir James Cochran Stevenson Runciman CH,1903-2000),英國著名拜占庭史、中世紀史專家。他出生于貴族世家,精通多國語言(英語、拉丁語、希臘語、俄語、保加利亞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土耳其語、亞美尼亞語、敘利亞語、希伯來語、格魯吉亞語)。自劍橋三一學院畢業后,周游列國,于多所大學任教,尤其在拜占庭歷史及十字軍史方面頗有造詣。1965年,《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書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后,迅速成為該領域經典之作,近半世紀以來,備受推崇,至2008年,原版已重印十八次。生動謹嚴,繁姿莊重,并存一書。
譯者:馬千,高校教師,出于個人喜好,費數年之力,對原書細致考證,對譯稿精心打磨。傾注大量心血為本書加入譯注,補錄資料;保持語言自然生動以外,盡力還原了原書雅正莊重之風。
序言 譯序 前言 及時章 帝國遲暮 第二章 奧斯曼崛起 第三章 皇帝與蘇丹 第四章 西援之殤 第五章 準備圍攻 第六章 圍城開始 第七章 金角灣失守 第八章 褪色的希望 第九章 拜占庭的末日 第十章 君士坦丁堡陷落 第十一章 戰敗者的命運 第十二章 歐洲與征服者 第十三章 幸存者 附錄一 關于君士坦丁堡陷落的主要參考資料 附錄二 征服之后的君士坦丁堡教堂 譯注 譯者后記:論書中一處地名錯誤 參考文獻 索引
第四章西援之殤特拉布宗皇帝并非一個對穆拉德二世之死如釋重負的人,西方各國普遍也流露出類似的樂觀情緒。大使們根據來自蘇丹宮廷的線報,對穆罕默德二世早年的失敗大加渲染,以至于人們以為這位"無能"的新蘇丹,不會成為西方基督教諸國的重大威脅。穆罕默德二世爽快地承認先皇與西方國家簽署的條約,這更加深了人們的錯覺。1451年夏末,當新蘇丹即位的消息傳至歐洲,前往阿德里安堡的歐洲使團絡繹不絕。9月10日,蘇丹款待了威尼斯代表團并續訂了穆拉德五年前與之簽署的和約。10天后,他又與匈牙利攝政匈雅提的代表簽署了一份為期三年的停戰協定。拉古薩大使因為主動提出增加年貢至500金幣,尤其獲得了蘇丹青睞。羅德島騎士團以及萊斯博斯島、希俄斯島領主也紛紛派員滿載禮物,前來朝賀,他們也都得到了善意的回饋。塞爾維亞君主不僅得到了自己的女兒,還被特許收回了若干斯特魯馬河流域的市鎮。及時個抵達阿德里安堡的拜占庭使團原最為憂慮,不過他們也得到了蘇丹的安撫并感到寬慰。蘇丹不僅以古蘭經起誓,務必會尊重拜占庭之領土完整,甚至還慷慨地許諾為流亡君士坦丁堡的奧爾汗王子支付一筆高達3000阿克切(Akce)的年金,經費來自原本屬于奧爾汗位于斯特魯馬河谷的若干希臘市鎮,以使后者維持體面的生活。甚至阿索斯山(MountAthos)修道團(自穆拉德二世后承認土耳其宗主權)也認為可與土耳其相安無事,共享太平。
新任蘇丹看上去深受老臣哈里爾帕夏和平主義觀念的影響。拜占庭外交官們小心地維護著與大維齊的友誼,并且收到了回報。但是,精明的觀察家也意識到蘇丹的溫和姿態并非發自內心。他這么做的真實意圖不過是為了在發起偉大戰役時能夠后方穩固。同時,大維齊哈里爾的影響力也遠沒有西方人想象的那樣大。穆罕默德二世從未真正原諒哈里爾在1446年的所作所為。哈里爾的盟友伊薩克帕夏已經被調往安納托利亞,而副首相扎加諾斯帕夏素來與哈里爾不睦,何況他還是宦官賽哈布的摯友,后者與新任蘇丹私交甚篤,并支持蘇丹的擴張政策。
然而土耳其宮廷的暗流涌動并不為西方國家所知曉,他們反而被威尼斯、布達佩斯傳來消息所麻痹。經歷了尼科波利斯與瓦爾納的慘敗,沒有西方國家愿意再與土耳其兵戎相見。他們寧可相信戰爭是能夠避免的,何況西方諸國受國內局勢拖累,也缺乏出兵干預的準備。在中歐,哈布斯堡王朝的弗里德里希三世此刻忙于籌備即將在羅馬舉行的加冕禮(為了獲得神圣羅馬皇帝頭銜,他甚至放棄了德國教會的特權),甚至覬覦著波希米亞與匈牙利的王冠——這必然導致匈牙利攝政匈雅提的仇恨。法王查理七世則忙于重建百年戰爭后滿目瘡痍的國土,同時還要防備國內心懷叵測的諸侯——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后者的國土與財力都甚于他自己。菲利普倒是自忖具有十字軍精神,然而當年父親約翰在尼科波利斯戰役中戰敗被俘,身陷囹圄,尚殷鑒不遠,何況倘若他率部親征,還要提防自己的公國被法王偷襲。英格蘭同樣受到百年戰爭的拖累,此時的國王雖然道德高尚,精神狀況卻不穩定,也就無心派出軍隊參與冒險。
斯堪的納維亞諸國與蘇格蘭國王同樣難以指望,而葡萄牙與卡斯蒂利亞王國正忙于對付境內的異教徒,也無暇他顧。表現出對東方事務興趣的西方君主是阿拉貢的阿方索五世,他在1443年還繼承了那不勒斯王位。此人的確醉心于發動對東方異教徒的遠征,然而,他要求以獲得拜占庭皇帝頭銜作為酬勞,這一漫天要價的行為自然得不到拜占庭支持,于是西方的援助就更加渺茫了。
甚至教皇國也認為新蘇丹不足為慮。而一些希臘難民團體開始四處游說,希望西方國家在穆罕默德二世成熟之前采取行動。其中最著名的說客為一意大利人托倫蒂諾的弗朗西斯科·菲萊福(FrancescoFilelfoofTolentino,為希臘學者約翰·克里索拉斯的女婿),他曾向法王查理遞交了一封熱情洋溢的求援信,力陳組織新一輪十字軍的好處,并斷言此時土耳其人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然而他的信件如石沉大海,杳無回音。1447年繼位的教皇尼古拉斯五世是一名和平主義者,且心向學術,任內重大功績之一便是創辦了梵蒂岡圖書館。不過由于他深受流亡意大利的希臘學者貝薩里翁影響,對拜占庭心懷同情。然而即使教皇百般呼吁,也只是應者寥寥;何況拜占庭人對宗座并無好感,甚至連前任皇帝在大公會議簽署的聯合協議,都拒絕予以實施。
君士坦丁皇帝對他面臨的困境了然于胸。1451年夏天,他派遣安德羅尼庫斯·拜尼奧斯·萊昂塔里斯(AndronicusBryenniusLeontaris)前往威尼斯為帝國招募克里特弓箭手,隨后安德羅尼庫斯來到羅馬代表皇帝向教皇傳達親善之意,同時還呈交了拜占庭感恩聚會團體(Synaxis)的一封信函。信中宣稱上一屆大公會議由于大牧首被蒙蔽,應該是無效的。他們呼吁在君士坦丁堡召開新一屆大公會議,保障東正教主教列席,并縮減天主教會與會人數。很多"拒統派"知名人士在信件上署名,不過拜占庭神學家、哲學家喬治·斯庫拉里斯·金納迪烏斯(GennadiusScholarius,GeorgiosKourtesiosScholarios,GeorgeScholariusGennadius)是個例外,后者認定這番呼吁必然勞而無功——事情也果真如此。教皇既不準備推翻上屆大公會議內容,也不準備諒解這些東正教異見者。尤其不幸的是,當拜占庭使者來到時,恰逢前牧首格里高利·瑪瑪斯辭職后駐留于羅馬城內避難,他的添油加醋更堅定了教皇決不妥協的信念。尼古拉斯五世沒有答復教士們的呼吁,在給拜占庭皇帝的回信中卻要求后者利用,采取斷然行動促成教會共融。教皇進一步指出,前任大牧首必須官復原職,拒不執行這項決定的希臘人應該送往羅馬接受天主教的"再教育"。信中甚至有下列著名的句子:"如果君士坦丁堡的貴族與民眾接受了聯合的決議,您會發現整個羅馬天主教會將傾力支持您與帝國;然而如果你和你的人民拒絕接受,我們將不得不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拯救你們及我們的榮譽。"這樣的通牒對皇帝而言于事無補,相反,它更堅定了金納迪烏斯的反對。數月后,君士坦丁·普拉特里斯(ConstantinePlatris,綽號"英國人",大概由于他是一名英國羅拉德教派難民之子)作為布拉格胡斯教會(HussiteChurch)特使來到君士坦丁堡,并在狂熱的人群中發表了一番關于信念的演講。
當他回國時,拜占庭人交給他一封信件,信中嚴厲抨擊了教皇的自負——此信得到了大量感恩聚會成員的支持,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金納迪烏斯。然而,當蘇丹懦弱無能的傳言漸漸煙消云散時,拜占庭人的樂觀情緒也隨之消退,整個首都籠罩在一片肅殺痛苦的氛圍中,而此時東西方教會的關系不僅未見進展,反而有所倒退。
P56-59
……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院長陳志強教授、《衛報》(The Guardian)、《歷史》(History)推薦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就閱讀過斯蒂文朗西曼的多本作品,其中包括這本書,作為拜占廷歷史與文化的初學者,當時便深有感悟。
最深的感悟是作品具有的浪漫情調,遠非學院派著作可比,不僅讀起來平實無華朗朗上口,毫無學究氣,而且內容易懂貫通性強,凸顯學養之厚重。他的作品在國際拜占庭學界浩繁的作品中具有鮮明的個性,如果不是獨樹一幟的話,那也稱得上是特立獨行。相信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能夠聯想到這位睿智的作者,從中獲得更多的樂趣?!愔緩?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拜占庭史專家)
斯蒂文朗西曼爵士又一次向我們展現了他過人的歷史敘事功底,這段精彩的傳奇在他雍容高雅的文筆下,顯得跌宕起伏、令人唏噓。——《歷史》(History)
斯蒂文朗西曼爵士,一位以其著作改變了我們對拜占庭、中世紀教會及十字軍認知的歷史學家。——《衛報》(The Guardian)
東西教會在城破前一日冰釋前嫌的一幕最為動容。
我們也許不能夠非常準確的去確認羅馬到底是哪一天建成的,不像意大利的考古學家,我們在這里介紹過的《ROME:Day One》的作者Carandini所說的,羅馬真的有一個很準確的建成日期,這個國家有很準確的成立的那一天。但是,我們很確定知道這個國家是什么時候滅亡的,那就是1453年的5月29號。 假如它真的是公元前750多年開始有了羅馬這個政體,那么這個國家在人類歷史上就已經存在了2100多年了。
好看,對奧斯曼帝國,君士坦丁堡有興趣可以看看。
很值的收藏的一本書。很快就看完了。不過還是得多看幾次才好,這也是買書的好處。包裝很好,封面看起來就超贊的,還是硬皮本,太喜歡了!
這本書先是去書店貓了幾頁,當是書店的工作人員在旁邊好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把我看的這本書放到推薦的書架上??戳藥醉?,真心學得不錯,作者的寫作水平咱無法評論,因為姐不懂語文,但是譯者的中文功底實在讓人佩服。但是建議那些對歐洲文化不了解的親們還是先了解一下再看這本書要不然看這本書會有點吃力。
蠻震撼的,既有歷史的嚴謹性又不缺錢文學性,好書。
讀這本書期待了很久,書的內容沒讓我失望,雖然這書郎西曼在1964年就寫出來了,但國內才翻譯進來,這么重要的歷史事件沒得到細致研究,實在可惜。眾所周知,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中世紀結束的結束,但朗西曼認為,在此之前歐洲文藝復興已經開始,而陷落后很長時間,北歐依然處在中世紀的思維里,當然,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寫作方式也啟發了我,盡管這場戰爭只有7個星期,但可以把這個歷史關鍵點講的很細致,再比如蘇聯史上的最后一天,二戰最寒冷的一天,這種以小見大的敘述方式很啟發我,這是比萬歷十五年式的敘述還要精妙的路子。另外,作者郎西曼本人也是個貴…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包裝很不錯,昨天才下單,今天就送到,快遞速度真快!
最近喜歡上這種很具體的戰爭史,還沒有看,等看過了,再來評論。大家都說好,應該不錯。
很不錯的一本書,透過作者充滿浪漫主義的文字更加充分的了解了這段歷史
國內少見的介紹君士坦丁堡歷史的書籍。內容雖然是詳實的歷史知識,文筆卻如同文學作品般流暢。
這是孩子要買的,很想了解那一段歷史,書很不錯,很全面,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歷史書。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巨變。那一年究竟發生了設么。帶著疑問,買了這本書。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不僅僅是東羅馬帝國的滅亡,更多的是極大的影響了世界的格局。
了解拜占庭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不可缺少的精彩一筆!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包裝很好,印刷很正,性價比很高,紙質號5星
總有一些時間節點讓事情重新開始,對于一座叫君士坦丁堡的城市而言,這個節點發生在1453年!
好評,詳實地記載了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戰的始末。
雖然15世紀的拜占庭早已沒有了羅馬的榮耀,但是依稀可以在君士坦丁堡發現羅馬的蹤影,直到1453君士坦丁堡的淪陷
接觸朗西曼這本書后,發現它雖是一本正統的劍橋學術書,但文筆典雅雍容,可讀性強,且立場公允,不帶有強烈的作者在場感
短小精悍,譯者較用心。據開卷八分鐘介紹作者是個風趣的百科全書式貴族學神,作品也以小說的風格,將各種歷史材料融會貫通,文筆流暢地寫作了此書,本書有四分之一的部分敘述了君士坦丁堡之戰后,世界格局的變化,無論是威尼斯軍隊馳援不利的歷史偶然,還是拜占庭本身羸弱的歷史必然,總之這一戰役值得歷史去重視對待!
書很贊,系統的闡述了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前后各方原因以及戰爭過程,原以為作者會濃墨重彩的描述陷落之于西方的意義,但實際上這部分內容卻很精煉,想想也對,這種意義也許在西方是不言自明的吧.
印刷和裝訂絕對上乘。我是看過茨威格《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君士坦丁堡陷落一章才對拜占庭歷史產生興趣才買此書的。想增加歷史知識并打開寫作的視野。書還沒有看,但我相信這書買得不虧。
1453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戰死沙場。千年中世紀結束,文藝復興運動開始。對應的電影是[征服:1453]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高8雅的文筆下,顯得跌宕起伏、令8人唏噓?!稓v史》EK() 斯蒂文朗西曼D爵士,一位J以其權威著作改變了2我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打磨2譯稿多年2。作6O者懂H曉語言多H8,8資源來源小2語種多,語言轉化中變異多,譯者盡力8保持資料的可追索和準確性。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情調8,遠非學D院I派著作CS可比,不F僅讀起來平實無華朗朗上口,6毫無學究氣,而且內容易懂貫通性強,凸6顯學養之厚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拜占庭史權威、南開大學歷史T學院院長陳志強為本書指導,并推…
一周讀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再次證明了人類社會的兩個正理:人類對于同派異見者的仇恨一定徹底的超越敵對分子;二是老大只有一個,且當你有權勢的時候,否則,做任何事都是錯的。
羅馬曾經是歐洲的驕傲,一個環地中海的帝國,橫跨歐亞非大陸。后來分裂為東方的拜占庭羅馬和西羅馬。1453年,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攻陷,東羅馬帝國隕落。朗西曼將這段傳奇娓娓道來。
趁著活動4.9折購買的,性價比較高。了解一下中世紀的歐洲文明。